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市值28万亿的“老登股”?

财经早餐

隔壁老邢

2天前

苹果股价最近涨势良好,要奔着4万亿美元去了……也让不少媒体发出了“巴菲特错过投资苹果数百亿美元收益”的论调。

花无百日红,老实讲苹果不管是自身业绩发展,还是股价表现,早就“红”了许多许多年了。

然而就是在市场相对普遍看好的“当下”,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苹果却正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

“老登股”苹果?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股市大V——那些拥有惊人财富以及不错投资业绩的知名投资人士——对苹果的种种溢美之词。

但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往往这类股市大V都是一些崇尚投资“老登股”的人士。这些人往往喜好高分红、高盈利能力、相对较低PE的所谓优质“白马股”“价值股”,并常以巴菲特的“门徒”自居,其中不少典型人物同样偏好国内头部的白酒股。

听上去是不是更有画面感了?没错,这些人不就是所谓“老登股”的拥趸吗?

其实,更深刻地说,曾几何时苹果一向以高科技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闻名于世,怎么就成为一只“老登股”了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话,从业绩和商业模式上,苹果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的典范:

一是有着独到的生态系统。凭借封闭式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用户都习惯于自身生态系统的便捷和好用,让所有的第三方应用企业都必须围绕苹果平台开展业务,并需要缴纳高昂的“苹果税”(高佣金、封锁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应用商店)。

二是每年都会推出广受用户好评的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营销也做到了极致,让人舍得花钱,愿意当回头客。这可以从苹果每年的销售数据和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清晰看到。

三是通过全球化的生产供应链分布,特别是依托亚洲“果链企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将自身的利润率做到极致,并将一些无谓的成本支出分摊给上游供应商。这么做的精妙之处在于上游果链企业虽然承受了较低的净利率劣势,吭哧吭哧赚点辛苦钱,但依然迫切期待苹果每年天量的订单数,产生薄利多销的依赖度。

四是通过自研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不断提升苹果产品的使用性能。最近几年买过内置了苹果自研CPU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朋友应该颇有感触,苹果的产品虽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那种颠覆式的创新,但总是很好用,用了几年也不会觉得落后或者卡顿等,质量也非常稳定。

五是一直坚持使用大额资金回购股票以及不吝向股东派息,用实际行动和股东分享每年赚到的大量现金。这当然是巴菲特老爷子喜欢的那种价值股的“标准”动作,对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信心保障。

以上这五点,就构筑起了苹果的宏大护城河,让其常年保持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为其赢得了市场上的广泛赞誉。

所以当今年9月份,苹果再次推出了新款iPhone系列,并以新型芯片、高超的显示和拍摄体验,以及在续航和材质等方面的迭代更新,吸引了此后一个多月里全世界范围内较好的销量后,其股价的不断向上也就有了稳健的逻辑支撑。

然而,回过神来,上述五条是苹果传统的优势固然不虚,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属于优质“老登股”的范畴,并没有跳脱出来。和股市新贵英伟达、特斯拉相比,在未来数年内,我们依然看不到真正具备颠覆性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万亿美元市值会不会是苹果的历史顶点?这才是风险的核心。

三问苹果

为了将这个风险具象化一些,我结合当前市场上对苹果的研究报告,总结出了以下三大问题,或可以作为判断苹果接下来走势的某种依据。

第一问: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如何改变?

关于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这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去年第四季度苹果的iPhone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下降了25%,而同期华为的出货量增长了24%。虽然苹果手机仍以1310万部出货量占据17%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市场第一。但华为和其出货量的差距仅相差20万部了。

