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车险市场在“报行合一”持续深化与新兴动能的驱动下展现出强劲活力。全行业车险原保费收入达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领先于财产险整体水平。
这一增长的引擎无疑是新能源车险。今年前三季度,其保费规模突破1087.9亿元,同比激增36.6%,贡献了行业大部分增量,而今年全年,预计新能源车险保费将达20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市场格局“强者恒强”,传统“老三家”份额进一步集中至68.3%,并垄断行业90.4%的承保利润;而新兴的“汽车系险企”则以模式创新破局,比亚迪财险凭借直销生态将综合费用率压降至4.69%的行业极致水平,展现出生态化经营的巨大潜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综合费用率低、手续费更是为0(上半年数据)的同时,综合赔付率却极高,以至于出现承保亏损,而这种“低费用高赔付承保亏损”的状态也出现在了其他“汽车系险企”身上——除了渠道的优势,其风险管控的优势尚未显现。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实现原保费收入13712.10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作为支柱业务的车险,表现尤为瞩目,原保费收入达到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成功跑赢行业整体水平。
在车险的各细分领域中,新能源车险的迅猛爆发尤为瞩目。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已达108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6%,成拉动车险整体保费增长的绝对主力。
新能源车险的强势增长,直接得益于国内新车销量的快速提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高。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司长尹江鳌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就表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8%。同时,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商业险投保率达91%,比燃油车高6个百分点。预计今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将达2000亿元左右,增速超过30%。
这一结构性变化不仅拉动了保费大盘,更在重塑车险市场的产品逻辑与风险池。新能源车险的高增速、高保费特质,正成为驱动行业规模上行的核心引擎。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种种新特征也对险企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尹江鳌在论坛上就指出,车险要从承保驾驶人操作风险扩展至车企、软件和配件等供应商的产品风险,从以事故损失数据定价扩展至以行车数据定价,提升承保、定价、定损、理赔、精算等专业性,行业也要及早研判智能驾驶普及后出险率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智能驾驶等新系统、新设备在新能源汽车上广泛搭载,由其引发的事故也越发常见。对相关风险进行妥善处置,确定权责、评估风险,将成为所有经营车险险企的“必修课”。
备受关注的“汽车系险企”在前三季度继续崭露头角,对行业传统模式提出挑战。其中,比亚迪财险的表现尤为瞩目。其前三季度实现原保费收入20.45亿元,在68家财险公司中保持第23位的排名,这对于一家去年5月才刚刚获批开展车险业务的险企来说十分难得。
在综合费用率方面,比亚迪继续“碾压”市场,前三季度这一业务指标仅为4.6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1.97%。依托母公司庞大的汽车销售网络和直客资源,比亚迪财险绕过了传统代理和中介渠道,实现了近乎100%的直销。这一直营模式让不但让其摆脱了中介机构,得以直接与客户沟通,提供个性化保险服务,同时还能省去中间渠道成本。
尽管综合费用率很低,比亚迪财险前三季度却出现了2251万元的承保亏损,这主要是综合赔付率过高导致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其综合赔付率高达96.58%,远高于车险行业74.28%的平均水平。
赔付率高企或与其业务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新能车占比高,导致赔付率也高。这意味着,即便是在业界看来掌握更多数据、能更好管控风险的造车新势力旗下的保险公司,目前也很难规避新能源车赔付率高的问题。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相对较低或许是比亚迪财险的一大优势,从其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车均保费4300元,与行业均值相当,鉴于其更高的新能源车占比,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车险价格并不高。
其余3家“汽车系险企”的综合费用率亦有2家低于行业均值,但也都是因为综合赔付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最终的综合成本率大于100%,出现承保亏损。其中,最夸张的是鑫安财险,其综合赔付率高达124.12%。
