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血拼双11:物流江湖的“价格屠夫”与“效率革命”,快递员正在被算法“优化”?

智车科技

2天前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他见证了无人车从实验室的奢侈品变成了仓库里的快消品。...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让无人车从“贵族玩具”变成了“平民工具”。

引言

凌晨四点的顺义分拣中心,十辆白色无人车正在自动充電。它们不需要休息,不会抱怨加班费,更不会因为双11爆仓而辞职。

这些每台成本仅2万元左右的无人车,正在替代着年薪超10万元的人类快递员

“导入3台无人车,就能覆盖5个驿站的包裹转运,日均派送5000单,降低配送成本50%以上。”一位快递加盟商直言不讳。在他身后,三台白犀牛无人车正自动装载货物,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配送。

资本正在这场替代人类的竞赛中疯狂下注。新石器公司刚完成了42.7亿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私募融资纪录。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一、价格雪崩:从奢侈品到白菜价的疯狂跳水

五年前,一辆无人配送车的造价足以在北京买下一个厕所。如今,它的价格已经跌到不如一部高端手机。

激光雷达的价格在五年内暴跌95.2%,从2020年的8.2万元降至如今的1400元。这个曾经占整车成本大头的“眼睛”,现在便宜得像是玩具零件。

“这已经不是降价,是跳楼。”一位行业内部人士如此形容。他见证了无人车从实验室的奢侈品变成了仓库里的快消品。

九识智能的E6车型直接标价1.98万元,菜鸟的GT-Lite甚至限时优惠到1.68万元。

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相当于请一个快递员两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一个永不疲倦的替代者。

更狠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现在买无人车就像买打印机——机器本身可以微利甚至亏本,赚钱靠的是后续的“墨盒”。

九识智能的E6裸车1.98万元,但每月要交1800元的自动驾驶订阅费。算一笔五年账:车价1.98万+服务费10.8万=12.78万元,服务费是车本身价格的5倍多

“这笔账是算得过来的。”九识智能销售人员淡定表示。

当然算得过来,这相当于把一次性投入变成了持续现金流,把重资产模式变成了轻资产运营。

硬件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并非偶然。

禾赛科技的ATX通过自研芯片,将单位成本降至前代产品的1/3以下。英伟达的Orin Y芯片在保持足够算力的同时,售价从3400元降至2800元。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让无人车从“贵族玩具”变成了“平民工具”

一位投资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机的演变,现在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更便宜。”

二、 资本狂欢:70亿热钱背后的圈地运动

2025年的自动驾驶赛道,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还在小心翼翼地路测,无人配送车已经开始了野蛮生长。

三家头部企业在一年内融资超70亿元,新石器10个月完成两轮融资,九识智能、白犀牛紧随其后。

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了这条更接地气的赛道。

为什么资本更青睐无人配送?

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Robotaxi是在和全世界的复杂路况搏斗,无人配送车只是在和快递员竞争。哪个更容易赢,一目了然。”

顺丰已经投入超800辆无人车,并计划在2025年扩大到8000辆。中通快递的无人车保有量超过2000台,圆通全网已有超过170家加盟商使用了超500辆无人车。

中国邮政刚刚抛出了7000台无人车的采购大单,这是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订单。

京东物流更是放出狠话:未来5年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

这场圈地运动的逻辑很简单:谁先达到规模临界点,谁就能通吃市场。

行业内公认,1万台的运营规模是行业爆发的临界点。达到这个数量后,就会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10000台下线交付,九识智能也即将完成万台目标。这意味着,无人配送正式从试验品变成了商品。

一位业内人士形容:“这就像当年共享单车的初期,大家都在拼命投车,先把地盘占住再说。”

资本的狂热有其理性基础。

据招商证券测算,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在468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人眼红。

三、效率革命:算法如何碾压人类极限

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完成从快递集散地到门店驿站的所有包裹运输。它不会累,不会渴,不会要求涨工资。

山东顺丰在鲁西10城投入52辆无人车,其中48辆用于中转直发。结果显示,运输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有券商测算得更直接:有人车单票运输成本为0.16元,无人车可降至0.05元,降本空间高达69%。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对人力配送的降维打击。

北京某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描述了无人车的工作流程:

“它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车门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车子自动离开。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相比之下,人类快递员需要排队、交流、偶尔还要处理错件纠纷。

无人车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人类生理极限。它可以24小时工作,不需要缴纳社保,不会请假,更不会在双11期间因为压力过大而辞职。

“快递行业最头疼的就是旺季用工荒,现在这个问题有了解法。”一位快递区域经理表示。

美团在北京顺义区推出了“骑手+无人车”组合模式:无人车负责批量订单的中转运输,骑手专注最后一百米的上门配送。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机器的效率,又保留了人的灵活性。

