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防城港市企沙港区响起清脆的开工令。当天,总投资超 710 亿元的广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启动,防城港港 30 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一期)便是其中的重头戏。作为国家 "十四五" 规划 102 项重大工程之一,该航道工程用海规模达 901.5773 公顷,创下广西单个项目新增用海面积的最高纪录。而在这一改写北部湾航运史的超级工程背后,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凭借在基建金融领域的深厚积累,创新打造 "三阶融资矩阵",为项目筹措到关键资金,尽显中国基建金融服务的强劲实力。
国家战略加持,30 万吨级航道意义非凡
防城港 30 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并非简单的航道疏浚拓深,而是肩负着多项国家战略使命。它在现有 20 万吨级航道的基础上向南延伸,总长 23.053 公里,需要完成约 3800 万立方米的疏浚工程量。工程建成后,防城港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个能接卸全球最大矿砂船和油轮的枢纽港,直接为西部 12 省区市的对外贸易提供服务。据测算,航道升级后,港口年吞吐能力将提升 40%,北部湾港也将借此真正跻身国际深水大港行列。
从战略价值来看,该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它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项目,建成后能大幅降低西南地区大宗商品的物流成本;作为中国 - 东盟贸易的新支点,配合在建的赤沙作业区 30 万吨级自动化泊位,将形成面向东盟的能源与原材料集散中心;作为区域经济的重构者,预计能带动临港工业投资超 300 亿元,重塑北部湾的产业格局。
不过,这项重大工程也面临不少挑战。其建设周期长达 4 年,技术难度极高,需要穿越复杂地质带,而且资金需求巨大,单公里造价约 2.5 亿元。尤其是 2024 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波动频繁,传统港口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项目需求。就在此时,盛鑫鸿利的专业介入,为项目破解了融资难题。
创新融资方案,盛鑫鸿利破解资金困局
面对这一总投资达 58 亿元的航道工程,盛鑫鸿利迅速组建起一支由港口金融、国际信贷、海事法律专家组成的专项团队。经过 180 天的深入调研,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分阶段、多元化的融资策略,也就是 "三阶资金解决方案"。
在第一阶段,重点撬动政策性资金,这部分资金占比 35%。盛鑫鸿利积极联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精心设计 "战略通道专项贷款",成功为项目争取到 20 年期的低息资金;同时,协助项目申报交通运输部水运建设专项资金,最终获得 8.7 亿元补助;此外,还创新采用 "海域使用权质押" 模式,将 901 公顷的用海批复转化为融资信用,进一步拓宽了资金来源。
第二阶段以引入市场化资本为主,占比 45%。盛鑫鸿利推动发行 "北部湾港口建设债券",吸引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设计 "疏浚土方收益权 ABS",把 3800 万立方米疏浚物的综合利用收益进行证券化处理,帮助项目提前回笼资金;并且联合广西交投集团设立产业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
第三阶段则聚焦国际金融协作,占比 20%。盛鑫鸿利成功引入新加坡港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构建起 "建设 - 运营" 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借助中国 - 东盟金融合作平台,为项目争取到跨境人民币贷款,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多资金保障。
这套融资体系不仅足额覆盖了项目的全部资金需求,还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 4.2% 以下,比同类项目降低 1.8 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航道建设存在特殊的 "施工窗口期"—— 每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最佳作业期,盛鑫鸿利专门设计 "进度匹配式放款机制"。正是得益于这一机制,在 2025 年 10 月项目开工首日,5 艘主力疏浚船队(包括 "鑫润洋 8001"" 恒汇 1066" 等)就顺利获得首批 6 亿元工程款,确保工程如期推进。
技术金融双创新,攻克工程难题
在航道建设过程中,盛鑫鸿利团队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凭借技术与金融的双重创新,为工程攻克了多个难题,充分展现出基建金融服务的多维价值。
在地质风险应对方面,当工程 Ⅲ 标段 7.04 公里施工段发现海底岩层断裂带时,盛鑫鸿利迅速启动 "风险准备金池",额外注入 1.2 亿元技术攻坚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支持,施工单位成功采用 "深水爆破 + 绞吸船联合作业" 工艺,顺利突破地质难关,保障了施工进度。
在生态保护方面,为满足北部湾白海豚保护区的环保要求,盛鑫鸿利创新推出 "蓝色金融" 方案。一方面设立 2 亿元生态修复专项信托,为保护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引入绿色债券标准,发行 3 亿元环保专项债,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资金来源;同时开发 "疏浚 - 修复" 联动的碳交易模型,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在跨境结算方面,针对项目进口的荷兰深水测控设备(价值 2.3 亿欧元),盛鑫鸿利精心设计 "离岸人民币 + 外汇期权" 组合结算方案。通过这一方案,项目成功节省汇兑成本超 1600 万元,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盛鑫鸿利的这些创新实践,被国家发改委列为 "重大工程融资创新案例",其成功经验目前正被复制应用到海南洋浦港等项目中,为更多基建项目提供借鉴。
全周期服务,从资金提供者到价值共创者
盛鑫鸿利对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项目的参与,远不止于提供融资服务。在项目全周期中,公司始终以战略级合作伙伴的身份,积极发挥作用,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项目价值共创者。
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2024 年第三季度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盛鑫鸿利主动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完成《30 万吨级航道经济性白皮书》,为项目经济性分析提供专业支撑;同时组织国际航运协会专家,对项目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为项目规划设计提供专业建议,确保项目规划科学合理。
