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的困境 艺术乡建的契机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乡村空心化已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空心化并非单一的人口流失现象,而是多维度的复合型困境。人口空心化是核心。由此衍生的产业经济空心化、人居环境空心化、服务设施空心化、文化生态空心化,导致乡土文化认同弱化,乡村精神内核面临断裂风险。从国家战略看,空心村的蔓延制约共同富裕推进,延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艺术乡建作为新兴的乡村发展模式,为破解空心村困境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其以艺术创意为媒介,构建“艺术赋能乡村、乡村滋养艺术”的双向机制,对空间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进行系统性提升。艺术乡建通过“柔性更新”盘活闲置资源,推动“空心村”向“艺术村”转型。打破传统建设局限,将艺术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唤醒民众的本土文化认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同时,吸引艺术家、创意人才与游客参与,注入创造性动能,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吸引人口回流,最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长岭艺术村落的艺术乡建实践
长岭村是建德市更楼街道石岭村下辖的高山自然村,海拔300余米,距离建德主城区10公里,距更楼街道集镇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村庄被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超80%,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绿色氧吧”。村庄周边梯田层层叠叠,村口湖水碧波荡漾,视野开阔,可远眺新安江和建德市区,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然而,受下山移民、外出务工影响,村庄闲置农居达30余栋,现常住人口仅为40余人,且以老年人为主,成为典型的“空心村”。2019年起,建德市依托其优越的环境与区位优势,打造艺术村落,盘活闲置空间,引进艺术人才,将“空心村”打造成艺术乡建示范村。
1.党建织网强根基 政策先行兴艺术
建德市更楼街道以党建联建为核心,锚定“艺术振兴”发展主线,构建政策与基建双轮驱动保障体系。政策层面,牵头编制《长岭艺术村落发展规划》,明确艺术乡建定位,同步出台政府资金扶持、社会资本引入、艺术家专项培育等配套政策。基建层面,聚焦硬件短板攻坚,完成道路硬化工程、升级水电管网、实现5G通信网络全覆盖,满足远程数字化创作、线上推广需求。
在此基础上,街道启动“赓续‘合作化’红色基因——合作共富·长岭艺术村落片区联建共富行动”,以党建为纽带成功构建“山上艺术赋能、山下田园共富”的发展格局。
2.空间重塑破壁垒 闲置资源焕新生
针对城乡空间功能割裂、闲置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长岭村创新政府统筹与社会引入的协同模式,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空间价值重构。一是将废弃老茶厂改造为“长岭山丘艺术空间”,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内部划分艺术展示区、文化交流区、主题活动区,组织活动上百场,让老旧建筑成为乡村文化新地标;二是对闲置农居进行个性化改造,打造艺术家工作室与主题民宿,实现艺术创作旅居的空间升级;三是盘活160余亩闲置土地,建设中草药梯田,种植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的白芨。通过空间功能重塑,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农耕属性,而是兼具创作、居住、休闲、文创等城市级功能,推动城乡空间功能融合。
3.人才集聚激活力 艺术赋能美乡村
长岭村依托“文化特派员”“文艺村长”等机制,构建人才队伍,联动基层文化服务机制。浙江省美协会员包一飞作为首批入驻艺术家,率先租下村民小院改建工作室,不仅深度参与艺术村规划设计,更主动牵头举办多场“艺术村落”主题推介活动,并邀请西泠印社、杭州文旅协会等专业机构开展采风创作。在其带动下,唐利光古琴工作室、叶华锋陶瓷艺术馆等十余个优质艺术项目相继落地。“文化特派员”“文艺村长”团队通过文艺志愿服务方式,进行社会美育教育,带动当地村民开展文艺活动,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既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具体实践,也为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生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4.产业融合促共富 多方合作强动能
长岭村构建政府引导、艺术家创作、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共建的多方合作体系,推动艺术、农业、文旅、教育等多产业深度融合:一是“艺术+研学”,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发绘画写生、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二是“艺术+农业”,依托中草药梯田与湖水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推出农事体验等特色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艺术+文旅”,设计艺术旅居民宿,吸引艺术创作者入驻,优先聘用村民担任管家等职务,增加就业机会。产业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让村民深度参与到艺术乡建过程中,实现“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目标。
艺术乡建的挑战与策略
长岭村艺术乡建成效显著,但长效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需探讨破局策略。
1.资金短板:从“依赖政府”到“多元造血”。政府资金投入侧重基础建设与规划设计,需深化“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开放共创共建共享机制,破解单一投入局限。
2.人才留存:从“短期吸引”到“长期扎根”。依托艺术家吸引艺术群体入驻;锚定数字时代“艺术游民”借线上平台吸引青年艺术人才扎根;联合高校建设实践基地;挖掘本土村民开展专项培训,融入数字艺术技能教学,培育时代本土队伍。
3.文化融合:从“外来植入”到“本土共生”。开放艺术体验吸引村民参与,深挖本土民俗、非遗,引导外来艺术家结合数字技术创作;搭建非遗工坊、举办民俗活动,并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本土文化,强化村民认同,实现文化融合。
展望未来,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在数字艺术的技术支持下艺术乡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本文为杭州市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2025SKFN07)成果