“汽车系险企”在风险管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格局方面,“老三家”主导地位仍然稳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依然显著。
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这三家行业巨头,前三季度车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201.19亿元、1661.16亿元和804.07亿元。三家保费合计达4666.42亿元,在市场总量中的份额微升至68.3%,显示出强大的渠道、品牌和规模优势。 从承保利润的角度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车险行业承保利润持续上行,总额达到249.49亿元。行业整体的承保利润率也达到了3.65%,高于财险业整体的2.1%。
然而,车险承保利润的分布仍旧极度不均,利润高度集中于头部。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老三家”的车险承保利润分别为124.83亿元、69.48亿元和31.45亿元,合计225.76亿元,占车险行业总利润的90.4%,垄断了绝大部分行业收益。
同时,前三季度车险承保利润超过2亿元的险企仅有9家。而在纳入统计的68家经营车险的财险公司中,有多达26家公司陷入承保亏损,凸显了大量市场参与者面临的盈利困境。
车险承保利润上行必然受益于监管侧的推动。随着近年来车险“报行合一”的深化,费用管控显效。监管机构由此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的行为。从数据看,行业平均综合费用率为21.97%,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这是推高行业整体利润的最关键政策因素。
同时,险企侧也积极拥抱科技潮流,陆续落地各类“降本增效”举措。各公司积极优化理赔流程,应用AI定损等技术手段,以控制理赔成本和运营支出,提升运营效率。
此外,尽管有着种种异常天气现象,今年前三季度的重大自然灾害烈度仍整体低于去年同期,进而使得车险赔付压力相对减轻。同期,车险综合赔付率74.28%,保持在相对稳定区间。
“七下八上”期间北方地区出现局部灾情,9月末“桦加沙”台风登陆亦对两广地区有较大影响。这或许对部分服务网点分布较为集中的险企影响较大,但未改变行业整体赔付环境优于往年的格局。
当下,单纯追求保费规模扩张的时代早已结束。在监管引导和竞争压力下,行业的关注点正全面转向价值创造与盈利能力。无论是“老三家”凭借综合优势巩固利润壁垒,还是如比亚迪财险般的创新者通过与母公司协同形成独特优势,都预示着中国车险市场正步入一个以提质增效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车险市场在“报行合一”持续深化与新兴动能的驱动下展现出强劲活力。全行业车险原保费收入达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领先于财产险整体水平。
这一增长的引擎无疑是新能源车险。今年前三季度,其保费规模突破1087.9亿元,同比激增36.6%,贡献了行业大部分增量,而今年全年,预计新能源车险保费将达20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市场格局“强者恒强”,传统“老三家”份额进一步集中至68.3%,并垄断行业90.4%的承保利润;而新兴的“汽车系险企”则以模式创新破局,比亚迪财险凭借直销生态将综合费用率压降至4.69%的行业极致水平,展现出生态化经营的巨大潜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综合费用率低、手续费更是为0(上半年数据)的同时,综合赔付率却极高,以至于出现承保亏损,而这种“低费用高赔付承保亏损”的状态也出现在了其他“汽车系险企”身上——除了渠道的优势,其风险管控的优势尚未显现。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实现原保费收入13712.10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作为支柱业务的车险,表现尤为瞩目,原保费收入达到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成功跑赢行业整体水平。
在车险的各细分领域中,新能源车险的迅猛爆发尤为瞩目。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已达108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6%,成拉动车险整体保费增长的绝对主力。
新能源车险的强势增长,直接得益于国内新车销量的快速提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高。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司长尹江鳌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就表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8%。同时,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商业险投保率达91%,比燃油车高6个百分点。预计今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将达2000亿元左右,增速超过30%。
