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 共话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

川观新闻

1天前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则从岛国视角出发,阐释了高密度文化遗产的守护之道。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川观新闻记者 陈云鸽 杭州报道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时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博物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远古文明的当代价值、大遗址保护、博物馆功能拓展、世界遗产与人类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重思文明之源:从“三才之道”到中国文明标准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在开幕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认知体系。他回顾了中国考古学从苏秉琦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几代人的理论探索,强调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突破了西方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标准的“文明三要素”范式,推动形成了以城市、阶级、国家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认定体系。

孙庆伟进一步提出,中国古代文明观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框架,构建出“通天、顺地、知人”三条标准:“通天”指向天文历法与农业文明的耦合;“顺地”体现为大型都邑与公共工程的营建,如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与城市格局;“知人”则聚焦礼制社会的形成,如玉琮、玉璧所承载的沟通天地、凝聚社会的功能。他指出,良渚不仅是五千年文明的实证,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体现。

论坛现场

考古、保护与再生:国际视野下的遗产实践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分享了欧洲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展抢救性考古与新技术应用的实践。他提到,电磁勘测、地质雷达、摄影测量等非侵入式技术正在重塑考古学方法,使研究者能够“透视”地下遗址,实现更精准地保护与记录。他强调,考古不仅是挖掘过去,更是“为未来保留记忆”,尤其在面对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的挑战时,预防性保护与公众参与尤为关键。

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则从岛国视角出发,阐释了高密度文化遗产的守护之道。从史前巨石神庙到近代防御工事,马耳他通过最小干预、可逆修复、真实性尊重与系统记录四大原则,维系着遗产的生命力。他特别强调,社区是遗产保护的“最终守护者”,而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与旅游压力的重要路径。

论坛现场

遗产外交:在文明的对话中校准叙事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蒂姆·温特从“遗产外交”角度切入,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的复杂面向。他以柬埔寨吴哥窟为例,指出不同国家在保护实践中投射了各自的历史叙事与文明观念:法国团队倾向于保留“废墟美学”,印度则推动大规模重建,反映出迥异的文明复兴逻辑。温特提醒,在推动“文明复兴”与“丝路合作”的过程中,需警惕“不对称关系”对当地文化主体性的影响,并关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对遗产真实性的冲击。

论坛现场,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文明互鉴”的现实意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良渚的水城智慧到马耳他的巨石神庙,从法国的城市考古到新加坡的遗产外交,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彼此照亮,在对话中共创未来。

(主办方供图)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则从岛国视角出发,阐释了高密度文化遗产的守护之道。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川观新闻记者 陈云鸽 杭州报道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时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博物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远古文明的当代价值、大遗址保护、博物馆功能拓展、世界遗产与人类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重思文明之源:从“三才之道”到中国文明标准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在开幕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认知体系。他回顾了中国考古学从苏秉琦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几代人的理论探索,强调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突破了西方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标准的“文明三要素”范式,推动形成了以城市、阶级、国家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认定体系。

孙庆伟进一步提出,中国古代文明观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框架,构建出“通天、顺地、知人”三条标准:“通天”指向天文历法与农业文明的耦合;“顺地”体现为大型都邑与公共工程的营建,如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与城市格局;“知人”则聚焦礼制社会的形成,如玉琮、玉璧所承载的沟通天地、凝聚社会的功能。他指出,良渚不仅是五千年文明的实证,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体现。

论坛现场

考古、保护与再生:国际视野下的遗产实践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分享了欧洲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展抢救性考古与新技术应用的实践。他提到,电磁勘测、地质雷达、摄影测量等非侵入式技术正在重塑考古学方法,使研究者能够“透视”地下遗址,实现更精准地保护与记录。他强调,考古不仅是挖掘过去,更是“为未来保留记忆”,尤其在面对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的挑战时,预防性保护与公众参与尤为关键。

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则从岛国视角出发,阐释了高密度文化遗产的守护之道。从史前巨石神庙到近代防御工事,马耳他通过最小干预、可逆修复、真实性尊重与系统记录四大原则,维系着遗产的生命力。他特别强调,社区是遗产保护的“最终守护者”,而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与旅游压力的重要路径。

论坛现场

遗产外交:在文明的对话中校准叙事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蒂姆·温特从“遗产外交”角度切入,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的复杂面向。他以柬埔寨吴哥窟为例,指出不同国家在保护实践中投射了各自的历史叙事与文明观念:法国团队倾向于保留“废墟美学”,印度则推动大规模重建,反映出迥异的文明复兴逻辑。温特提醒,在推动“文明复兴”与“丝路合作”的过程中,需警惕“不对称关系”对当地文化主体性的影响,并关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对遗产真实性的冲击。

论坛现场,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文明互鉴”的现实意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良渚的水城智慧到马耳他的巨石神庙,从法国的城市考古到新加坡的遗产外交,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彼此照亮,在对话中共创未来。

(主办方供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