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汽车,不要成为下一个众泰

智车科技

17小时前

当前追觅的资金链安全,主要靠两大救命稻草,一个是150亿元海外订单的定金转化,按行业常规20%的比例计算,实际回流仅30亿元,远不够量产准备;二是创始人俞浩宣称的2026年底批量IPO计划,可若核心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分拆上市很可能遭遇资本市场的冷遇。

导语

对于现在的追觅汽车来说,这个建议不知道是否太晚?

靠扫地机器人在智能家居圈稳坐头把交椅的追觅科技,本想上演一场家电巨头跨界造车的热血戏码,没想到刚跳出舒适圈就踩了雷。这场跨界冒险从官宣之初,就被争议包裹得严严实实。

随着产品信息陆续曝光,追觅汽车因外观、核心模块与布加迪、宾利等豪华车型高度撞脸,直接陷入山寨争议的舆论漩涡。消费者对其原创实力打上大大的问号,原本期待的科技破界剧本,瞬间变成了品牌信任度的渡劫局。

尤其在新势力车企扎堆内卷的豪华车市场,特斯拉靠FSD站稳脚跟,蔚来凭用户运营圈粉无数,头部玩家早已手握独门绝技。追觅这种先放豪言再陷复刻质疑的开局姿势,不仅颠覆了外界对它的创新滤镜,更抛出了一个行业灵魂拷问。

当资本催逼与市场厮杀双重夹击,科技创新的底线该如何坚守?资本的现实算盘与原创的理想主义,真能找到共赢的平衡点吗?

新势力的原创性底线何在?

几张设计图的曝光,让追觅汽车彻底站上风口浪尖,旗下车型从线条比例到细节处理,与布加迪、宾利等豪华品牌车型高度相似。尽管追觅官方尚未对这些设计图作出回应,但舆论的质疑已汹涌而来。

要知道,中国汽车品牌正处在向上突围的关键期,原创设计正是摆脱低端标签的核心王牌。比亚迪的Dragon Face、蔚来的X-Bar,本土车企早已用独特设计语言圈粉无数。而追觅的撞脸风波,无疑给新势力的创新人设泼了盆冷水。

或许有人会说,汽车设计的核心是底盘架构、空气动力学这些里子功夫,外观相似只是表象。但消费者的第一感知永远是颜值,山寨标签一旦贴上,对主打豪华市场的追觅来说,影响不小。毕竟豪华品牌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格调与创新的象征。

而布加迪、宾利等超豪华品牌的设计,是数十年历史沉淀与技术迭代的结晶,岂是简单复刻就能复制的?用模仿走捷径,不仅违背创新伦理,更暴露了对豪华品牌的认知浅薄。

150亿订单能撑起豪华梦吗?

从扫地机器人到百万级豪车,追觅的跨界跨度堪比从蚂蚁到大象。虽然2024年其扫地机器人在德国市场拿下42%的份额,但家电与汽车行业的资金投入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当追觅抛出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的SUV官图时,150亿元的订单看似亮眼,却难掩新能源造车百亿起步的残酷现实,据悉打造纯电平台就需要200-500亿元,蔚来烧了超千亿仍未稳定盈利,而追觅当前估值仅200亿元,这场豪赌的底气实在让人捏把汗。

当前追觅的资金筹措正陷入多重矛盾。联合绍兴国资设立的110亿元产业基金,通过55%持股比例实现自有资金看似撬动了社会资本,实则对后续募资能力提出极高要求,项目一旦拖沓就可能引发国资跑路风险。尽管追觅成为最快完成造车首轮融资的企业,距官宣造车仅15天便敲定融资,但未披露的融资金额与造车所需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反差。对比小米汽车单轮130亿元研发投入,追觅2024年全年10.5亿元的研发费用显得杯水车薪。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造车的同时,追觅同步扩张手机、天文设备等多个高投入领域,这种多点开花的战略导致资源分散。

豪华定位更是让追觅陷入烧钱无底洞。其引以为傲的20万转电机技术,要升级到车规级标准,不仅寿命要从5-10年提升至15年以上,还要扛住零下40℃到125℃的极端环境,背后需要数十亿的验证投入。规划中的德国工厂面积比特斯拉柏林工厂还大20%,却要面对欧洲高人力成本和低产能效率的双重挑战,参考特斯拉40%的产能利用率,这里很可能成为吞噬资金的吞金兽。更别提品牌跃迁的成本, 蔚来砸了超千亿才站稳高端市场,追觅既无豪华基因,又要应对高端市场对社交价值的严苛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非上市企业,追觅的财务状况相当神秘,但扫地机器人业务的利润显然撑不起造车的烧钱速度。数据显示,扫地机器人行业毛利率约30%-40%,但头部企业净利润率普遍低于10%,即便追觅是行业头部玩家,年利润规模也难以匹配造车百亿级投入。