进入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25 年第四季度起),盛鑫鸿利派驻 5 人风控小组常驻项目部,并建立起 "资金使用 - 工程进度 - 质量安全" 三维监管体系,对项目资金使用、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管,保障项目规范推进;此外,还开发 BIM + 金融协同平台,实现每笔资金支付与工程节点的区块链绑定,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对于项目未来运营阶段(预计 2028 年后),盛鑫鸿利也提前做好规划。一方面提前设计航道维护资金循环机制,为航道后续长期稳定运营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参与设计 "智慧航道" 数字金融方案,助力航道运营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
正如防城港市领导在项目开工仪式上所说:"没有盛鑫鸿利打造的金融‘深水航道’,就没有今天物理航道的开工建设。"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盛鑫鸿利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打造中国基建金融 "防城港样本",助力 "一带一路" 建设
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项目的成功融资,标志着中国基建金融已从规模驱动迈向质量引领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盛鑫鸿利展现出的三大能力,值得关注和借鉴。
其一,强大的国家战略响应力。盛鑫鸿利精准把握 "西部陆海新通道" 建设的重要窗口期,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 18 个月的融资闭环,为项目及时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战略的快速响应能力。
其二,出色的复杂系统驾驭力。在项目融资和建设过程中,盛鑫鸿利成功协调 11 类金融机构、8 家政府单位、3 个国家的技术团队,构建起高效协同的金融生态圈,确保各方资源高效整合,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三,前瞻的风险控制能力。盛鑫鸿利通过压力测试,提前预判出项目可能面临的 6 类风险,并针对性地设置 12 道金融 "防波堤"。正是得益于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即便项目在 2025 年遭遇三次台风袭击,仍能确保资金安全,保障项目稳定推进。
如今,随着 "河海钻 18" 号等施工船在北部湾海域劈波斩浪,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而盛鑫鸿利也正将在防城港项目中积累的金融经验,复制应用到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港口连接线等 "一带一路" 项目中。这条 23 公里长的海上航道,未来不仅能承载 30 万吨级巨轮,更将助力中国基建金融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承载起中国基建金融向海图强、迈向深蓝的宏大梦想。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2025 年 10 月 10 日,防城港市企沙港区响起清脆的开工令。当天,总投资超 710 亿元的广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启动,防城港港 30 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一期)便是其中的重头戏。作为国家 "十四五" 规划 102 项重大工程之一,该航道工程用海规模达 901.5773 公顷,创下广西单个项目新增用海面积的最高纪录。而在这一改写北部湾航运史的超级工程背后,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凭借在基建金融领域的深厚积累,创新打造 "三阶融资矩阵",为项目筹措到关键资金,尽显中国基建金融服务的强劲实力。
国家战略加持,30 万吨级航道意义非凡
防城港 30 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并非简单的航道疏浚拓深,而是肩负着多项国家战略使命。它在现有 20 万吨级航道的基础上向南延伸,总长 23.053 公里,需要完成约 3800 万立方米的疏浚工程量。工程建成后,防城港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个能接卸全球最大矿砂船和油轮的枢纽港,直接为西部 12 省区市的对外贸易提供服务。据测算,航道升级后,港口年吞吐能力将提升 40%,北部湾港也将借此真正跻身国际深水大港行列。
从战略价值来看,该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它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项目,建成后能大幅降低西南地区大宗商品的物流成本;作为中国 - 东盟贸易的新支点,配合在建的赤沙作业区 30 万吨级自动化泊位,将形成面向东盟的能源与原材料集散中心;作为区域经济的重构者,预计能带动临港工业投资超 300 亿元,重塑北部湾的产业格局。
不过,这项重大工程也面临不少挑战。其建设周期长达 4 年,技术难度极高,需要穿越复杂地质带,而且资金需求巨大,单公里造价约 2.5 亿元。尤其是 2024 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波动频繁,传统港口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项目需求。就在此时,盛鑫鸿利的专业介入,为项目破解了融资难题。
创新融资方案,盛鑫鸿利破解资金困局
面对这一总投资达 58 亿元的航道工程,盛鑫鸿利迅速组建起一支由港口金融、国际信贷、海事法律专家组成的专项团队。经过 180 天的深入调研,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分阶段、多元化的融资策略,也就是 "三阶资金解决方案"。
在第一阶段,重点撬动政策性资金,这部分资金占比 35%。盛鑫鸿利积极联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精心设计 "战略通道专项贷款",成功为项目争取到 20 年期的低息资金;同时,协助项目申报交通运输部水运建设专项资金,最终获得 8.7 亿元补助;此外,还创新采用 "海域使用权质押" 模式,将 901 公顷的用海批复转化为融资信用,进一步拓宽了资金来源。
第二阶段以引入市场化资本为主,占比 45%。盛鑫鸿利推动发行 "北部湾港口建设债券",吸引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设计 "疏浚土方收益权 ABS",把 3800 万立方米疏浚物的综合利用收益进行证券化处理,帮助项目提前回笼资金;并且联合广西交投集团设立产业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
