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AHS 2025)上,以“心域无界,志向未来”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联合医学论坛网,对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何奔教授进行了专访。何奔教授围绕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动态、技术创新、临床成果及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内容,分享了深刻见解与宝贵经验。
专家介绍

何奔 教授
何奔,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2015年)。现任上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顾问,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结构心脏病中心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2011)、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美国心脏学院会士(FACC,2009);欧洲心脏学会会士(FESC,2010)。
临床专长: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返流)及房颤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独到的特色。尤其擅长各类经导管的介入治疗。在各种高难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房颤左心耳封堵(LAAC),经皮主动脉置换(TAVR)和经皮二尖瓣修复(TEER)等手术均有高深造诣。成功经历各类心导管手术超过2万例。他是保健会诊专家,是全国首批冠心病介入手术培训导师,是我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房颤脑卒中,最早开展经皮二尖瓣返流钳夹修复(TEER)及最早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的专家之一。主编国内首部TAVR专著,左心耳封堵(LAAC)教程并被卫生部心血管医疗质量提升工程指定为培训标准教程。多次成功进行国际大会的手术演示转播与出国手术带教,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心脏病学专家。
曾任上海交大心血管一流学科带头人,上海交大医学院心血管病学首席教师,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循环系统》系统整合教材及配套丛书《循环系统疑难疾病》。
目前主持3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PI身份主持多项国产临床器械创新项目并顺利转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700多分,H指数48。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一等奖项。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务委员,结构心脏病学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协会常务委员,左心耳封堵学组组长。
先后获“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解读长城会主题
打破壁垒,以创新践行患者中心理念

长城会提出的“心域无界,志向未来”主题,蕴含着对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深远期许。在何奔教授看来,“心域无界”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心血管研究与学术领域的各类界限,不仅要推动冠心病等亚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更要实现医工结合的跨界突破,将医学与工业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紧密联动。
这一主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通过跨界融合催生心血管诊断治疗的新技术、新思路与新方法。而“志向未来”则聚焦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预示着心血管领域将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新阶段,借助技术革新实现临床创新的持续突破,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主题不仅为本次长城会奠定了学术基调,更为整个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冠心病诊疗
新技术与AI赋能的精准化革新之路

诊断与介入技术的创新融合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领域的核心突破在于诊断新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诊疗模式向精准化转型。在诊断层面,QFR、FFR等技术的应用,让医生能够精准判别血流是否充足;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对影像数据的自动分析,可快速识别斑块稳定性及病变是否需要干预,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在介入治疗方面,智慧导航系统的普及应用成为重要亮点。通过影像融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医生能够实现更优化、更精准的介入操作,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这种“技术+AI”的融合模式,正逐渐成为冠心病诊疗的主流趋势,为复杂病例的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何奔团队的突破性贡献
何奔教授带领团队深耕冠脉诊断与介入治疗二十余年,取得了多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微循环评价新方法:2010年前后,团队建立了简便实用的微循环评价方法TNPFC,可在手术台上通过增速快速评估患者微循环功能是否存在障碍,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即时参考。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时机的优化:团队通过分析十几万人的临床数据,提出“过早干预可能有害”的重要观点,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未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便仓促手术,会增加早期风险,该观点已被写入相关指南;同时,针对STEMI患者提出溶栓再介入的序贯疗法,为急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心肌损伤分级标准的建立:创新性地提出心肌梗死后代偿心肌损伤的新分级,为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残余血小板活性风险的研究:近期聚焦心肌梗死或PCI术后患者的残余血小板活性风险问题,该风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已引起行业广泛关注,为术后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
技术、适应症与疗效的三重飞跃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尤其是TAVR(主动脉瓣置换)和TEER(二尖瓣修复)技术平台,已成为心血管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实现了技术革新、适应症扩展与长期疗效验证的三重突破。
精准介入技术的持续升级
在技术层面,精准化是核心发展方向。AI导航技术的涌现,为TAVR瓣膜的精准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纯超声指导技术在TEER中的应用也逐渐兴起,减少了对造影剂的依赖,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这些技术革新,让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满足更多复杂病例的治疗需求。
适应症的不断拓宽
临床研究证据的累积推动了适应症的持续扩展:PARTNER3研究的五年结果显示,TAVR在中低危患者中具有长期获益,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外科手术,推动TAVR向普及化、年轻化方向发展;COAPT研究促进了二尖瓣修复技术(尤其是缘对合技术)的成熟,RESHAPE-HF2研究证实,即使有效反流面积(EROA)降至0.23,功能性反流患者仍可从微创钳夹技术中获益;MitraBridge研究作为TEER与外科手术的头对头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TEER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具优势。
这些证据直接推动了指南的更新,在今年欧洲心脏大会(ESC)指南中,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推荐等级从2A提升至1A(证据等级B),原发性二尖瓣反流(DMR)的推荐等级从2B提升至2A,让更多患者能够从这些微创技术中获益。
长期疗效的充分验证
随着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疗效可持续性得到充分证实。新型瓣膜的研发让植入物的耐用性显著提升,为年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推动该技术从单纯的疾病干预向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在AI技术的赋能下,TAVR与TEER技术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逐渐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与普及。
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防线

