来源:小波思基
基金纷纷限购
最近,奔私的杨东宣布封盘:从月底开始,暂停新投资者首次申购申请,但存量的持有人还可以继续买。
杨东被称为最良心基金经理,他曾在在几次高点都做了风险提示。包括2007年6000点,2015年4414点后。
而公募这边,从8月开始,掀起了一波限购潮,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纷纷“闭门谢客”。
像葛兰的中欧医疗创新,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限购10万元;蓝小康的中欧红利优享,限额100w;
王海畅、孔宪政的诺安多策略,限购5万元;王平的招商成长量化选股,限购2万元;
还有今年业绩爆炸的吴远怡的广发成长领航,限购5万元;任桀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10月14日起限购100万元。
然后因为贵金属涨幅较大,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证券投资基金(LOF)10月23日起限购100元;
国投瑞银白银期货证券投资基金(LOF)的A类和C类份额,10月20日起,申购限额分别下调至100元和1000元,较之前的限额大幅降低。
限购背后的信号
那么,基金限购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到顶了?
从2007、2015、2020三轮牛市的情况看,基金批量限购后,股市还能继续上涨,限购往往出现在行情中段。
具体到各只基金来看,限购大概有这么几类原因。
一是策略容量不够。
这个主要是那些投资小微盘为主的基金。
小微盘股,市值可能就在几十亿,当基金规模太大时,基金经理想要买卖股票就会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把股价打飞了。
这种限购是为了保护策略的有效性,跟市场是否到顶部关系不大。
诺安多策略、招商成长量化选股等,都是这种情况。
像华夏新锦绣,早在2022年就限购。
二是基金的重仓方向,确实涨得挺多了。
比较典型的是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今年年内涨幅已经超过200%,非常夸张。
基金高度集中地投资了当年最火爆的AI算力板块,特别是光模块、PCB等细分领域,而今年又是AI爆发之年,基金在风口中脱颖而出。
虽然是主动型基金,但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特别强调了,该产品是属于工具型产品系列。
这意味着它不像传统的混合基金追求均衡配置,而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高纯度的、聚焦科技赛道的投资工具。
这样的定位,让基金经理会去追求极致收益,但高度集中的持仓,基金净值与AI板块深度绑定,一旦该板块出现调整,基金的回撤也会非常剧烈。
其他很多限购的基金,虽然没有这样夸张的涨幅,但也在今年的牛市中有50%到100%以上的收益,重仓方向涨幅较大。
基金经理这时候限购,是觉得当前价位风险提升,希望能减少投资者高位追进被套的风险。
2021年的时候,市场处于较高位置,当时大量新基金发行,不少投资者也遭遇高位站岗。
那现在不一样了,上半年出了一份重磅文件——《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公募从“重规模”到“重回报”转变。
公募新规引导薪酬和业绩挂钩:以三年以上长期收益为核心,对高管和基金经理实施激励约束。三年以上业绩如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10%,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所以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产品有了一定规模后,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在现有规模下把业绩做好。
这限购潮中,也是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变的表现。
投资者何去何从?
面对限购潮,投资者该怎么办?
