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纸裁定书,对于正面临严重经营危机的*ST金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该公司也成为2025年度A股首家收到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的光伏上市公司。
回溯重整历程,今年9月19日,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ST金刚及上述四家子公司的重整申请,并指定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担任公司管理人。随后,公司股票于9月22日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0月23日,公司及子公司召开债权人会议和出资人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含债权分类、调整及清偿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等内容的重整计划草案。一周后,重整计划便获得了法院的批准,进展迅速。
如今,随着法院裁定的下达,*ST金刚正式步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若该计划顺利执行,将有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持续经营与盈利能力。
跨界光伏遇困局
*ST金刚,其前身为1994年创立的金刚玻璃幕墙公司,于2010年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一度跻身国内玻璃深加工行业领军企业之列。
2021年,广东欧昊集团接掌成为控股股东,引领公司转型光伏领域,专注于HJT电池技术的研发与生产。作为国内少数几家实现HJT电池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ST金刚在光伏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
然而,自转型光伏以来,该公司不仅未能实现盈利,反而深陷亏损困境。2021-2024年,公司分别亏损2.02亿元、2.69亿元、3.62亿元和7.95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
鉴于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且2024年度审计报告指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疑,该公司股票已于今年4月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
进入2025年,*ST金刚的经营困境仍未改善。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为7307.24万元,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26亿元。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34.08%,深陷资不抵债的困境。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69.02%,然而归母净利润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达到2.82亿元。
重整投资方案
为化解危机,*ST金刚启动了全面重整。
根据公司此前披露的重整计划草案,将由控股股东欧昊集团担任产业投资人,联合17家财务投资人等注入约18.04亿元重整投资款。
根据方案,*ST金刚将以每10股转增15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合计产生3.24亿股转增股票。
其中,2.61亿股由重整投资人受让,对应投资款约18.04亿元——欧昊集团出资2.68亿元受让5400万股,产业合作伙伴出资1.05亿元受让1620万股。17家财务投资人合计出资14.31亿元受让1.908亿股。
受让完成后,欧昊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约20%,仍保持控股地位,且相关股份设置12个月至36个月不等锁定期。
跨界算力谋新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重整的同时,*ST金刚已经开始谋划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2025年6月,*ST金刚宣布由全资子公司上海金刚使用自筹资金,设立北京金刚数海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跨界进军智能算力领域。
上海金刚已于2025年6月23日完成金刚数智的工商注册,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由上海金刚全额认缴。
对于债台高筑的*ST金刚而言,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公司跨界算力领域的背后,与其重整投资人上海弘琪云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关联重重。
2025年6月,产业投资人欧昊集团出具推荐函,推荐弘琪云创作为重整投资人暨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本次重整投资。
*ST金刚认为,弘琪云创将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自身在算力业务方面的积累,协助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共益债借款解急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确保订单交付,*ST金刚还在7月29日签署了《共益债债权投资协议》。
根据协议,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将向公司提供共益债借款1亿元,主要用于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确保公司新增优质境外异质结电池片订单的交付。
2025年8月8日,公司、临时管理人及产业投资人与16家重整财务投资人签署《重整财务投资协议》,推进预重整及后续重整工作。
根据协议,16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将以7.5元/股的价格合计支付14.1975亿元现金,助力公司清偿债务、恢复生产。
需要指出的是,重整计划的批准只是*ST金刚自救之路的起点。
根据重整草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已明确:在巩固HJT光伏业务的同时,依托重整投资人的产业优势,开拓“能源+算力”协同模式。
如果重整计划顺利执行,*ST金刚将有望迎来新生。而若重整失败,公司将面临破产清算及退市风险。站在十字路口的*ST金刚,正在与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