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国债买卖,如何理解,影响几何?

国盛宏观

2天前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国债买卖在今年年初停止后再度重启,对市场形成明显利好。债市应声上涨,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快速下行5bps以上,其余期限利率也普遍有较大幅度的下行。那么如何看待央行此时开启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如何呢?

国债买卖是常规化操作,年初暂停是由于市场原因,而目前重启也是对当期市场的认可。潘行长表示,买卖国债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是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举措。因而是常规化操作,而今年年初暂停,则是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重启也是因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也就是说,监管对当期债市的利率水平是认可的,这意味着在基本面不变环境下,当前利率水平继续上行的风险有限,债市安全度提升。

去年央行购买国债在今年陆续到期,这形成了资金回笼,也降低了国债买卖存量规模,因此保持该项工具规模稳定也需要重启买卖。去年央行累计买入国债1万亿。但今年年初暂停国债买卖之后,随着此前买入国债到期,这项工具存量规模则在逐步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券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减少至今年9月的2.22万亿,累计减少0.66万亿,即去年买入的大部分国债规模已经到期。考虑到后续还会继续到期,如果要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我们预计央行今年需要买入国债的规模在0.7-1万亿左右。

除买卖国债之外,市场也关注央行本次买卖国债的方式。我们认为后续有可能有三种国债买卖的方式:

1)央行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今年6月以来大行持续买入短国债现券,这为央行买入国债提供了充足的资产。如果是这种方式,意味着央行买入国债短期更多是资金投放,对资金的利好更为确定。但由于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因而对债市的供需影响相对有限。后续大行逐步补券之后,可能会对市场形成利好,但这种影响是渐进可控,而非较快速的影响。

2)央行逐步委托大行从市场买入,且更多集中于短端。由于这会形成市场的跟买需求,进而形成类似于去年的情况,即市场追逐可能将短端利率买到较低位置。由于去年的情况带来短端利率达到极低位置,1年国债一度下降至1%附近,并加剧了整体利率的下行。因此我们认为吸取去年教训,今年再度采取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有限。

3)央行委托大行买入,且是全曲线买入。这种情况下,整体利率中枢都会下行,长端由于弹性较高则更为受益。

总结去年央行买债阶段整体利率大幅下行的情况,我们认为今年央行有可能改变买债方式,以避免对市场再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冲击。我们认为央行买入方式更可能接近第一种方式,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从大行买入,但大行从市场继续购入短期或有限。这样既能够实现国债买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避免国债买卖加剧资产荒,利率再度出现过快下行。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将增加流动性投放,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年内降准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降息依然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当前资金持续宽松,而央行开启国债买卖之后,资金投放将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必要性下降。但物价偏低情况下实际利率偏高,依然有必要通过降息来降低实际利率,以促进融资增长。特别是明年年初融资高峰期来临之前,降低融资成本则更为必要。

对债市来说,买卖国债本身对短端的利好更为确定,但央行释放的信号会改善市场情绪,叠加前期风险偏好较长端利差推升至较高水平,因而情绪修复也会带动长端利率明显下行。趋势来看,四季度债市将处于趋势性修复过程中,我们建议哑铃策略,增配弹性较大的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4季度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调整前1.65%左右水平。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机构行为超预期。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国债买卖在今年年初停止后再度重启,对市场形成明显利好。债市应声上涨,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快速下行5bps以上,其余期限利率也普遍有较大幅度的下行。那么如何看待央行此时开启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如何呢?

国债买卖是常规化操作,年初暂停是由于市场原因,而目前重启也是对当期市场的认可。潘行长表示,买卖国债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是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举措。因而是常规化操作,而今年年初暂停,则是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重启也是因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也就是说,监管对当期债市的利率水平是认可的,这意味着在基本面不变环境下,当前利率水平继续上行的风险有限,债市安全度提升。

去年央行购买国债在今年陆续到期,这形成了资金回笼,也降低了国债买卖存量规模,因此保持该项工具规模稳定也需要重启买卖。去年央行累计买入国债1万亿。但今年年初暂停国债买卖之后,随着此前买入国债到期,这项工具存量规模则在逐步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券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减少至今年9月的2.22万亿,累计减少0.66万亿,即去年买入的大部分国债规模已经到期。考虑到后续还会继续到期,如果要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我们预计央行今年需要买入国债的规模在0.7-1万亿左右。

