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股价最近涨势良好,要奔着4万亿美元去了……也让不少媒体发出了“巴菲特错过投资苹果数百亿美元收益”的论调。
花无百日红,老实讲苹果不管是自身业绩发展,还是股价表现,早就“红”了许多许多年了。
然而就是在市场相对普遍看好的“当下”,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苹果却正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
“老登股”苹果?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股市大V——那些拥有惊人财富以及不错投资业绩的知名投资人士——对苹果的种种溢美之词。
但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往往这类股市大V都是一些崇尚投资“老登股”的人士。这些人往往喜好高分红、高盈利能力、相对较低PE的所谓优质“白马股”“价值股”,并常以巴菲特的“门徒”自居,其中不少典型人物同样偏好国内头部的白酒股。
听上去是不是更有画面感了?没错,这些人不就是所谓“老登股”的拥趸吗?
其实,更深刻地说,曾几何时苹果一向以高科技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闻名于世,怎么就成为一只“老登股”了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话,从业绩和商业模式上,苹果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的典范:
一是有着独到的生态系统。凭借封闭式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用户都习惯于自身生态系统的便捷和好用,让所有的第三方应用企业都必须围绕苹果平台开展业务,并需要缴纳高昂的“苹果税”(高佣金、封锁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应用商店)。
二是每年都会推出广受用户好评的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营销也做到了极致,让人舍得花钱,愿意当回头客。这可以从苹果每年的销售数据和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清晰看到。
三是通过全球化的生产供应链分布,特别是依托亚洲“果链企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将自身的利润率做到极致,并将一些无谓的成本支出分摊给上游供应商。这么做的精妙之处在于上游果链企业虽然承受了较低的净利率劣势,吭哧吭哧赚点辛苦钱,但依然迫切期待苹果每年天量的订单数,产生薄利多销的依赖度。
四是通过自研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不断提升苹果产品的使用性能。最近几年买过内置了苹果自研CPU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朋友应该颇有感触,苹果的产品虽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那种颠覆式的创新,但总是很好用,用了几年也不会觉得落后或者卡顿等,质量也非常稳定。
五是一直坚持使用大额资金回购股票以及不吝向股东派息,用实际行动和股东分享每年赚到的大量现金。这当然是巴菲特老爷子喜欢的那种价值股的“标准”动作,对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信心保障。
以上这五点,就构筑起了苹果的宏大护城河,让其常年保持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为其赢得了市场上的广泛赞誉。
所以当今年9月份,苹果再次推出了新款iPhone系列,并以新型芯片、高超的显示和拍摄体验,以及在续航和材质等方面的迭代更新,吸引了此后一个多月里全世界范围内较好的销量后,其股价的不断向上也就有了稳健的逻辑支撑。
然而,回过神来,上述五条是苹果传统的优势固然不虚,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属于优质“老登股”的范畴,并没有跳脱出来。和股市新贵英伟达、特斯拉相比,在未来数年内,我们依然看不到真正具备颠覆性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万亿美元市值会不会是苹果的历史顶点?这才是风险的核心。
三问苹果
为了将这个风险具象化一些,我结合当前市场上对苹果的研究报告,总结出了以下三大问题,或可以作为判断苹果接下来走势的某种依据。
第一问: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如何改变?
关于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这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苹果股价最近涨势良好,要奔着4万亿美元去了……也让不少媒体发出了“巴菲特错过投资苹果数百亿美元收益”的论调。
花无百日红,老实讲苹果不管是自身业绩发展,还是股价表现,早就“红”了许多许多年了。
然而就是在市场相对普遍看好的“当下”,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苹果却正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
“老登股”苹果?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股市大V——那些拥有惊人财富以及不错投资业绩的知名投资人士——对苹果的种种溢美之词。
但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往往这类股市大V都是一些崇尚投资“老登股”的人士。这些人往往喜好高分红、高盈利能力、相对较低PE的所谓优质“白马股”“价值股”,并常以巴菲特的“门徒”自居,其中不少典型人物同样偏好国内头部的白酒股。
听上去是不是更有画面感了?没错,这些人不就是所谓“老登股”的拥趸吗?
其实,更深刻地说,曾几何时苹果一向以高科技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闻名于世,怎么就成为一只“老登股”了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话,从业绩和商业模式上,苹果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的典范:
一是有着独到的生态系统。凭借封闭式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用户都习惯于自身生态系统的便捷和好用,让所有的第三方应用企业都必须围绕苹果平台开展业务,并需要缴纳高昂的“苹果税”(高佣金、封锁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应用商店)。
二是每年都会推出广受用户好评的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营销也做到了极致,让人舍得花钱,愿意当回头客。这可以从苹果每年的销售数据和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清晰看到。
三是通过全球化的生产供应链分布,特别是依托亚洲“果链企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将自身的利润率做到极致,并将一些无谓的成本支出分摊给上游供应商。这么做的精妙之处在于上游果链企业虽然承受了较低的净利率劣势,吭哧吭哧赚点辛苦钱,但依然迫切期待苹果每年天量的订单数,产生薄利多销的依赖度。
四是通过自研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不断提升苹果产品的使用性能。最近几年买过内置了苹果自研CPU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朋友应该颇有感触,苹果的产品虽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那种颠覆式的创新,但总是很好用,用了几年也不会觉得落后或者卡顿等,质量也非常稳定。
五是一直坚持使用大额资金回购股票以及不吝向股东派息,用实际行动和股东分享每年赚到的大量现金。这当然是巴菲特老爷子喜欢的那种价值股的“标准”动作,对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信心保障。
以上这五点,就构筑起了苹果的宏大护城河,让其常年保持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为其赢得了市场上的广泛赞誉。
所以当今年9月份,苹果再次推出了新款iPhone系列,并以新型芯片、高超的显示和拍摄体验,以及在续航和材质等方面的迭代更新,吸引了此后一个多月里全世界范围内较好的销量后,其股价的不断向上也就有了稳健的逻辑支撑。
然而,回过神来,上述五条是苹果传统的优势固然不虚,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属于优质“老登股”的范畴,并没有跳脱出来。和股市新贵英伟达、特斯拉相比,在未来数年内,我们依然看不到真正具备颠覆性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万亿美元市值会不会是苹果的历史顶点?这才是风险的核心。
三问苹果
为了将这个风险具象化一些,我结合当前市场上对苹果的研究报告,总结出了以下三大问题,或可以作为判断苹果接下来走势的某种依据。
第一问: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如何改变?
关于新产品逐渐趋于平庸,这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