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白皮书(2025)

东方财富网

6小时前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步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关键阶段,绿色债券市场愈发关注募集资金是否有力支持重点行业绿色发展。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重点逐渐由“量”向“质”转变。实现绿色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学标尺丈量绿色成色,通过构建绿色债券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数,提升绿色金融支持质效,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精准资金支持,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持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提升绿色发展质效,以“指标”为舟,以“数据”为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从“量冠全球”迈向“质领时代”,不负青山之诺,不负时代之期,书写中国绿色债券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开展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势在必行

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工具,已成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关键载体。开展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切实发挥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功能,是绿色债券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 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步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关键阶段,绿色债券市场愈发关注募集资金是否有力支持重点行业绿色发展。为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进行系统、多维度的评估与衡量,引导绿债资金精准支持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将有助于提升绿色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推动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

2025年初,管理部门印发《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绿色债券业务,这为更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及时评估发现和总结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成绩与问题,探索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框架,创造“以评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将为市场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达标标准,是推动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内容。

(三)促进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随着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强绿色治理与合作,促进市场互联互通已成为各国关注重点。立足各国绿债市场发展实践,构建基于国际共识的市场发展质量评价框架,可以帮助各国更加精准地把握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共性挑战与前沿动态,有利于筑牢各方合作根基,促进绿债市场发展经验共享与能力建设,助力凝聚“全球最佳实践”,推动绿色金融网络高效互联,深化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构建科学的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一)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质量也引发广泛关注。结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及国内外智库的评价体系,高质量的绿色债券市场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的政策与监管框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最大驱动力。高质量的绿色债券市场应该具备明确的绿色债券发行及认证规则,清晰的绿色项目支持目录,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统一的绿色债券标准体系,以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

二是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多元的市场参与主体、与市场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市场规模,以及明显的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是重要特质。

三是全面的信息披露体系。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是衡量绿色债券绿色程度的重要体现。明确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良好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以及有力的碳减排数据,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是国际规则体系的参与度。高质量绿色债券市场不仅应当强化自身的内生发展,更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主动参加国际绿色金融组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

(二)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分为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两大维度。内部质量主要聚焦市场内在发展动力,包含了支持政策、市场规模、发行机构数量等要素;外部质量主要聚焦市场外部辐射影响,包含量化环境效益、国际影响力等要素。基于内外部质量的视角,从政策支持、市场运行、环境效益及国际合作四大维度,研究构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评价指标。共设置18个评价指标,包括4个定性指标、14个定量指标,从定性、定量双重维度反映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

一是政策维度。政策支持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备的绿色债券发行规则、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配套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性。因此,绿色债券制度及绿色债券金融标准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市场运行维度。市场发展规模和市场发展效率体现了绿色债券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债券发行规模、存续规模体现了市场发展规模;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换手率以及绿色债券指数波动率等体现了市场发展效率;发行机构数量及发行主体环境评价体现了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同时考虑到绿色债券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指标以体现绿色债券主题创新。

三是信息披露维度。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水平可充分体现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单位融资的碳减排量对于衡量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四是国际合作维度。国际合作维度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绿色债券的规模、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比例等可作为本国债券市场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的标志。同时加入国际绿色相关的金融组织、国际标准互认程度,体现了对外金融能力建设的程度。

表1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评价体系

(三)发展质量指数

基于绿色债券市场评价指标体系,中央结算公司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指数序列,构建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指数。结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按年对2016至2024年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实践及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对18项指标赋予差异化权重,其中政策支持占比30%,市场运行占比35%,信息披露占比25%,国际合作占比10%。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指数稳步上升

(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总指数自从2016年以来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速发展的趋势相符。总指数值从2016年的基准值100上升至2024年548.4,质量状况提升了近5.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3.5%。市场情况整体稳中向好,2020年受市场发行规模影响,指数略有下滑。四个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来看,政策支持、市场运行、信息披露及国际合作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0.6%、31.6%、16.4%以及11.4%。