除买卖国债之外,市场也关注央行本次买卖国债的方式。我们认为后续有可能有三种国债买卖的方式:
1)央行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今年6月大行净买入短国债规模较大,这为央行买入国债提供了充足的资产。如果是这种方式,意味着央行买入国债短期更多是资金投放,对资金的利好更为确定。但由于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因而对债市的供需影响相对有限。后续大行逐步补券之后,可能会对市场形成利好,但这种影响是渐进可控,而非较快速的影响。

2)央行逐步委托大行从市场买入,且更多集中于短端。由于这会形成市场的跟买需求,进而形成类似于去年的情况,即市场追逐可能将短端利率买到较低位置。由于去年的情况带来短端利率达到极低位置,1年国债一度下降至1%附近,并加剧了整体利率的下行。因此我们认为吸取去年教训,今年再度采取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有限。

3)央行委托大行买入,且是全曲线买入。这种情况下,整体利率中枢都会下行,长端由于弹性较高则更为受益。

总结去年央行买债阶段整体利率大幅下行的情况,我们认为今年央行有可能改变买债方式,以避免对市场再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冲击。我们认为央行买入方式更可能接近第一种方式,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从大行买入,但大行从市场继续购入短期或有限。这样既能够实现国债买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避免国债买卖加剧资产荒,导致利率再度出现过快速度的下行。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将增加流动性投放,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年内降准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降息依然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当前资金持续宽松,而央行开启国债买卖之后,资金投放将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必要性下降。但物价偏低情况下实际利率偏高,依然有必要通过降息来降低实际利率,以促进融资增长。特别是明年年初融资高峰期来临之前,降低融资成本则更为必要。

对债市来说,买卖国债本身对短端的利好更为确定,但央行释放的信号会改善市场情绪,叠加前期风险偏好较长端利差推升至较高水平,因而情绪修复也会带动长端利率明显下行。趋势来看,四季度债市将处于趋势性修复过程中,我们建议哑铃策略,增配弹性较大的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4季度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调整前1.65%左右水平。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机构行为超预期。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国债买卖在今年年初停止后再度重启,对市场形成明显利好。债市应声上涨,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快速下行5bps以上,其余期限利率也普遍有较大幅度的下行。那么如何看待央行此时开启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如何呢?

国债买卖是常规化操作,年初暂停是由于市场原因,而目前重启也是对当期市场的认可。潘行长表示,买卖国债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是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举措。因而是常规化操作,而今年年初暂停,则是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重启也是因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也就是说,监管对当期债市的利率水平是认可的,这意味着在基本面不变环境下,当前利率水平继续上行的风险有限,债市安全度提升。

去年央行购买国债在今年陆续到期,这形成了资金回笼,也降低了国债买卖存量规模,因此保持该项工具规模稳定也需要重启买卖。去年央行累计买入国债1万亿。但今年年初暂停国债买卖之后,随着此前买入国债到期,这项工具存量规模则在逐步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券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减少至今年9月的2.22万亿,累计减少0.66万亿,即去年买入的大部分国债规模已经到期。考虑到后续还会继续到期,如果要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我们预计央行今年需要买入国债的规模在0.7-1万亿左右。

除买卖国债之外,市场也关注央行本次买卖国债的方式。我们认为后续有可能有三种国债买卖的方式:

1)央行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今年6月以来大行持续买入短国债现券,这为央行买入国债提供了充足的资产。如果是这种方式,意味着央行买入国债短期更多是资金投放,对资金的利好更为确定。但由于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因而对债市的供需影响相对有限。后续大行逐步补券之后,可能会对市场形成利好,但这种影响是渐进可控,而非较快速的影响。

2)央行逐步委托大行从市场买入,且更多集中于短端。由于这会形成市场的跟买需求,进而形成类似于去年的情况,即市场追逐可能将短端利率买到较低位置。由于去年的情况带来短端利率达到极低位置,1年国债一度下降至1%附近,并加剧了整体利率的下行。因此我们认为吸取去年教训,今年再度采取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有限。

