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节的推进,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已出现明显回落,流感病毒的活跃度也随之逐步攀升,秋冬流感高发期已悄然临近。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部分省份流感病例数自10月中旬起已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专家提示,今年的流感季可能较往年提前到来。面对这一形势,广州、深圳两市的多家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已迅速响应,陆续启动本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积极为市民提供免疫保护,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流感高发期。

.png)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气温骤降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吗?
会,但“下降”并不是指免疫系统永久性受损,而是短期内抗病毒/抗细菌能力被“分心”削弱,表现为感染风险升高。综合现有研究,气温骤降可通过以下3条机制“间接”降低免疫力。
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血管收缩与局部免疫资源减少:寒冷刺激可激活交感神经,引发外周血管(含鼻腔、咽喉黏膜血管)显著收缩。该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人体上呼吸道黏膜血流量骤减,进而造成黏膜表面关键免疫物质供应不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下降,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有效清除黏膜表面黏附的病毒颗粒。同时,低温会抑制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使纤毛摆动频率显著降低,导致黏液纤毛清除效率下降,病毒在黏膜表面的滞留与复制时间延长。
黏膜脱水与上皮损伤:冬季室外空气绝对湿度低,会加速呼吸道黏膜水分蒸发。黏膜黏液层因脱水变得黏稠结块,丧失原有物理屏障作用;严重时,呼吸道上皮细胞会出现微裂口,使病毒可直接穿透黏膜层侵入黏膜下组织。相关小鼠实验证实,暴露于10%~20%相对湿度环境的小鼠,其呼吸道上皮细胞脱落率显著高于50%湿度环境,且MCC功能相关基因(如FOXJ1)表达水平下调,进一步验证了低湿度对黏膜屏障的破坏作用。
.png)
图:干燥空气对粘液纤毛清除的影响
DOI:10.1146/annurev-virology-012420-022445.
能量代谢重分配导致免疫资源不足
产热需求挤占免疫能量预算:依据小鼠能量代谢研究,哺乳动物在低于热中性区(小鼠热中性区为30-33℃,人类为20-24℃)的环境中,需通过增加能量消耗维持核心体温。例如,小鼠处于22℃(常规饲养温度)时,冷诱导产热可达到基础代谢率的120%;当环境温度降至4℃,CIT占总能量消耗的比例进一步升高,而物理活动能量消耗与食物热效应占比相应下降。对人类而言,环境温度低于15℃时,维持核心体温需额外消耗10%~30%的基础能量,该过程会“挪用”原本用于免疫功能的能量,导致外周血中T细胞增殖速率下调,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如MX1)表达量减少,最终造成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延迟。
免疫细胞功能转向产热:研究数据显示,当小鼠从31℃(接近热中性区)转移至26℃环境后,脂多糖诱导的发热反应显著减弱,且脾脏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60%,提示免疫细胞功能从“抗感染表型”向“产热表型”转换。在人类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类似规律:寒潮后1-2周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产热相关基因(如UCP1)表达上调,而抗病毒相关基因(如IFITM3)表达下调,进一步证实能量代谢重分配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低温增强病毒活性与传播效率
病毒稳定性提升:甲型流感病毒(含H3N2)的包膜脂质在低温环境(5-20℃)下排列更有序,可减少病毒颗粒破裂,延长病毒存活时间。在相对湿度(RH)<40%的干燥条件下,H3N2病毒的感染性半衰期显著延长,且飞沫核脱水后更易悬浮于空气中,实现长距离气溶胶传播。冬季该传播方式占比显著高于夏季,成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
病毒间干扰作用减弱:呼吸道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例如鼻病毒可通过诱导干扰素反应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但冬季环境条件会降低鼻病毒活性,使其对H3N2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H3N2更易占据宿主呼吸道生态位,成为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导毒株。
H3N2与H1N1的生物学特性差异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个型别,其中的甲型(H1N1亚型和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会导致每年的季节性流行。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每年流感病毒的毒株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甲型流感病毒的8个RNA片段易发生基因重组与抗原漂移:2024年流行的H3N2毒株整合了猪流感病毒的PA基因片段,使其RNA聚合酶活性提升2倍,病毒复制速率较H1N1增加30%;同时,HA蛋白关键抗原位点突变导致现有疫苗交叉保护率降至58%,显著低于H1N1流行期的85%。以下是二者的典型特点。
