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室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看似健康的年轻人,可能只是一场剧烈运动、一次情绪激动,就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而背后的“隐形杀手”,很可能是一种被忽视的心脏疾病——心肌病。
《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2025》指出,心肌病患病率高、病因复杂,且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导致年轻人和运动员心脏性猝死(SCD)的重要原因。更值得警惕的是,运动这一看似健康的行为,有时反而会成为触发致命心律失常的“导火索”。
一、认识心肌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杀手”
很多人以为心肌病是一种单一疾病,其实它是一组心肌疾病的统称,核心特征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且无法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解释。心肌病主要分为“心室心肌病”和“心房心肌病”,其中心室心肌病包含9大类,而与年轻人猝死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以下4种。
1.肥厚型心肌病(HCM)
心肌异常肥厚,尤其常见左心室壁增厚,部分患者会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就像心脏里的“通道变窄”,血液无法顺畅泵出。我国成人HCM患病率约1/625,随着影像和遗传诊断技术发展,实际患病率可能高达1/200,相当于每200人中就有1人患病。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SCD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15.8%的患者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部分患者甚至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2.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
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逐渐替代,早期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逐渐进展为心力衰竭。西方人群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ACM的一种)患病率约1/5000~1/2000,我国虽缺乏明确数据,但临床中年轻患者并不少见。运动是ACM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青少年中约50%的猝死由运动诱发,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就是猝死。
3.扩张型心肌病(DCM)
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病率与HCM相当,我国40岁以上是主要就诊年龄段,男女比例约2:1。
CD年发生率约2%~3%,占所有死亡原因的30%,且绝大多数发生在院外,难以及时救治。
4.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快速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好在纠正心律失常后,心功能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心功能损害,增加猝死风险。
图1 心肌病的分类(Rev. Cardiovasc. Med. 2025; 26(6): 36280)
二、为什么运动可能“触发”猝死?这3个机制要警惕
对普通人来说,运动是保护心脏的“良药”,但对心肌病患者而言,运动可能成为“致命诱因”。运动可能通过以下3个机制,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1.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结构异常
以HCM为例,运动时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而肥厚的心肌或流出道梗阻会导致“供血跟不上需求”,同时运动可能加重二尖瓣前移(SAM征),进一步加剧流出道梗阻,引发血压骤降、脑供血不足,甚至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2.激活交感神经,打破电生理平衡
运动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会增加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对ACM患者而言,原本被纤维脂肪替代的心肌就像“电传导的薄弱环节”,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在此处诱发异常电活动,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3.诱发心肌缺血,加剧心肌损伤
部分心肌病患者(如HCM合并冠心病、DCM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诱发心肌缺血,而缺血会进一步破坏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增加猝死风险。
三、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这4类人要重点排查
1.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
心肌病大多与遗传相关,如HCM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CM也以遗传因素为主。若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心肌病患者,或有早发猝死(≤50岁)、不明原因心力衰竭病史,本人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2.出现“预警症状”的人
运动后或安静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乏力;
不明原因的头晕、黑矇、晕厥(尤其是运动时);
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如左心室高电压、T波倒置、Epsilon波)、心脏扩大。
3.年轻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
青少年和年轻运动员是心肌病猝死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进行篮球、足球、跑步等高强度运动的人。指南指出,约50%的青少年ACM患者猝死由运动诱发,HCM也是运动员赛场猝死的首要原因。
4.携带“高危基因”的人
基因检测显示携带心肌病致病变异(如HCM的MYH7、MYBPC3基因,DCM的LMNA、FLNC基因,ACM的DSP、TMEM43基因)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运动风险也远高于普通人。
四、如何科学应对?从“筛查诊断”到“运动管理”的全流程指南
面对心肌病这一“隐形杀手”,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评估、科学管理”。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应对。
1.第一步:高危人群主动筛查,这3项检查必做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相关的电生理异常,如HCM的左心室高电压、ACM的右胸导联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还能评估24小时心律失常情况,帮助判断猝死风险。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诊断心肌病的“首选无创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如心肌厚度、心腔大小)和功能(如射血分数),比如HCM患者可发现室壁增厚≥15mm(有家族史或基因阳性者≥13mm),DCM患者可见心腔扩大、射血分数下降。
基因检测:对有家族史、疑似遗传相关心肌病的患者,推荐进行全外显子组或多基因靶向测序,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变异,同时为亲属筛查提供依据。
2.第二步:运动前先“风险评估”,3类人禁止高强度运动
指南强调,所有心肌病患者在运动前都需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运动方案。
禁止高强度/竞技运动的人群
有静息或运动激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HCM);