这一结构性变化不仅拉动了保费大盘,更在重塑车险市场的产品逻辑与风险池。新能源车险的高增速、高保费特质,正成为驱动行业规模上行的核心引擎。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种种新特征也对险企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尹江鳌在论坛上就指出,车险要从承保驾驶人操作风险扩展至车企、软件和配件等供应商的产品风险,从以事故损失数据定价扩展至以行车数据定价,提升承保、定价、定损、理赔、精算等专业性,行业也要及早研判智能驾驶普及后出险率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智能驾驶等新系统、新设备在新能源汽车上广泛搭载,由其引发的事故也越发常见。对相关风险进行妥善处置,确定权责、评估风险,将成为所有经营车险险企的“必修课”。
备受关注的“汽车系险企”在前三季度继续崭露头角,对行业传统模式提出挑战。其中,比亚迪财险的表现尤为瞩目。其前三季度实现原保费收入20.45亿元,在68家财险公司中保持第23位的排名,这对于一家去年5月才刚刚获批开展车险业务的险企来说十分难得。
在综合费用率方面,比亚迪继续“碾压”市场,前三季度这一业务指标仅为4.6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1.97%。依托母公司庞大的汽车销售网络和直客资源,比亚迪财险绕过了传统代理和中介渠道,实现了近乎100%的直销。这一直营模式让不但让其摆脱了中介机构,得以直接与客户沟通,提供个性化保险服务,同时还能省去中间渠道成本。
尽管综合费用率很低,比亚迪财险前三季度却出现了2251万元的承保亏损,这主要是综合赔付率过高导致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其综合赔付率高达96.58%,远高于车险行业74.28%的平均水平。
赔付率高企或与其业务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新能车占比高,导致赔付率也高。这意味着,即便是在业界看来掌握更多数据、能更好管控风险的造车新势力旗下的保险公司,目前也很难规避新能源车赔付率高的问题。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相对较低或许是比亚迪财险的一大优势,从其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车均保费4300元,与行业均值相当,鉴于其更高的新能源车占比,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车险价格并不高。
其余3家“汽车系险企”的综合费用率亦有2家低于行业均值,但也都是因为综合赔付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最终的综合成本率大于100%,出现承保亏损。其中,最夸张的是鑫安财险,其综合赔付率高达124.12%。
“汽车系险企”在风险管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格局方面,“老三家”主导地位仍然稳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依然显著。
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这三家行业巨头,前三季度车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201.19亿元、1661.16亿元和804.07亿元。三家保费合计达4666.42亿元,在市场总量中的份额微升至68.3%,显示出强大的渠道、品牌和规模优势。 从承保利润的角度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车险行业承保利润持续上行,总额达到249.49亿元。行业整体的承保利润率也达到了3.65%,高于财险业整体的2.1%。
然而,车险承保利润的分布仍旧极度不均,利润高度集中于头部。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老三家”的车险承保利润分别为124.83亿元、69.48亿元和31.45亿元,合计225.76亿元,占车险行业总利润的90.4%,垄断了绝大部分行业收益。
同时,前三季度车险承保利润超过2亿元的险企仅有9家。而在纳入统计的68家经营车险的财险公司中,有多达26家公司陷入承保亏损,凸显了大量市场参与者面临的盈利困境。
车险承保利润上行必然受益于监管侧的推动。随着近年来车险“报行合一”的深化,费用管控显效。监管机构由此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的行为。从数据看,行业平均综合费用率为21.97%,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这是推高行业整体利润的最关键政策因素。
同时,险企侧也积极拥抱科技潮流,陆续落地各类“降本增效”举措。各公司积极优化理赔流程,应用AI定损等技术手段,以控制理赔成本和运营支出,提升运营效率。
此外,尽管有着种种异常天气现象,今年前三季度的重大自然灾害烈度仍整体低于去年同期,进而使得车险赔付压力相对减轻。同期,车险综合赔付率74.28%,保持在相对稳定区间。
“七下八上”期间北方地区出现局部灾情,9月末“桦加沙”台风登陆亦对两广地区有较大影响。这或许对部分服务网点分布较为集中的险企影响较大,但未改变行业整体赔付环境优于往年的格局。
当下,单纯追求保费规模扩张的时代早已结束。在监管引导和竞争压力下,行业的关注点正全面转向价值创造与盈利能力。无论是“老三家”凭借综合优势巩固利润壁垒,还是如比亚迪财险般的创新者通过与母公司协同形成独特优势,都预示着中国车险市场正步入一个以提质增效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