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7日电(谈瑞、潘宇昕)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包容·智慧·可持续城市更新”专题会议26日在沪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企业等各方嘉宾齐聚黄浦江畔,为全球城市更新贡献“可持续方案”。会上,上海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全球领导力中心揭牌,“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正式发布。
图为“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发布
丈量城市新篇,亮出建设硕果真成色
城市更新是一项未来工程,复杂度高,不确定性强。“评估碎片化、目标模糊化、效果难量化”一直是更新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实践。在此背景下,会议现场发布了“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致力于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少量关键、可追踪的指针性指标,以更灵敏的跟踪监测城市更新进展。
“‘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立足‘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聚焦城市建成区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与智慧等维度的全面提升,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表示,“这既是对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注解,更是推动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图为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致辞
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介绍,“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发展目标,以“上海指数5×4框架”为基础,精选7大指针性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人均住房面积、PM2.5浓度变化等,同时创新性引入“建成区灯光指数”“城市建成区的扩张系数”等特色指标,捕捉城市更新带来的经济社会活力变化。
从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新加坡六大样本城市的测度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属于“持续发力型”城市,2020年以来经济活力、居住环境、智慧基建等改善显著;东京、伦敦为“优化发展型”城市,更新侧重质量与精细化管理,但智慧治理仍有提升空间;中国香港、新加坡则是“调整适应型”城市,依托制度创新、精细治理与技术赋能,在居住、生态领域保持改善。从微观指标看,各样本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均向35平方米收敛,北京、上海已处于高位;2019年以来PM2.5浓度显著下降,但2023年部分样本城市出现反弹,提示需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关系;互联网普及率则总体上行并收敛于95%左右,城市智慧化更新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更新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一定有共同的基准。指数的目标是帮助发现基准线,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推动城市更新发展。”亓芳芳表示。
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峰清介绍首届世界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时表示,案例征集旨在汇聚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城市更新有启发意义的案例,涉及各个国家、各个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乡村振兴与更新领域的案例,主要从创新性、影响力、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四个主要维度开展评价,涵盖了住房改善和住区环境更新、内城和水岸复兴、城市遗产保护利用与更新等八大赛道。此次案例征集也是联合国城市更新旗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对各地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有效助力。
汇聚全球智慧,解码城市更新实践路径
在城市更新的全球实践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径。日本在存量规划与社区参与式更新方面的经验,为中国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日本存量规划的代表性人物,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建筑学会原会长佐藤滋分享了日本存量更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表示其核心是在多样化的更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社区为导向的多元主体的协作机制”,通过设立“街区更新协议会”等社区组织,汇集产权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实现居住环境与社区活力的同步提升。
中日同处东亚文化圈,在高密度大都市更新中面临相似挑战。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赵城琦在对比中日城市更新实践差异时提到,日本城市更新拥有“如同机器猫般丰富的制度和软技术工具箱”——在国家层面的存量规划三法和国土交通省38项,经济产业省的6项核心制度基础上,各地还有不计其数的地方性条例,能灵活应对更新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这些制度和工具的综合使用来解决城市更新里碰到的问题,如果发现工具箱里没有的就继续开发完善, 这些底层的制度设计和所谓规划师的水面下的基础工作内容,是日本跟我们差异较大之处。” 赵城琦说。
政策机制是城市更新落地的关键保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认为,政策的更新一定要跟上城市更新的需求,这是一个“整体重构”的过程。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民生工程”,其推进路径也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游猎以虹口和徐汇两个旧改项目为例分析称,老旧小区改造是有门槛条件的。客观条件要求旧改能够实现资金闭环,确保项目增值能覆盖更新成本;主观条件需引导居民转变“改造即高补偿”的认知,建立理性预期。他建议,政府应摒弃财政兜底思维,转向创造政策环境;企业可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如引入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共同降低城市更新门槛。
企业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参与方,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模式。以上海沪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已建立“建筑涂料、节能材料、防火涂料、工业涂料四大产品方向+施工服务”五位一体产品服务体系,旗下三家子公司自行研发搭建外墙修复更新、屋顶防水、环保节能强效的城市更新三大体系,集团近年参与近30个上海城市更新项目,累积项目面积约320万平方米,为旧改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赋能城市未来,高校担起人才培养与研究担当
城市更新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从“大学与城市共生共长”的视角,阐述了高校的责任:“现代城市更新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一场涉及科技融合、人文关怀、治理创新与全球协作的系统性变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涉及规划、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数据、治理等多学科交叉,这与上海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生态高度契合,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更多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城市创新注入更大活力。”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上海大学正全力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与鲜明特色的城市更新“上海学派”,依托全国第一个城市更新交叉学科博士点,提出了培养“城市更新架构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上海大学持续开展系统性的城市更新知识和方法论体系建构,通过产教融合和国际联合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性”到“系统性”的创新性转变,努力开创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据悉,本次会议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新华财经全球中心、新华指数研究院共同承办。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7日电(谈瑞、潘宇昕)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包容·智慧·可持续城市更新”专题会议26日在沪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企业等各方嘉宾齐聚黄浦江畔,为全球城市更新贡献“可持续方案”。会上,上海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全球领导力中心揭牌,“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正式发布。
