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巨头“不及预期”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戏法”?

财经早餐

磐石2025

1天前

这两天,随着恒瑞医药10月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三季报,很多之前待解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也让市场对这家正在努力转型的医药巨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具体说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
对于这种大规模体量的公司,单季度比总量更有说服力: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4.27亿元,同比增长12.72%;净利润13.01亿元,同比增长9.53%。应该说,这个数据即使不算非常亮眼,但也可圈可点——企业上了规模,哪怕喘口气,都能造成市场的强烈解读!
那么市场对此是怎么反映的呢?10月28日当天,恒瑞A股低开低走,最终大跌5%,10月29日,伴随着上证指数站稳4000点的东风,恒瑞医药也止住了下跌的步伐。
A股一向有“利好出尽变利空”的传统,此番恒瑞的业绩还算不错,股价却大跌,难道也是中了这样的“魔咒”?还是利好太弱了,以至于支撑不起市场的信心?

“不及预期”

背后的真相
理性投资者,不可能相信什么“魔咒”。市场的“第一反应”其实更像第二种:要知道,整个三季度,恒瑞手握和葛兰素史克的BD(商务拓展)订单,光是这一笔实打实的首付款就5亿美元,在这么大的气势下,这个增速着实说不过去!
这种观点对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财报里了!
首先需要明白,这5亿美元究竟完全落袋了吗?我们先不急于下定结论,但恒瑞官方信息里写得清清楚楚,列出了今年第三季度获得的三笔首付款,加起来大约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而且按照行业惯例,这些BD的首付款一旦确认为收入,利润率通常将非常可观!
问题就出在这里,恒瑞收了那么多钱但是三季度,账面上的营收只有74.27亿元,甚至还不及二季度的85.56亿,净利润同理,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13.06亿元,只有二季度的一半!这40亿元究竟去哪里了?
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环比“大降”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和各位财友三番五次讲过,看企业的质地,不能仅看营收净利润这种表层指标,还要看现金流这些“实时指标”——某种程度上,现金流因为直接关系到账上的资金,甚至更能体现企业的经营能力!
恒瑞医药三季度的现金流,其实已经基本可以找到“40亿去哪了”的答案。
根据三季度财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年初至报告期末)增98.68%,达到91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明显新高,达到了48.1亿元,同比大增209.78%。这么高的现金流,显然是与账面上的营收和利润不匹配的,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众所周知,企业收进来的钱,要转化为营收需要满足诸多条件,需要随着合同约定的履约义务(如完成技术转移、提供后续支持等)逐步完成,才能分期确认收入。而在此之前,这些钱在财务报表上,往往有另一个去处——合同负债!这种处理方式,早已成为行业惯例。
财报表明,恒瑞三季报的合同负债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39.71亿元不但创下新高,而且和二季度的1.61亿元相比增大近25倍,同时和前面的“40亿元BD首付款”也严丝合缝!
说到这里,真相其实已经水落石出了:这39.71亿元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负债”,就是恒瑞将BD首付款计入财报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平滑企业收入,避免业绩大起大落。其实这和银行等行业通过调节财务指标,“控制”利润的方式,逻辑上并没太大区别!
更精彩的,其实还在后面:恒瑞之所以如此调节利润,其目的,可能不仅仅是单纯“平滑财报”那么简单,而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间接的财务支持!