左心耳封堵术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关键预防性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隔离血栓高发部位,降低栓塞风险。左心耳作为左心房前外侧的囊袋状结构,在持续性房颤状态下极易形成血栓,而房颤患者90%的血栓来源于此。通过封堵或覆盖左心耳,可将其与体循环隔离,大幅降低血栓脱落导致卒中的风险。
相比抗凝治疗的核心优势
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相比,左心耳封堵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彻底消除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带来的出血风险,尤其适合老年衰弱患者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二是解决了抗凝药服用的依从性问题,避免了因漏服、错服导致的治疗失败;三是对于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安全有效地完全封堵左心耳,同时避免植入物表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为应对这些挑战,新型左心耳封堵器不断涌现,部分产品在表面膜上附着抗炎物质,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未来,借助3D打印与AI技术,可提前模拟患者左心耳的独特结构,实现个性化封堵器的精准设计与植入,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房颤综合管理
精准平衡多元治疗策略

房颤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年龄及病情特点,精准平衡药物治疗、射频消融与左心耳封堵等多种策略,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于年轻的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若发作频率低(如每年1-2次),药物控制仍是首选方案;若发作频繁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应尽早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随着冷冻消融、脉冲电场消融(PFA)等新型消融能源的出现,手术操作更加简便,而肺静脉隔离作为房颤电生理治疗的基础,其疗效与安全性持续提升。
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恢复窦律的可能性较低,治疗的核心在于预防栓塞事件,此时左心耳封堵术的价值尤为突出,可有效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的风险。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需结合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若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可在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同时进行左心耳封堵,通过“一站式”手术减少穿刺操作,降低患者痛苦与焦虑,尽管目前该方案的医保费用相对较高,但随着器械研发的推进,成本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
此外,何奔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一项重要研究,旨在比较肺静脉电隔离术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左心耳封堵术的疗效差异,为术后抗凝策略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国内大量接受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专家寄语
坚守人文情怀,共筑医患和谐与行业发展

对心血管医疗同仁的建议
何奔教授对广大心血管医疗同仁提出了殷切期望:优秀的医生应同时成为“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先进技术的开拓者与临床技术的实践者”。在AI技术广泛应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紧跟技术潮流,推动学科进步与临床理念落地,更要坚守医学的人文本质。
他引用希波克拉底的名言,强调医生的三个武器是语言、药物与手术刀,并重申“ABCDE”准则:A(Ability,专业能力)、B(Beneficial,仁慈之心)、C(Confidential,保护隐私)、D(Do no harm,不伤害患者)、E(Equity,公平对待)。这五个准则中,除专业能力外,其余均与人文情怀密切相关,凸显了人文关怀在医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医生的人文情怀都不能丢失。
对患者与医患关系的期许
何奔教授指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医生应摒弃知识傲慢、技术傲慢与权力傲慢,以人文情怀赢得患者信任;另一方面,患者需理性认识医学的局限性,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医生携手共同对抗疾病。同时,他呼吁媒体加强对医患关系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对医学与医生的正确认知,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
何奔教授的分享,既展现了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也传递了“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医学理念。在“心域无界,志向未来”的背景下,相信通过全体心血管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心血管诊疗水平将持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美好的健康未来。
视频链接:何奔教授专访:“心域无界,智向未来”背景下,深耕心血管领域,铸就诊疗新辉煌 | 长城会专访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AHS 2025)上,以“心域无界,志向未来”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联合医学论坛网,对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何奔教授进行了专访。何奔教授围绕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动态、技术创新、临床成果及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内容,分享了深刻见解与宝贵经验。
专家介绍