图为“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发布
丈量城市新篇,亮出建设硕果真成色
城市更新是一项未来工程,复杂度高,不确定性强。“评估碎片化、目标模糊化、效果难量化”一直是更新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实践。在此背景下,会议现场发布了“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致力于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少量关键、可追踪的指针性指标,以更灵敏的跟踪监测城市更新进展。
“‘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立足‘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聚焦城市建成区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与智慧等维度的全面提升,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表示,“这既是对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注解,更是推动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图为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致辞
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介绍,“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发展目标,以“上海指数5×4框架”为基础,精选7大指针性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人均住房面积、PM2.5浓度变化等,同时创新性引入“建成区灯光指数”“城市建成区的扩张系数”等特色指标,捕捉城市更新带来的经济社会活力变化。
从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新加坡六大样本城市的测度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属于“持续发力型”城市,2020年以来经济活力、居住环境、智慧基建等改善显著;东京、伦敦为“优化发展型”城市,更新侧重质量与精细化管理,但智慧治理仍有提升空间;中国香港、新加坡则是“调整适应型”城市,依托制度创新、精细治理与技术赋能,在居住、生态领域保持改善。从微观指标看,各样本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均向35平方米收敛,北京、上海已处于高位;2019年以来PM2.5浓度显著下降,但2023年部分样本城市出现反弹,提示需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关系;互联网普及率则总体上行并收敛于95%左右,城市智慧化更新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更新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一定有共同的基准。指数的目标是帮助发现基准线,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推动城市更新发展。”亓芳芳表示。
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峰清介绍首届世界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时表示,案例征集旨在汇聚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城市更新有启发意义的案例,涉及各个国家、各个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乡村振兴与更新领域的案例,主要从创新性、影响力、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四个主要维度开展评价,涵盖了住房改善和住区环境更新、内城和水岸复兴、城市遗产保护利用与更新等八大赛道。此次案例征集也是联合国城市更新旗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对各地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有效助力。
汇聚全球智慧,解码城市更新实践路径
在城市更新的全球实践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径。日本在存量规划与社区参与式更新方面的经验,为中国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日本存量规划的代表性人物,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建筑学会原会长佐藤滋分享了日本存量更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表示其核心是在多样化的更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社区为导向的多元主体的协作机制”,通过设立“街区更新协议会”等社区组织,汇集产权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实现居住环境与社区活力的同步提升。
中日同处东亚文化圈,在高密度大都市更新中面临相似挑战。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赵城琦在对比中日城市更新实践差异时提到,日本城市更新拥有“如同机器猫般丰富的制度和软技术工具箱”——在国家层面的存量规划三法和国土交通省38项,经济产业省的6项核心制度基础上,各地还有不计其数的地方性条例,能灵活应对更新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这些制度和工具的综合使用来解决城市更新里碰到的问题,如果发现工具箱里没有的就继续开发完善, 这些底层的制度设计和所谓规划师的水面下的基础工作内容,是日本跟我们差异较大之处。” 赵城琦说。
政策机制是城市更新落地的关键保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认为,政策的更新一定要跟上城市更新的需求,这是一个“整体重构”的过程。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民生工程”,其推进路径也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游猎以虹口和徐汇两个旧改项目为例分析称,老旧小区改造是有门槛条件的。客观条件要求旧改能够实现资金闭环,确保项目增值能覆盖更新成本;主观条件需引导居民转变“改造即高补偿”的认知,建立理性预期。他建议,政府应摒弃财政兜底思维,转向创造政策环境;企业可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如引入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共同降低城市更新门槛。
企业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参与方,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模式。以上海沪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已建立“建筑涂料、节能材料、防火涂料、工业涂料四大产品方向+施工服务”五位一体产品服务体系,旗下三家子公司自行研发搭建外墙修复更新、屋顶防水、环保节能强效的城市更新三大体系,集团近年参与近30个上海城市更新项目,累积项目面积约320万平方米,为旧改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赋能城市未来,高校担起人才培养与研究担当
城市更新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从“大学与城市共生共长”的视角,阐述了高校的责任:“现代城市更新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一场涉及科技融合、人文关怀、治理创新与全球协作的系统性变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涉及规划、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数据、治理等多学科交叉,这与上海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生态高度契合,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更多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城市创新注入更大活力。”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上海大学正全力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与鲜明特色的城市更新“上海学派”,依托全国第一个城市更新交叉学科博士点,提出了培养“城市更新架构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上海大学持续开展系统性的城市更新知识和方法论体系建构,通过产教融合和国际联合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性”到“系统性”的创新性转变,努力开创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据悉,本次会议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新华财经全球中心、新华指数研究院共同承办。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