恒瑞的创新

还在路上

如果说财报技巧是短期策略,那么持续投入研发、构建创新管线,才是药企穿越周期的根本支撑。作为一家从传统药企逐渐转型的企业,近年来,恒瑞一直维持相当高的研发投入!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49.45亿元。根据季报公布的数字计算,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已超500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国内获批上市24款1类创新药和5款2类新药。在2025ESMO年会上,公司发布了46项肿瘤领域研究成果,其中包含9项口头报告和2项简短的口头报告。
前三季度,公司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的数量累计为13项(按品种适应症计),仅第三季度就有8项。这说明公司的研发重心,正在从早期探索向推动成熟产品进入上市申报阶段倾斜,也是公司创新业务渐入佳境的标志!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市场更关心的,往往是将来:在研管线方面,恒瑞医药目前拥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400余项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外开展。前三季度,公司共获得48个临床试验批件,有4款产品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那么这和调节营收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这些药物未来的研发,毫无疑问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而恒瑞在香港上市筹资,很大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新药研发筹集经费——研发占募资额的75%!
而如果公司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时将一次性、高利润的BD收入“储存”起来,在后续季度中分期确认,可以平滑业绩曲线,并将由此积累的巨额现金,持续为决定其未来的核心战场——创新研发与国际化的布局“尽绵薄之力”,这是一种间接的“资金支持”,更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考虑,无需过度解读!
据恒瑞医药方面此前介绍,BD对中国药企出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外合作,可以与国外公司对创新项目进行风险共担,公司可以通过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对研发费用实现相应补偿,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合作可以学习更多海外企业的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再者,把中国创新药推向世界,可以服务全球患者,提升中国创新影响力。

理性看待BD

投资更需远见

当然,市场给予一家企业估值,一定有其合理的逻辑。恒瑞三季度BD成绩亮眼不容否认,也是公司创新研发能力得到全球认证的体现。但市场上对BD的态度,早已悄然生变:过了“无脑追”的狂热,转而理性看待一桩桩生意得失,“沾上BD必然一飞冲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看个类似的例子:就在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深度合作,信达生物将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首付款(包含1亿美元股权投资),总交易金额更是达到114亿美元,只比7月恒瑞和GSK那场BD交易的125亿美元低11亿美元,同样创造历史,却只是次日刺激信达的股价:港股高开低走!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当BD成为包括恒瑞、百济、三生、信达等多家头部药企的“常规操作”后,市场不再将其视为稀缺的、能彻底改变公司命运的“神话”,而是看作创新药企价值实现和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当某种利好变得普遍,其带来的边际刺激效应自然会减弱。
而且更重要的,是回到BD的“初心”上来:并非签署协议、收下首付款就意味着“一劳永逸”。在合作伙伴的产品线排序、临床策略、市场定位等综合权衡下,后续能否真正推动产品在海外上市、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仍充满变数。换句话说,BD的首付款只是一个“起跑点”,并不是“终点”。
依然以恒瑞和GSK的这笔BD交易为例:采取的是一种“核心产品授权+早期项目选择权”的创新型混合模式。恒瑞医药已将HRS-9821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许可给GSK,后续的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将由GSK主导。
除核心产品HRS-9821外,其余11个项目将由恒瑞医药主导研发,最晚至完成包括海外受试者的I期临床试验。GSK在每个项目完成含海外数据的I期临床后,拥有全球开发及商业化选择权。说得通俗一点,“拳头产品”许可给老外,剩下11种产品由恒瑞“负责”I期临床,也就是说,恒瑞依然要为此付出研发成本,而不是“甩手掌柜”。
创新必然伴随风险,BD也不是绝对的“保险箱”。据《中国商报》报道,这笔交易中的核心产品HRS-9821的具体信息(如研发阶段、适应症)尚未明确,为其实际收益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有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该药物需验证其肺组织分布特性优于GSK现有药物,这本身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创新药不可避免面临临床失败的风险,药物在海外上市还需通过当地监管审批,可谓关卡重重。

