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前沿|如何让养老金分享AI红利?专家学者谈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新华财经

2周前

许多养老保障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5日电(记者 魏雨田)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关乎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各界探讨的焦点。

10月23日,在2025外滩年会圆桌讨论环节,多位嘉宾围绕 “多层次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 主题展开探讨。嘉宾们认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既要解决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也要面向技术变革和人口变化的前瞻布局,方能建立起既公平又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2caf2550fe9343b4859d3ad1eabec2fd.jpeg

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与转型压力

圆桌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分析了当前养老金改革的复杂性。他指出,研究养老金改革存在多个视角:一是待遇水平视角,随着人均GDP提升,民众对养老金的期望值相应提高;二是财政可持续视角,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三是投资视角,通过预筹积累实现保值增值;四是公平视角,将养老金作为收入再分配工具。

“无论设计何种框架,核心问题是如何筹资和用好资金。”周小川特别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计算后选择逃避社保缴费,这正是养老金激励机制需要优化的信号。

奥地利科学院教授、奥地利央行原行长,世界银行社会保护局原局长罗伯特·霍尔兹曼(Robert HOLZMANN)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认为,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需要足够资金支持。“现收现付制的瓦解,本质上是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只有少数资金充足的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实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提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退休人员,其中超过50%的参保人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在讨论养老保险改革时,往往局限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部分人群常被忽视。

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参与的商业养老保险。蔡昉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针对的是农村老年人、非正规就业人群或者灵活就业人群。灵活就业人群有2亿多人,这些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多人不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内。如果不把这部分人群纳入到养老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就谈不上公平性。”

蔡昉进一步表示,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灵活就业人群比例不断扩大,传统扩面思路已难奏效。“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和进一步完善也应该与时俱进。”

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养老保障体系

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专家们就如何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副总裁马欣系统分析了三方角色定位:“政府以公平、普惠为宗旨,是基础保障的兜底者;市场以需求适配为宗旨,是多元化需求的供给者;社会以互助补位为宗旨,是补充服务的参与者。”他表示,政府的公平兜底是前提,不偏离民生本质;市场多元补充是支撑,满足差异化需求;社会互助补位是延伸,服务细微痛点。

针对三支柱体系的具体构建,马欣提出了市场端的建议。在第二支柱方面,他表示,我国第二支柱人口覆盖面不足中国就业人口的1/10,建议推广“雄安经验”,推行自动加入机制,灵活确定缴费比例和方式。在第三支柱方面,需进行专业化建设。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创设养老金融专职部门或子公司,开展专业化经营。

周小川则对中国三支柱体系的定义发表看法:“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第一支柱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若口径不一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和误解。”

关于第二支柱,周小川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问题。他认为,许多养老保障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

蔡昉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他建议:“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发,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他主张“坚持现收现付,放弃积累,放弃过多的结余模式”,基于未来劳动生产率会大幅提高的判断来完善制度设计。

应对技术变革与人口结构变化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专家们提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周小川警示,AI很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

蔡昉则从更积极的视角看待技术变革,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带来革命性、颠覆性的冲击,同时也应该给我们带来革命性的分享理念”。他提出,在获得巨大生产率红利的同时,必须设计好制度去分享这一红利,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马欣从保险业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路径。他指出,需求端因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催生了刚性需求,居民不仅需要钱,还需要“钱+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而供给端存在巨大缺口,“保险产品中纯投资和储蓄类的占比高,但是保障型、服务型的供给很少”。

针对这一矛盾,马欣阐述了保险业的三大核心能力建设方向:一是应对风险的保障能力,重点解决养老领域的长寿“风险”和失能风险;二是长期稳健的投资能力,平衡长期与短期、绝对受益与相对收益、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三是多元服务的整合能力,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特点布局养老服务。

在具体产品创新方面,马欣透露正在尝试推出新的年金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与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形成匹配,可以领取到100多岁”。同时也在设计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采用服务和现金可选给付模式,并开发可带病投保、续保至99岁的老年医疗保险。