白犀牛在顺丰体系内已经达到日均数百台的活跃运营规模,而且还在快速交付中。这种扩张速度是人类招聘永远无法企及的。

四、生存危机:被算法优化的快递小哥们

就在无人车大规模上路的同时,快递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战。

2025年1-5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0.1%,但单价同比下降8.2%至7.5元。

“量增价跌”的背景下,降本成为所有快递企业的生死线。

2025年一线城市配送员年均工资已达10.2万元,且每年以6.2%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油价维持在7.5元/升的高位。人力成本和燃油成本的双重压力,让快递企业不得不寻找出路。

顺丰2024年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总成本的84%。这个数字意味着,只要能在人工成本上砍一刀,就能直接改善利润报表。

无人车的出现,正好给了快递企业这把刀。

一位快递加盟商算过账:以12万元的购车成本(含FSD全周期服务)计算,使用5年,每天成本约66元,加上电费不超过80元。这远低于雇佣一个快递员的日成本。

“特别是夜班配送,用无人车既安全又省钱。”他补充道。

然而,在这场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大量基层岗位的消失。

那些被冠以“低效、高成本、违反交通规则”标签的快递员,正面临着被算法优化的命运。他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威胁他们工作的不是更努力的同行,而是一台售价1.98万元的机器。

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无人车替代的不是快递员这个人,而是快递员这个职能。就像汽车替代的不是马车夫,而是马拉车的运输方式。”

但是,对于依赖这份工作养家糊口的快递小哥来说,这种区别毫无意义。

五、 未来之战:万物皆可无人配送的时代

当下的无人配送还局限于“网点到驿站”的固定路线,但这只是开始。

韵达已经在试水医疗物资和生鲜冷链等高附加值领域。今年上半年,韵达投入超500辆无人车,其中83%来自九识智能。

这意味着,无人配送正在从普通的快递包裹,向更广阔的场景扩展。

京东物流的计划更加激进:未来5年采购100万辆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

这个规模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建立一个完全由机器人组成的物流帝国。

在政策层面,无人车获得了远超Robotaxi的优待。全国已有超过1000个区县开放了无人车上路,深圳更是实现了L4级车辆全市域测试许可。

为什么政府对无人车如此友好?除了明确的责任主体(事故责任归车企而非驾驶员),更重要的是无人车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

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7-9%的水平。

无人车被视为降低这个比率的重要工具。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无人车不会抱怨,不会罢工,不会要求五险一金。它们只会默默地、持续地、高效地工作!

亲!你说呢?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车血拼双11:物流江湖的“价格屠夫”与“效率革命”,快递员正在被算法“优化”?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他见证了无人车从实验室的奢侈品变成了仓库里的快消品。...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让无人车从“贵族玩具”变成了“平民工具”。

引言

凌晨四点的顺义分拣中心,十辆白色无人车正在自动充電。它们不需要休息,不会抱怨加班费,更不会因为双11爆仓而辞职。

这些每台成本仅2万元左右的无人车,正在替代着年薪超10万元的人类快递员

“导入3台无人车,就能覆盖5个驿站的包裹转运,日均派送5000单,降低配送成本50%以上。”一位快递加盟商直言不讳。在他身后,三台白犀牛无人车正自动装载货物,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配送。

资本正在这场替代人类的竞赛中疯狂下注。新石器公司刚完成了42.7亿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私募融资纪录。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一、价格雪崩:从奢侈品到白菜价的疯狂跳水

五年前,一辆无人配送车的造价足以在北京买下一个厕所。如今,它的价格已经跌到不如一部高端手机。

激光雷达的价格在五年内暴跌95.2%,从2020年的8.2万元降至如今的1400元。这个曾经占整车成本大头的“眼睛”,现在便宜得像是玩具零件。

“这已经不是降价,是跳楼。”一位行业内部人士如此形容。他见证了无人车从实验室的奢侈品变成了仓库里的快消品。

九识智能的E6车型直接标价1.98万元,菜鸟的GT-Lite甚至限时优惠到1.68万元。

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相当于请一个快递员两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一个永不疲倦的替代者。

更狠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现在买无人车就像买打印机——机器本身可以微利甚至亏本,赚钱靠的是后续的“墨盒”。

九识智能的E6裸车1.98万元,但每月要交1800元的自动驾驶订阅费。算一笔五年账:车价1.98万+服务费10.8万=12.78万元,服务费是车本身价格的5倍多

“这笔账是算得过来的。”九识智能销售人员淡定表示。

当然算得过来,这相当于把一次性投入变成了持续现金流,把重资产模式变成了轻资产运营。

硬件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并非偶然。

禾赛科技的ATX通过自研芯片,将单位成本降至前代产品的1/3以下。英伟达的Orin Y芯片在保持足够算力的同时,售价从3400元降至2800元。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让无人车从“贵族玩具”变成了“平民工具”

一位投资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机的演变,现在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更便宜。”

二、 资本狂欢:70亿热钱背后的圈地运动

2025年的自动驾驶赛道,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还在小心翼翼地路测,无人配送车已经开始了野蛮生长。

三家头部企业在一年内融资超70亿元,新石器10个月完成两轮融资,九识智能、白犀牛紧随其后。

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了这条更接地气的赛道。

为什么资本更青睐无人配送?

