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O产业进入爆发期!多股三季报业绩大增

丰华财经

3周前

主营通信终端及高速光模块产品,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8%;公司光模块产品已进入全球知名运营商及互联网供应链,其1.6TCPO光引擎、3.2TCPO光引擎预研样机处于研发阶段。
导读摩根大通表示,CPO产业链快到爆发的时候了,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2027年就能大规模应用。

最近有个重要消息,海外大客户把2026年1.6T光模块的采购计划上调到了2000万只,比原来的预期高了不少。现在AI大模型不管是训练还是推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都在猛增,而CPO技术正好能解决数据中心功耗高、带宽不够的问题,成了关键突破口。

到底什么是CPO?

CPO全称是共封装光学,简单说就是把光学引擎和交换芯片装在同一个基板上,不像以前的光模块那样是分开的。这种设计好处很明显,能让功耗降低30%以上,端口密度翻一倍,信号传输也更稳定。

AI和高性能计算对CPO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根据半导体产业洞察的数据,过去二十多年里,计算性能靠着摩尔定律不断提升,总共涨了60000倍;但同一时期,数据输入输出的带宽(简单说就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速度和容量)只涨了30倍,两者差距特别大。现在,像英伟达这样的厂商都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把高带宽的连接能力扩展到单个设备机架之外,满足更大范围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目前数据中心传输数据主要靠光学技术,但传统的“可插拔光模块”有个明显短板-它的带宽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数据中心里数据流量的增长速度,成了拖后腿的环节。而CPO和传统可插拔光模块比起来,在带宽和降低功耗上都有显著优势。根据芝能智芯的分析,CPO技术通过把光学器件和芯片紧密集成在一起,能在更小的空间里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还减少了中间连接环节的能量消耗。这样一来,整个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会更高,运营成本也能降下来。所以只要封装技术等关键环节成熟了,未来CPO很可能会成为数据中心里主流的传输方案。

摩根大通最近的研报也提到,CPO产业链快到爆发的时候了,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2027年就能大规模应用。

再看市场前景,全球CPO市场接下来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YHResearch团队的最新报告,到2031年,全球CPO市场规模会达到12.4亿美元,未来几年每年的增长率能有44.0%。这么快的增长,主要是因为AI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太强劲了。比如现在中国用生成式AI的用户已经超过5.15亿人,需要大量的算力基础设施;像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巨头,他们新的AI芯片集群,也得靠CPO技术才能实现100Tbps以上的高速连接。

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概况

CPO产业链结构清晰,由上游、中游、下游构成,各环节相互协同,共同推动CPO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地。

图片

上游:原材料与设备供应

作为产业链的基础环节,上游为CPO技术提供关键物质与技术支撑:

光芯片:包含激光器、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直接决定CPO产品性能。代表企业如长光华芯、仕佳光子,其研发与制造能力是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

光器件:负责光信号传输与转换,涵盖光模块、光连接器等。天孚通信、太辰光等企业通过深耕细分领域,为产业链提供多元化产品。

光材料:硅光材料、光纤材料等是芯片与器件的制造基础,光库科技、天通股份等企业在材料研发与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产设备:光刻机、刻蚀机、封装设备等是制造环节的关键工具。德龙激光、罗博特科等企业通过布局先进设备,推动工艺升级。

中游:CPO产品设计与制造

中游是将上游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核心环节:

光模块制造: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通过集成光芯片与器件,完成CPO模块的整体开发,技术实力与量产能力是竞争关键。

封装测试:对CPO模块进行性能检测与验证,确保产品符合设计标准,是保障可靠性的必要环节。

下游:应用领域及最终用户

CPO技术在多场景展现潜力:

数据中心:实现高密度数据传输,如Facebook已在其网络架构中采用CPO技术,应用于高速交换、服务器互联等场景。

人工智能:提升算力与能效比,成为高能效计算的重要方案。

云计算:降低功耗并提高传输速度,微软Azure平台已引入相关技术。

5G通信:华为等企业探索其在无线传输与网络稳定中的应用,推动通信技术升级。

(二)市场竞争格局

CPO技术面临高密度光电芯片设计、高带宽连接器、封装散热等核心壁垒,目前全球产业链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仅博通、英特尔、Ranovus、英伟达、AyarLabs等少数企业具备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

