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独立性受损将如何改变宏观叙事?

华泰证券

1天前

核心观点

8月底特朗普提出解雇联储理事库克以来,对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快速升温,金价上升斜率明显加大。本次上任以来,特朗普对联储政策和人事的干预力度、频率、及渠道都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美联储独立性是美元估值非常重要的“锚”,而市场已经开始定价美元公信力结构性下降——今年金价、数字货币、核心股权资产等估值区间明显上移即是例证。本文系统性复盘联储独立性的法律基础及历史演变,推演白宫对联储强势干预的潜在影响。

1. 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保护

美联储独立性的形成是历经长期制度博弈与历史考验的结果。1913年设立的美联储经历了大萧条、二战及1970年代大通胀等考验,才逐步确立当前的独立地位。其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四大维度:①组织架构与人事任命独立;②决策程序独立;③政策工具独立;④职能履行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2. 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

尽管制度设计层面致力于隔离政治压力,但历史上白宫与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仍多次出现“张力”,但多数时期总统干预以私下会晤为主要形式,维持了表面的“制度礼节”。总统对美联储政策的干预多集中于两大场景:①财政扩张周期,②大选前夕且经济基本面不稳。典型案例包括:约翰逊政府(1965)、尼克松政府(1971-72)、里根政府(1981-82)、老布什政府(1991-92),以及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2019)。

历史上,美联储政策被过度干预会显著推升通胀“脱锚”风险,联储维持独立性虽然可能带来短期阵痛,但长期更利于市场预期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3. 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是近80年来对联储独立性更直接、系统的挑战,且部分举措踏入“灰色地带”;表现为三大突破:①公开批评强度创历史之最,打破了总统对联储“私下沟通、公开尊重”的惯例;②特朗普以库克就任前“涉嫌房贷欺诈”为由主张罢免,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的争议;③理事提名引发角色冲突,理事库格勒意外提前退休后,特朗普提名米兰(Stephen Miran)接任,但米兰未辞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突破了联储决策与白宫立场间的“防火墙”,挑战联储独立性底线。

4. 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若联储独立性被削弱,不仅可能影响利率决策,也可能延伸至联储其他流动性工具的启用、金融稳定机制的维护及跨监管机构的政策协同等政策范畴。

历史上,美联储独立性被削弱的宏观影响包括:①短期名义利率被压低,真实利率下降甚至转入负区间;②美元承压;③通胀预期稳定性受损。若货币条件过于宽松,虽然短期促进经济“繁荣”、推升资产价格,但假以时日,可能最终催生通胀和/或资产价格泡沫,为宏观环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隐患(参见《【华泰宏观|深度】美国的“双速经济”格局及其资产价格含义》,2025/10/22)。

近期,美国增长再度加速+财政宽松即将上马的环境下,联储指引多次降息将压低真实利率。中长期,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下降,银行去监管、美元稳定币快速扩容、及潜在的国债利率“管理”均可能引发美元超发,继续松动美元的估值“锚”。若白宫对联储持续干预,未来3-5年美元指数的下行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通胀之外,需关注美元走弱对全球资产定价的传导(参见《【华泰宏观|专题】美元的衰落:空间及路径,2025/6/3)。此外,疫情后中国外通胀中枢上移、财政可持续性下降,埋下海外央行独立性下降的长期隐忧,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政治施压加剧,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放大。

目录

一、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二、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情节及影响

三、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正文

一、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美联储成立的首要初衷并非实现现代的“独立性”,而是解决银行体系缺乏“最后贷款人”和支付结算体系效率低下两个更为紧迫的问题。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1],以实现“弹性”货币供应、消除银行恐慌。该法案设计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由12家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和一个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组成。首要目标是维护货币和银行储备供应,以有效应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不时发生的储户挤兑、利率急剧上升的银行危机。其最初的独立性是模糊的,委员会由两名当然成员(ex officio members)——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以及五名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成员组成[2]。

美联储在成立后的前40年左右长期“居于二线”、并不掌控决策权。1914年11月,美联储开始运作时,财政部长被确立为理事会的当然成员并主持会议。1917年4月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立仅3年的美联储以低于战争债券利率的贴现率向银行放贷的方式为战争融资[3]。大萧条期间政治力量同样占据上风,经济学家梅尔策(Allan Meltzer)在《美联储史》(202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在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领导下,“财政部掌控了大多数决策”,而“美联储则扮演着辅助角色”[4]。直到1947年,美联储仍将其首要职责概括为“为军事需求及战争物资生产提供资金”[5]。

美联储今天的独立性地位,是在历经数次重大危机和教训后,通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和法案逐步强化的结果。在经历了大萧条、二战融资、1970年代大通胀等重大历史考验后,美联储独立性通过立法(如1935年法案、1951年协议)和实践(如沃尔克抗通胀),才最终确立(图表1)。

  • 1935年《银行法》标志着美联储首次取得重大制度性独立。在经历1930年代大萧条后,国会通过《银行法》在制度上赋予美联储独立地位,具体改革举措包括将联邦储备委员会更名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将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移出理事会;赋予理事会对准备金要求和利率的更大权力。这标志着美联储开始与行政分支保持距离。 

  • 1951年《财政部-美联储协议》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于财政政策的正式开端。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杜鲁门政府希望美联储继续以二战以来固定的2.5%利率购买美国国债,但美联储认为,通胀压力下利率应该略微上调。争端的公开化促使财政部与美联储谈判并达成《财政部-美联储协议》,协议称“财政部与美联储已就债务管理和货币政策达成完全一致,以进一步实现共同目标,确保成功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公共债务的货币化” [6]。协议将政府债务管理与货币政策分离,确立美联储不受财政影响的独立性,为现代美联储奠定了基础。

  • 1980年代沃尔克抗击通胀,美联储独立性的实践检验与信誉建立。1970年代,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未能有效控制通胀。1979年,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后,顶住大幅政治压力(包括来自里根政府初期的批评),毅然大幅加息,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最终克服了通胀,大大地巩固了国会和社会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支持。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在政府体系内的“相对独立性”或“操作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人事任命、决策程序、政策工具及职能履行的独立性方面:

1. 组织架构与人事任命的独立性

  • 理事任期保障:理事会7名理事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但任期长达14年,且任期交错,每两年才有一位理事任期届满。这意味着一位总统在其4年任期内通常只能任命少数几位理事,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掌控”理事会。 


  • 主席任期保障:主席和副主席也从理事中产生,任期4年,但与总统任期不同步。这意味着新总统上台后,不能立即撤换上任总统任命的主席(如特朗普第二任期上台时,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尚未结束)。


  • “免职保护”:总统不能因政策分歧而随意罢免美联储理事,只能因“正当原因”(for cause)撤职,这为委员们提供了强大的职位保障。

2. 决策程序的独立性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935年《银行法》创建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现代架构。其成员包括全部7名理事和12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但每次会议只有7名理事以及5名地方联储银行行长具有投票权。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由各地区储备银行的董事会选拔(其中包含商业领袖代表),并非由总统或国会任命。

  • 自筹资金:美联储不从国会批准的预算中获取资金。其收入主要来自持有证券的利息和向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费用。在覆盖自身运营成本后,将其绝大部分利润上缴财政部。“财务自给自足”是独立性的基石,使其免受国会在预算上的施压。

3. 政策工具的独立性

  • 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定的“最大就业”和“稳定物价”的双重目标框架下,美联储在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资产负债表操作)方面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行政和立法部门可以“评论”和“施压”,但无法直接下令“加息”或“降息”。

4. 职能履行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美联储在解读经济数据、权衡政策优先顺序时享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且在职能履行过程中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二、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情节及影响

尽管制度设计层面致力于隔离政治压力,历史上白宫和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仍多次出现“张力”,但多数时期总统干预以私下会晤为主要形式,维持了表面的“制度礼节”。总统与美联储主席的分歧来自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错位,总统更多关注短期目标、希望在任期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表现,而美联储主席则着眼于长期价格稳定,甚至不惜抑制短期增长。因此,尽管《财政部-美联储协议》确立了美联储独立性,总统对美联储的干预在1951年后也普遍存在。历史上,总统往往通过私下会晤或公开施压的方式影响美联储主席与货币政策,具体来看:

