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贵州省凤冈县何坝街道的优质蚕种繁育基地正式投入生产。该基地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180万元,有效破解了本地蚕桑产业发展的种源瓶颈,更成为东西部产业协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小小蚕种“孵”出了富民的大产业。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蚕房内部环境洁净恒温,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蚕种的培育、筛选和打理工作。这个占地近7000平方米、总投资780万元的现代化蚕种场,是凤冈县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完成AB区建设,并投入使用。
贵州凤栖生态蚕种培育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智说:“我们蚕种场自从六月份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到现在已经生产了一代杂交种八批次,预计完成了计划三万张的百分之八十。”
优质蚕种繁育基地的高效运营,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工人冯胜梅说:“我在这里干活儿离家比较近,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活儿比较轻松。我今年九月份来到这里,现在做了第三批了,一个月工资也可以,我还是比较满意。”
基地的投产,不仅保障了质量,更实现了“降本、提效、避险”的多重目标。改变了过去凤冈县蚕种依赖外购,成本高、风险大的被动局面。
贵州凤栖生态蚕种培育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智说:“蚕种繁育基地投入使用以后,对本县蚕农每一张蚕种在外采购的基础上减少了20元,全县按20000张计算全年可以降低成本40万元。还有方便蚕农随时可以拿到蚕种,降低在外采购长途运输和长时间运输的风险。”
近日,位于贵州省凤冈县何坝街道的优质蚕种繁育基地正式投入生产。该基地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180万元,有效破解了本地蚕桑产业发展的种源瓶颈,更成为东西部产业协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小小蚕种“孵”出了富民的大产业。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蚕房内部环境洁净恒温,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蚕种的培育、筛选和打理工作。这个占地近7000平方米、总投资780万元的现代化蚕种场,是凤冈县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完成AB区建设,并投入使用。
贵州凤栖生态蚕种培育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智说:“我们蚕种场自从六月份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到现在已经生产了一代杂交种八批次,预计完成了计划三万张的百分之八十。”
优质蚕种繁育基地的高效运营,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工人冯胜梅说:“我在这里干活儿离家比较近,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活儿比较轻松。我今年九月份来到这里,现在做了第三批了,一个月工资也可以,我还是比较满意。”
基地的投产,不仅保障了质量,更实现了“降本、提效、避险”的多重目标。改变了过去凤冈县蚕种依赖外购,成本高、风险大的被动局面。
贵州凤栖生态蚕种培育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智说:“蚕种繁育基地投入使用以后,对本县蚕农每一张蚕种在外采购的基础上减少了20元,全县按20000张计算全年可以降低成本40万元。还有方便蚕农随时可以拿到蚕种,降低在外采购长途运输和长时间运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