到了今年,局势就已经完全逆转。IDC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6900万部,在连续六个季度增长后,同比下降4%。其中,华为以1250万台出货量以及18.1%的市场份额重夺榜首。苹果的出货量为960万台,市场份额为14%,位居第五。也就是说,在国内华为和苹果之间单季度内拉开了290万台的差距,以及大约4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差距。
即便到了今年三季度,凭借新iPhone系列在国内的大卖,苹果手机出货量达到1080万台,以15.8%的市占率提升到了中国第二,仅次于OPPO,并以40万台的差距领先排在第三的华为。
但从去年开始,苹果在中国市场就品尝了多次季度销量巨幅下滑,罕见多轮降价促销的“苦楚”,要说一定能稳住中国市场的销量,还犹未可知。
坏消息还不止这一桩。
被称为苹果“史上最薄手机”的iPhone Air在正式开售后,国内预冷。有媒体引用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的论述:苹果iPhone Air的需求不及预期,供应链产能将缩减80%以上。
这款以超薄以及取消物理SIM卡槽,全面采用了eSIM技术为卖点新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却被很多测评博主认为“性能并不强、待机有点低、价格有点贵”。
要知道iPhone Air的上马本来就是为了苹果重磅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做技术储备和预热,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华为目前遥遥领先苹果,而如果未能赢下这一局,未来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前景也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折叠屏手机是当前智能手机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产品,有着较高的普及潜力。
造成苹果产品销量遇到上述问题的核心还是在其最近数年的创新力度并不那么强悍。多是“小打小闹”的升级,虽然确实能够增强使用体验,但用多了会产生“也就那么回事”的感觉,让很多老用户不急着换新。
问: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辅助驾驶,苹果都不要啦?
当前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什么?当然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辅助驾驶为驱动的新兴科技力量的崛起。英伟达凭借在AI芯片设计领域的断层领先,发展势头有目共睹。而特斯拉则几乎“all in”具身机器人、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将公司未来数年股价增长基本逻辑寄托在这两大“非传统造车”业务上。
反观苹果,可以说原本凭借领先的软件开发能力、强大的现金流,以及在AI和智驾领域较早的研发布局,理应成为相关领域的最强势企业之一。但现实情况则完全出人意料。
苹果手机的AI功能近年来多次“跳票”“延期”,此前有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在上半年曾“认真评估”放弃其自研大型语言模型(LLM),转而引入Anthropic或OpenAI旗下的AI技术支持下一代Siri功能。
而在去年,苹果就已经宣布和OpenAI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将ChatGPT引入到苹果产品的软件系统“苹果智能”中。
苹果用户仅通过呼唤Siri语音助手就能使用ChatGPT,无需支付额外费用。此外,用户还能在全系统的写作工具中调用ChatGPT,实现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等功能。
在国内,苹果也在大力寻找第三方AI合作伙伴,估计合作模式也将和OpenAI差不多。换句话说,苹果自研的大语言模型到底何时能落地,还遥遥无期。
同样,早在十多年前就布局自动驾驶领域的苹果,也在去年经历了“全面降级”,苹果当时披露由于研发受阻,投入巨大,苹果将其自动驾驶的目标从“L5级全自动驾驶”缩水成“L2级辅助驾驶”,更令人震惊的是就这L2级的也可能得等到2028年才会发布。
反观特斯拉的FSD和国内一众车企的最新自动驾驶技术水平,L2级已经是最低限度的颠覆式创新,各家都在奔着L3甚至L4级去。
今年苹果向外界披露的自动驾驶技术新进展就更少了。如果不是在“憋大招”,那就可能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
很难想象,仅仅凭借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固有产品,没有新颠覆性产品面世的苹果能够在下一个十年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
第三问:如何应对“苹果税”过路费争议?
前几天,55名中国消费者,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递交举报信,指控苹果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制限制应用程序分发和支付渠道,并收取高额佣金。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围绕苹果这方面收益的争议和法律诉讼也不少。
比如,在欧盟重罚苹果5亿欧元之后,2025年6月26日,苹果实质性放松了欧盟第三方支付渠道,同样允许欧盟消费者跳转网站等任何第三方平台,直接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完成购买,且采取佣金分层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渠道佣金低至12%,次年降至10%。
根据《举报信》,中国消费者在iOS应用内购买数字商品及服务时,需向苹果支付高达30%的佣金,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欧美市场。据证券日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缴纳的“苹果税”总额达64.4亿美元,占苹果中国区营收的10%。
除了这些收费本身在中国是否合法合规这个问题以外,苹果还需要面对1个大问题:苹果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放开了应用外第三方支付渠道,相应降低了苹果税比例。那么中国市场是否要比照跟进?
如果不比照“对齐颗粒度”,怕是会伤了中国消费者的心。那后续的反噬效应,可能就会体现在其国内的销量上。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苹果股价最近涨势良好,要奔着4万亿美元去了……也让不少媒体发出了“巴菲特错过投资苹果数百亿美元收益”的论调。