尾声

恒瑞的三季度财报已成定局,市场已清醒认识到:BD真正的考验,从签约那一刻才刚拉开序幕。这也说明,包括恒瑞在内的中国药企,在创新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对投资者而言,在投身某个行业前,务必深入调研、理性判断。企业的长期价值,不在于单季度业绩的起伏,而在于其战略定力、研发底蕴与国际化步伐。恒瑞在创新转型中所展现的节奏把控与财务智慧,值得肯定;而面对BD常态化的新阶段,投资者亦需保持清醒,放眼长远,方能在波动中把握真正的价值主线。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这两天,随着恒瑞医药10月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三季报,很多之前待解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也让市场对这家正在努力转型的医药巨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具体说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
对于这种大规模体量的公司,单季度比总量更有说服力: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4.27亿元,同比增长12.72%;净利润13.01亿元,同比增长9.53%。应该说,这个数据即使不算非常亮眼,但也可圈可点——企业上了规模,哪怕喘口气,都能造成市场的强烈解读!
那么市场对此是怎么反映的呢?10月28日当天,恒瑞A股低开低走,最终大跌5%,10月29日,伴随着上证指数站稳4000点的东风,恒瑞医药也止住了下跌的步伐。
A股一向有“利好出尽变利空”的传统,此番恒瑞的业绩还算不错,股价却大跌,难道也是中了这样的“魔咒”?还是利好太弱了,以至于支撑不起市场的信心?

“不及预期”

背后的真相
理性投资者,不可能相信什么“魔咒”。市场的“第一反应”其实更像第二种:要知道,整个三季度,恒瑞手握和葛兰素史克的BD(商务拓展)订单,光是这一笔实打实的首付款就5亿美元,在这么大的气势下,这个增速着实说不过去!
这种观点对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财报里了!
首先需要明白,这5亿美元究竟完全落袋了吗?我们先不急于下定结论,但恒瑞官方信息里写得清清楚楚,列出了今年第三季度获得的三笔首付款,加起来大约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而且按照行业惯例,这些BD的首付款一旦确认为收入,利润率通常将非常可观!
问题就出在这里,恒瑞收了那么多钱但是三季度,账面上的营收只有74.27亿元,甚至还不及二季度的85.56亿,净利润同理,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13.06亿元,只有二季度的一半!这40亿元究竟去哪里了?
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环比“大降”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和各位财友三番五次讲过,看企业的质地,不能仅看营收净利润这种表层指标,还要看现金流这些“实时指标”——某种程度上,现金流因为直接关系到账上的资金,甚至更能体现企业的经营能力!
恒瑞医药三季度的现金流,其实已经基本可以找到“40亿去哪了”的答案。
根据三季度财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年初至报告期末)增98.68%,达到91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明显新高,达到了48.1亿元,同比大增209.78%。这么高的现金流,显然是与账面上的营收和利润不匹配的,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众所周知,企业收进来的钱,要转化为营收需要满足诸多条件,需要随着合同约定的履约义务(如完成技术转移、提供后续支持等)逐步完成,才能分期确认收入。而在此之前,这些钱在财务报表上,往往有另一个去处——合同负债!这种处理方式,早已成为行业惯例。
财报表明,恒瑞三季报的合同负债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39.71亿元不但创下新高,而且和二季度的1.61亿元相比增大近25倍,同时和前面的“40亿元BD首付款”也严丝合缝!
说到这里,真相其实已经水落石出了:这39.71亿元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负债”,就是恒瑞将BD首付款计入财报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平滑企业收入,避免业绩大起大落。其实这和银行等行业通过调节财务指标,“控制”利润的方式,逻辑上并没太大区别!
更精彩的,其实还在后面:恒瑞之所以如此调节利润,其目的,可能不仅仅是单纯“平滑财报”那么简单,而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间接的财务支持!

