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业绩与上半年业绩形成较大反差,光伏行业在历经长期低迷后,或正迎来复苏拐点。
根据公告,年初至期末,通威股份实现营收646亿元,同比下滑5.38%;归属母公司净亏损52.70亿元,同比降幅达32.64%。
不过,从单季度数据看,第三季度亏损额同比显著缩减,环比第二季度23.63亿元的亏损额,更是减少了近20亿元,释放出积极信号。
业绩改善得益于通威股份整体盈利能力的回升,第三季度其综合毛利率攀升至7.23%,环比激增5.25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现金流状况亦大幅改善,第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由负转正,高达47.8亿元,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需要关注的是,尽管通威股份三季度业绩显著回升,但财务压力犹存。
报告期末,该公司有息负债攀升至865.1亿元,同比增幅达21.14%,有息资产负债率高达41.73%,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率仅为80.14%,显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偏弱。
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增至66.69亿元,同比增长10.87%,回款压力有所增大。不过,通威股份资金储备较为充足,三季度末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约348亿元,环比增长5%。
多晶硅价格回暖
实际上,通威股份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向好,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多晶硅价格回升。
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7月初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3.47万元/吨,到9月下旬成交均价已达到5.32万元/吨,区间涨幅达53.3%,有力推动通威多晶硅业务毛利率修复。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从二季度末的35元/kg升至三季度末的51元/kg,有力推动通威多晶硅业务毛利率修复;而三季度作为通威农业板块旺季,也公司整体业绩减亏作出了贡献。
光伏行业巨头
通威股份始建于1986年,其前身为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专注于鱼饲料生产。2004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其后开启新能源转型,2006年正式进军光伏行业,创新推出“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农牧与新能源双主业协同发展。
经过多年产业布局,现已形成“绿色农牧+绿色能源”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构建起覆盖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及电站建设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达成从上游硅料生产到中游电池组件制造,再到下游电站运营的垂直整合。
目前,公司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高纯晶硅与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具备年产高纯晶硅超90万吨、太阳能电池150GW、光伏组件90GW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2025年,通威股份凭借914.94亿元的营收业绩,第三次荣登世界500强榜单,继续保持全球水产、光伏两大行业中唯一上榜企业的殊荣。
技术与出海双轮驱动
在产品技术方面,通威股份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为未来复苏蓄力。
2025年,其推出新一代TOPCon组件TNC 2.0,集成四大技术,组件转化效率达到25%以上。同年7月,海外首批TNC 2.0组件发往欧洲,开启技术出海新征程。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9月,行业首条全自动兆瓦级钙钛矿 - 晶硅叠层电池试验线在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全面贯通。此技术实验室研发效率达34.78%,210半片全尺寸电池效率达28.39%,标志着通威叠层电池技术正式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行业前景可期
对于光伏行业未来走势,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光伏行业基本面明确触底,“反内卷”政策持续推动景气度修复。反内卷政策扎实推进,头部硅料企业具有高启停成本优势,预计供给侧改革提速将带动价格上行。
行业分析认为,当前多晶硅价格已经具备一定的盈利区间,乐观预期下行业头部及具备成本优势的光伏企业四季度有望亏损继续收窄,部分企业甚至可能扭亏为盈。
随着“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光伏产业链供需形势有望逐步优化。通威股份作为多晶硅和电池片双料龙头,凭借其规模、成本和技术创新优势,在这场行业淘汰赛中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