当前追觅的资金链安全,主要靠两大救命稻草,一个是150亿元海外订单的定金转化,按行业常规20%的比例计算,实际回流仅30亿元,远不够量产准备;二是创始人俞浩宣称的2026年底批量IPO计划,可若核心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分拆上市很可能遭遇资本市场的冷遇。

高合汽车的教训就在眼前,1亿美元注资填不满157亿元的债务窟窿;赛麟、爱驰、威马等车企,也都因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追觅要是拿不到持续的资金供给,很可能重蹈覆辙,研发停滞、供应链崩盘、人才流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差异化是关键

如今的新势力造车赛道早已挤成红海,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特斯拉、BBA等国际品牌也在新能源领域强势布局。追觅想要突出重围,必须找到专属的差异化路径。

山寨争议对追觅品牌形象的打击是深远的。在消费者心中,豪华品牌代表着品质、创新与格调,若追觅不能在设计原创性上拿出诚意,其品牌溢价能力将大打折扣。当务之急,追觅需要尽快公开设计理念,用实际行动证明对原创的重视,重塑技术可信度。

另外,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核心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技术手里。智能驾驶有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XNGP三分天下;三电系统有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坐镇。追觅作为后来者,要是拿不出独门绝技,同样难以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追觅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智能家居积累的智能化基因,要是能深度融入汽车座舱生态,打造独特的车家互联场景,吸引那些追求全场景智能化的消费者,或许能找到破局的切口。只是这种深度技术整合的难度,堪比把大象塞进冰箱,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和生态整合,绝非短期内能实现的速成班。

追觅的勇气值得肯定,但汽车产业的复杂性与严肃性,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山寨的捷径走不通,脆弱的资金链经不起消耗,唯有以原创技术为核心、稳健资金为保障、清晰定位为导向,才能在新势力浪潮中站稳脚跟。毕竟,汽车圈从不缺PPT造车的故事,缺的是能经得起市场捶打的硬实力。

原文标题 : 追觅汽车,不要成为下一个众泰

当前追觅的资金链安全,主要靠两大救命稻草,一个是150亿元海外订单的定金转化,按行业常规20%的比例计算,实际回流仅30亿元,远不够量产准备;二是创始人俞浩宣称的2026年底批量IPO计划,可若核心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分拆上市很可能遭遇资本市场的冷遇。

导语

对于现在的追觅汽车来说,这个建议不知道是否太晚?

靠扫地机器人在智能家居圈稳坐头把交椅的追觅科技,本想上演一场家电巨头跨界造车的热血戏码,没想到刚跳出舒适圈就踩了雷。这场跨界冒险从官宣之初,就被争议包裹得严严实实。

随着产品信息陆续曝光,追觅汽车因外观、核心模块与布加迪、宾利等豪华车型高度撞脸,直接陷入山寨争议的舆论漩涡。消费者对其原创实力打上大大的问号,原本期待的科技破界剧本,瞬间变成了品牌信任度的渡劫局。

尤其在新势力车企扎堆内卷的豪华车市场,特斯拉靠FSD站稳脚跟,蔚来凭用户运营圈粉无数,头部玩家早已手握独门绝技。追觅这种先放豪言再陷复刻质疑的开局姿势,不仅颠覆了外界对它的创新滤镜,更抛出了一个行业灵魂拷问。

当资本催逼与市场厮杀双重夹击,科技创新的底线该如何坚守?资本的现实算盘与原创的理想主义,真能找到共赢的平衡点吗?

新势力的原创性底线何在?

几张设计图的曝光,让追觅汽车彻底站上风口浪尖,旗下车型从线条比例到细节处理,与布加迪、宾利等豪华品牌车型高度相似。尽管追觅官方尚未对这些设计图作出回应,但舆论的质疑已汹涌而来。

要知道,中国汽车品牌正处在向上突围的关键期,原创设计正是摆脱低端标签的核心王牌。比亚迪的Dragon Face、蔚来的X-Bar,本土车企早已用独特设计语言圈粉无数。而追觅的撞脸风波,无疑给新势力的创新人设泼了盆冷水。

或许有人会说,汽车设计的核心是底盘架构、空气动力学这些里子功夫,外观相似只是表象。但消费者的第一感知永远是颜值,山寨标签一旦贴上,对主打豪华市场的追觅来说,影响不小。毕竟豪华品牌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格调与创新的象征。

而布加迪、宾利等超豪华品牌的设计,是数十年历史沉淀与技术迭代的结晶,岂是简单复刻就能复制的?用模仿走捷径,不仅违背创新伦理,更暴露了对豪华品牌的认知浅薄。

150亿订单能撑起豪华梦吗?