博通:2021年布局CPO领域,2022年与腾讯、锐捷网络达成合作;2024年展示集成光学附件的AI计算ASIC,通过CPO技术提升计算密度并降低功耗。

英伟达:在交换机与GPU端同步布局,通过投资AyarLabs、与台积电共建硅光平台,计划2025年实现GPU与NVSwitch芯片的光互联。

思科:预计CPO试用部署与51.2Tb交换周期同步,后续在101.2Tb周期内大规模应用。

国内突破方向:

光引擎:天孚通信等企业凭借无源器件(如FAU)产线优势,有望融入供应链。

激光光源:源杰科技等厂商可依托成本优势切入ELS/CW光源市场。

组装环节:新华三(已发布800GCPO交换机)、锐捷网络(51.2Tbit/sCPO交换机)等交换设备厂商,可基于博通等方案为国内客户提供CPO设备。

三季报业绩大增相关公司

生益电子

主营业务为印制电路板,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476%~519%;公司具备供货800G光模块的能力,并在今年公告拟建设包括CPO配套基板的项目。

永鼎股份

主营通信线缆及配套业务,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74.3%;其子公司永鼎光通是专业做光通信模块的企业,且是最早实现1.6TCPO模块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相关产品通过权威认证。

30****

主营业务为网络设备、网络安全产品及云桌面解决方案,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26%;公司推出应用CPO技术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并参与编写了COBO的CPO交换机设计白皮书。

603***

主营通信终端及高速光模块产品,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8%;公司光模块产品已进入全球知名运营商及互联网供应链,其1.6TCPO光引擎、3.2TCPO光引擎预研样机处于研发阶段。

... ...

扫码回复“8-CPO”领取龙头股资料,并可免费诊股。

图片

作者:于晓明 执业证书编号:A0680622030012

责任编辑:hec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主营通信终端及高速光模块产品,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8%;公司光模块产品已进入全球知名运营商及互联网供应链,其1.6TCPO光引擎、3.2TCPO光引擎预研样机处于研发阶段。
导读摩根大通表示,CPO产业链快到爆发的时候了,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2027年就能大规模应用。

最近有个重要消息,海外大客户把2026年1.6T光模块的采购计划上调到了2000万只,比原来的预期高了不少。现在AI大模型不管是训练还是推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都在猛增,而CPO技术正好能解决数据中心功耗高、带宽不够的问题,成了关键突破口。

到底什么是CPO?

CPO全称是共封装光学,简单说就是把光学引擎和交换芯片装在同一个基板上,不像以前的光模块那样是分开的。这种设计好处很明显,能让功耗降低30%以上,端口密度翻一倍,信号传输也更稳定。

AI和高性能计算对CPO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根据半导体产业洞察的数据,过去二十多年里,计算性能靠着摩尔定律不断提升,总共涨了60000倍;但同一时期,数据输入输出的带宽(简单说就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速度和容量)只涨了30倍,两者差距特别大。现在,像英伟达这样的厂商都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把高带宽的连接能力扩展到单个设备机架之外,满足更大范围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目前数据中心传输数据主要靠光学技术,但传统的“可插拔光模块”有个明显短板-它的带宽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数据中心里数据流量的增长速度,成了拖后腿的环节。而CPO和传统可插拔光模块比起来,在带宽和降低功耗上都有显著优势。根据芝能智芯的分析,CPO技术通过把光学器件和芯片紧密集成在一起,能在更小的空间里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还减少了中间连接环节的能量消耗。这样一来,整个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会更高,运营成本也能降下来。所以只要封装技术等关键环节成熟了,未来CPO很可能会成为数据中心里主流的传输方案。

摩根大通最近的研报也提到,CPO产业链快到爆发的时候了,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2027年就能大规模应用。