3)央行委托大行买入,且是全曲线买入。这种情况下,整体利率中枢都会下行,长端由于弹性较高则更为受益。

总结去年央行买债阶段整体利率大幅下行的情况,我们认为今年央行有可能改变买债方式,以避免对市场再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冲击。我们认为央行买入方式更可能接近第一种方式,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从大行买入,但大行从市场继续购入短期或有限。这样既能够实现国债买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避免国债买卖加剧资产荒,利率再度出现过快下行。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将增加流动性投放,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年内降准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降息依然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当前资金持续宽松,而央行开启国债买卖之后,资金投放将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必要性下降。但物价偏低情况下实际利率偏高,依然有必要通过降息来降低实际利率,以促进融资增长。特别是明年年初融资高峰期来临之前,降低融资成本则更为必要。

对债市来说,买卖国债本身对短端的利好更为确定,但央行释放的信号会改善市场情绪,叠加前期风险偏好较长端利差推升至较高水平,因而情绪修复也会带动长端利率明显下行。趋势来看,四季度债市将处于趋势性修复过程中,我们建议哑铃策略,增配弹性较大的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4季度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调整前1.65%左右水平。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机构行为超预期。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国债买卖在今年年初停止后再度重启,对市场形成明显利好。债市应声上涨,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快速下行5bps以上,其余期限利率也普遍有较大幅度的下行。那么如何看待央行此时开启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如何呢?

国债买卖是常规化操作,年初暂停是由于市场原因,而目前重启也是对当期市场的认可。潘行长表示,买卖国债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是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举措。因而是常规化操作,而今年年初暂停,则是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重启也是因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也就是说,监管对当期债市的利率水平是认可的,这意味着在基本面不变环境下,当前利率水平继续上行的风险有限,债市安全度提升。

去年央行购买国债在今年陆续到期,这形成了资金回笼,也降低了国债买卖存量规模,因此保持该项工具规模稳定也需要重启买卖。去年央行累计买入国债1万亿。但今年年初暂停国债买卖之后,随着此前买入国债到期,这项工具存量规模则在逐步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券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减少至今年9月的2.22万亿,累计减少0.66万亿,即去年买入的大部分国债规模已经到期。考虑到后续还会继续到期,如果要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我们预计央行今年需要买入国债的规模在0.7-1万亿左右。

除买卖国债之外,市场也关注央行本次买卖国债的方式。我们认为后续有可能有三种国债买卖的方式:
1)央行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今年6月大行净买入短国债规模较大,这为央行买入国债提供了充足的资产。如果是这种方式,意味着央行买入国债短期更多是资金投放,对资金的利好更为确定。但由于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因而对债市的供需影响相对有限。后续大行逐步补券之后,可能会对市场形成利好,但这种影响是渐进可控,而非较快速的影响。

2)央行逐步委托大行从市场买入,且更多集中于短端。由于这会形成市场的跟买需求,进而形成类似于去年的情况,即市场追逐可能将短端利率买到较低位置。由于去年的情况带来短端利率达到极低位置,1年国债一度下降至1%附近,并加剧了整体利率的下行。因此我们认为吸取去年教训,今年再度采取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有限。

3)央行委托大行买入,且是全曲线买入。这种情况下,整体利率中枢都会下行,长端由于弹性较高则更为受益。

总结去年央行买债阶段整体利率大幅下行的情况,我们认为今年央行有可能改变买债方式,以避免对市场再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冲击。我们认为央行买入方式更可能接近第一种方式,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从大行买入,但大行从市场继续购入短期或有限。这样既能够实现国债买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债买卖对债市影响,避免国债买卖加剧资产荒,导致利率再度出现过快速度的下行。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将增加流动性投放,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年内降准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降息依然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当前资金持续宽松,而央行开启国债买卖之后,资金投放将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必要性下降。但物价偏低情况下实际利率偏高,依然有必要通过降息来降低实际利率,以促进融资增长。特别是明年年初融资高峰期来临之前,降低融资成本则更为必要。

对债市来说,买卖国债本身对短端的利好更为确定,但央行释放的信号会改善市场情绪,叠加前期风险偏好较长端利差推升至较高水平,因而情绪修复也会带动长端利率明显下行。趋势来看,四季度债市将处于趋势性修复过程中,我们建议哑铃策略,增配弹性较大的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4季度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调整前1.65%左右水平。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机构行为超预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