  • 私下会晤:主要发生在1960年代约翰逊、1970年代尼克松和1990年代初老布什政府时期。总统可以要求与美联储主席或其他美联储官员会面,以明确表达其期望的政策目标,并说服他们改变政策。本文参考Drechsel(2024)[7]利用总统图书馆提供的总统日程安排数据构建的历史数据集,识别总统通过私下会晤美联储主席影响货币政策的情形。历任总统与美联储官员之间的会晤次数差异显著。克林顿(Bill Clinton)在其8年总统任期内仅与美联储官员会面6次,而尼克松(Richard Nixon)则在其6年任期内会面160次。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卡特总统(Jimmy Carter)和老布什总统(George Bush)分别与美联储官员进行了109次、60次和33次的私人会晤(图表2)。

  • 公开施压:约翰逊、里根和特朗普总统曾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及货币政策。除私下会晤外,总统还可以通过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或通过社交媒体批评等方式,向美联储公开施加压力。公开施压的方式对市场影响较大,Bianchi等人(2023)[8]的研究利用特朗普从2015年总统竞选到2021年卸任期间发布的关于美联储的推文研究发现,这些推文显著影响了金融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历史上,约翰逊、里根和特朗普总统(Donald Trump)曾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及货币政策。

结合私下会晤与公开施压的数据,以下基于历史事实与主流学术研究共识,复盘历次总统干预的宏观背景、冲突演进与政策影响。

1.约翰逊总统vs.美联储主席马丁(1965年)

约翰逊政府“枪炮和黄油”政策扩张财政开支,通胀萌芽。约翰逊总统同时推行“伟大社会”国内福利计划和越南战争,导致政府开支剧增,联邦赤字从1964年的82亿美元升至1968年的161亿美元,赤字率由1.2%抬升至1.8%(图表3)。财政扩张导致通胀抬头,CPI同比从1964年底的1.0%攀升至1965年底的1.9%(图表4)。美联储主席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认为必须提前采取行动,防止通胀恶化[9]。

美联储主席马丁顶住约翰逊总统的公开施压,选择加息。1965年12月3日,美联储理事会以4比3的投票结果决定将贴现率从4%提高至4.5%,银行优惠贷款利率上限提高至5.5%(这一上限被称为Q条例,从1980年开始逐步取消)。两天后,约翰逊总统在德克萨斯的牧场会见马丁,公开质疑加息决策,认为这会扼杀经济扩张,增加战争和社会项目融资成本。尽管面临大幅压力,正如他在题为“潘趣碗”(Punchbowl)的演讲中所说“美联储的工作就是在派对进行到高潮时撤掉潘趣碗”[10],马丁领导的美联储委员会坚持加息立场。

加息暂时为经济降温,但约翰逊拒绝增税以弥补战争开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矛盾愈发尖锐。这是美联储独立性的一次重要胜利,但政府的赤字高增趋势未变,为1970年代的“滞胀”埋下了深远的伏笔,马丁的行动未能扭转趋势,只是延迟了危机。

2.尼克松总统vs.美联储主席伯恩斯(1971-1972年)

“滞胀”初现与1972年大选。1972年大选前夕,通胀率维持相对高位,1971年CPI同比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升至6%的高位,出现“滞胀”苗头(图表5-6)。尼克松将经济繁荣视为连任的关键,致力于刺激经济增长,要求伯恩斯(Arthur Burns)通过宽松政策推动经济繁荣。

尼克松与伯恩斯私下互动密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伯恩斯于1970年上任,部分原因正是尼克松认为他“更合作”。白宫录音带显示,尼克松不断向伯恩斯施压,要求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马丁不同,伯恩斯被市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屈服于政治压力,他在1971-1972年大选年前维持了宽松政策,助推了经济繁荣[12]。

此后,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被政治动机干预的货币政策是1970年代中后期通胀失控的核心原因之一[13]。伯恩斯领导的美联储行动迟缓,“走走停停”(stop-go)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锚定通胀预期,助长了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损害了美联储的信誉,被视为美联储历史上较严重的独立性倒退。

3.里根总统vs.美联储主席沃尔克(1981-1982年)

1980年代初通胀率大幅升至14.7%,美国处于“大通胀”的顶峰,经济陷入深度困境。卡特总统在1979年任命沃尔克(Paul Volcker),正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遏制通胀。里根总统上台后,虽然在理念上支持沃尔克控制通胀的目标,但其政府内部和政治盟友对加息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抱怨不断。

沃尔克顶住政治压力大幅加息。里根政府多次向沃尔克表达对高利率的忧虑,住房和农业部长等官员公开抨击沃尔克的政策“扼杀”了房地产和农业[14]。国会议员们甚至将沃尔克传唤至国会,接受长达数小时的质询。沃尔克顶住了政治压力,大幅提高利率,甚至允许联邦基金利率突破20%(图表7)。

美联储独立性与公信力增强。美国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两次衰退(1980年、1981-1982年),失业率一度超过10%(图表8)。长期而言,沃尔克的铁腕政策成功克服了通胀,为美国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代奠定了基础。尽管经历了经济阵痛,但里根最终赢得了连任,并因经济复苏而受益。沃尔克的政策较大地增强了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4.布什总统vs.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1991-1992年)

美国陷入温和衰退且复苏迟缓,1992年大选前经济疲软,阻碍布什总统连任。1990-1991年,美国经历了一场温和的经济衰退,衰退过后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呈现出“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的态势。失业率在1992年6月升至7.8%,为8年来最高 (图表9)。1992年总统大选临近,尽管布什总统此前在海湾战争后声望达到顶峰,但疲弱的经济状况却成为他寻求连任道路上的短板,选民对经济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格林斯潘坚持数据导向渐进降息,拒绝政治干预。布什总统与财政部长布雷迪均认为美联储降息的速度过慢、幅度太小,多次在私下场合向美联储提出降息要求,并表示不相信进一步降息会加剧通货膨胀 。面对来自政府的政治压力,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始终遵循数据导向的原则,以谨慎、渐进的方式下调利率,在确认经济已经开始持续复苏后,表示美联储已决定不再进一步降低利率 ,拒绝因政治诉求而采取激进行动(图表10)。

格林斯潘的决策巩固美联储独立性,并为1990年代经济扩张奠定基础。受美联储渐进式降息的影响,经济在1992年选举年的复苏力度依然乏力。事后,布什在其2000年出版的《书信集》中将败选部分归咎于格林斯潘[15]。尽管这一决策在短期内对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但格林斯潘的做法被广泛视为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坚守独立性的又一次重要体现。格林斯潘的渐进式降息,成功避免了通胀反弹的风险,为美国1990年代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特朗普总统vs.美联储主席鲍威尔(2019年)

减税刺激与贸易摩擦交织,经济呈现复合背景。2018–2019年美国整体通胀温和,2019年5月失业率降至3.6%,接近50年低点(图表11)。2018年美国实施了1.5万亿美元减税政策,四季度经济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全年GDP 增长2.9%[16]。与此同时,贸易摩擦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研究估算受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美国GDP减少约78亿美元[17];同时,美股也因为贸易摩擦升温而在2018年出现调整。特朗普希望“更快降息”来维持景气、对冲贸易摩擦冲击,但鲍威尔(Jerome Powell)认为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健,反而在2018年继续加息。

鲍威尔坚持数据导向并视经济风险适度调整。2019年随着经济面临的压力加大,特朗普公开、频繁且措辞激烈地要求降息:2019年9月,特朗普公开批评美联储,要求将利率降至负值[18]。而鲍威尔则表示,美联储需要保持其独立性,将继续“视情况而定采取行动”[19]。美联储2019年三次预防式降息,分别于7月、9月、10月各降息 25 个基点,并在10月会议后释放暂停信号,以稳定预期、缓冲外部冲击,保持了决策独立[20](图表12)。

鲍威尔的决策巩固了美联储的独立性,支撑了美国经济。美联储的行为增强市场信心,助推标普500指数首次触及3000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它持续支撑美国经济扩张态势,维系了低失业环境,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预留了政策缓冲空间,避免因过度宽松加剧债务累积或金融失衡等问题。

总结来看,历次总统干预在宏观背景、冲突演进与政策影响上有以下共性和区别(图表13):