H1N1: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但致病性相对较低。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H1N1病毒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H3N2:H3N2流感病毒的致病性较强,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H3N2病毒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需注意,H3N2感染可破坏呼吸道黏膜完整性,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的共感染风险增加3倍。H3N2与RSV混合感染患者的重症率也会上升,远高于单一H3N2感染,需重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
防护措施(优化标题)
基础防护:阻断传播与维持黏膜健康
环境湿度与通风控制:根据呼吸道病毒感染季节性研究,将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可以显著缩短H3N2病毒的存活时间,使其在1小时以内失去活性,同时保护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建议使用带湿度监测的加湿器,并每周清洁以避免霉菌滋生。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气溶胶浓度。
物理屏障与黏膜保护:在医院、地铁等密闭场所,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确保贴合面部,覆盖口鼻)可以减少90%的飞沫接触。回家后,使用含75%酒精的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20秒以上,可以有效避免手部接触传播。对于干燥敏感人群,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可以维持黏膜湿润,增强黏膜清除功能(MCC),从而提高呼吸道的防御能力。
体温维持与能量管理:寒冷天气会增加体表热量流失,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需要通过多层衣物(如内衣+毛衣+防风外套)来减少热量流失。同时,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如1个鸡蛋+200ml牛奶),可以维持基础代谢的稳定,减少免疫能量被“挪用”。研究表明,充足营养可以使低温下T细胞增殖能力提升40%。
.png)
图源:CMT
核心防护:疫苗接种与早期抗病毒干预
流感疫苗选择与接种:遵循《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65岁以上人群推荐接种高剂量疫苗(抗原含量为标准疫苗的4倍),可以使抗体滴度提升3倍。对鸡蛋过敏者可选用细胞培养疫苗,3-17岁儿童可选择鼻喷减毒活疫苗(哮喘急性发作期禁用)。疫苗接种后需2-4周产生保护力,即使与流行株“不完全匹配”,仍可使重症风险下降60%。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机:出现发热(≥38.5℃)、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后48小时内,成人可口服奥司他韦(75mg/次,每日2次,连服5天)或玛巴洛沙韦(单次40mg,整片吞服)。这些药物可以缩短病程50%,降低并发症风险70%。需要注意的是,玛巴洛沙韦不可与牛奶、钙剂同服,育龄女性用药后48小时内需避孕。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仅在合并细菌感染(如咳黄脓痰、白细胞升高)时使用。
高危人群防护:针对性措施与并发症监测
老年人(≥65岁):除接种高剂量疫苗外,老年人每日需监测体温与血氧饱和度(低于93%需立即就医)。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时佩戴N95口罩以阻断气溶胶传播。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需密切监测血压与凝血功能,因为寒冷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叠加流感感染后血栓风险升高。
婴幼儿(6月龄-5岁):首次接种流感疫苗需完成2剂(间隔4周),优先选择裂解疫苗以减少局部反应。发热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体温≥38.5℃时使用儿童专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避免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家人接触儿童前需换衣洗手,避免将病毒带入家庭环境。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心血管病患者感染后需避免过度劳累,以防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监测(病毒感染易导致血糖波动),必要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慢阻肺患者坚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出现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避免黏膜水肿加重气流受限。
总结
当前H3N2流感的流行是“低温削弱宿主防御”与“病毒变异增强致病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防护策略可概括为:维持室内适当湿度以抑制病毒活性、及时接种疫苗并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保护高危人群与监测并发症。通过科学调控环境因素与强化宿主防御,可有效降低流感感染及重症风险,平稳度过冬季流行期。
参考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7311578275591391wfr=spiderfor=pc
[2]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5/01/03/what-cold-weather-does-to-the-body-and-how-to-protect-yourself-this-winter
[3]MORIYAMA M, HUGENTOBLER WJ, IWASAKI A. Seasonality of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J]. Annu Rev Virol, 2020;7(1):83-101. DOI: 10.1146/annurev-virology-012420-022445.
