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QE: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意欲何为?

长江宏观

1周前

事件描述

2025年10月27日,央行行长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年初,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卖;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核心观点

2025年新增国债+地方债+置换债+限额空间使用合计约14.4万亿,年末政府债余额预计达到约96万亿,同比增速高达17%。若利率水平不变,随着显性政府债规模的大幅提升,财政付息支出增速亦将明显提升,进而稀释财政支出效果,财政支出本就需要“精打细算”,但今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3.1%、6%。利率中枢上行、付息压力加大,债券供给增加;Q4经济增长或有一定承压,且近期中美关税摩擦反复、仍面临不确定性,国债买卖恢复恰逢其时。“大财政”+“低利率”的组合下,流动性充裕,股债均有利好。


目录

1、今年政府债供给有多大?

2、目前财政付息情况如何?

3、为何当下时点恢复国债买卖?

4、对市场有何影响?


以下是正文

1、今年政府债供给有多大?

2024年末国债、地方债余额分别约为35万亿、48万亿,合计约82万亿,2025年新增国债+地方债+置换债+限额空间使用合计约14.4万亿,年末政府债余额预计达到约96万亿,同比增速高达17%,政府部门杠杆率预计提升至约69%。

2、目前财政付息情况如何?

国债、地方一般债付息记入第一本账,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付息记入第二本账。根据2024年数据,国债、地方债合计付息支出规模在2万亿左右,平均利率约为2.6%。若利率水平不变,随着显性政府债规模的大幅提升,财政付息支出增速亦将明显提升,进而稀释财政支出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第一本账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仅3.1%,财政支出本就需要“精打细算”,但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6%,年初一度曾高达20%,截至9月底国内显性债务付息支出/财政支出低于5%

3、为何当下时点恢复国债买卖?

1)从中长期视角来看,货币财政协同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大财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平稳跨过转型期、进而重新激发生产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呵护财政发力效果、促进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央行“低利率”的配合。这一点,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就做了“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部署。

2)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年初因为利率下行较快,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卖,但近期10年国债利率在1.7%-1.8%左右的区间波动。根据财政部年初预算,我们简单倒算今年新增国债+地方一般债的加权利率在1.76%左右。随着利率中枢上行,财政付息压力、支出压力加大,近期财政新增5000亿政府债限额,债券供给也随之增加,客观上需要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进行配合,同时通过国债买卖将利率控制在更为合意的水平。

3)Q4因财政退坡、高基数等原因,经济增长或有一定承压,且近期中美关税摩擦反复、仍面临不确定性,目前已有5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政府债限额等增量政策推出,当下窗口也亟待货币增量政策的支持,国债买卖恢复恰逢其时。

4、对市场有何影响?

增量政策层出不穷,政策工具箱仍较丰富。参考日本在1%+利率时代,同样是“大财政”+“低利率”的组合,流动性充裕,股债均有利好。

风险提示

1、海外货币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目前美欧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有粘性,政策利率可能较长时间维持高位;另一方面,高利率状态下,全球金融潜在风险逐步累积;海外国家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

2、关税政策落地情况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中美两国就关税政策仍处于谈判、博弈阶段,最终落地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的政策应对或根据外部形势而相机抉择。

3、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经济复苏强度较弱,居民、企业信心不足,社融、M2增长不及预期,政策应对或根据经济形势而有所调整。



事件描述

2025年10月27日,央行行长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年初,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卖;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核心观点

2025年新增国债+地方债+置换债+限额空间使用合计约14.4万亿,年末政府债余额预计达到约96万亿,同比增速高达17%。若利率水平不变,随着显性政府债规模的大幅提升,财政付息支出增速亦将明显提升,进而稀释财政支出效果,财政支出本就需要“精打细算”,但今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3.1%、6%。利率中枢上行、付息压力加大,债券供给增加;Q4经济增长或有一定承压,且近期中美关税摩擦反复、仍面临不确定性,国债买卖恢复恰逢其时。“大财政”+“低利率”的组合下,流动性充裕,股债均有利好。


目录

1、今年政府债供给有多大?

2、目前财政付息情况如何?

3、为何当下时点恢复国债买卖?

4、对市场有何影响?


以下是正文

1、今年政府债供给有多大?

2024年末国债、地方债余额分别约为35万亿、48万亿,合计约82万亿,2025年新增国债+地方债+置换债+限额空间使用合计约14.4万亿,年末政府债余额预计达到约96万亿,同比增速高达17%,政府部门杠杆率预计提升至约69%。

2、目前财政付息情况如何?

国债、地方一般债付息记入第一本账,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付息记入第二本账。根据2024年数据,国债、地方债合计付息支出规模在2万亿左右,平均利率约为2.6%。若利率水平不变,随着显性政府债规模的大幅提升,财政付息支出增速亦将明显提升,进而稀释财政支出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第一本账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仅3.1%,财政支出本就需要“精打细算”,但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6%,年初一度曾高达20%,截至9月底国内显性债务付息支出/财政支出低于5%

3、为何当下时点恢复国债买卖?

1)从中长期视角来看,货币财政协同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大财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平稳跨过转型期、进而重新激发生产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呵护财政发力效果、促进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央行“低利率”的配合。这一点,早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就做了“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部署。

2)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年初因为利率下行较快,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卖,但近期10年国债利率在1.7%-1.8%左右的区间波动。根据财政部年初预算,我们简单倒算今年新增国债+地方一般债的加权利率在1.76%左右。随着利率中枢上行,财政付息压力、支出压力加大,近期财政新增5000亿政府债限额,债券供给也随之增加,客观上需要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进行配合,同时通过国债买卖将利率控制在更为合意的水平。

3)Q4因财政退坡、高基数等原因,经济增长或有一定承压,且近期中美关税摩擦反复、仍面临不确定性,目前已有5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政府债限额等增量政策推出,当下窗口也亟待货币增量政策的支持,国债买卖恢复恰逢其时。

4、对市场有何影响?

增量政策层出不穷,政策工具箱仍较丰富。参考日本在1%+利率时代,同样是“大财政”+“低利率”的组合,流动性充裕,股债均有利好。

风险提示

1、海外货币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目前美欧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有粘性,政策利率可能较长时间维持高位;另一方面,高利率状态下,全球金融潜在风险逐步累积;海外国家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

2、关税政策落地情况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中美两国就关税政策仍处于谈判、博弈阶段,最终落地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的政策应对或根据外部形势而相机抉择。

3、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经济复苏强度较弱,居民、企业信心不足,社融、M2增长不及预期,政策应对或根据经济形势而有所调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馨玥 1周前 嗯嗯
1周前 支持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