图1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指数

图2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指数贡献度

(二)政策引领规范化发展

中国绿色债券支持政策及绿色金融标准不断完善。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掀开帷幕以来,绿色金融支持目录、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等政策规范不断完善。其中,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债券等绿色投融资活动提出明确的发展措施,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明确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认定标准,2022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推动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2024年,《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R/T 0322—2024)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2025年,《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的出台进一步了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

图3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政策维度分指数

(三)市场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波动中高速增长。从发行规模来看,2016—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8亿元增长至6833亿元,年均增长16.5%;市场存续规模从2039亿元增长至21621亿元,年均增长34.3%;绿色债券发行机构数量从35家增长至249家,年均增长27.8%。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银发〔2021〕142号)将业绩考核从绿色信贷拓展至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该政策出台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依赖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效率不断提升、市场发行主体持续丰富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绿色债券指数实现了快速增长。2020年,受市场整体情况影响,发行规模略有下滑,引起整体指数略有下降。2021年,发行规模迅速回升,较2020年增长183%,整体指数随之快速增长。

图4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市场维度分指数

(四)市场透明度不断提高

中国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2021—2024年近四年发行前信息披露只数占比平均为82%,比2016—2020年均值提高13个百分点。近四年绿色债券发行前信息披露完整度平均得分67分,比2016—2020年均值提高17分。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日益凸显,2016—2024年,每亿元绿色债券可支持碳减排量从1.3万吨上升至2.8万吨,环境效益日益显著。

2016—2020年,由于缺乏明确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呈现波动趋势。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发布国内首个企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规范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披露指标。后续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进一步为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存续期信息披露提供参考。多措并举之下,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数量和完整度稳步提升,单位融资环境效益也日益显现。

图5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信息披露维度分指数

(五)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2016—2024年,境外机构持有绿色债券的规模从2亿元上涨至31.88亿元,年均增长40%;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比例从1%上升至54%。与此同时,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丰富,2016年,中国推动建立G20绿色金融研究组;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起者之一建立了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以促进金融领域环境和气候管理发展;2021年,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发布;2024年,基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进行扩展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也正式发布。2025年2月,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明确了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规范。

图6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国际维度分指数

推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建议完善可持续债券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制定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支持项目目录及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信息披露要求,鼓励发行人按照金融行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R/T 0322—2024)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在宏观审慎评价(MPA)指标体系中,增设绿色债券发行、投资、承揽承销和信息披露等指标并予以相应权重。聚焦非绿活动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转型债券多样化发展,支持经济社会整体低碳转型。

(二)培育多元化市场生态

发挥绿色主权债券引领撬动作用,研究推出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大力支持发行境外绿色主权债。研究推动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多渠道鼓励绿色资管产品的发行和投资。鼓励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科创与绿色债券的融合,丰富绿色债券品种。加强二级市场建设,增强投资者信心。增强机构投资者绿色偏好,鼓励企业年金、养老金、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最低绿色投资比例。推广绿色债券担保品应用,降低绿色债券投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投资偏好,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三)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参考金融行业标准开展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效益信息。鼓励在统一的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集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提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化水平。规范绿色债券市场第三方评价认证机制,完善监督抽查与交叉检查制度机制,设计动态调整的奖惩规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绿色债券绿色程度评价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影响力核算方法,将碳减排量、替代化石能源量等环境效益纳入绿色债券定价,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更高环境效益的领域。探索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在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应用,对绿色债券环境信息进行识别和监测,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推动国内国际绿色债券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绿色债券领域国际标准研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拓展《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应用范围,减少跨境识别的成本与障碍,提升国际投资者参与度。深化绿色债券业务、信息披露标准及规则等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推广,鼓励在国际交易所应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推动在境外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持续丰富符合国际标准、满足海外投资者需求的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和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影响力。