[4]ABREU-VIEIRA G, XIAO C, GAVRILOVA O, et al. Integr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to the analysis of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mouse[J]. Mol Metab, 2015;4(6):461-70. DOI: 10.1016/j.molmet.2015.03.001IF: 6.6 Q1 .5.https://www.chinacdc.cn/jkkp/crb/bcr/202408/t20240822_294972.html
随着秋冬季节的推进,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已出现明显回落,流感病毒的活跃度也随之逐步攀升,秋冬流感高发期已悄然临近。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部分省份流感病例数自10月中旬起已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专家提示,今年的流感季可能较往年提前到来。面对这一形势,广州、深圳两市的多家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已迅速响应,陆续启动本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积极为市民提供免疫保护,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流感高发期。

.png)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气温骤降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吗?
会,但“下降”并不是指免疫系统永久性受损,而是短期内抗病毒/抗细菌能力被“分心”削弱,表现为感染风险升高。综合现有研究,气温骤降可通过以下3条机制“间接”降低免疫力。
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血管收缩与局部免疫资源减少:寒冷刺激可激活交感神经,引发外周血管(含鼻腔、咽喉黏膜血管)显著收缩。该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人体上呼吸道黏膜血流量骤减,进而造成黏膜表面关键免疫物质供应不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下降,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有效清除黏膜表面黏附的病毒颗粒。同时,低温会抑制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使纤毛摆动频率显著降低,导致黏液纤毛清除效率下降,病毒在黏膜表面的滞留与复制时间延长。
黏膜脱水与上皮损伤:冬季室外空气绝对湿度低,会加速呼吸道黏膜水分蒸发。黏膜黏液层因脱水变得黏稠结块,丧失原有物理屏障作用;严重时,呼吸道上皮细胞会出现微裂口,使病毒可直接穿透黏膜层侵入黏膜下组织。相关小鼠实验证实,暴露于10%~20%相对湿度环境的小鼠,其呼吸道上皮细胞脱落率显著高于50%湿度环境,且MCC功能相关基因(如FOXJ1)表达水平下调,进一步验证了低湿度对黏膜屏障的破坏作用。
.png)
图:干燥空气对粘液纤毛清除的影响
DOI:10.1146/annurev-virology-012420-022445.
能量代谢重分配导致免疫资源不足
产热需求挤占免疫能量预算:依据小鼠能量代谢研究,哺乳动物在低于热中性区(小鼠热中性区为30-33℃,人类为20-24℃)的环境中,需通过增加能量消耗维持核心体温。例如,小鼠处于22℃(常规饲养温度)时,冷诱导产热可达到基础代谢率的120%;当环境温度降至4℃,CIT占总能量消耗的比例进一步升高,而物理活动能量消耗与食物热效应占比相应下降。对人类而言,环境温度低于15℃时,维持核心体温需额外消耗10%~30%的基础能量,该过程会“挪用”原本用于免疫功能的能量,导致外周血中T细胞增殖速率下调,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如MX1)表达量减少,最终造成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延迟。
免疫细胞功能转向产热:研究数据显示,当小鼠从31℃(接近热中性区)转移至26℃环境后,脂多糖诱导的发热反应显著减弱,且脾脏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60%,提示免疫细胞功能从“抗感染表型”向“产热表型”转换。在人类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类似规律:寒潮后1-2周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产热相关基因(如UCP1)表达上调,而抗病毒相关基因(如IFITM3)表达下调,进一步证实能量代谢重分配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低温增强病毒活性与传播效率
病毒稳定性提升:甲型流感病毒(含H3N2)的包膜脂质在低温环境(5-20℃)下排列更有序,可减少病毒颗粒破裂,延长病毒存活时间。在相对湿度(RH)<40%的干燥条件下,H3N2病毒的感染性半衰期显著延长,且飞沫核脱水后更易悬浮于空气中,实现长距离气溶胶传播。冬季该传播方式占比显著高于夏季,成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
病毒间干扰作用减弱:呼吸道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例如鼻病毒可通过诱导干扰素反应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但冬季环境条件会降低鼻病毒活性,使其对H3N2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H3N2更易占据宿主呼吸道生态位,成为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导毒株。
H3N2与H1N1的生物学特性差异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个型别,其中的甲型(H1N1亚型和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会导致每年的季节性流行。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每年流感病毒的毒株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甲型流感病毒的8个RNA片段易发生基因重组与抗原漂移:2024年流行的H3N2毒株整合了猪流感病毒的PA基因片段,使其RNA聚合酶活性提升2倍,病毒复制速率较H1N1增加30%;同时,HA蛋白关键抗原位点突变导致现有疫苗交叉保护率降至58%,显著低于H1N1流行期的85%。以下是二者的典型特点。