运动时诱发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
症状明显(如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携带高危基因(如LMNA、TMEM43致病变异)。
可考虑中低强度运动的人群
无症状、经治疗后LVEF≥50%,且无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基因型阳性但无明显症状(除高危基因携带者外);
室性早搏<500次/24小时,无心脏结构严重异常。
运动强度建议
低强度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避免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60%);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篮球)需严格禁止。
3.第三步:日常管理“防猝死”,这5点要牢记
定期随访:确诊心肌病后,建议每1~2年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高危患者(如携带高危基因、有晕厥史)每6个月复查1次,监测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根据心肌病类型规范用药,如HCM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减轻梗阻、ACM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律失常、DCM患者用ACEI/ARB改善心功能。
器械植入: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曾发生心脏骤停、LVEF≤35%),推荐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自动电击复律,挽救生命。
避免诱因:不饮酒(酒精可能加重HCM流出道梗阻)、不吸烟(吸烟会加剧心肌纤维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家族筛查:若患者检出致病变异,其亲属(一级亲属优先)应进行级联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不携带致病变异者可免除频繁随访,携带致病变异者需定期监测。
4.第四步:出现紧急情况,这样处理能救命
若运动中或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
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
心跳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晕厥或晕厥先兆(如眼前发黑、肢体无力)。
若身边有人发生猝死,应立即拨打120,并在等待救援期间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若有体外除颤仪(AED),需立即使用,为抢救争取时间。
五、总结:别让“健康习惯”变成“致命风险”
心肌病虽然凶险,但并非“不治之症”。对普通人而言,尤其是有家族史、年轻运动爱好者,关键在于“主动筛查”,早发现才能早干预;对已确诊的患者,科学的运动管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能显著降低猝死风险,甚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千万别硬扛,及时就医排查,才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毕竟,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适度休息”比“盲目运动”更重要。
参考文献
[1]Jin Y, Che W, Yang J, et al.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ardiomyopathy: 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Review[J]. Rev Cardiovasc Med, 2025;26(6):36280. DOI: 10.31083/RCM36280 .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 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 2025[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5): 420-451.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在急诊室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看似健康的年轻人,可能只是一场剧烈运动、一次情绪激动,就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而背后的“隐形杀手”,很可能是一种被忽视的心脏疾病——心肌病。
《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2025》指出,心肌病患病率高、病因复杂,且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导致年轻人和运动员心脏性猝死(SCD)的重要原因。更值得警惕的是,运动这一看似健康的行为,有时反而会成为触发致命心律失常的“导火索”。
一、认识心肌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杀手”
很多人以为心肌病是一种单一疾病,其实它是一组心肌疾病的统称,核心特征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且无法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解释。心肌病主要分为“心室心肌病”和“心房心肌病”,其中心室心肌病包含9大类,而与年轻人猝死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以下4种。
1.肥厚型心肌病(HCM)
心肌异常肥厚,尤其常见左心室壁增厚,部分患者会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就像心脏里的“通道变窄”,血液无法顺畅泵出。我国成人HCM患病率约1/625,随着影像和遗传诊断技术发展,实际患病率可能高达1/200,相当于每200人中就有1人患病。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SCD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15.8%的患者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部分患者甚至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2.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
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逐渐替代,早期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逐渐进展为心力衰竭。西方人群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ACM的一种)患病率约1/5000~1/2000,我国虽缺乏明确数据,但临床中年轻患者并不少见。运动是ACM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青少年中约50%的猝死由运动诱发,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就是猝死。
3.扩张型心肌病(DCM)
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病率与HCM相当,我国40岁以上是主要就诊年龄段,男女比例约2:1。
CD年发生率约2%~3%,占所有死亡原因的30%,且绝大多数发生在院外,难以及时救治。
4.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快速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好在纠正心律失常后,心功能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心功能损害,增加猝死风险。
图1 心肌病的分类(Rev. Cardiovasc. Med. 2025; 26(6): 36280)
二、为什么运动可能“触发”猝死?这3个机制要警惕
对普通人来说,运动是保护心脏的“良药”,但对心肌病患者而言,运动可能成为“致命诱因”。运动可能通过以下3个机制,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1.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结构异常
以HCM为例,运动时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而肥厚的心肌或流出道梗阻会导致“供血跟不上需求”,同时运动可能加重二尖瓣前移(SAM征),进一步加剧流出道梗阻,引发血压骤降、脑供血不足,甚至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2.激活交感神经,打破电生理平衡