Bo姐觉得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一看限购就着急。
对于主投小微盘的这种容量很有限的基金,还是可以慢慢买进的。投小微盘的基金本身带有一定逆向投资思想,涨上去的市值大的卖出、买入市值小的。
对于重仓方向涨幅较大的,可以考虑继续持有,但没必要盲目追加。基金经理选择限购,往往是在提示当前市场机会有限。
对于这类限购的基金,定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不会错过机会,又能平摊风险,但要设置好止盈点,避免遭遇倒微笑曲线。
新的环境下,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金公司在规模和业绩之间选择后者,主动控制规模会成为常态。
投资者也要转变思路,不要一看到限购就以为错过了发财机会。有时候,主动限购的基金经理才是真正负责的基金经理。他们放弃的是管理费,争取的是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的空间。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来源:小波思基
基金纷纷限购
最近,奔私的杨东宣布封盘:从月底开始,暂停新投资者首次申购申请,但存量的持有人还可以继续买。
杨东被称为最良心基金经理,他曾在在几次高点都做了风险提示。包括2007年6000点,2015年4414点后。
而公募这边,从8月开始,掀起了一波限购潮,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纷纷“闭门谢客”。
像葛兰的中欧医疗创新,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限购10万元;蓝小康的中欧红利优享,限额100w;
王海畅、孔宪政的诺安多策略,限购5万元;王平的招商成长量化选股,限购2万元;
还有今年业绩爆炸的吴远怡的广发成长领航,限购5万元;任桀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10月14日起限购100万元。
然后因为贵金属涨幅较大,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证券投资基金(LOF)10月23日起限购100元;
国投瑞银白银期货证券投资基金(LOF)的A类和C类份额,10月20日起,申购限额分别下调至100元和1000元,较之前的限额大幅降低。
限购背后的信号
那么,基金限购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到顶了?
从2007、2015、2020三轮牛市的情况看,基金批量限购后,股市还能继续上涨,限购往往出现在行情中段。
具体到各只基金来看,限购大概有这么几类原因。
一是策略容量不够。
这个主要是那些投资小微盘为主的基金。
小微盘股,市值可能就在几十亿,当基金规模太大时,基金经理想要买卖股票就会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把股价打飞了。
这种限购是为了保护策略的有效性,跟市场是否到顶部关系不大。
诺安多策略、招商成长量化选股等,都是这种情况。
像华夏新锦绣,早在2022年就限购。
二是基金的重仓方向,确实涨得挺多了。
比较典型的是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今年年内涨幅已经超过200%,非常夸张。
基金高度集中地投资了当年最火爆的AI算力板块,特别是光模块、PCB等细分领域,而今年又是AI爆发之年,基金在风口中脱颖而出。
虽然是主动型基金,但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特别强调了,该产品是属于工具型产品系列。
这意味着它不像传统的混合基金追求均衡配置,而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高纯度的、聚焦科技赛道的投资工具。
这样的定位,让基金经理会去追求极致收益,但高度集中的持仓,基金净值与AI板块深度绑定,一旦该板块出现调整,基金的回撤也会非常剧烈。
其他很多限购的基金,虽然没有这样夸张的涨幅,但也在今年的牛市中有50%到100%以上的收益,重仓方向涨幅较大。
基金经理这时候限购,是觉得当前价位风险提升,希望能减少投资者高位追进被套的风险。
2021年的时候,市场处于较高位置,当时大量新基金发行,不少投资者也遭遇高位站岗。
那现在不一样了,上半年出了一份重磅文件——《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公募从“重规模”到“重回报”转变。
公募新规引导薪酬和业绩挂钩:以三年以上长期收益为核心,对高管和基金经理实施激励约束。三年以上业绩如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10%,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所以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产品有了一定规模后,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在现有规模下把业绩做好。
这限购潮中,也是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变的表现。
投资者何去何从?
面对限购潮,投资者该怎么办?
Bo姐觉得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一看限购就着急。
对于主投小微盘的这种容量很有限的基金,还是可以慢慢买进的。投小微盘的基金本身带有一定逆向投资思想,涨上去的市值大的卖出、买入市值小的。
对于重仓方向涨幅较大的,可以考虑继续持有,但没必要盲目追加。基金经理选择限购,往往是在提示当前市场机会有限。
对于这类限购的基金,定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不会错过机会,又能平摊风险,但要设置好止盈点,避免遭遇倒微笑曲线。
新的环境下,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金公司在规模和业绩之间选择后者,主动控制规模会成为常态。
投资者也要转变思路,不要一看到限购就以为错过了发财机会。有时候,主动限购的基金经理才是真正负责的基金经理。他们放弃的是管理费,争取的是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的空间。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