结束语

展望未来,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的提升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多元化的市场生态、高效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深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债券是金融向善的生动注脚,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化金融之力为青山绿水,铸可持续发展之根基,共筑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附录1:绿色债券发展质量评价数据表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步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关键阶段,绿色债券市场愈发关注募集资金是否有力支持重点行业绿色发展。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重点逐渐由“量”向“质”转变。实现绿色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学标尺丈量绿色成色,通过构建绿色债券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数,提升绿色金融支持质效,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精准资金支持,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持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提升绿色发展质效,以“指标”为舟,以“数据”为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从“量冠全球”迈向“质领时代”,不负青山之诺,不负时代之期,书写中国绿色债券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开展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势在必行

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工具,已成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关键载体。开展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切实发挥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功能,是绿色债券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 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步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关键阶段,绿色债券市场愈发关注募集资金是否有力支持重点行业绿色发展。为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进行系统、多维度的评估与衡量,引导绿债资金精准支持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将有助于提升绿色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推动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

2025年初,管理部门印发《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绿色债券业务,这为更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及时评估发现和总结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成绩与问题,探索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框架,创造“以评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将为市场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达标标准,是推动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内容。

(三)促进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随着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强绿色治理与合作,促进市场互联互通已成为各国关注重点。立足各国绿债市场发展实践,构建基于国际共识的市场发展质量评价框架,可以帮助各国更加精准地把握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共性挑战与前沿动态,有利于筑牢各方合作根基,促进绿债市场发展经验共享与能力建设,助力凝聚“全球最佳实践”,推动绿色金融网络高效互联,深化全球绿色治理与合作。

构建科学的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一)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质量也引发广泛关注。结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及国内外智库的评价体系,高质量的绿色债券市场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的政策与监管框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最大驱动力。高质量的绿色债券市场应该具备明确的绿色债券发行及认证规则,清晰的绿色项目支持目录,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统一的绿色债券标准体系,以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

二是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多元的市场参与主体、与市场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市场规模,以及明显的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是重要特质。

三是全面的信息披露体系。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是衡量绿色债券绿色程度的重要体现。明确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良好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以及有力的碳减排数据,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是国际规则体系的参与度。高质量绿色债券市场不仅应当强化自身的内生发展,更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主动参加国际绿色金融组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

(二)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分为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两大维度。内部质量主要聚焦市场内在发展动力,包含了支持政策、市场规模、发行机构数量等要素;外部质量主要聚焦市场外部辐射影响,包含量化环境效益、国际影响力等要素。基于内外部质量的视角,从政策支持、市场运行、环境效益及国际合作四大维度,研究构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评价指标。共设置18个评价指标,包括4个定性指标、14个定量指标,从定性、定量双重维度反映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

一是政策维度。政策支持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备的绿色债券发行规则、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配套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性。因此,绿色债券制度及绿色债券金融标准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市场运行维度。市场发展规模和市场发展效率体现了绿色债券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债券发行规模、存续规模体现了市场发展规模;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换手率以及绿色债券指数波动率等体现了市场发展效率;发行机构数量及发行主体环境评价体现了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同时考虑到绿色债券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指标以体现绿色债券主题创新。

三是信息披露维度。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水平可充分体现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单位融资的碳减排量对于衡量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四是国际合作维度。国际合作维度可衡量绿色债券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绿色债券的规模、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比例等可作为本国债券市场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的标志。同时加入国际绿色相关的金融组织、国际标准互认程度,体现了对外金融能力建设的程度。

表1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评价体系

(三)发展质量指数

基于绿色债券市场评价指标体系,中央结算公司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指数序列,构建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指数。结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按年对2016至2024年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实践及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对18项指标赋予差异化权重,其中政策支持占比30%,市场运行占比35%,信息披露占比25%,国际合作占比10%。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指数稳步上升

(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总指数自从2016年以来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速发展的趋势相符。总指数值从2016年的基准值100上升至2024年548.4,质量状况提升了近5.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3.5%。市场情况整体稳中向好,2020年受市场发行规模影响,指数略有下滑。四个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来看,政策支持、市场运行、信息披露及国际合作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0.6%、31.6%、16.4%以及11.4%。