刘静(杭州师范大学) 郎栋(建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空心村的困境 艺术乡建的契机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乡村空心化已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空心化并非单一的人口流失现象,而是多维度的复合型困境。人口空心化是核心。由此衍生的产业经济空心化、人居环境空心化、服务设施空心化、文化生态空心化,导致乡土文化认同弱化,乡村精神内核面临断裂风险。从国家战略看,空心村的蔓延制约共同富裕推进,延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艺术乡建作为新兴的乡村发展模式,为破解空心村困境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其以艺术创意为媒介,构建“艺术赋能乡村、乡村滋养艺术”的双向机制,对空间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进行系统性提升。艺术乡建通过“柔性更新”盘活闲置资源,推动“空心村”向“艺术村”转型。打破传统建设局限,将艺术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唤醒民众的本土文化认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同时,吸引艺术家、创意人才与游客参与,注入创造性动能,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吸引人口回流,最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长岭艺术村落的艺术乡建实践
长岭村是建德市更楼街道石岭村下辖的高山自然村,海拔300余米,距离建德主城区10公里,距更楼街道集镇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村庄被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超80%,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绿色氧吧”。村庄周边梯田层层叠叠,村口湖水碧波荡漾,视野开阔,可远眺新安江和建德市区,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然而,受下山移民、外出务工影响,村庄闲置农居达30余栋,现常住人口仅为40余人,且以老年人为主,成为典型的“空心村”。2019年起,建德市依托其优越的环境与区位优势,打造艺术村落,盘活闲置空间,引进艺术人才,将“空心村”打造成艺术乡建示范村。
1.党建织网强根基 政策先行兴艺术
建德市更楼街道以党建联建为核心,锚定“艺术振兴”发展主线,构建政策与基建双轮驱动保障体系。政策层面,牵头编制《长岭艺术村落发展规划》,明确艺术乡建定位,同步出台政府资金扶持、社会资本引入、艺术家专项培育等配套政策。基建层面,聚焦硬件短板攻坚,完成道路硬化工程、升级水电管网、实现5G通信网络全覆盖,满足远程数字化创作、线上推广需求。
在此基础上,街道启动“赓续‘合作化’红色基因——合作共富·长岭艺术村落片区联建共富行动”,以党建为纽带成功构建“山上艺术赋能、山下田园共富”的发展格局。
2.空间重塑破壁垒 闲置资源焕新生
针对城乡空间功能割裂、闲置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长岭村创新政府统筹与社会引入的协同模式,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空间价值重构。一是将废弃老茶厂改造为“长岭山丘艺术空间”,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内部划分艺术展示区、文化交流区、主题活动区,组织活动上百场,让老旧建筑成为乡村文化新地标;二是对闲置农居进行个性化改造,打造艺术家工作室与主题民宿,实现艺术创作旅居的空间升级;三是盘活160余亩闲置土地,建设中草药梯田,种植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的白芨。通过空间功能重塑,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农耕属性,而是兼具创作、居住、休闲、文创等城市级功能,推动城乡空间功能融合。
3.人才集聚激活力 艺术赋能美乡村
长岭村依托“文化特派员”“文艺村长”等机制,构建人才队伍,联动基层文化服务机制。浙江省美协会员包一飞作为首批入驻艺术家,率先租下村民小院改建工作室,不仅深度参与艺术村规划设计,更主动牵头举办多场“艺术村落”主题推介活动,并邀请西泠印社、杭州文旅协会等专业机构开展采风创作。在其带动下,唐利光古琴工作室、叶华锋陶瓷艺术馆等十余个优质艺术项目相继落地。“文化特派员”“文艺村长”团队通过文艺志愿服务方式,进行社会美育教育,带动当地村民开展文艺活动,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既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具体实践,也为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生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4.产业融合促共富 多方合作强动能
长岭村构建政府引导、艺术家创作、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共建的多方合作体系,推动艺术、农业、文旅、教育等多产业深度融合:一是“艺术+研学”,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发绘画写生、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二是“艺术+农业”,依托中草药梯田与湖水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推出农事体验等特色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艺术+文旅”,设计艺术旅居民宿,吸引艺术创作者入驻,优先聘用村民担任管家等职务,增加就业机会。产业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让村民深度参与到艺术乡建过程中,实现“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目标。
艺术乡建的挑战与策略
长岭村艺术乡建成效显著,但长效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需探讨破局策略。
1.资金短板:从“依赖政府”到“多元造血”。政府资金投入侧重基础建设与规划设计,需深化“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开放共创共建共享机制,破解单一投入局限。
2.人才留存:从“短期吸引”到“长期扎根”。依托艺术家吸引艺术群体入驻;锚定数字时代“艺术游民”借线上平台吸引青年艺术人才扎根;联合高校建设实践基地;挖掘本土村民开展专项培训,融入数字艺术技能教学,培育时代本土队伍。
3.文化融合:从“外来植入”到“本土共生”。开放艺术体验吸引村民参与,深挖本土民俗、非遗,引导外来艺术家结合数字技术创作;搭建非遗工坊、举办民俗活动,并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本土文化,强化村民认同,实现文化融合。
展望未来,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在数字艺术的技术支持下艺术乡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本文为杭州市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2025SKFN07)成果
刘静(杭州师范大学) 郎栋(建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