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出局: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争夺战
创始人猝然离世引发权力真空与 “船王” 介入
2023 年 2 月,杉杉股份创始人郑永刚突发心脏病离世,因未留下遗嘱,其持有的巨额股权成为继承人争夺的焦点。长子郑驹在父亲去世一个月后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却遭到继母周婷的强烈反对,周婷以法定继承权为由主张自己才是公司实控人。双方的博弈从董事会席位争夺演变为股权强制执行,2025 年 6 月,郑驹持有的 181 万股公司股票被司法强制执行,至此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彻底出局。
就在郑驹退出核心股权架构的关键节点,有着 “中国船王” 之称的赵式家族旗下航运龙头企业 —— 长航集团,通过司法拍卖与协议转让双重路径,接手了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此前被冻结的 15.2% 股权,以 15.2% 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正式切入杉杉的经营决策层。这一 “跨界” 接手动作,不仅打破了杉杉家族内部的权力僵持局面,更让这家以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迎来了具备跨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外部力量,为后续治理结构调整埋下伏笔。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权力争夺战,既暴露出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缺乏明确制度安排的致命缺陷,也折射出资本市场中外部资本介入家族企业纷争的典型路径。
管理层频繁变动影响公司稳定
2023 年 5 月,周婷当选公司董事;2024 年 11 月,郑驹因 “工作原因” 辞去董事长职务,周婷接任。频繁的管理层变动导致公司核心团队不稳,战略执行出现断层。据财报显示,2024 年杉杉股份出现上市以来首亏,归母净利润亏损 3.67 亿元,同比下降 148%,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7.68 亿元,同比下降 451.1%,管理层动荡对公司运营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内斗背后的深层治理问题: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困境
股权结构混乱与继承权纠纷
郑永刚生前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控制杉杉股份,但未对股权继承做出特殊设计。根据《民法典》,配偶和子女享有同等法定继承权,周婷作为郑永刚的遗孀,同时是三个幼子的法定监护人,在法律层面拥有坚实的权利基础。而郑驹虽被父亲视为接班人,但口头承诺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双方在股权分配上陷入僵局。这种 “输者全无” 的股权结构,使得争夺白热化,最终影响公司稳定。
所有权、经营权与受益权的 “三权” 混乱
杉杉的悲剧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 “三权不分” 的典型缩影。在所有权层面,股权结构未考虑传承风险,导致控制权争夺直接冲击上市公司;经营权层面,郑驹虽被培养为接班人,但公司未建立有效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内斗爆发后管理层出现真空,核心高管纷纷离职;受益权层面,股权与受益权高度绑定,控制权易主使得原有接班人利益荡然无存。这种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企业在面对传承危机时不堪一击。
业务布局:从服装巨头到新能源与材料双轮驱动
传统业务剥离与核心业务聚焦
杉杉以服装业务起家,1996 年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逐渐剥离服装业务,聚焦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目前,杉杉股份形成了 “锂电池负极材料 + 偏光片” 的双核心业务格局。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产业化负极材料的企业,2024 年人造石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在偏光片领域,通过收购 LG 化学相关业务,成为全球 LCD 偏光片龙头,大尺寸偏光片出货面积份额达 3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为提升竞争力,杉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10.37 亿元,同比增长 19.43%。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加速推进快充、硅基、硬碳等尖端产品迭代,高容量兼顾快充产品、硅基负极已批量供应头部客户;在偏光片领域,成功实现 115 寸全球最大尺寸 TV 偏光片,并实现 OLED 偏光片量产出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规划在芬兰建设 10 万吨负极产能,以满足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
市场挑战:行业周期与财务危机交织
行业周期下行与市场竞争加剧
2024 年,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行业均面临周期下行压力。负极材料市场因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低迷,行业竞争加剧;偏光片市场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产品价格承压。受此影响,杉杉股份 2024 年营业收入 186.8 亿元,同比下降 2.0%,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财务危机与债务压力凸显
内斗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危机。2025 年 1 月,杉杉集团因债务问题被申请重整,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被冻结。截至 2024 年 9 月,公司总负债 246.18 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合计金额巨大,而货币资金仅有 38.39 亿元,资金缺口压力巨大。股权方面,截至 2025 年 6 月,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因司法拍卖等原因下降至 26.36%,股权分散化进一步影响公司治理稳定性。
未来展望:破局之路在何方?