花无百日红,老实讲苹果不管是自身业绩发展,还是股价表现,早就“红”了许多许多年了。

然而就是在市场相对普遍看好的“当下”,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苹果却正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

“老登股”苹果?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股市大V——那些拥有惊人财富以及不错投资业绩的知名投资人士——对苹果的种种溢美之词。

但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往往这类股市大V都是一些崇尚投资“老登股”的人士。这些人往往喜好高分红、高盈利能力、相对较低PE的所谓优质“白马股”“价值股”,并常以巴菲特的“门徒”自居,其中不少典型人物同样偏好国内头部的白酒股。

听上去是不是更有画面感了?没错,这些人不就是所谓“老登股”的拥趸吗?

其实,更深刻地说,曾几何时苹果一向以高科技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闻名于世,怎么就成为一只“老登股”了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话,从业绩和商业模式上,苹果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的典范:

一是有着独到的生态系统。凭借封闭式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用户都习惯于自身生态系统的便捷和好用,让所有的第三方应用企业都必须围绕苹果平台开展业务,并需要缴纳高昂的“苹果税”(高佣金、封锁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应用商店)。

二是每年都会推出广受用户好评的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营销也做到了极致,让人舍得花钱,愿意当回头客。这可以从苹果每年的销售数据和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清晰看到。

三是通过全球化的生产供应链分布,特别是依托亚洲“果链企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将自身的利润率做到极致,并将一些无谓的成本支出分摊给上游供应商。这么做的精妙之处在于上游果链企业虽然承受了较低的净利率劣势,吭哧吭哧赚点辛苦钱,但依然迫切期待苹果每年天量的订单数,产生薄利多销的依赖度。

四是通过自研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不断提升苹果产品的使用性能。最近几年买过内置了苹果自研CPU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朋友应该颇有感触,苹果的产品虽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那种颠覆式的创新,但总是很好用,用了几年也不会觉得落后或者卡顿等,质量也非常稳定。

五是一直坚持使用大额资金回购股票以及不吝向股东派息,用实际行动和股东分享每年赚到的大量现金。这当然是巴菲特老爷子喜欢的那种价值股的“标准”动作,对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信心保障。

以上这五点,就构筑起了苹果的宏大护城河,让其常年保持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为其赢得了市场上的广泛赞誉。

所以当今年9月份,苹果再次推出了新款iPhone系列,并以新型芯片、高超的显示和拍摄体验,以及在续航和材质等方面的迭代更新,吸引了此后一个多月里全世界范围内较好的销量后,其股价的不断向上也就有了稳健的逻辑支撑。

然而,回过神来,上述五条是苹果传统的优势固然不虚,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属于优质“老登股”的范畴,并没有跳脱出来。和股市新贵英伟达、特斯拉相比,在未来数年内,我们依然看不到真正具备颠覆性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万亿美元市值会不会是苹果的历史顶点?这才是风险的核心。

三问苹果

为了将这个风险具象化一些,我结合当前市场上对苹果的研究报告,总结出了以下三大问题,或可以作为判断苹果接下来走势的某种依据。

第一问: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如何改变?

关于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这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去年第四季度苹果的iPhone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下降了25%,而同期华为的出货量增长了24%。虽然苹果手机仍以1310万部出货量占据17%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市场第一。但华为和其出货量的差距仅相差20万部了。