  • 宏观背景:从干预时点特征来看,总统对美联储政策的干预多集中于财政扩张周期或大选前夕且基本面不稳两大场景。财政扩张周期,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推动政府债发行扩容;而大选前夕,且此时经济往往处于偏热、滞胀或衰退边缘的敏感阶段,需要货币政策“助力”选举。典型案例包括约翰逊政府时期,因越南战争军费扩张与“伟大社会”福利计划推行引发通胀萌芽;尼克松政府时期,经济首次显现“滞胀”特征;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深陷“大通胀”困境;老布什政府时期,经济面临衰退与“失业型复苏”双重压力;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在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的同时,叠加贸易摩擦升级对经济的扰动。

  • 冲突演进:总统常私下要求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也有少数时候公开批评美联储加息阻碍增长,例如尼克松施压伯恩斯,布什要求格林斯潘降息,约翰逊、里根政府官员、特朗普都曾公开指责美联储政策。美联储主席则在独立性与政治压力间选择。

  • 政策影响:历史上,政府对美联储政策过度干预会显著提升通胀 “脱锚” 风险,反之,捍卫联储维持独立性对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长期有利。典型如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政策独立性受损导致通胀失控,进而诱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反之,若美联储坚守独立性底线(如马丁、沃尔克任内),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经济衰退、政治压力等 “阵痛”,但长期来看,能够为经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强化美联储的独立性与市场公信力。

三、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是近80年以来对美联储独立性更直接、最系统的挑战,且部分举措已经踏入“灰色地带”。尽管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联储的言论施压数次扰动市场,但本轮干预进一步升级为公开施压人事更迭、提名立场鲜明的新理事等,具体表现为三大突破:

  • 公开批评强度创历史之最,特朗普多次公开抨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甚至升级至人身攻击层面,打破了历史上总统对美联储“私下沟通、公开尊重”的惯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一度施压称鲍威尔“卸任来得不够快”(Powell’s termination cannot come fast enough)[21];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鲍威尔是“太迟先生”(Mr. Too Late)。 2025年8月1日,特朗普发文指责鲍威尔并要求其大幅降息。他还在9月10日发文,称鲍威尔是“一场彻底的灾难”[22]。此外,特朗普还亲自到访联储总部,就利率和联储支出问题当面向鲍威尔施压,被媒体广泛解读为对机构独立性的公然挑战[23]。

  • 尝试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Lisa Cook)触及法律模糊地带。依据《联邦储备法》,总统仅可在法定事由(for cause)前提下罢免美联储理事,但具体法律内涵并未明确界定,特朗普以库克就任前涉嫌“房贷欺诈”为由主张罢免,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的争议。库克驳斥指控为政治抹黑并提起诉讼,坚称总统无权凭此解除其职务[24]。库克随后提起诉讼并获得司法程序保护,地方法院和联邦巡回法院暂时阻止了这一罢免,在最高法院的进一步审理结果之前,库克将不会从美联储理事会中除名。虽然在法律上存在争议,但此类尝试也对其他委员构成一定威慑,暗示总统可能通过扩大解雇的法定事由解释来挑战联储理事会的独立性[25]。

  • 理事提名引发角色冲突,美联储理事库格勒(Adriana Kugler)意外提前退休后,特朗普提名米兰(Stephen Miran)担任新任理事,但米兰未辞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双重身份突破了联储决策与白宫立场间的“防火墙”,挑战美联储独立性的底线。米兰以“无薪休假”形式兼任美联储理事,成为1936年以来首位同时担任政府高级职务的美联储理事,其就任可能显著改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平衡(图表14)。严格意义上,为保护联储独立性,白宫重要岗位在职官员不能兼任联储理事。历史上,美联储早年曾有财政部长兼任理事[26],自1935年《银行法》后,已免去财政部长等政府官员的理事席位,并未出现兼任的先例。米兰就任理事后的表现也显示其独立性可能受损。在9月议息会议中,米兰是降息25基点唯一的反对票,主张激进降息50基点,与特朗普政府“立即降息”的诉求高度一致,且其对于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27]远低于其他成员(图表15)。

四、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联储独立性被削弱的冲击不仅局限于短期利率决策,更将延伸至危机应对工具的启用、金融稳定机制的维护及跨监管机构的政策协同等核心领域,对美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构成深层挑战。

作为双目标央行,美联储在解读经济数据、权衡政策优先顺序时本享有一定的专业判断空间。然而,当这种“操作灰度”遭遇政治压力时,其决策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可能受到侵蚀。美联储在解释其双重使命时拥有实质性的自由裁量权,而在评估经济数据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需要判断当前通胀是暂时现象还是持续威胁,评估就业市场是真正紧张还是存在隐性松弛。这些判断天然存在解释空间。例如,在面对同样的通胀数据时,委员会可以选择优先考虑就业最大化而暂缓加息,或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提前收紧政策。历史表明,当这种专业判断空间受到政治干预时,中央银行可能被迫采取与经济基本面不符的政策方向。

若美联储独立性持续受到侵蚀,其丰富且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面临被政治化的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显著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利率调整,而是包含了大规模资产购买(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以及多种针对特定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图表16)。

  • 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QE),并增设政策工具向商票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紧急推出资产支持商票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 AMLF)允许存款机构以ABCP为抵押品获取贷款。11月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QE),大举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压低长端利率以实现经济活动的修复。

  • 2020年疫情冲击,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并建立两项支持大型企业信贷的工具直接向企业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美联储设立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企业信贷工具(PMCCF& SMCCF),分别用于为购买一级市场新发行债券或贷款和二级市场中为偿付企业债券提供流动性,为受到疫情影响、存在信贷压力的企业提供支持。

  • 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美联储设立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硅谷银行风险暴露核心在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问题,美联储的BTFP项目从期限和抵押品条件上,都给予了相对充裕的支持,与直接购买长端国债和MBS的QE,还是购买短债为主的“扩表”不同,BTFP属于短期借款,有期限的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

这些非常规工具的使用时机、规模与退出节奏,高度依赖专业判断,在政治压力下,这些工具的运用可能偏离其稳定经济的初衷。例如,量化宽松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可能被延长以满足财政融资需求,而非基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实际需要;量化紧缩的节奏可能因选举周期而被不适当地加速或推迟(图表17)。

从更广阔的维度,政治压力可能通过美联储、证券交易协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及财政部的政策协同影响整体金融环境;事实上,特朗普就任以来此类干预已经显著增加。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模式(如国债发行久期管理)、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强度、以及对新型金融资产(如加密货币)的立场,共同塑造着整体金融条件。若政治干预导致这些政策工具运用失当,可能放大短期投机,引发市场对长期通胀预期失控的担忧,削弱美联储管理经济周期的能力。

  • 特朗普政府通过人事变动影响了SEC的政策方向,特别是在加密货币监管上从严格执法转向了更为宽松的立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公开宣称重返白宫将解雇时任SEC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特朗普上任后,根斯勒离任。领导层更迭后,SEC推进对加密货币行业更有利的政策,并撤销了对Coinbase等加密公司的多项调查和执法行动。

  • 2025年7月通过的《天才法案》及正在推进的相关加密资产立法,凸显了行政部门对数字货币与金融创新宽松的监管立场与导向。其中,《天才法案》(GENIUS Act)建立联邦稳定币监管框架;《清晰法案》(Clarity Act)重新划分了SEC与CFTC对数字资产的监管边界;《反CBDC法案》(Anti-CBDC Act)禁止美联储发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改变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与流动性结构(图表18)。

从历史经验来看,联储独立性削弱通常伴随着三大宏观特征:

  • 短期名义利率被压低。在总统直接干预下,美联储可能会迫于压力,推迟加息或者降息,使得短期利率水平低于没有干预时应有的水平。历史上尼克松–伯恩斯时期尤为典型,在1971–1972年,尼克松私下施压联储主席伯恩斯,在1972年大选前刺激经济,伯恩斯实行降息与扩大货币供应,短期影响选情但后续引发高通胀与经济失衡[28](图表19)。

  •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下降甚至转入负区间。由于通胀预期可能因美联储独立性削弱而上升,而名义利率被压制,使得真实利率趋于下行。短期刺激信贷需求和消费,但以加剧通胀为代价。1970年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多次出现政策利率低于CPI同比增速的负真实利率阶段,与高通胀和后续剧烈紧缩直接相关。而沃尔克时期顶住政治压力的大幅加息则反映了美联储重建信誉、提高真实利率的决心(图表20)。