治理结构优化与职业经理人引入
家族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杉杉需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减少家族内斗对企业的影响。通过完善董事会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机制,确保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聚焦核心业务与技术创新
尽管面临挑战,杉杉在负极材料和偏光片领域仍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未来应继续聚焦这两大核心业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在负极材料领域,加快硅基、硬碳等新型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在偏光片领域,加速 OLED 和车载偏光片的市场拓展,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化解财务危机与重构资本结构
面对严峻的财务形势,杉杉需通过多种方式化解债务危机,如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出售等。同时,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解决了财务问题,才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杉杉两位创始人的出局,不仅是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更是企业在传承、治理、市场等多重挑战下的一个缩影。未来,杉杉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治理结构问题,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以及成功化解财务危机。这一案例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鉴,唯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聚焦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始人出局: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争夺战
创始人猝然离世引发权力真空与 “船王” 介入
2023 年 2 月,杉杉股份创始人郑永刚突发心脏病离世,因未留下遗嘱,其持有的巨额股权成为继承人争夺的焦点。长子郑驹在父亲去世一个月后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却遭到继母周婷的强烈反对,周婷以法定继承权为由主张自己才是公司实控人。双方的博弈从董事会席位争夺演变为股权强制执行,2025 年 6 月,郑驹持有的 181 万股公司股票被司法强制执行,至此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彻底出局。
就在郑驹退出核心股权架构的关键节点,有着 “中国船王” 之称的赵式家族旗下航运龙头企业 —— 长航集团,通过司法拍卖与协议转让双重路径,接手了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此前被冻结的 15.2% 股权,以 15.2% 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正式切入杉杉的经营决策层。这一 “跨界” 接手动作,不仅打破了杉杉家族内部的权力僵持局面,更让这家以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迎来了具备跨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外部力量,为后续治理结构调整埋下伏笔。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权力争夺战,既暴露出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缺乏明确制度安排的致命缺陷,也折射出资本市场中外部资本介入家族企业纷争的典型路径。
管理层频繁变动影响公司稳定
2023 年 5 月,周婷当选公司董事;2024 年 11 月,郑驹因 “工作原因” 辞去董事长职务,周婷接任。频繁的管理层变动导致公司核心团队不稳,战略执行出现断层。据财报显示,2024 年杉杉股份出现上市以来首亏,归母净利润亏损 3.67 亿元,同比下降 148%,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7.68 亿元,同比下降 451.1%,管理层动荡对公司运营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内斗背后的深层治理问题: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困境
股权结构混乱与继承权纠纷
郑永刚生前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控制杉杉股份,但未对股权继承做出特殊设计。根据《民法典》,配偶和子女享有同等法定继承权,周婷作为郑永刚的遗孀,同时是三个幼子的法定监护人,在法律层面拥有坚实的权利基础。而郑驹虽被父亲视为接班人,但口头承诺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双方在股权分配上陷入僵局。这种 “输者全无” 的股权结构,使得争夺白热化,最终影响公司稳定。
所有权、经营权与受益权的 “三权” 混乱
杉杉的悲剧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 “三权不分” 的典型缩影。在所有权层面,股权结构未考虑传承风险,导致控制权争夺直接冲击上市公司;经营权层面,郑驹虽被培养为接班人,但公司未建立有效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内斗爆发后管理层出现真空,核心高管纷纷离职;受益权层面,股权与受益权高度绑定,控制权易主使得原有接班人利益荡然无存。这种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企业在面对传承危机时不堪一击。
业务布局:从服装巨头到新能源与材料双轮驱动
传统业务剥离与核心业务聚焦
杉杉以服装业务起家,1996 年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逐渐剥离服装业务,聚焦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目前,杉杉股份形成了 “锂电池负极材料 + 偏光片” 的双核心业务格局。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产业化负极材料的企业,2024 年人造石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在偏光片领域,通过收购 LG 化学相关业务,成为全球 LCD 偏光片龙头,大尺寸偏光片出货面积份额达 3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为提升竞争力,杉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10.37 亿元,同比增长 19.43%。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加速推进快充、硅基、硬碳等尖端产品迭代,高容量兼顾快充产品、硅基负极已批量供应头部客户;在偏光片领域,成功实现 115 寸全球最大尺寸 TV 偏光片,并实现 OLED 偏光片量产出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规划在芬兰建设 10 万吨负极产能,以满足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
市场挑战:行业周期与财务危机交织
行业周期下行与市场竞争加剧
2024 年,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行业均面临周期下行压力。负极材料市场因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低迷,行业竞争加剧;偏光片市场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产品价格承压。受此影响,杉杉股份 2024 年营业收入 186.8 亿元,同比下降 2.0%,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财务危机与债务压力凸显
内斗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危机。2025 年 1 月,杉杉集团因债务问题被申请重整,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被冻结。截至 2024 年 9 月,公司总负债 246.18 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合计金额巨大,而货币资金仅有 38.39 亿元,资金缺口压力巨大。股权方面,截至 2025 年 6 月,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因司法拍卖等原因下降至 26.36%,股权分散化进一步影响公司治理稳定性。
未来展望:破局之路在何方?
治理结构优化与职业经理人引入
家族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杉杉需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减少家族内斗对企业的影响。通过完善董事会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机制,确保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聚焦核心业务与技术创新
尽管面临挑战,杉杉在负极材料和偏光片领域仍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未来应继续聚焦这两大核心业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在负极材料领域,加快硅基、硬碳等新型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在偏光片领域,加速 OLED 和车载偏光片的市场拓展,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化解财务危机与重构资本结构
面对严峻的财务形势,杉杉需通过多种方式化解债务危机,如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出售等。同时,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解决了财务问题,才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杉杉两位创始人的出局,不仅是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更是企业在传承、治理、市场等多重挑战下的一个缩影。未来,杉杉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治理结构问题,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以及成功化解财务危机。这一案例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鉴,唯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聚焦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