何奔 教授
何奔,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2015年)。现任上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顾问,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结构心脏病中心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2011)、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美国心脏学院会士(FACC,2009);欧洲心脏学会会士(FESC,2010)。
临床专长: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返流)及房颤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独到的特色。尤其擅长各类经导管的介入治疗。在各种高难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房颤左心耳封堵(LAAC),经皮主动脉置换(TAVR)和经皮二尖瓣修复(TEER)等手术均有高深造诣。成功经历各类心导管手术超过2万例。他是保健会诊专家,是全国首批冠心病介入手术培训导师,是我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房颤脑卒中,最早开展经皮二尖瓣返流钳夹修复(TEER)及最早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的专家之一。主编国内首部TAVR专著,左心耳封堵(LAAC)教程并被卫生部心血管医疗质量提升工程指定为培训标准教程。多次成功进行国际大会的手术演示转播与出国手术带教,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心脏病学专家。
曾任上海交大心血管一流学科带头人,上海交大医学院心血管病学首席教师,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循环系统》系统整合教材及配套丛书《循环系统疑难疾病》。
目前主持3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PI身份主持多项国产临床器械创新项目并顺利转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700多分,H指数48。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一等奖项。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务委员,结构心脏病学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协会常务委员,左心耳封堵学组组长。
先后获“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解读长城会主题
打破壁垒,以创新践行患者中心理念

长城会提出的“心域无界,志向未来”主题,蕴含着对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深远期许。在何奔教授看来,“心域无界”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心血管研究与学术领域的各类界限,不仅要推动冠心病等亚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更要实现医工结合的跨界突破,将医学与工业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紧密联动。
这一主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通过跨界融合催生心血管诊断治疗的新技术、新思路与新方法。而“志向未来”则聚焦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预示着心血管领域将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新阶段,借助技术革新实现临床创新的持续突破,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主题不仅为本次长城会奠定了学术基调,更为整个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冠心病诊疗
新技术与AI赋能的精准化革新之路

诊断与介入技术的创新融合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领域的核心突破在于诊断新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诊疗模式向精准化转型。在诊断层面,QFR、FFR等技术的应用,让医生能够精准判别血流是否充足;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对影像数据的自动分析,可快速识别斑块稳定性及病变是否需要干预,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在介入治疗方面,智慧导航系统的普及应用成为重要亮点。通过影像融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医生能够实现更优化、更精准的介入操作,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这种“技术+AI”的融合模式,正逐渐成为冠心病诊疗的主流趋势,为复杂病例的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何奔团队的突破性贡献
何奔教授带领团队深耕冠脉诊断与介入治疗二十余年,取得了多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微循环评价新方法:2010年前后,团队建立了简便实用的微循环评价方法TNPFC,可在手术台上通过增速快速评估患者微循环功能是否存在障碍,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即时参考。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时机的优化:团队通过分析十几万人的临床数据,提出“过早干预可能有害”的重要观点,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未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便仓促手术,会增加早期风险,该观点已被写入相关指南;同时,针对STEMI患者提出溶栓再介入的序贯疗法,为急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心肌损伤分级标准的建立:创新性地提出心肌梗死后代偿心肌损伤的新分级,为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残余血小板活性风险的研究:近期聚焦心肌梗死或PCI术后患者的残余血小板活性风险问题,该风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已引起行业广泛关注,为术后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
技术、适应症与疗效的三重飞跃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尤其是TAVR(主动脉瓣置换)和TEER(二尖瓣修复)技术平台,已成为心血管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实现了技术革新、适应症扩展与长期疗效验证的三重突破。
精准介入技术的持续升级
在技术层面,精准化是核心发展方向。AI导航技术的涌现,为TAVR瓣膜的精准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纯超声指导技术在TEER中的应用也逐渐兴起,减少了对造影剂的依赖,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这些技术革新,让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满足更多复杂病例的治疗需求。
适应症的不断拓宽
临床研究证据的累积推动了适应症的持续扩展:PARTNER3研究的五年结果显示,TAVR在中低危患者中具有长期获益,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外科手术,推动TAVR向普及化、年轻化方向发展;COAPT研究促进了二尖瓣修复技术(尤其是缘对合技术)的成熟,RESHAPE-HF2研究证实,即使有效反流面积(EROA)降至0.23,功能性反流患者仍可从微创钳夹技术中获益;MitraBridge研究作为TEER与外科手术的头对头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TEER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具优势。
这些证据直接推动了指南的更新,在今年欧洲心脏大会(ESC)指南中,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推荐等级从2A提升至1A(证据等级B),原发性二尖瓣反流(DMR)的推荐等级从2B提升至2A,让更多患者能够从这些微创技术中获益。
长期疗效的充分验证
随着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疗效可持续性得到充分证实。新型瓣膜的研发让植入物的耐用性显著提升,为年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推动该技术从单纯的疾病干预向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在AI技术的赋能下,TAVR与TEER技术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逐渐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与普及。
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防线