  • 美元系统性承压。美联储独立性削弱→通胀失控→购买力下降,削弱美元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抛售美元资产,转而寻求能保值的外币或实物资产,导致美元趋势性走弱。1970年代初伯恩斯受政治压力降息期间,美元指数大幅走弱。只有当美联储展现出坚决抗通胀的决心(如沃尔克时期),美元才会重拾强势(图表21)。

若货币条件过于宽松,虽然短期促进经济“繁荣”、推升资产价格,但假以时日,可能最终催生通胀和/或资产价格泡沫,为宏观环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隐患(参见《【华泰宏观|深度】美国的“双速经济”格局及其资产价格含义》,2025/10/22)。1980年后几经波折后基本确立的联储独立性是美元估值极其重要的“锚”,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在手段、频率与系统性上均超越以往,市场已经开始定价美元作为法币公信力的结构性下降。公开施压人事更迭、提名立场鲜明的新理事,并配合行政令试图制度性弱化美联储独立性等行为不仅是1951年以来更直接、最系统的行政部门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挑战,也已引发资产价格的重新定价——美元指数承压、黄金避险属性强化(图22-23)。

更重要的是,当前美国财政状况较历史时期更为脆弱,持续的双赤字与发债压力使得货币政策的政治化偏离,都可能更快推高通胀预期与债务风险溢价。历史表明,政治干预通常导致美元信用受损和汇率走弱;而在此轮干预中,由于财政基本面更为严峻,且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管理”长债利率,美元资产的“例外溢价”可能进一步收缩。

  • 美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目前看来难以逆转。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财政扩张力度超过此前预期,预计未来十年美国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6%以上,远高于2000-2019年的均值3.6%,美国政府债务占GDP之比也可能从2024年的100%附近上升至2034年的125%。美国债务不断攀升将影响市场对于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信心,标普、惠誉、穆迪分别在2011年、2023年、2025年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级下调,使得美国丧失了AAA评级(参见《穆迪下调评级确认美债风险上升逻辑》,2025/5/20)。

  •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债券利率,形成实际意义上“金融抑制”的流动性超发局面。通过财政部缩短发债久期、以及金融监管规则引导创造需求,例如联储计划降低eSLR的要求,释放一级资本约130亿美元,eSLR从5-6%平均下调1.4个百分点,使得G-SIBs(包括存款和交易性子公司)获得3.2万亿美元的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扩表空间。而借助《天才法案》等立法框架引导稳定币发行方将储备资产配置于短期美债,如果按照贝森特预测,稳定币规模到2029年年底达到3.7万亿美元,对美债的增量需求可能也较为可观(图表24)。上述方式人为压制国债利率,使利率低于出清水平。这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抑制”手段,虽能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但可能导致利率信号失真和流动性被动超发,长期将削弱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并威胁美元的价值根基。

结合当前宏观环境,短期内,美国增长再度加速、财政宽松即将上马的环境下,联储指引多次降息将压低真实利率。中长期,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下降,银行去监管、美元稳定币快速扩容、及潜在的债券利率“管理”目标均可能引发美元超发,松动美元估值的“锚”,加大中长期美元贬值的压力。若独立性削弱趋势持续,未来3-5年美元指数的下行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通胀之外,需重点关注其对全球资产定价体系的传导效应(参见《【华泰宏观|专题】美元的衰落:空间及路径》,2025/6/3)。

此外,疫情后多国财政赤字大幅扩张,通胀中枢显著上移叠加发达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弱化,可能为中长期海外央行独立性下降埋下隐忧。疫情后中国外多数国家普遍转向“大财政”,多国财政赤字率和债务水平均上升,叠加高通胀导致的利率中枢上移,多国财政持续性压力逐步加大。当政府面临高债务付息压力与经济增长诉求时,更倾向于推动央行维持宽松政策以压低融资成本,从而削弱央行以物价稳定为核心的政策独立性。向前看,欧洲、日本各国财政政策均偏向宽松态势,财政持续性长期看仍有待解决,这可能会加大欧日央行独立性所面临的压力。具体来看:

  • 2025-29年间,德国财政赤字率或将明显走阔。今年3月德国将国防开支以及部分安全政策支出从“债务刹车”限制中豁免,并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今年6月公布的预算案草案,2025财年德国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有望上升至2.4%,到2029财年或将进一步攀升至3.5%左右,从而带动2026-29年间德国财政赤字率进一步扩大至3.6-3.8%的水平(图表26-27)。

  •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财政前景偏向宽松,债务水平或进一步上升。组阁完成后,高市早苗政府需要在11-12月推出2025财年(2025.4-2026.3)补充预算案,由于自民党-维新党执政联盟在财政立场上都偏向宽松,高市任命的财政大臣片山皋月也是财政鸽派,预计日本财政将维持宽松的政策取向:除了降低食品消费税、废除临时汽油税外,对半导体、AI、能源安全、国防与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也可能加速落地。当前,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已位居发达国家之首,2025年我们预计将达GDP的235%,未来或进一步上升。高市早苗不仅公开批评日本央行加息是“愚蠢行为”,还明确主张“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必须承担责任的都是日本政府”[29],进一步印证了财政可持续性弱化背景下央行独立性面临的隐性风险。高市早苗获选后,日元汇率显著走弱,这一市场反应或是对其政策倾向可能侵蚀日本央行独立性的提前定价。

风险提示:政治施压加剧,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放大。

[1]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aboutthefed/fract.htm

[2]https://www.richmondfed.org/-/media/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09/fall/pdf/federal_reserve.pdf

[3]https://fedsoc.org/commentary/fedsoc-blog/the-fed-s-remarkable-independence-claim

[4]https://www.amazon.com/History-Federal-Reserve-1913-1951-ebook/dp/B00A41UEWE

[5]https://www.nyulawreview.org/wp-content/uploads/2020/04/NYULAWREVIEW-95-1-Tan-.pdf

[6]https://www.federalreservehistory.org/essays/treasury-fed-accord

[7]https://www.nber.org/papers/w32461

[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93223000077

[9]https://www.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16/q3-4/federal_reserve

[10]https://fraser.stlouisfed.org/title/statements-speeches-william-mcchesney-martin-jr-448/address-new-york-group-investment-bankers-association-america-7800?page=12

[11]https://time.com/archive/6843688/business-the-policy-of-self-fulfilling-prophecy/

[12]https://www.nber.org/papers/w32461

[13]https://time.com/archive/6843688/business-the-policy-of-self-fulfilling-prophecy/

[14]https://time.com/archive/6699020/volcker-on-the-spot

[15]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1992-06-24-fi-999-story.html  

[16]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economy/as-trump-wages-trade-war-u-s-goods-deficit-hits-record-high-in-2018-idUSKCN1QN1R0

[17]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world/trade-wars-cost-us-china-billions-of-dollars-each-in-2018-idUSKCN1OR1JH/

[18]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trump-reverses-course-seeks-negative-rates-from-fed-boneheads-idUSKCN1VW1CI

[19]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fed-chair-powell-repeats-vow-to-act-as-appropriate-idUSKCN1VR26B

[20]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dollar-rises-after-fed-cuts-rates-signals-

move-is-one-off-idUSKCN1UQ03S

[21]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powell-federal-reserve-fed-termination-b6148c8048dda538a6ca3b5a270fd09e

[22]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rump-again-slams-fed-chair-powell-after-rates-hold-2025-07-31

[23]https://www.investopedia.com/trump-pressed-fed-chair-powell-to-lower-interest-rates-in-person-11744638

[24]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fed-governor-cook-says-mortgage-contradictions-do-not-justify-removal-by-trump-2025-09-02/

[25]https://www.scotusblog.com/2025/09/trump-administration-asks-supreme-court-to-allow-for-firing-of-fed-governor-lisa-cook

[26]https://www.richmondfed.org/-/media/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09/fall/pdf/federal_reserve.pdf

[27]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9/17/fed-trump-miran-cook-powell-00568642

[28]https://www.vintagefinancialpartners.com/blog/when-presidents-go-to-war-with-the-fed