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Robotaxi是在和全世界的复杂路况搏斗,无人配送车只是在和快递员竞争。哪个更容易赢,一目了然。”

顺丰已经投入超800辆无人车,并计划在2025年扩大到8000辆。中通快递的无人车保有量超过2000台,圆通全网已有超过170家加盟商使用了超500辆无人车。

中国邮政刚刚抛出了7000台无人车的采购大单,这是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订单。

京东物流更是放出狠话:未来5年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

这场圈地运动的逻辑很简单:谁先达到规模临界点,谁就能通吃市场。

行业内公认,1万台的运营规模是行业爆发的临界点。达到这个数量后,就会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10000台下线交付,九识智能也即将完成万台目标。这意味着,无人配送正式从试验品变成了商品。

一位业内人士形容:“这就像当年共享单车的初期,大家都在拼命投车,先把地盘占住再说。”

资本的狂热有其理性基础。

据招商证券测算,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在468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人眼红。

三、效率革命:算法如何碾压人类极限

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完成从快递集散地到门店驿站的所有包裹运输。它不会累,不会渴,不会要求涨工资。

山东顺丰在鲁西10城投入52辆无人车,其中48辆用于中转直发。结果显示,运输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有券商测算得更直接:有人车单票运输成本为0.16元,无人车可降至0.05元,降本空间高达69%。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对人力配送的降维打击。

北京某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描述了无人车的工作流程:

“它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车门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车子自动离开。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相比之下,人类快递员需要排队、交流、偶尔还要处理错件纠纷。

无人车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人类生理极限。它可以24小时工作,不需要缴纳社保,不会请假,更不会在双11期间因为压力过大而辞职。

“快递行业最头疼的就是旺季用工荒,现在这个问题有了解法。”一位快递区域经理表示。

美团在北京顺义区推出了“骑手+无人车”组合模式:无人车负责批量订单的中转运输,骑手专注最后一百米的上门配送。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机器的效率,又保留了人的灵活性。

白犀牛在顺丰体系内已经达到日均数百台的活跃运营规模,而且还在快速交付中。这种扩张速度是人类招聘永远无法企及的。

四、生存危机:被算法优化的快递小哥们

就在无人车大规模上路的同时,快递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战。

2025年1-5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0.1%,但单价同比下降8.2%至7.5元。

“量增价跌”的背景下,降本成为所有快递企业的生死线。

2025年一线城市配送员年均工资已达10.2万元,且每年以6.2%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油价维持在7.5元/升的高位。人力成本和燃油成本的双重压力,让快递企业不得不寻找出路。

顺丰2024年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总成本的84%。这个数字意味着,只要能在人工成本上砍一刀,就能直接改善利润报表。

无人车的出现,正好给了快递企业这把刀。

一位快递加盟商算过账:以12万元的购车成本(含FSD全周期服务)计算,使用5年,每天成本约66元,加上电费不超过80元。这远低于雇佣一个快递员的日成本。

“特别是夜班配送,用无人车既安全又省钱。”他补充道。

然而,在这场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大量基层岗位的消失。

那些被冠以“低效、高成本、违反交通规则”标签的快递员,正面临着被算法优化的命运。他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威胁他们工作的不是更努力的同行,而是一台售价1.98万元的机器。

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无人车替代的不是快递员这个人,而是快递员这个职能。就像汽车替代的不是马车夫,而是马拉车的运输方式。”

但是,对于依赖这份工作养家糊口的快递小哥来说,这种区别毫无意义。

五、 未来之战:万物皆可无人配送的时代

当下的无人配送还局限于“网点到驿站”的固定路线,但这只是开始。

韵达已经在试水医疗物资和生鲜冷链等高附加值领域。今年上半年,韵达投入超500辆无人车,其中83%来自九识智能。

这意味着,无人配送正在从普通的快递包裹,向更广阔的场景扩展。

京东物流的计划更加激进:未来5年采购100万辆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

这个规模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建立一个完全由机器人组成的物流帝国。

在政策层面,无人车获得了远超Robotaxi的优待。全国已有超过1000个区县开放了无人车上路,深圳更是实现了L4级车辆全市域测试许可。

为什么政府对无人车如此友好?除了明确的责任主体(事故责任归车企而非驾驶员),更重要的是无人车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

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7-9%的水平。

无人车被视为降低这个比率的重要工具。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无人车不会抱怨,不会罢工,不会要求五险一金。它们只会默默地、持续地、高效地工作!

亲!你说呢?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车血拼双11:物流江湖的“价格屠夫”与“效率革命”,快递员正在被算法“优化”?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