H1N1: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但致病性相对较低。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H1N1病毒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H3N2:H3N2流感病毒的致病性较强,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H3N2病毒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需注意,H3N2感染可破坏呼吸道黏膜完整性,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的共感染风险增加3倍。H3N2与RSV混合感染患者的重症率也会上升,远高于单一H3N2感染,需重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
防护措施(优化标题)
基础防护:阻断传播与维持黏膜健康
环境湿度与通风控制:根据呼吸道病毒感染季节性研究,将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可以显著缩短H3N2病毒的存活时间,使其在1小时以内失去活性,同时保护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建议使用带湿度监测的加湿器,并每周清洁以避免霉菌滋生。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气溶胶浓度。
物理屏障与黏膜保护:在医院、地铁等密闭场所,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确保贴合面部,覆盖口鼻)可以减少90%的飞沫接触。回家后,使用含75%酒精的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20秒以上,可以有效避免手部接触传播。对于干燥敏感人群,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可以维持黏膜湿润,增强黏膜清除功能(MCC),从而提高呼吸道的防御能力。
体温维持与能量管理:寒冷天气会增加体表热量流失,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需要通过多层衣物(如内衣+毛衣+防风外套)来减少热量流失。同时,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如1个鸡蛋+200ml牛奶),可以维持基础代谢的稳定,减少免疫能量被“挪用”。研究表明,充足营养可以使低温下T细胞增殖能力提升40%。
.png)
图源:CMT
核心防护:疫苗接种与早期抗病毒干预
流感疫苗选择与接种:遵循《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65岁以上人群推荐接种高剂量疫苗(抗原含量为标准疫苗的4倍),可以使抗体滴度提升3倍。对鸡蛋过敏者可选用细胞培养疫苗,3-17岁儿童可选择鼻喷减毒活疫苗(哮喘急性发作期禁用)。疫苗接种后需2-4周产生保护力,即使与流行株“不完全匹配”,仍可使重症风险下降60%。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机:出现发热(≥38.5℃)、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后48小时内,成人可口服奥司他韦(75mg/次,每日2次,连服5天)或玛巴洛沙韦(单次40mg,整片吞服)。这些药物可以缩短病程50%,降低并发症风险70%。需要注意的是,玛巴洛沙韦不可与牛奶、钙剂同服,育龄女性用药后48小时内需避孕。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仅在合并细菌感染(如咳黄脓痰、白细胞升高)时使用。
高危人群防护:针对性措施与并发症监测
老年人(≥65岁):除接种高剂量疫苗外,老年人每日需监测体温与血氧饱和度(低于93%需立即就医)。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时佩戴N95口罩以阻断气溶胶传播。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需密切监测血压与凝血功能,因为寒冷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叠加流感感染后血栓风险升高。
婴幼儿(6月龄-5岁):首次接种流感疫苗需完成2剂(间隔4周),优先选择裂解疫苗以减少局部反应。发热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体温≥38.5℃时使用儿童专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避免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家人接触儿童前需换衣洗手,避免将病毒带入家庭环境。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心血管病患者感染后需避免过度劳累,以防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监测(病毒感染易导致血糖波动),必要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慢阻肺患者坚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出现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避免黏膜水肿加重气流受限。
总结
当前H3N2流感的流行是“低温削弱宿主防御”与“病毒变异增强致病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防护策略可概括为:维持室内适当湿度以抑制病毒活性、及时接种疫苗并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保护高危人群与监测并发症。通过科学调控环境因素与强化宿主防御,可有效降低流感感染及重症风险,平稳度过冬季流行期。
参考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7311578275591391wfr=spiderfor=pc
[2]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5/01/03/what-cold-weather-does-to-the-body-and-how-to-protect-yourself-this-winter
[3]MORIYAMA M, HUGENTOBLER WJ, IWASAKI A. Seasonality of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J]. Annu Rev Virol, 2020;7(1):83-101. DOI: 10.1146/annurev-virology-012420-022445.
[4]ABREU-VIEIRA G, XIAO C, GAVRILOVA O, et al. Integr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to the analysis of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mouse[J]. Mol Metab, 2015;4(6):461-70. DOI: 10.1016/j.molmet.2015.03.001IF: 6.6 Q1 .5.https://www.chinacdc.cn/jkkp/crb/bcr/202408/t20240822_29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