恒瑞的创新

还在路上

如果说财报技巧是短期策略,那么持续投入研发、构建创新管线,才是药企穿越周期的根本支撑。作为一家从传统药企逐渐转型的企业,近年来,恒瑞一直维持相当高的研发投入!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49.45亿元。根据季报公布的数字计算,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已超500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国内获批上市24款1类创新药和5款2类新药。在2025ESMO年会上,公司发布了46项肿瘤领域研究成果,其中包含9项口头报告和2项简短的口头报告。
前三季度,公司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的数量累计为13项(按品种适应症计),仅第三季度就有8项。这说明公司的研发重心,正在从早期探索向推动成熟产品进入上市申报阶段倾斜,也是公司创新业务渐入佳境的标志!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市场更关心的,往往是将来:在研管线方面,恒瑞医药目前拥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400余项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外开展。前三季度,公司共获得48个临床试验批件,有4款产品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那么这和调节营收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这些药物未来的研发,毫无疑问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而恒瑞在香港上市筹资,很大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新药研发筹集经费——研发占募资额的75%!
而如果公司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时将一次性、高利润的BD收入“储存”起来,在后续季度中分期确认,可以平滑业绩曲线,并将由此积累的巨额现金,持续为决定其未来的核心战场——创新研发与国际化的布局“尽绵薄之力”,这是一种间接的“资金支持”,更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考虑,无需过度解读!
据恒瑞医药方面此前介绍,BD对中国药企出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外合作,可以与国外公司对创新项目进行风险共担,公司可以通过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对研发费用实现相应补偿,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合作可以学习更多海外企业的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再者,把中国创新药推向世界,可以服务全球患者,提升中国创新影响力。

理性看待BD

投资更需远见

当然,市场给予一家企业估值,一定有其合理的逻辑。恒瑞三季度BD成绩亮眼不容否认,也是公司创新研发能力得到全球认证的体现。但市场上对BD的态度,早已悄然生变:过了“无脑追”的狂热,转而理性看待一桩桩生意得失,“沾上BD必然一飞冲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看个类似的例子:就在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深度合作,信达生物将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首付款(包含1亿美元股权投资),总交易金额更是达到114亿美元,只比7月恒瑞和GSK那场BD交易的125亿美元低11亿美元,同样创造历史,却只是次日刺激信达的股价:港股高开低走!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当BD成为包括恒瑞、百济、三生、信达等多家头部药企的“常规操作”后,市场不再将其视为稀缺的、能彻底改变公司命运的“神话”,而是看作创新药企价值实现和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当某种利好变得普遍,其带来的边际刺激效应自然会减弱。
而且更重要的,是回到BD的“初心”上来:并非签署协议、收下首付款就意味着“一劳永逸”。在合作伙伴的产品线排序、临床策略、市场定位等综合权衡下,后续能否真正推动产品在海外上市、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仍充满变数。换句话说,BD的首付款只是一个“起跑点”,并不是“终点”。
依然以恒瑞和GSK的这笔BD交易为例:采取的是一种“核心产品授权+早期项目选择权”的创新型混合模式。恒瑞医药已将HRS-9821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许可给GSK,后续的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将由GSK主导。
除核心产品HRS-9821外,其余11个项目将由恒瑞医药主导研发,最晚至完成包括海外受试者的I期临床试验。GSK在每个项目完成含海外数据的I期临床后,拥有全球开发及商业化选择权。说得通俗一点,“拳头产品”许可给老外,剩下11种产品由恒瑞“负责”I期临床,也就是说,恒瑞依然要为此付出研发成本,而不是“甩手掌柜”。
创新必然伴随风险,BD也不是绝对的“保险箱”。据《中国商报》报道,这笔交易中的核心产品HRS-9821的具体信息(如研发阶段、适应症)尚未明确,为其实际收益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有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该药物需验证其肺组织分布特性优于GSK现有药物,这本身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创新药不可避免面临临床失败的风险,药物在海外上市还需通过当地监管审批,可谓关卡重重。

尾声

恒瑞的三季度财报已成定局,市场已清醒认识到:BD真正的考验,从签约那一刻才刚拉开序幕。这也说明,包括恒瑞在内的中国药企,在创新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对投资者而言,在投身某个行业前,务必深入调研、理性判断。企业的长期价值,不在于单季度业绩的起伏,而在于其战略定力、研发底蕴与国际化步伐。恒瑞在创新转型中所展现的节奏把控与财务智慧,值得肯定;而面对BD常态化的新阶段,投资者亦需保持清醒,放眼长远,方能在波动中把握真正的价值主线。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