蔡昉最后表示,养老保险的核心是社会共济,特别是代际共济。“如果设想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劳动生产率要高很多,那么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就应该是不一样的。”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许多养老保障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5日电(记者 魏雨田)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关乎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各界探讨的焦点。

10月23日,在2025外滩年会圆桌讨论环节,多位嘉宾围绕 “多层次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 主题展开探讨。嘉宾们认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既要解决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也要面向技术变革和人口变化的前瞻布局,方能建立起既公平又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2caf2550fe9343b4859d3ad1eabec2fd.jpeg

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与转型压力

圆桌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分析了当前养老金改革的复杂性。他指出,研究养老金改革存在多个视角:一是待遇水平视角,随着人均GDP提升,民众对养老金的期望值相应提高;二是财政可持续视角,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三是投资视角,通过预筹积累实现保值增值;四是公平视角,将养老金作为收入再分配工具。

“无论设计何种框架,核心问题是如何筹资和用好资金。”周小川特别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计算后选择逃避社保缴费,这正是养老金激励机制需要优化的信号。

奥地利科学院教授、奥地利央行原行长,世界银行社会保护局原局长罗伯特·霍尔兹曼(Robert HOLZMANN)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认为,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需要足够资金支持。“现收现付制的瓦解,本质上是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只有少数资金充足的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实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提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退休人员,其中超过50%的参保人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在讨论养老保险改革时,往往局限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部分人群常被忽视。

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参与的商业养老保险。蔡昉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针对的是农村老年人、非正规就业人群或者灵活就业人群。灵活就业人群有2亿多人,这些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多人不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内。如果不把这部分人群纳入到养老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就谈不上公平性。”

蔡昉进一步表示,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灵活就业人群比例不断扩大,传统扩面思路已难奏效。“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和进一步完善也应该与时俱进。”

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养老保障体系

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专家们就如何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副总裁马欣系统分析了三方角色定位:“政府以公平、普惠为宗旨,是基础保障的兜底者;市场以需求适配为宗旨,是多元化需求的供给者;社会以互助补位为宗旨,是补充服务的参与者。”他表示,政府的公平兜底是前提,不偏离民生本质;市场多元补充是支撑,满足差异化需求;社会互助补位是延伸,服务细微痛点。

针对三支柱体系的具体构建,马欣提出了市场端的建议。在第二支柱方面,他表示,我国第二支柱人口覆盖面不足中国就业人口的1/10,建议推广“雄安经验”,推行自动加入机制,灵活确定缴费比例和方式。在第三支柱方面,需进行专业化建设。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创设养老金融专职部门或子公司,开展专业化经营。

周小川则对中国三支柱体系的定义发表看法:“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第一支柱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若口径不一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和误解。”

关于第二支柱,周小川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问题。他认为,许多养老保障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

蔡昉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他建议:“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发,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他主张“坚持现收现付,放弃积累,放弃过多的结余模式”,基于未来劳动生产率会大幅提高的判断来完善制度设计。

应对技术变革与人口结构变化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专家们提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周小川警示,AI很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

蔡昉则从更积极的视角看待技术变革,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带来革命性、颠覆性的冲击,同时也应该给我们带来革命性的分享理念”。他提出,在获得巨大生产率红利的同时,必须设计好制度去分享这一红利,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马欣从保险业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路径。他指出,需求端因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催生了刚性需求,居民不仅需要钱,还需要“钱+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而供给端存在巨大缺口,“保险产品中纯投资和储蓄类的占比高,但是保障型、服务型的供给很少”。

针对这一矛盾,马欣阐述了保险业的三大核心能力建设方向:一是应对风险的保障能力,重点解决养老领域的长寿“风险”和失能风险;二是长期稳健的投资能力,平衡长期与短期、绝对受益与相对收益、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三是多元服务的整合能力,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特点布局养老服务。

在具体产品创新方面,马欣透露正在尝试推出新的年金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与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形成匹配,可以领取到100多岁”。同时也在设计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采用服务和现金可选给付模式,并开发可带病投保、续保至99岁的老年医疗保险。

蔡昉最后表示,养老保险的核心是社会共济,特别是代际共济。“如果设想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劳动生产率要高很多,那么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就应该是不一样的。”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