再看市场前景,全球CPO市场接下来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YHResearch团队的最新报告,到2031年,全球CPO市场规模会达到12.4亿美元,未来几年每年的增长率能有44.0%。这么快的增长,主要是因为AI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太强劲了。比如现在中国用生成式AI的用户已经超过5.15亿人,需要大量的算力基础设施;像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巨头,他们新的AI芯片集群,也得靠CPO技术才能实现100Tbps以上的高速连接。

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概况

CPO产业链结构清晰,由上游、中游、下游构成,各环节相互协同,共同推动CPO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地。

图片

上游:原材料与设备供应

作为产业链的基础环节,上游为CPO技术提供关键物质与技术支撑:

光芯片:包含激光器、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直接决定CPO产品性能。代表企业如长光华芯、仕佳光子,其研发与制造能力是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

光器件:负责光信号传输与转换,涵盖光模块、光连接器等。天孚通信、太辰光等企业通过深耕细分领域,为产业链提供多元化产品。

光材料:硅光材料、光纤材料等是芯片与器件的制造基础,光库科技、天通股份等企业在材料研发与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产设备:光刻机、刻蚀机、封装设备等是制造环节的关键工具。德龙激光、罗博特科等企业通过布局先进设备,推动工艺升级。

中游:CPO产品设计与制造

中游是将上游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核心环节:

光模块制造: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通过集成光芯片与器件,完成CPO模块的整体开发,技术实力与量产能力是竞争关键。

封装测试:对CPO模块进行性能检测与验证,确保产品符合设计标准,是保障可靠性的必要环节。

下游:应用领域及最终用户

CPO技术在多场景展现潜力:

数据中心:实现高密度数据传输,如Facebook已在其网络架构中采用CPO技术,应用于高速交换、服务器互联等场景。

人工智能:提升算力与能效比,成为高能效计算的重要方案。

云计算:降低功耗并提高传输速度,微软Azure平台已引入相关技术。

5G通信:华为等企业探索其在无线传输与网络稳定中的应用,推动通信技术升级。

(二)市场竞争格局

CPO技术面临高密度光电芯片设计、高带宽连接器、封装散热等核心壁垒,目前全球产业链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仅博通、英特尔、Ranovus、英伟达、AyarLabs等少数企业具备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

博通:2021年布局CPO领域,2022年与腾讯、锐捷网络达成合作;2024年展示集成光学附件的AI计算ASIC,通过CPO技术提升计算密度并降低功耗。

英伟达:在交换机与GPU端同步布局,通过投资AyarLabs、与台积电共建硅光平台,计划2025年实现GPU与NVSwitch芯片的光互联。

思科:预计CPO试用部署与51.2Tb交换周期同步,后续在101.2Tb周期内大规模应用。

国内突破方向:

光引擎:天孚通信等企业凭借无源器件(如FAU)产线优势,有望融入供应链。

激光光源:源杰科技等厂商可依托成本优势切入ELS/CW光源市场。

组装环节:新华三(已发布800GCPO交换机)、锐捷网络(51.2Tbit/sCPO交换机)等交换设备厂商,可基于博通等方案为国内客户提供CPO设备。

三季报业绩大增相关公司

生益电子

主营业务为印制电路板,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476%~519%;公司具备供货800G光模块的能力,并在今年公告拟建设包括CPO配套基板的项目。

永鼎股份

主营通信线缆及配套业务,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74.3%;其子公司永鼎光通是专业做光通信模块的企业,且是最早实现1.6TCPO模块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相关产品通过权威认证。

30****

主营业务为网络设备、网络安全产品及云桌面解决方案,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26%;公司推出应用CPO技术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并参与编写了COBO的CPO交换机设计白皮书。

603***

主营通信终端及高速光模块产品,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8%;公司光模块产品已进入全球知名运营商及互联网供应链,其1.6TCPO光引擎、3.2TCPO光引擎预研样机处于研发阶段。

... ...

扫码回复“8-CPO”领取龙头股资料,并可免费诊股。

图片

作者:于晓明 执业证书编号:A0680622030012

责任编辑:hec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