[29]https://www.news.cn/world/20251022/c7ca697f2166481e84cbf942e7b7c5ed/c.html




核心观点

8月底特朗普提出解雇联储理事库克以来,对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快速升温,金价上升斜率明显加大。本次上任以来,特朗普对联储政策和人事的干预力度、频率、及渠道都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美联储独立性是美元估值非常重要的“锚”,而市场已经开始定价美元公信力结构性下降——今年金价、数字货币、核心股权资产等估值区间明显上移即是例证。本文系统性复盘联储独立性的法律基础及历史演变,推演白宫对联储强势干预的潜在影响。

1. 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保护

美联储独立性的形成是历经长期制度博弈与历史考验的结果。1913年设立的美联储经历了大萧条、二战及1970年代大通胀等考验,才逐步确立当前的独立地位。其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四大维度:①组织架构与人事任命独立;②决策程序独立;③政策工具独立;④职能履行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2. 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

尽管制度设计层面致力于隔离政治压力,但历史上白宫与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仍多次出现“张力”,但多数时期总统干预以私下会晤为主要形式,维持了表面的“制度礼节”。总统对美联储政策的干预多集中于两大场景:①财政扩张周期,②大选前夕且经济基本面不稳。典型案例包括:约翰逊政府(1965)、尼克松政府(1971-72)、里根政府(1981-82)、老布什政府(1991-92),以及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2019)。

历史上,美联储政策被过度干预会显著推升通胀“脱锚”风险,联储维持独立性虽然可能带来短期阵痛,但长期更利于市场预期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3. 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是近80年来对联储独立性更直接、系统的挑战,且部分举措踏入“灰色地带”;表现为三大突破:①公开批评强度创历史之最,打破了总统对联储“私下沟通、公开尊重”的惯例;②特朗普以库克就任前“涉嫌房贷欺诈”为由主张罢免,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的争议;③理事提名引发角色冲突,理事库格勒意外提前退休后,特朗普提名米兰(Stephen Miran)接任,但米兰未辞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突破了联储决策与白宫立场间的“防火墙”,挑战联储独立性底线。

4. 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若联储独立性被削弱,不仅可能影响利率决策,也可能延伸至联储其他流动性工具的启用、金融稳定机制的维护及跨监管机构的政策协同等政策范畴。

历史上,美联储独立性被削弱的宏观影响包括:①短期名义利率被压低,真实利率下降甚至转入负区间;②美元承压;③通胀预期稳定性受损。若货币条件过于宽松,虽然短期促进经济“繁荣”、推升资产价格,但假以时日,可能最终催生通胀和/或资产价格泡沫,为宏观环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隐患(参见《【华泰宏观|深度】美国的“双速经济”格局及其资产价格含义》,2025/10/22)。

近期,美国增长再度加速+财政宽松即将上马的环境下,联储指引多次降息将压低真实利率。中长期,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下降,银行去监管、美元稳定币快速扩容、及潜在的国债利率“管理”均可能引发美元超发,继续松动美元的估值“锚”。若白宫对联储持续干预,未来3-5年美元指数的下行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通胀之外,需关注美元走弱对全球资产定价的传导(参见《【华泰宏观|专题】美元的衰落:空间及路径,2025/6/3)。此外,疫情后中国外通胀中枢上移、财政可持续性下降,埋下海外央行独立性下降的长期隐忧,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政治施压加剧,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放大。

目录

一、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二、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情节及影响

三、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正文

一、来之不易的独立性——联储和联储理事的独立性在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美联储成立的首要初衷并非实现现代的“独立性”,而是解决银行体系缺乏“最后贷款人”和支付结算体系效率低下两个更为紧迫的问题。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1],以实现“弹性”货币供应、消除银行恐慌。该法案设计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由12家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和一个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组成。首要目标是维护货币和银行储备供应,以有效应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不时发生的储户挤兑、利率急剧上升的银行危机。其最初的独立性是模糊的,委员会由两名当然成员(ex officio members)——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以及五名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成员组成[2]。

美联储在成立后的前40年左右长期“居于二线”、并不掌控决策权。1914年11月,美联储开始运作时,财政部长被确立为理事会的当然成员并主持会议。1917年4月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立仅3年的美联储以低于战争债券利率的贴现率向银行放贷的方式为战争融资[3]。大萧条期间政治力量同样占据上风,经济学家梅尔策(Allan Meltzer)在《美联储史》(202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在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领导下,“财政部掌控了大多数决策”,而“美联储则扮演着辅助角色”[4]。直到1947年,美联储仍将其首要职责概括为“为军事需求及战争物资生产提供资金”[5]。

美联储今天的独立性地位,是在历经数次重大危机和教训后,通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和法案逐步强化的结果。在经历了大萧条、二战融资、1970年代大通胀等重大历史考验后,美联储独立性通过立法(如1935年法案、1951年协议)和实践(如沃尔克抗通胀),才最终确立(图表1)。

  • 1935年《银行法》标志着美联储首次取得重大制度性独立。在经历1930年代大萧条后,国会通过《银行法》在制度上赋予美联储独立地位,具体改革举措包括将联邦储备委员会更名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将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移出理事会;赋予理事会对准备金要求和利率的更大权力。这标志着美联储开始与行政分支保持距离。 

  • 1951年《财政部-美联储协议》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于财政政策的正式开端。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杜鲁门政府希望美联储继续以二战以来固定的2.5%利率购买美国国债,但美联储认为,通胀压力下利率应该略微上调。争端的公开化促使财政部与美联储谈判并达成《财政部-美联储协议》,协议称“财政部与美联储已就债务管理和货币政策达成完全一致,以进一步实现共同目标,确保成功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公共债务的货币化” [6]。协议将政府债务管理与货币政策分离,确立美联储不受财政影响的独立性,为现代美联储奠定了基础。

  • 1980年代沃尔克抗击通胀,美联储独立性的实践检验与信誉建立。1970年代,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未能有效控制通胀。1979年,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后,顶住大幅政治压力(包括来自里根政府初期的批评),毅然大幅加息,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最终克服了通胀,大大地巩固了国会和社会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支持。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在政府体系内的“相对独立性”或“操作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人事任命、决策程序、政策工具及职能履行的独立性方面:

1. 组织架构与人事任命的独立性

  • 理事任期保障:理事会7名理事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但任期长达14年,且任期交错,每两年才有一位理事任期届满。这意味着一位总统在其4年任期内通常只能任命少数几位理事,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掌控”理事会。 


  • 主席任期保障:主席和副主席也从理事中产生,任期4年,但与总统任期不同步。这意味着新总统上台后,不能立即撤换上任总统任命的主席(如特朗普第二任期上台时,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尚未结束)。


  • “免职保护”:总统不能因政策分歧而随意罢免美联储理事,只能因“正当原因”(for cause)撤职,这为委员们提供了强大的职位保障。

2. 决策程序的独立性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935年《银行法》创建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现代架构。其成员包括全部7名理事和12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但每次会议只有7名理事以及5名地方联储银行行长具有投票权。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由各地区储备银行的董事会选拔(其中包含商业领袖代表),并非由总统或国会任命。

  • 自筹资金:美联储不从国会批准的预算中获取资金。其收入主要来自持有证券的利息和向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费用。在覆盖自身运营成本后,将其绝大部分利润上缴财政部。“财务自给自足”是独立性的基石,使其免受国会在预算上的施压。

3. 政策工具的独立性

  • 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定的“最大就业”和“稳定物价”的双重目标框架下,美联储在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资产负债表操作)方面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行政和立法部门可以“评论”和“施压”,但无法直接下令“加息”或“降息”。

4. 职能履行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美联储在解读经济数据、权衡政策优先顺序时享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且在职能履行过程中免受专业外因素干扰。

二、复盘历次白宫对联储政策的干预:情节及影响

尽管制度设计层面致力于隔离政治压力,历史上白宫和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仍多次出现“张力”,但多数时期总统干预以私下会晤为主要形式,维持了表面的“制度礼节”。总统与美联储主席的分歧来自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错位,总统更多关注短期目标、希望在任期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表现,而美联储主席则着眼于长期价格稳定,甚至不惜抑制短期增长。因此,尽管《财政部-美联储协议》确立了美联储独立性,总统对美联储的干预在1951年后也普遍存在。历史上,总统往往通过私下会晤或公开施压的方式影响美联储主席与货币政策,具体来看:

  • 私下会晤:主要发生在1960年代约翰逊、1970年代尼克松和1990年代初老布什政府时期。总统可以要求与美联储主席或其他美联储官员会面,以明确表达其期望的政策目标,并说服他们改变政策。本文参考Drechsel(2024)[7]利用总统图书馆提供的总统日程安排数据构建的历史数据集,识别总统通过私下会晤美联储主席影响货币政策的情形。历任总统与美联储官员之间的会晤次数差异显著。克林顿(Bill Clinton)在其8年总统任期内仅与美联储官员会面6次,而尼克松(Richard Nixon)则在其6年任期内会面160次。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卡特总统(Jimmy Carter)和老布什总统(George Bush)分别与美联储官员进行了109次、60次和33次的私人会晤(图表2)。

  • 公开施压:约翰逊、里根和特朗普总统曾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及货币政策。除私下会晤外,总统还可以通过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或通过社交媒体批评等方式,向美联储公开施加压力。公开施压的方式对市场影响较大,Bianchi等人(2023)[8]的研究利用特朗普从2015年总统竞选到2021年卸任期间发布的关于美联储的推文研究发现,这些推文显著影响了金融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历史上,约翰逊、里根和特朗普总统(Donald Trump)曾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及货币政策。

结合私下会晤与公开施压的数据,以下基于历史事实与主流学术研究共识,复盘历次总统干预的宏观背景、冲突演进与政策影响。

1.约翰逊总统vs.美联储主席马丁(1965年)

约翰逊政府“枪炮和黄油”政策扩张财政开支,通胀萌芽。约翰逊总统同时推行“伟大社会”国内福利计划和越南战争,导致政府开支剧增,联邦赤字从1964年的82亿美元升至1968年的161亿美元,赤字率由1.2%抬升至1.8%(图表3)。财政扩张导致通胀抬头,CPI同比从1964年底的1.0%攀升至1965年底的1.9%(图表4)。美联储主席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认为必须提前采取行动,防止通胀恶化[9]。

美联储主席马丁顶住约翰逊总统的公开施压,选择加息。1965年12月3日,美联储理事会以4比3的投票结果决定将贴现率从4%提高至4.5%,银行优惠贷款利率上限提高至5.5%(这一上限被称为Q条例,从1980年开始逐步取消)。两天后,约翰逊总统在德克萨斯的牧场会见马丁,公开质疑加息决策,认为这会扼杀经济扩张,增加战争和社会项目融资成本。尽管面临大幅压力,正如他在题为“潘趣碗”(Punchbowl)的演讲中所说“美联储的工作就是在派对进行到高潮时撤掉潘趣碗”[10],马丁领导的美联储委员会坚持加息立场。

加息暂时为经济降温,但约翰逊拒绝增税以弥补战争开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矛盾愈发尖锐。这是美联储独立性的一次重要胜利,但政府的赤字高增趋势未变,为1970年代的“滞胀”埋下了深远的伏笔,马丁的行动未能扭转趋势,只是延迟了危机。

2.尼克松总统vs.美联储主席伯恩斯(1971-1972年)

“滞胀”初现与1972年大选。1972年大选前夕,通胀率维持相对高位,1971年CPI同比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升至6%的高位,出现“滞胀”苗头(图表5-6)。尼克松将经济繁荣视为连任的关键,致力于刺激经济增长,要求伯恩斯(Arthur Burns)通过宽松政策推动经济繁荣。

尼克松与伯恩斯私下互动密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伯恩斯于1970年上任,部分原因正是尼克松认为他“更合作”。白宫录音带显示,尼克松不断向伯恩斯施压,要求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马丁不同,伯恩斯被市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屈服于政治压力,他在1971-1972年大选年前维持了宽松政策,助推了经济繁荣[12]。

此后,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被政治动机干预的货币政策是1970年代中后期通胀失控的核心原因之一[13]。伯恩斯领导的美联储行动迟缓,“走走停停”(stop-go)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锚定通胀预期,助长了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损害了美联储的信誉,被视为美联储历史上较严重的独立性倒退。

3.里根总统vs.美联储主席沃尔克(1981-1982年)

1980年代初通胀率大幅升至14.7%,美国处于“大通胀”的顶峰,经济陷入深度困境。卡特总统在1979年任命沃尔克(Paul Volcker),正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遏制通胀。里根总统上台后,虽然在理念上支持沃尔克控制通胀的目标,但其政府内部和政治盟友对加息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抱怨不断。

沃尔克顶住政治压力大幅加息。里根政府多次向沃尔克表达对高利率的忧虑,住房和农业部长等官员公开抨击沃尔克的政策“扼杀”了房地产和农业[14]。国会议员们甚至将沃尔克传唤至国会,接受长达数小时的质询。沃尔克顶住了政治压力,大幅提高利率,甚至允许联邦基金利率突破20%(图表7)。

美联储独立性与公信力增强。美国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两次衰退(1980年、1981-1982年),失业率一度超过10%(图表8)。长期而言,沃尔克的铁腕政策成功克服了通胀,为美国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代奠定了基础。尽管经历了经济阵痛,但里根最终赢得了连任,并因经济复苏而受益。沃尔克的政策较大地增强了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4.布什总统vs.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1991-1992年)

美国陷入温和衰退且复苏迟缓,1992年大选前经济疲软,阻碍布什总统连任。1990-1991年,美国经历了一场温和的经济衰退,衰退过后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呈现出“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的态势。失业率在1992年6月升至7.8%,为8年来最高 (图表9)。1992年总统大选临近,尽管布什总统此前在海湾战争后声望达到顶峰,但疲弱的经济状况却成为他寻求连任道路上的短板,选民对经济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格林斯潘坚持数据导向渐进降息,拒绝政治干预。布什总统与财政部长布雷迪均认为美联储降息的速度过慢、幅度太小,多次在私下场合向美联储提出降息要求,并表示不相信进一步降息会加剧通货膨胀 。面对来自政府的政治压力,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始终遵循数据导向的原则,以谨慎、渐进的方式下调利率,在确认经济已经开始持续复苏后,表示美联储已决定不再进一步降低利率 ,拒绝因政治诉求而采取激进行动(图表10)。

格林斯潘的决策巩固美联储独立性,并为1990年代经济扩张奠定基础。受美联储渐进式降息的影响,经济在1992年选举年的复苏力度依然乏力。事后,布什在其2000年出版的《书信集》中将败选部分归咎于格林斯潘[15]。尽管这一决策在短期内对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但格林斯潘的做法被广泛视为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坚守独立性的又一次重要体现。格林斯潘的渐进式降息,成功避免了通胀反弹的风险,为美国1990年代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特朗普总统vs.美联储主席鲍威尔(2019年)

减税刺激与贸易摩擦交织,经济呈现复合背景。2018–2019年美国整体通胀温和,2019年5月失业率降至3.6%,接近50年低点(图表11)。2018年美国实施了1.5万亿美元减税政策,四季度经济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全年GDP 增长2.9%[16]。与此同时,贸易摩擦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研究估算受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美国GDP减少约78亿美元[17];同时,美股也因为贸易摩擦升温而在2018年出现调整。特朗普希望“更快降息”来维持景气、对冲贸易摩擦冲击,但鲍威尔(Jerome Powell)认为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健,反而在2018年继续加息。

鲍威尔坚持数据导向并视经济风险适度调整。2019年随着经济面临的压力加大,特朗普公开、频繁且措辞激烈地要求降息:2019年9月,特朗普公开批评美联储,要求将利率降至负值[18]。而鲍威尔则表示,美联储需要保持其独立性,将继续“视情况而定采取行动”[19]。美联储2019年三次预防式降息,分别于7月、9月、10月各降息 25 个基点,并在10月会议后释放暂停信号,以稳定预期、缓冲外部冲击,保持了决策独立[20](图表12)。

鲍威尔的决策巩固了美联储的独立性,支撑了美国经济。美联储的行为增强市场信心,助推标普500指数首次触及3000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它持续支撑美国经济扩张态势,维系了低失业环境,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预留了政策缓冲空间,避免因过度宽松加剧债务累积或金融失衡等问题。

总结来看,历次总统干预在宏观背景、冲突演进与政策影响上有以下共性和区别(图表13):