从扫地机器人到百万级豪车,追觅的跨界跨度堪比从蚂蚁到大象。虽然2024年其扫地机器人在德国市场拿下42%的份额,但家电与汽车行业的资金投入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当追觅抛出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的SUV官图时,150亿元的订单看似亮眼,却难掩新能源造车百亿起步的残酷现实,据悉打造纯电平台就需要200-500亿元,蔚来烧了超千亿仍未稳定盈利,而追觅当前估值仅200亿元,这场豪赌的底气实在让人捏把汗。

当前追觅的资金筹措正陷入多重矛盾。联合绍兴国资设立的110亿元产业基金,通过55%持股比例实现自有资金看似撬动了社会资本,实则对后续募资能力提出极高要求,项目一旦拖沓就可能引发国资跑路风险。尽管追觅成为最快完成造车首轮融资的企业,距官宣造车仅15天便敲定融资,但未披露的融资金额与造车所需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反差。对比小米汽车单轮130亿元研发投入,追觅2024年全年10.5亿元的研发费用显得杯水车薪。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造车的同时,追觅同步扩张手机、天文设备等多个高投入领域,这种多点开花的战略导致资源分散。

豪华定位更是让追觅陷入烧钱无底洞。其引以为傲的20万转电机技术,要升级到车规级标准,不仅寿命要从5-10年提升至15年以上,还要扛住零下40℃到125℃的极端环境,背后需要数十亿的验证投入。规划中的德国工厂面积比特斯拉柏林工厂还大20%,却要面对欧洲高人力成本和低产能效率的双重挑战,参考特斯拉40%的产能利用率,这里很可能成为吞噬资金的吞金兽。更别提品牌跃迁的成本, 蔚来砸了超千亿才站稳高端市场,追觅既无豪华基因,又要应对高端市场对社交价值的严苛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非上市企业,追觅的财务状况相当神秘,但扫地机器人业务的利润显然撑不起造车的烧钱速度。数据显示,扫地机器人行业毛利率约30%-40%,但头部企业净利润率普遍低于10%,即便追觅是行业头部玩家,年利润规模也难以匹配造车百亿级投入。

当前追觅的资金链安全,主要靠两大救命稻草,一个是150亿元海外订单的定金转化,按行业常规20%的比例计算,实际回流仅30亿元,远不够量产准备;二是创始人俞浩宣称的2026年底批量IPO计划,可若核心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分拆上市很可能遭遇资本市场的冷遇。

高合汽车的教训就在眼前,1亿美元注资填不满157亿元的债务窟窿;赛麟、爱驰、威马等车企,也都因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追觅要是拿不到持续的资金供给,很可能重蹈覆辙,研发停滞、供应链崩盘、人才流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差异化是关键

如今的新势力造车赛道早已挤成红海,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特斯拉、BBA等国际品牌也在新能源领域强势布局。追觅想要突出重围,必须找到专属的差异化路径。

山寨争议对追觅品牌形象的打击是深远的。在消费者心中,豪华品牌代表着品质、创新与格调,若追觅不能在设计原创性上拿出诚意,其品牌溢价能力将大打折扣。当务之急,追觅需要尽快公开设计理念,用实际行动证明对原创的重视,重塑技术可信度。

另外,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核心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技术手里。智能驾驶有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XNGP三分天下;三电系统有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坐镇。追觅作为后来者,要是拿不出独门绝技,同样难以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追觅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智能家居积累的智能化基因,要是能深度融入汽车座舱生态,打造独特的车家互联场景,吸引那些追求全场景智能化的消费者,或许能找到破局的切口。只是这种深度技术整合的难度,堪比把大象塞进冰箱,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和生态整合,绝非短期内能实现的速成班。

追觅的勇气值得肯定,但汽车产业的复杂性与严肃性,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山寨的捷径走不通,脆弱的资金链经不起消耗,唯有以原创技术为核心、稳健资金为保障、清晰定位为导向,才能在新势力浪潮中站稳脚跟。毕竟,汽车圈从不缺PPT造车的故事,缺的是能经得起市场捶打的硬实力。

原文标题 : 追觅汽车,不要成为下一个众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