左心耳封堵术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关键预防性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隔离血栓高发部位,降低栓塞风险。左心耳作为左心房前外侧的囊袋状结构,在持续性房颤状态下极易形成血栓,而房颤患者90%的血栓来源于此。通过封堵或覆盖左心耳,可将其与体循环隔离,大幅降低血栓脱落导致卒中的风险。
相比抗凝治疗的核心优势
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相比,左心耳封堵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彻底消除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带来的出血风险,尤其适合老年衰弱患者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二是解决了抗凝药服用的依从性问题,避免了因漏服、错服导致的治疗失败;三是对于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安全有效地完全封堵左心耳,同时避免植入物表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为应对这些挑战,新型左心耳封堵器不断涌现,部分产品在表面膜上附着抗炎物质,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未来,借助3D打印与AI技术,可提前模拟患者左心耳的独特结构,实现个性化封堵器的精准设计与植入,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房颤综合管理
精准平衡多元治疗策略

房颤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年龄及病情特点,精准平衡药物治疗、射频消融与左心耳封堵等多种策略,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于年轻的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若发作频率低(如每年1-2次),药物控制仍是首选方案;若发作频繁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应尽早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随着冷冻消融、脉冲电场消融(PFA)等新型消融能源的出现,手术操作更加简便,而肺静脉隔离作为房颤电生理治疗的基础,其疗效与安全性持续提升。
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恢复窦律的可能性较低,治疗的核心在于预防栓塞事件,此时左心耳封堵术的价值尤为突出,可有效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的风险。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需结合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若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可在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同时进行左心耳封堵,通过“一站式”手术减少穿刺操作,降低患者痛苦与焦虑,尽管目前该方案的医保费用相对较高,但随着器械研发的推进,成本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
此外,何奔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一项重要研究,旨在比较肺静脉电隔离术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左心耳封堵术的疗效差异,为术后抗凝策略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国内大量接受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专家寄语
坚守人文情怀,共筑医患和谐与行业发展

对心血管医疗同仁的建议
何奔教授对广大心血管医疗同仁提出了殷切期望:优秀的医生应同时成为“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先进技术的开拓者与临床技术的实践者”。在AI技术广泛应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紧跟技术潮流,推动学科进步与临床理念落地,更要坚守医学的人文本质。
他引用希波克拉底的名言,强调医生的三个武器是语言、药物与手术刀,并重申“ABCDE”准则:A(Ability,专业能力)、B(Beneficial,仁慈之心)、C(Confidential,保护隐私)、D(Do no harm,不伤害患者)、E(Equity,公平对待)。这五个准则中,除专业能力外,其余均与人文情怀密切相关,凸显了人文关怀在医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医生的人文情怀都不能丢失。
对患者与医患关系的期许
何奔教授指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医生应摒弃知识傲慢、技术傲慢与权力傲慢,以人文情怀赢得患者信任;另一方面,患者需理性认识医学的局限性,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医生携手共同对抗疾病。同时,他呼吁媒体加强对医患关系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对医学与医生的正确认知,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
何奔教授的分享,既展现了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也传递了“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医学理念。在“心域无界,志向未来”的背景下,相信通过全体心血管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心血管诊疗水平将持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美好的健康未来。
视频链接:何奔教授专访:“心域无界,智向未来”背景下,深耕心血管领域,铸就诊疗新辉煌 | 长城会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