  • 宏观背景:从干预时点特征来看,总统对美联储政策的干预多集中于财政扩张周期或大选前夕且基本面不稳两大场景。财政扩张周期,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推动政府债发行扩容;而大选前夕,且此时经济往往处于偏热、滞胀或衰退边缘的敏感阶段,需要货币政策“助力”选举。典型案例包括约翰逊政府时期,因越南战争军费扩张与“伟大社会”福利计划推行引发通胀萌芽;尼克松政府时期,经济首次显现“滞胀”特征;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深陷“大通胀”困境;老布什政府时期,经济面临衰退与“失业型复苏”双重压力;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在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的同时,叠加贸易摩擦升级对经济的扰动。

  • 冲突演进:总统常私下要求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也有少数时候公开批评美联储加息阻碍增长,例如尼克松施压伯恩斯,布什要求格林斯潘降息,约翰逊、里根政府官员、特朗普都曾公开指责美联储政策。美联储主席则在独立性与政治压力间选择。

  • 政策影响:历史上,政府对美联储政策过度干预会显著提升通胀 “脱锚” 风险,反之,捍卫联储维持独立性对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长期有利。典型如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政策独立性受损导致通胀失控,进而诱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反之,若美联储坚守独立性底线(如马丁、沃尔克任内),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经济衰退、政治压力等 “阵痛”,但长期来看,能够为经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强化美联储的独立性与市场公信力。

三、特朗普2.0时期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是近80年以来对美联储独立性更直接、最系统的挑战,且部分举措已经踏入“灰色地带”。尽管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联储的言论施压数次扰动市场,但本轮干预进一步升级为公开施压人事更迭、提名立场鲜明的新理事等,具体表现为三大突破:

  • 公开批评强度创历史之最,特朗普多次公开抨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甚至升级至人身攻击层面,打破了历史上总统对美联储“私下沟通、公开尊重”的惯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一度施压称鲍威尔“卸任来得不够快”(Powell’s termination cannot come fast enough)[21];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鲍威尔是“太迟先生”(Mr. Too Late)。 2025年8月1日,特朗普发文指责鲍威尔并要求其大幅降息。他还在9月10日发文,称鲍威尔是“一场彻底的灾难”[22]。此外,特朗普还亲自到访联储总部,就利率和联储支出问题当面向鲍威尔施压,被媒体广泛解读为对机构独立性的公然挑战[23]。

  • 尝试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Lisa Cook)触及法律模糊地带。依据《联邦储备法》,总统仅可在法定事由(for cause)前提下罢免美联储理事,但具体法律内涵并未明确界定,特朗普以库克就任前涉嫌“房贷欺诈”为由主张罢免,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的争议。库克驳斥指控为政治抹黑并提起诉讼,坚称总统无权凭此解除其职务[24]。库克随后提起诉讼并获得司法程序保护,地方法院和联邦巡回法院暂时阻止了这一罢免,在最高法院的进一步审理结果之前,库克将不会从美联储理事会中除名。虽然在法律上存在争议,但此类尝试也对其他委员构成一定威慑,暗示总统可能通过扩大解雇的法定事由解释来挑战联储理事会的独立性[25]。

  • 理事提名引发角色冲突,美联储理事库格勒(Adriana Kugler)意外提前退休后,特朗普提名米兰(Stephen Miran)担任新任理事,但米兰未辞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双重身份突破了联储决策与白宫立场间的“防火墙”,挑战美联储独立性的底线。米兰以“无薪休假”形式兼任美联储理事,成为1936年以来首位同时担任政府高级职务的美联储理事,其就任可能显著改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平衡(图表14)。严格意义上,为保护联储独立性,白宫重要岗位在职官员不能兼任联储理事。历史上,美联储早年曾有财政部长兼任理事[26],自1935年《银行法》后,已免去财政部长等政府官员的理事席位,并未出现兼任的先例。米兰就任理事后的表现也显示其独立性可能受损。在9月议息会议中,米兰是降息25基点唯一的反对票,主张激进降息50基点,与特朗普政府“立即降息”的诉求高度一致,且其对于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27]远低于其他成员(图表15)。

四、联储独立性削弱的宏观影响

联储独立性被削弱的冲击不仅局限于短期利率决策,更将延伸至危机应对工具的启用、金融稳定机制的维护及跨监管机构的政策协同等核心领域,对美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构成深层挑战。

作为双目标央行,美联储在解读经济数据、权衡政策优先顺序时本享有一定的专业判断空间。然而,当这种“操作灰度”遭遇政治压力时,其决策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可能受到侵蚀。美联储在解释其双重使命时拥有实质性的自由裁量权,而在评估经济数据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需要判断当前通胀是暂时现象还是持续威胁,评估就业市场是真正紧张还是存在隐性松弛。这些判断天然存在解释空间。例如,在面对同样的通胀数据时,委员会可以选择优先考虑就业最大化而暂缓加息,或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提前收紧政策。历史表明,当这种专业判断空间受到政治干预时,中央银行可能被迫采取与经济基本面不符的政策方向。

若美联储独立性持续受到侵蚀,其丰富且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面临被政治化的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显著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利率调整,而是包含了大规模资产购买(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以及多种针对特定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图表16)。

  • 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QE),并增设政策工具向商票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紧急推出资产支持商票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 AMLF)允许存款机构以ABCP为抵押品获取贷款。11月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QE),大举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压低长端利率以实现经济活动的修复。

  • 2020年疫情冲击,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并建立两项支持大型企业信贷的工具直接向企业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美联储设立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企业信贷工具(PMCCF& SMCCF),分别用于为购买一级市场新发行债券或贷款和二级市场中为偿付企业债券提供流动性,为受到疫情影响、存在信贷压力的企业提供支持。

  • 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美联储设立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硅谷银行风险暴露核心在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问题,美联储的BTFP项目从期限和抵押品条件上,都给予了相对充裕的支持,与直接购买长端国债和MBS的QE,还是购买短债为主的“扩表”不同,BTFP属于短期借款,有期限的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

这些非常规工具的使用时机、规模与退出节奏,高度依赖专业判断,在政治压力下,这些工具的运用可能偏离其稳定经济的初衷。例如,量化宽松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可能被延长以满足财政融资需求,而非基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实际需要;量化紧缩的节奏可能因选举周期而被不适当地加速或推迟(图表17)。

从更广阔的维度,政治压力可能通过美联储、证券交易协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及财政部的政策协同影响整体金融环境;事实上,特朗普就任以来此类干预已经显著增加。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模式(如国债发行久期管理)、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强度、以及对新型金融资产(如加密货币)的立场,共同塑造着整体金融条件。若政治干预导致这些政策工具运用失当,可能放大短期投机,引发市场对长期通胀预期失控的担忧,削弱美联储管理经济周期的能力。

  • 特朗普政府通过人事变动影响了SEC的政策方向,特别是在加密货币监管上从严格执法转向了更为宽松的立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公开宣称重返白宫将解雇时任SEC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特朗普上任后,根斯勒离任。领导层更迭后,SEC推进对加密货币行业更有利的政策,并撤销了对Coinbase等加密公司的多项调查和执法行动。

  • 2025年7月通过的《天才法案》及正在推进的相关加密资产立法,凸显了行政部门对数字货币与金融创新宽松的监管立场与导向。其中,《天才法案》(GENIUS Act)建立联邦稳定币监管框架;《清晰法案》(Clarity Act)重新划分了SEC与CFTC对数字资产的监管边界;《反CBDC法案》(Anti-CBDC Act)禁止美联储发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改变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与流动性结构(图表18)。

从历史经验来看,联储独立性削弱通常伴随着三大宏观特征:

  • 短期名义利率被压低。在总统直接干预下,美联储可能会迫于压力,推迟加息或者降息,使得短期利率水平低于没有干预时应有的水平。历史上尼克松–伯恩斯时期尤为典型,在1971–1972年,尼克松私下施压联储主席伯恩斯,在1972年大选前刺激经济,伯恩斯实行降息与扩大货币供应,短期影响选情但后续引发高通胀与经济失衡[28](图表19)。

  •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下降甚至转入负区间。由于通胀预期可能因美联储独立性削弱而上升,而名义利率被压制,使得真实利率趋于下行。短期刺激信贷需求和消费,但以加剧通胀为代价。1970年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多次出现政策利率低于CPI同比增速的负真实利率阶段,与高通胀和后续剧烈紧缩直接相关。而沃尔克时期顶住政治压力的大幅加息则反映了美联储重建信誉、提高真实利率的决心(图表20)。

