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能源战略:新型能源体系将如何重塑中国?

智车科技

6天前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立新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意味着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规划建议明确,到“十五五”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初步建成。

未来五年,中国能源结构将迎来历史性转折,清洁电力将成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绝对主力。

“十五五”时期,更多绿电有望跨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对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这份引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勾勒出能源发展的清晰路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能源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十五五”末,中国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这一愿景背后,是一场正在中国能源领域全面展开的深刻变革。

新型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的基石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最引人瞩目的能源表述之一。

规划建议明确,到“十五五”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初步建成。

这一体系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指出,进入“十五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凸显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进一步加速能源供应链的重构进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一道“必答题”。

多能并举: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明确了能源结构变革的方向。

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成为核心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透露,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立新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意味着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

“在电源侧,过去作为主力电源的火电将转型为调节性电源,更多依靠新能源供电;在用户侧,能源消费将更加绿色化低碳化。”李立新分析道。

“十四五”时期,中国已加快“逐绿向新”,能源转型跑出“加速度”。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

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消纳的关键支撑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环节。规划建议明确提到“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专家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够支持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

王鹏指出,“十五五”时期,电力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电力供给的形态更加多元,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较“十四五”更加迫切,也更富挑战性。

为此,规划建议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提速发展,电网保持稳定性将成为核心问题。

“接下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实际上取决于电网的支持,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电网投资将延续大规模增长态势。”林伯强表示。

储能与电网: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保障

新型储能发展是“十五五”能源部署的一大亮点。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东兴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和主要增量,将迎来快速发展。

同时,电网升级改造也将提速。

东吴证券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行业团队称,预计有6条“十四五”待建特高压项目将在“十五五”阶段核准建设。

国电南瑞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电网呈现出结构更加复杂、设备更加繁多、技术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

“要进一步托住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的‘绿色承诺’,优化电网运行控制体系,数字孪生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有望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之举。”该负责人表示。

能源消费革命:绿色低碳转型

在消费侧,规划建议强调“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

虚拟电厂与零碳园区是需求侧资源的两大发展形态。

国电南瑞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先后承建山东、山西、宁夏、安徽等9个省份的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建设。下一步将继续聚焦虚拟电厂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能源领域。

郑栅洁透露,目前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是“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碳排放双控: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分析认为,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在于,将“双碳”目标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要求,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透露,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包括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

郑栅洁用“加减法”生动阐释了“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转型路径:一手做加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一手做减法,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

未来产业:氢能与核聚变突破

规划建议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部分,特别提到 “推动氢能和核聚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氢能作为当前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纽带,正处于产业化初期。

重点聚焦绿氢制取、安全储运和应用场景拓展,旨在为工业、交通及储能等领域提供深度脱碳方案。

中国能建推进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采用绿电直供模式,通过电—氢—氨—储多能协同动态匹配技术、柔性合成氨技术等世界领先技术,以绿电制取绿氢,合成零碳燃料,贯通了氢能全产业链条。

核聚变则面向未来,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预计可控核聚变相关技术在规划期内有望逐步突破并加速产业化进程。二者有望驱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西北戈壁的风电光伏,到东南沿海的核电基地;从纵横交错的特高压电网,到分布全国的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中国能源版图正在重塑。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指出,“十五五”能源规划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能源规划的全新的能源规划,将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导向、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全新的新型能源规划体系。

这场始于“十五五”的能源革命,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原文标题 : “十五五”能源战略:新型能源体系将如何重塑中国?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立新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意味着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规划建议明确,到“十五五”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初步建成。

未来五年,中国能源结构将迎来历史性转折,清洁电力将成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绝对主力。

“十五五”时期,更多绿电有望跨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对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这份引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勾勒出能源发展的清晰路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能源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十五五”末,中国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这一愿景背后,是一场正在中国能源领域全面展开的深刻变革。

新型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的基石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最引人瞩目的能源表述之一。

规划建议明确,到“十五五”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初步建成。

这一体系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指出,进入“十五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凸显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进一步加速能源供应链的重构进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一道“必答题”。

多能并举: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明确了能源结构变革的方向。

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成为核心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透露,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立新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意味着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

“在电源侧,过去作为主力电源的火电将转型为调节性电源,更多依靠新能源供电;在用户侧,能源消费将更加绿色化低碳化。”李立新分析道。

“十四五”时期,中国已加快“逐绿向新”,能源转型跑出“加速度”。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

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消纳的关键支撑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环节。规划建议明确提到“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专家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够支持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

王鹏指出,“十五五”时期,电力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电力供给的形态更加多元,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较“十四五”更加迫切,也更富挑战性。

为此,规划建议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提速发展,电网保持稳定性将成为核心问题。

“接下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实际上取决于电网的支持,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电网投资将延续大规模增长态势。”林伯强表示。

储能与电网: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保障

新型储能发展是“十五五”能源部署的一大亮点。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东兴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和主要增量,将迎来快速发展。

同时,电网升级改造也将提速。

东吴证券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行业团队称,预计有6条“十四五”待建特高压项目将在“十五五”阶段核准建设。

国电南瑞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电网呈现出结构更加复杂、设备更加繁多、技术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

“要进一步托住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的‘绿色承诺’,优化电网运行控制体系,数字孪生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有望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之举。”该负责人表示。

能源消费革命:绿色低碳转型

在消费侧,规划建议强调“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

虚拟电厂与零碳园区是需求侧资源的两大发展形态。

国电南瑞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先后承建山东、山西、宁夏、安徽等9个省份的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建设。下一步将继续聚焦虚拟电厂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能源领域。

郑栅洁透露,目前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是“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碳排放双控: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分析认为,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在于,将“双碳”目标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要求,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透露,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包括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

郑栅洁用“加减法”生动阐释了“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转型路径:一手做加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一手做减法,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

未来产业:氢能与核聚变突破

规划建议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部分,特别提到 “推动氢能和核聚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氢能作为当前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纽带,正处于产业化初期。

重点聚焦绿氢制取、安全储运和应用场景拓展,旨在为工业、交通及储能等领域提供深度脱碳方案。

中国能建推进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采用绿电直供模式,通过电—氢—氨—储多能协同动态匹配技术、柔性合成氨技术等世界领先技术,以绿电制取绿氢,合成零碳燃料,贯通了氢能全产业链条。

核聚变则面向未来,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预计可控核聚变相关技术在规划期内有望逐步突破并加速产业化进程。二者有望驱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西北戈壁的风电光伏,到东南沿海的核电基地;从纵横交错的特高压电网,到分布全国的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中国能源版图正在重塑。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指出,“十五五”能源规划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能源规划的全新的能源规划,将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导向、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全新的新型能源规划体系。

这场始于“十五五”的能源革命,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原文标题 : “十五五”能源战略:新型能源体系将如何重塑中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