运动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会增加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对ACM患者而言,原本被纤维脂肪替代的心肌就像“电传导的薄弱环节”,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在此处诱发异常电活动,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3.诱发心肌缺血,加剧心肌损伤
部分心肌病患者(如HCM合并冠心病、DCM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诱发心肌缺血,而缺血会进一步破坏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增加猝死风险。
三、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这4类人要重点排查
1.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
心肌病大多与遗传相关,如HCM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CM也以遗传因素为主。若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心肌病患者,或有早发猝死(≤50岁)、不明原因心力衰竭病史,本人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2.出现“预警症状”的人
运动后或安静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乏力;
不明原因的头晕、黑矇、晕厥(尤其是运动时);
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如左心室高电压、T波倒置、Epsilon波)、心脏扩大。
3.年轻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
青少年和年轻运动员是心肌病猝死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进行篮球、足球、跑步等高强度运动的人。指南指出,约50%的青少年ACM患者猝死由运动诱发,HCM也是运动员赛场猝死的首要原因。
4.携带“高危基因”的人
基因检测显示携带心肌病致病变异(如HCM的MYH7、MYBPC3基因,DCM的LMNA、FLNC基因,ACM的DSP、TMEM43基因)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运动风险也远高于普通人。
四、如何科学应对?从“筛查诊断”到“运动管理”的全流程指南
面对心肌病这一“隐形杀手”,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评估、科学管理”。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应对。
1.第一步:高危人群主动筛查,这3项检查必做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相关的电生理异常,如HCM的左心室高电压、ACM的右胸导联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还能评估24小时心律失常情况,帮助判断猝死风险。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诊断心肌病的“首选无创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如心肌厚度、心腔大小)和功能(如射血分数),比如HCM患者可发现室壁增厚≥15mm(有家族史或基因阳性者≥13mm),DCM患者可见心腔扩大、射血分数下降。
基因检测:对有家族史、疑似遗传相关心肌病的患者,推荐进行全外显子组或多基因靶向测序,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变异,同时为亲属筛查提供依据。
2.第二步:运动前先“风险评估”,3类人禁止高强度运动
指南强调,所有心肌病患者在运动前都需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运动方案。
禁止高强度/竞技运动的人群
有静息或运动激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HCM);
运动时诱发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
症状明显(如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携带高危基因(如LMNA、TMEM43致病变异)。
可考虑中低强度运动的人群
无症状、经治疗后LVEF≥50%,且无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基因型阳性但无明显症状(除高危基因携带者外);
室性早搏<500次/24小时,无心脏结构严重异常。
运动强度建议
低强度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避免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60%);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篮球)需严格禁止。
3.第三步:日常管理“防猝死”,这5点要牢记
定期随访:确诊心肌病后,建议每1~2年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高危患者(如携带高危基因、有晕厥史)每6个月复查1次,监测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根据心肌病类型规范用药,如HCM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减轻梗阻、ACM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律失常、DCM患者用ACEI/ARB改善心功能。
器械植入: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曾发生心脏骤停、LVEF≤35%),推荐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自动电击复律,挽救生命。
避免诱因:不饮酒(酒精可能加重HCM流出道梗阻)、不吸烟(吸烟会加剧心肌纤维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家族筛查:若患者检出致病变异,其亲属(一级亲属优先)应进行级联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不携带致病变异者可免除频繁随访,携带致病变异者需定期监测。
4.第四步:出现紧急情况,这样处理能救命
若运动中或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
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
心跳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晕厥或晕厥先兆(如眼前发黑、肢体无力)。
若身边有人发生猝死,应立即拨打120,并在等待救援期间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若有体外除颤仪(AED),需立即使用,为抢救争取时间。
五、总结:别让“健康习惯”变成“致命风险”
心肌病虽然凶险,但并非“不治之症”。对普通人而言,尤其是有家族史、年轻运动爱好者,关键在于“主动筛查”,早发现才能早干预;对已确诊的患者,科学的运动管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能显著降低猝死风险,甚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千万别硬扛,及时就医排查,才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毕竟,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适度休息”比“盲目运动”更重要。
参考文献
[1]Jin Y, Che W, Yang J, et al.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ardiomyopathy: 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Review[J]. Rev Cardiovasc Med, 2025;26(6):36280. DOI: 10.31083/RCM36280 .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 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 2025[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5): 420-451.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