  • 美元系统性承压。美联储独立性削弱→通胀失控→购买力下降,削弱美元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抛售美元资产,转而寻求能保值的外币或实物资产,导致美元趋势性走弱。1970年代初伯恩斯受政治压力降息期间,美元指数大幅走弱。只有当美联储展现出坚决抗通胀的决心(如沃尔克时期),美元才会重拾强势(图表21)。

若货币条件过于宽松,虽然短期促进经济“繁荣”、推升资产价格,但假以时日,可能最终催生通胀和/或资产价格泡沫,为宏观环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隐患(参见《【华泰宏观|深度】美国的“双速经济”格局及其资产价格含义》,2025/10/22)。1980年后几经波折后基本确立的联储独立性是美元估值极其重要的“锚”,特朗普此轮对美联储的干预在手段、频率与系统性上均超越以往,市场已经开始定价美元作为法币公信力的结构性下降。公开施压人事更迭、提名立场鲜明的新理事,并配合行政令试图制度性弱化美联储独立性等行为不仅是1951年以来更直接、最系统的行政部门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挑战,也已引发资产价格的重新定价——美元指数承压、黄金避险属性强化(图22-23)。

更重要的是,当前美国财政状况较历史时期更为脆弱,持续的双赤字与发债压力使得货币政策的政治化偏离,都可能更快推高通胀预期与债务风险溢价。历史表明,政治干预通常导致美元信用受损和汇率走弱;而在此轮干预中,由于财政基本面更为严峻,且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管理”长债利率,美元资产的“例外溢价”可能进一步收缩。

  • 美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目前看来难以逆转。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财政扩张力度超过此前预期,预计未来十年美国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6%以上,远高于2000-2019年的均值3.6%,美国政府债务占GDP之比也可能从2024年的100%附近上升至2034年的125%。美国债务不断攀升将影响市场对于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信心,标普、惠誉、穆迪分别在2011年、2023年、2025年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级下调,使得美国丧失了AAA评级(参见《穆迪下调评级确认美债风险上升逻辑》,2025/5/20)。

  •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债券利率,形成实际意义上“金融抑制”的流动性超发局面。通过财政部缩短发债久期、以及金融监管规则引导创造需求,例如联储计划降低eSLR的要求,释放一级资本约130亿美元,eSLR从5-6%平均下调1.4个百分点,使得G-SIBs(包括存款和交易性子公司)获得3.2万亿美元的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扩表空间。而借助《天才法案》等立法框架引导稳定币发行方将储备资产配置于短期美债,如果按照贝森特预测,稳定币规模到2029年年底达到3.7万亿美元,对美债的增量需求可能也较为可观(图表24)。上述方式人为压制国债利率,使利率低于出清水平。这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抑制”手段,虽能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但可能导致利率信号失真和流动性被动超发,长期将削弱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并威胁美元的价值根基。

结合当前宏观环境,短期内,美国增长再度加速、财政宽松即将上马的环境下,联储指引多次降息将压低真实利率。中长期,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下降,银行去监管、美元稳定币快速扩容、及潜在的债券利率“管理”目标均可能引发美元超发,松动美元估值的“锚”,加大中长期美元贬值的压力。若独立性削弱趋势持续,未来3-5年美元指数的下行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通胀之外,需重点关注其对全球资产定价体系的传导效应(参见《【华泰宏观|专题】美元的衰落:空间及路径》,2025/6/3)。

此外,疫情后多国财政赤字大幅扩张,通胀中枢显著上移叠加发达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弱化,可能为中长期海外央行独立性下降埋下隐忧。疫情后中国外多数国家普遍转向“大财政”,多国财政赤字率和债务水平均上升,叠加高通胀导致的利率中枢上移,多国财政持续性压力逐步加大。当政府面临高债务付息压力与经济增长诉求时,更倾向于推动央行维持宽松政策以压低融资成本,从而削弱央行以物价稳定为核心的政策独立性。向前看,欧洲、日本各国财政政策均偏向宽松态势,财政持续性长期看仍有待解决,这可能会加大欧日央行独立性所面临的压力。具体来看:

  • 2025-29年间,德国财政赤字率或将明显走阔。今年3月德国将国防开支以及部分安全政策支出从“债务刹车”限制中豁免,并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今年6月公布的预算案草案,2025财年德国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有望上升至2.4%,到2029财年或将进一步攀升至3.5%左右,从而带动2026-29年间德国财政赤字率进一步扩大至3.6-3.8%的水平(图表26-27)。

  •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财政前景偏向宽松,债务水平或进一步上升。组阁完成后,高市早苗政府需要在11-12月推出2025财年(2025.4-2026.3)补充预算案,由于自民党-维新党执政联盟在财政立场上都偏向宽松,高市任命的财政大臣片山皋月也是财政鸽派,预计日本财政将维持宽松的政策取向:除了降低食品消费税、废除临时汽油税外,对半导体、AI、能源安全、国防与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也可能加速落地。当前,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已位居发达国家之首,2025年我们预计将达GDP的235%,未来或进一步上升。高市早苗不仅公开批评日本央行加息是“愚蠢行为”,还明确主张“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必须承担责任的都是日本政府”[29],进一步印证了财政可持续性弱化背景下央行独立性面临的隐性风险。高市早苗获选后,日元汇率显著走弱,这一市场反应或是对其政策倾向可能侵蚀日本央行独立性的提前定价。

风险提示:政治施压加剧,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放大。

[1]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aboutthefed/fract.htm

[2]https://www.richmondfed.org/-/media/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09/fall/pdf/federal_reserve.pdf

[3]https://fedsoc.org/commentary/fedsoc-blog/the-fed-s-remarkable-independence-claim

[4]https://www.amazon.com/History-Federal-Reserve-1913-1951-ebook/dp/B00A41UEWE

[5]https://www.nyulawreview.org/wp-content/uploads/2020/04/NYULAWREVIEW-95-1-Tan-.pdf

[6]https://www.federalreservehistory.org/essays/treasury-fed-accord

[7]https://www.nber.org/papers/w32461

[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93223000077

[9]https://www.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16/q3-4/federal_reserve

[10]https://fraser.stlouisfed.org/title/statements-speeches-william-mcchesney-martin-jr-448/address-new-york-group-investment-bankers-association-america-7800?page=12

[11]https://time.com/archive/6843688/business-the-policy-of-self-fulfilling-prophecy/

[12]https://www.nber.org/papers/w32461

[13]https://time.com/archive/6843688/business-the-policy-of-self-fulfilling-prophecy/

[14]https://time.com/archive/6699020/volcker-on-the-spot

[15]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1992-06-24-fi-999-story.html  

[16]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economy/as-trump-wages-trade-war-u-s-goods-deficit-hits-record-high-in-2018-idUSKCN1QN1R0

[17]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world/trade-wars-cost-us-china-billions-of-dollars-each-in-2018-idUSKCN1OR1JH/

[18]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trump-reverses-course-seeks-negative-rates-from-fed-boneheads-idUSKCN1VW1CI

[19]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fed-chair-powell-repeats-vow-to-act-as-appropriate-idUSKCN1VR26B

[20]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dollar-rises-after-fed-cuts-rates-signals-

move-is-one-off-idUSKCN1UQ03S

[21]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powell-federal-reserve-fed-termination-b6148c8048dda538a6ca3b5a270fd09e

[22]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rump-again-slams-fed-chair-powell-after-rates-hold-2025-07-31

[23]https://www.investopedia.com/trump-pressed-fed-chair-powell-to-lower-interest-rates-in-person-11744638

[24]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fed-governor-cook-says-mortgage-contradictions-do-not-justify-removal-by-trump-2025-09-02/

[25]https://www.scotusblog.com/2025/09/trump-administration-asks-supreme-court-to-allow-for-firing-of-fed-governor-lisa-cook

[26]https://www.richmondfed.org/-/media/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09/fall/pdf/federal_reserve.pdf

[27]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9/17/fed-trump-miran-cook-powell-00568642

[28]https://www.vintagefinancialpartners.com/blog/when-presidents-go-to-war-with-the-fed

[29]https://www.news.cn/world/20251022/c7ca697f2166481e84cbf942e7b7c5ed/c.html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