图1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指数

图2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质量指数贡献度

(二)政策引领规范化发展

中国绿色债券支持政策及绿色金融标准不断完善。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掀开帷幕以来,绿色金融支持目录、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等政策规范不断完善。其中,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债券等绿色投融资活动提出明确的发展措施,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明确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认定标准,2022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推动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2024年,《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R/T 0322—2024)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2025年,《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的出台进一步了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

图3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政策维度分指数

(三)市场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波动中高速增长。从发行规模来看,2016—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8亿元增长至6833亿元,年均增长16.5%;市场存续规模从2039亿元增长至21621亿元,年均增长34.3%;绿色债券发行机构数量从35家增长至249家,年均增长27.8%。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银发〔2021〕142号)将业绩考核从绿色信贷拓展至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该政策出台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依赖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效率不断提升、市场发行主体持续丰富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绿色债券指数实现了快速增长。2020年,受市场整体情况影响,发行规模略有下滑,引起整体指数略有下降。2021年,发行规模迅速回升,较2020年增长183%,整体指数随之快速增长。

图4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市场维度分指数

(四)市场透明度不断提高

中国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2021—2024年近四年发行前信息披露只数占比平均为82%,比2016—2020年均值提高13个百分点。近四年绿色债券发行前信息披露完整度平均得分67分,比2016—2020年均值提高17分。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日益凸显,2016—2024年,每亿元绿色债券可支持碳减排量从1.3万吨上升至2.8万吨,环境效益日益显著。

2016—2020年,由于缺乏明确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呈现波动趋势。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发布国内首个企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规范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披露指标。后续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进一步为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存续期信息披露提供参考。多措并举之下,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数量和完整度稳步提升,单位融资环境效益也日益显现。

图5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信息披露维度分指数

(五)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2016—2024年,境外机构持有绿色债券的规模从2亿元上涨至31.88亿元,年均增长40%;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比例从1%上升至54%。与此同时,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丰富,2016年,中国推动建立G20绿色金融研究组;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起者之一建立了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以促进金融领域环境和气候管理发展;2021年,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发布;2024年,基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进行扩展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也正式发布。2025年2月,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明确了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规范。

图6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国际维度分指数

推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建议完善可持续债券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制定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支持项目目录及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信息披露要求,鼓励发行人按照金融行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R/T 0322—2024)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在宏观审慎评价(MPA)指标体系中,增设绿色债券发行、投资、承揽承销和信息披露等指标并予以相应权重。聚焦非绿活动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转型债券多样化发展,支持经济社会整体低碳转型。

(二)培育多元化市场生态

发挥绿色主权债券引领撬动作用,研究推出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大力支持发行境外绿色主权债。研究推动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多渠道鼓励绿色资管产品的发行和投资。鼓励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科创与绿色债券的融合,丰富绿色债券品种。加强二级市场建设,增强投资者信心。增强机构投资者绿色偏好,鼓励企业年金、养老金、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最低绿色投资比例。推广绿色债券担保品应用,降低绿色债券投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投资偏好,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三)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参考金融行业标准开展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效益信息。鼓励在统一的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集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提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化水平。规范绿色债券市场第三方评价认证机制,完善监督抽查与交叉检查制度机制,设计动态调整的奖惩规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绿色债券绿色程度评价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影响力核算方法,将碳减排量、替代化石能源量等环境效益纳入绿色债券定价,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更高环境效益的领域。探索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在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应用,对绿色债券环境信息进行识别和监测,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推动国内国际绿色债券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绿色债券领域国际标准研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拓展《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应用范围,减少跨境识别的成本与障碍,提升国际投资者参与度。深化绿色债券业务、信息披露标准及规则等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推广,鼓励在国际交易所应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推动在境外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持续丰富符合国际标准、满足海外投资者需求的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和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影响力。

结束语

展望未来,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的提升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多元化的市场生态、高效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深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是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债券是金融向善的生动注脚,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化金融之力为青山绿水,铸可持续发展之根基,共筑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附录1:绿色债券发展质量评价数据表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