第三阶段则聚焦国际金融协作,占比 20%。盛鑫鸿利成功引入新加坡港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构建起 "建设 - 运营" 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借助中国 - 东盟金融合作平台,为项目争取到跨境人民币贷款,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多资金保障。
这套融资体系不仅足额覆盖了项目的全部资金需求,还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 4.2% 以下,比同类项目降低 1.8 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航道建设存在特殊的 "施工窗口期"—— 每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最佳作业期,盛鑫鸿利专门设计 "进度匹配式放款机制"。正是得益于这一机制,在 2025 年 10 月项目开工首日,5 艘主力疏浚船队(包括 "鑫润洋 8001"" 恒汇 1066" 等)就顺利获得首批 6 亿元工程款,确保工程如期推进。
技术金融双创新,攻克工程难题
在航道建设过程中,盛鑫鸿利团队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凭借技术与金融的双重创新,为工程攻克了多个难题,充分展现出基建金融服务的多维价值。
在地质风险应对方面,当工程 Ⅲ 标段 7.04 公里施工段发现海底岩层断裂带时,盛鑫鸿利迅速启动 "风险准备金池",额外注入 1.2 亿元技术攻坚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支持,施工单位成功采用 "深水爆破 + 绞吸船联合作业" 工艺,顺利突破地质难关,保障了施工进度。
在生态保护方面,为满足北部湾白海豚保护区的环保要求,盛鑫鸿利创新推出 "蓝色金融" 方案。一方面设立 2 亿元生态修复专项信托,为保护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引入绿色债券标准,发行 3 亿元环保专项债,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资金来源;同时开发 "疏浚 - 修复" 联动的碳交易模型,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在跨境结算方面,针对项目进口的荷兰深水测控设备(价值 2.3 亿欧元),盛鑫鸿利精心设计 "离岸人民币 + 外汇期权" 组合结算方案。通过这一方案,项目成功节省汇兑成本超 1600 万元,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盛鑫鸿利的这些创新实践,被国家发改委列为 "重大工程融资创新案例",其成功经验目前正被复制应用到海南洋浦港等项目中,为更多基建项目提供借鉴。
全周期服务,从资金提供者到价值共创者
盛鑫鸿利对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项目的参与,远不止于提供融资服务。在项目全周期中,公司始终以战略级合作伙伴的身份,积极发挥作用,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项目价值共创者。
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2024 年第三季度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盛鑫鸿利主动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完成《30 万吨级航道经济性白皮书》,为项目经济性分析提供专业支撑;同时组织国际航运协会专家,对项目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为项目规划设计提供专业建议,确保项目规划科学合理。
进入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25 年第四季度起),盛鑫鸿利派驻 5 人风控小组常驻项目部,并建立起 "资金使用 - 工程进度 - 质量安全" 三维监管体系,对项目资金使用、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管,保障项目规范推进;此外,还开发 BIM + 金融协同平台,实现每笔资金支付与工程节点的区块链绑定,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对于项目未来运营阶段(预计 2028 年后),盛鑫鸿利也提前做好规划。一方面提前设计航道维护资金循环机制,为航道后续长期稳定运营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参与设计 "智慧航道" 数字金融方案,助力航道运营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
正如防城港市领导在项目开工仪式上所说:"没有盛鑫鸿利打造的金融‘深水航道’,就没有今天物理航道的开工建设。"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盛鑫鸿利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打造中国基建金融 "防城港样本",助力 "一带一路" 建设
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项目的成功融资,标志着中国基建金融已从规模驱动迈向质量引领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盛鑫鸿利展现出的三大能力,值得关注和借鉴。
其一,强大的国家战略响应力。盛鑫鸿利精准把握 "西部陆海新通道" 建设的重要窗口期,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 18 个月的融资闭环,为项目及时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战略的快速响应能力。
其二,出色的复杂系统驾驭力。在项目融资和建设过程中,盛鑫鸿利成功协调 11 类金融机构、8 家政府单位、3 个国家的技术团队,构建起高效协同的金融生态圈,确保各方资源高效整合,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三,前瞻的风险控制能力。盛鑫鸿利通过压力测试,提前预判出项目可能面临的 6 类风险,并针对性地设置 12 道金融 "防波堤"。正是得益于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即便项目在 2025 年遭遇三次台风袭击,仍能确保资金安全,保障项目稳定推进。
如今,随着 "河海钻 18" 号等施工船在北部湾海域劈波斩浪,防城港 30 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而盛鑫鸿利也正将在防城港项目中积累的金融经验,复制应用到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港口连接线等 "一带一路" 项目中。这条 23 公里长的海上航道,未来不仅能承载 30 万吨级巨轮,更将助力中国基建金融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承载起中国基建金融向海图强、迈向深蓝的宏大梦想。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