到了今年,局势就已经完全逆转。IDC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6900万部,在连续六个季度增长后,同比下降4%。其中,华为以1250万台出货量以及18.1%的市场份额重夺榜首。苹果的出货量为960万台,市场份额为14%,位居第五。也就是说,在国内华为和苹果之间单季度内拉开了290万台的差距,以及大约4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差距。
即便到了今年三季度,凭借新iPhone系列在国内的大卖,苹果手机出货量达到1080万台,以15.8%的市占率提升到了中国第二,仅次于OPPO,并以40万台的差距领先排在第三的华为。
但从去年开始,苹果在中国市场就品尝了多次季度销量巨幅下滑,罕见多轮降价促销的“苦楚”,要说一定能稳住中国市场的销量,还犹未可知。
坏消息还不止这一桩。
被称为苹果“史上最薄手机”的iPhone Air在正式开售后,国内预冷。有媒体引用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的论述:苹果iPhone Air的需求不及预期,供应链产能将缩减80%以上。
这款以超薄以及取消物理SIM卡槽,全面采用了eSIM技术为卖点新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却被很多测评博主认为“性能并不强、待机有点低、价格有点贵”。
要知道iPhone Air的上马本来就是为了苹果重磅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做技术储备和预热,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华为目前遥遥领先苹果,而如果未能赢下这一局,未来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前景也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折叠屏手机是当前智能手机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产品,有着较高的普及潜力。
造成苹果产品销量遇到上述问题的核心还是在其最近数年的创新力度并不那么强悍。多是“小打小闹”的升级,虽然确实能够增强使用体验,但用多了会产生“也就那么回事”的感觉,让很多老用户不急着换新。
问: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辅助驾驶,苹果都不要啦?
当前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什么?当然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辅助驾驶为驱动的新兴科技力量的崛起。英伟达凭借在AI芯片设计领域的断层领先,发展势头有目共睹。而特斯拉则几乎“all in”具身机器人、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将公司未来数年股价增长基本逻辑寄托在这两大“非传统造车”业务上。
反观苹果,可以说原本凭借领先的软件开发能力、强大的现金流,以及在AI和智驾领域较早的研发布局,理应成为相关领域的最强势企业之一。但现实情况则完全出人意料。
苹果手机的AI功能近年来多次“跳票”“延期”,此前有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在上半年曾“认真评估”放弃其自研大型语言模型(LLM),转而引入Anthropic或OpenAI旗下的AI技术支持下一代Siri功能。
而在去年,苹果就已经宣布和OpenAI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将ChatGPT引入到苹果产品的软件系统“苹果智能”中。
苹果用户仅通过呼唤Siri语音助手就能使用ChatGPT,无需支付额外费用。此外,用户还能在全系统的写作工具中调用ChatGPT,实现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等功能。
在国内,苹果也在大力寻找第三方AI合作伙伴,估计合作模式也将和OpenAI差不多。换句话说,苹果自研的大语言模型到底何时能落地,还遥遥无期。
同样,早在十多年前就布局自动驾驶领域的苹果,也在去年经历了“全面降级”,苹果当时披露由于研发受阻,投入巨大,苹果将其自动驾驶的目标从“L5级全自动驾驶”缩水成“L2级辅助驾驶”,更令人震惊的是就这L2级的也可能得等到2028年才会发布。
反观特斯拉的FSD和国内一众车企的最新自动驾驶技术水平,L2级已经是最低限度的颠覆式创新,各家都在奔着L3甚至L4级去。
今年苹果向外界披露的自动驾驶技术新进展就更少了。如果不是在“憋大招”,那就可能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
很难想象,仅仅凭借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固有产品,没有新颠覆性产品面世的苹果能够在下一个十年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
第三问:如何应对“苹果税”过路费争议?
前几天,55名中国消费者,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递交举报信,指控苹果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制限制应用程序分发和支付渠道,并收取高额佣金。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围绕苹果这方面收益的争议和法律诉讼也不少。
比如,在欧盟重罚苹果5亿欧元之后,2025年6月26日,苹果实质性放松了欧盟第三方支付渠道,同样允许欧盟消费者跳转网站等任何第三方平台,直接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完成购买,且采取佣金分层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渠道佣金低至12%,次年降至10%。
根据《举报信》,中国消费者在iOS应用内购买数字商品及服务时,需向苹果支付高达30%的佣金,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欧美市场。据证券日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缴纳的“苹果税”总额达64.4亿美元,占苹果中国区营收的10%。
除了这些收费本身在中国是否合法合规这个问题以外,苹果还需要面对1个大问题:苹果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放开了应用外第三方支付渠道,相应降低了苹果税比例。那么中国市场是否要比照跟进?
如果不比照“对齐颗粒度”,怕是会伤了中国消费者的心。那后续的反噬效应,可能就会体现在其国内的销量上。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