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亏近40%却搞“老鼠仓” 海富通90后基金经理领50万罚单
来源:珈说财经
又一记重锤落下。
上海证监局近日对前海富通基金90后,曾手握基民资金超17亿元的基金经理杨宁嘉老鼠仓开出罚单,因其利用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朋友交易,被处以50万元罚款。
“老鼠仓”是一种不公平的内幕交易:基金经理用大量基民的钱买入某只股票前,先用自己或亲友的私人账户小额买入,等基金买入推高股价后,再悄悄卖出私户持仓,提前赚取差价,损公肥私。
2018年,海富通基金经理谢志刚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罚金300万元。
表面看,这是一起个人违规案件;但若将时间轴拉长,便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这已是海富通基金七年内第二次曝出“老鼠仓”丑闻。
当同样的错误在同一家机构反复上演,是基金经理个人道德失守,还是这家老牌公募的合规体系早已千疮百孔?
业绩垫底之后,合规底线也失守?
杨宁嘉的职业轨迹,堪称一场从“被寄予厚望”到“黯然离场”的典型溃败。
2017年加入海富通,2019年正式掌舵基金,管理过电子信息传媒、新内需混合、数字经济等多只产品——履历光鲜,路径清晰。
然而,市场记住他的,不是投资能力,而是令人瞠目的业绩滑铁卢。
2023年,AI浪潮席卷全球,TMT板块迎来爆发式行情。而主打科技主题的海富通电子信息传媒产业混合,却在这一年亏损13.51%。
更惊人的是,该基金在其任期内累计亏损近40%,而此前三位基金经理均实现正收益。
一边是行业风口,一边是重仓新能源“刻舟求剑”,错配之严重,令人匪夷所思。
业绩持续垫底,规模随之崩塌。其管理资产从2023年二季度的17.35亿元,缩水至2024年三季度的6.17亿元,蒸发超六成。
旗下海富通数字经济混合成立不足一年即因规模过小自动清盘,连召开持有人大会的资格都没有。
而就在职业声誉濒临崩塌之际,“老鼠仓”案浮出水面——利用职务便利,向他人泄露基金持仓,引导外部账户进行趋同交易。
讽刺的是,这些交易不仅未获利,反而亏损。若非业绩早已崩盘,是否还会铤而走险?
七年两起“老鼠仓”:是巧合,还是制度性溃败?
2018年,海富通基金经理谢志刚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罚金300万元。
该案轰动一时,是少数进入刑事程序的公募“老鼠仓”案例。彼时,公司对外承诺将“强化合规、筑牢防火墙”。
可七年之后,历史重演。
杨宁嘉案的行为模式与谢志刚如出一辙:掌握未公开信息、关联外部账户、实施趋同交易。唯一的“进步”或许是,这次连钱都没赚到。
一家管理规模超2100亿元的老牌公募,为何在同一个问题上接连栽跟头?如果说第一次是“个别害群之马”,那第二次就难逃“系统性漏洞”之嫌。
信息隔离墙形同虚设,交易监控流于形式,内部稽核是否真的能穿透基金经理的“隐蔽通道”?
更值得警惕的是,两起案件间隔仅七年,正值行业合规监管全面升级的周期。
当同行纷纷引入AI监控、行为分析、通讯留痕等技术手段时,海富通的风控体系是否仍停留在“纸面合规”阶段?所谓“强化内控”的承诺,是否只是一场危机公关的应景辞令?
50万元罚款,对个人而言不轻,但对一家基金公司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致命的,是投资者的信任流失。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专题:亏近40%却搞“老鼠仓” 海富通90后基金经理领50万罚单
来源:珈说财经
又一记重锤落下。
上海证监局近日对前海富通基金90后,曾手握基民资金超17亿元的基金经理杨宁嘉老鼠仓开出罚单,因其利用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朋友交易,被处以50万元罚款。
“老鼠仓”是一种不公平的内幕交易:基金经理用大量基民的钱买入某只股票前,先用自己或亲友的私人账户小额买入,等基金买入推高股价后,再悄悄卖出私户持仓,提前赚取差价,损公肥私。
2018年,海富通基金经理谢志刚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罚金300万元。
表面看,这是一起个人违规案件;但若将时间轴拉长,便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这已是海富通基金七年内第二次曝出“老鼠仓”丑闻。
当同样的错误在同一家机构反复上演,是基金经理个人道德失守,还是这家老牌公募的合规体系早已千疮百孔?
业绩垫底之后,合规底线也失守?
杨宁嘉的职业轨迹,堪称一场从“被寄予厚望”到“黯然离场”的典型溃败。
2017年加入海富通,2019年正式掌舵基金,管理过电子信息传媒、新内需混合、数字经济等多只产品——履历光鲜,路径清晰。
然而,市场记住他的,不是投资能力,而是令人瞠目的业绩滑铁卢。
2023年,AI浪潮席卷全球,TMT板块迎来爆发式行情。而主打科技主题的海富通电子信息传媒产业混合,却在这一年亏损13.51%。
更惊人的是,该基金在其任期内累计亏损近40%,而此前三位基金经理均实现正收益。
一边是行业风口,一边是重仓新能源“刻舟求剑”,错配之严重,令人匪夷所思。
业绩持续垫底,规模随之崩塌。其管理资产从2023年二季度的17.35亿元,缩水至2024年三季度的6.17亿元,蒸发超六成。
旗下海富通数字经济混合成立不足一年即因规模过小自动清盘,连召开持有人大会的资格都没有。
而就在职业声誉濒临崩塌之际,“老鼠仓”案浮出水面——利用职务便利,向他人泄露基金持仓,引导外部账户进行趋同交易。
讽刺的是,这些交易不仅未获利,反而亏损。若非业绩早已崩盘,是否还会铤而走险?
七年两起“老鼠仓”:是巧合,还是制度性溃败?
2018年,海富通基金经理谢志刚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罚金300万元。
该案轰动一时,是少数进入刑事程序的公募“老鼠仓”案例。彼时,公司对外承诺将“强化合规、筑牢防火墙”。
可七年之后,历史重演。
杨宁嘉案的行为模式与谢志刚如出一辙:掌握未公开信息、关联外部账户、实施趋同交易。唯一的“进步”或许是,这次连钱都没赚到。
一家管理规模超2100亿元的老牌公募,为何在同一个问题上接连栽跟头?如果说第一次是“个别害群之马”,那第二次就难逃“系统性漏洞”之嫌。
信息隔离墙形同虚设,交易监控流于形式,内部稽核是否真的能穿透基金经理的“隐蔽通道”?
更值得警惕的是,两起案件间隔仅七年,正值行业合规监管全面升级的周期。
当同行纷纷引入AI监控、行为分析、通讯留痕等技术手段时,海富通的风控体系是否仍停留在“纸面合规”阶段?所谓“强化内控”的承诺,是否只是一场危机公关的应景辞令?
50万元罚款,对个人而言不轻,但对一家基金公司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致命的,是投资者的信任流失。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