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 杜康)智元机器人16日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距离精灵G1发布不到一年。
有趣的是,在产品正式发布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宣布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这是国内工业具身智能领域迄今公开的最大订单之一。根据协议,智元将向龙旗提供近千台精灵G2型号机器人,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目前来看,智元机器人已经进入加速落地的阶段。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姚卯青透露,目前精灵G1的出货量已超千台,智元全年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规模。此外,明年智元机器人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达到30%。
一线“打工”快速迭代 稳定作业能力是落地关键
去年11月,精灵G1发布,以“采训推一体”模式迅速占领轮式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第一,其开源数据集已成为当前业界应用最广的人形机器人真机数据源。和精灵G1相比,精灵G2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
运动能力方面,G1的躯干采用升降导轨式,即依靠升降来实现高度变化,依靠底盘来实现侧身,G2增加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腰部”,无需底盘运动即可实现近似人类的弯腰、转腰和侧向摆动身体能力。
G2在力控、位控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机器人配置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高精度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搭配快速部署工具链,即便没有任何力控调参能力的普通用户也可实现快速部署。续航方面,精灵G2可自主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拥有双电池热插拔换电能力,满足24小时工厂产线节拍。
基于智元全栈自研的通用基座大模型GO-1和世界模型GE-1,G2处理复杂和长程任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GO-1采用“三层大脑”:VLM 感知→Latent Planner 规划→Action Expert 执行,实现“听懂一句话、完成一整个任务”。GE-1具备未来时空预测能力,可在视觉空间中“预演”动作,应对长周期复杂任务。
姚卯青介绍,这些改变均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截至目前,G1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千台,获得了宝贵的“岗位经验”,研发人员取长补短,形成“本体-数据-算法-应用-本体”的飞轮,从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二代产品。
此外,姚卯青特别提到,由于要交付到产线,G2品控方面完全依照工业级标准,甚至一些零部件是按照车规级的标准进行测试和下线,“这就保证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果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产线停线,带来经济损失。”
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让自研的A2-W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开启全球首个“工厂作业直播”。三小时中,一个智元机器人搬运了800余个物料箱,零失误,展现出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姚卯青表示,当下行业机器人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器人在展会或者比赛中,频繁需要维护,“这样很难在工业场景落地”。
机器人进厂破解产线“柔性”难题 场景应用仍以测试、抓取、转运类为主
姚卯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与龙旗科技合作的更多细节。他首先回应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对于工厂来说,通过机械臂等方式,实现了高自动化程度的作业。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到底在哪里?
以龙旗科技所在的3C组装行业为例,目前生产流程中诸多环节已导入非标自动化设备。然而,仍有两大核心难点制约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一是生产过程对一线操作工人的依赖性依然很高;二是自动化产线柔性不足,初始投资成本高昂,一旦产线更换产品型号,现有产线大概率需要重新改造或重建,部署周期长。
姚卯青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有效破解上述柔性难题。工厂只需像培训人类员工一样,通过短暂的程序培训,就能让人形机器人快速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任务和生产内容。
姚卯青也回应了为何选择与龙旗科技合作。他表示,具身智能仍在落地应用早期,需要客户愿意在技术早期开放场景,并协调内部团队进行联合开发、集成与测试。智元参观了龙旗科技整个产线中的数百个工位,挑选出当前与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度较为匹配的工站。
“这些工站的特点是,操作人员的工作模式相对固化,操作标准化程度高,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环境和物体泛化性,难以被传统自动化设备完全取代。”姚卯青提到,场景的规模化复制潜力是商业化成功的关键,“我们希望研发成果能够快速批量部署到成百上千个类似的工位。”
未来场景拓展方面,据悉,智元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和平台,可以用“低代码”形式落地,让机器人快速学会新的任务。“下一阶段,我们探索的工业场景应用还是会以测试、抓取、转运等性质的工作内容为主。这些场景可能难以用开环的自动化方案去解决,需要一些柔顺的控制,也会用到力控位控相结合的技术。”
发布会当天同步开启了智元机器人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智元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此外,姚卯青透露,除了国内厂商,不少海外厂家也传达了与智元合作的意向,明年智元机器人的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达到30%。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 杜康)智元机器人16日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距离精灵G1发布不到一年。
有趣的是,在产品正式发布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宣布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这是国内工业具身智能领域迄今公开的最大订单之一。根据协议,智元将向龙旗提供近千台精灵G2型号机器人,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目前来看,智元机器人已经进入加速落地的阶段。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姚卯青透露,目前精灵G1的出货量已超千台,智元全年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规模。此外,明年智元机器人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达到30%。
一线“打工”快速迭代 稳定作业能力是落地关键
去年11月,精灵G1发布,以“采训推一体”模式迅速占领轮式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第一,其开源数据集已成为当前业界应用最广的人形机器人真机数据源。和精灵G1相比,精灵G2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
运动能力方面,G1的躯干采用升降导轨式,即依靠升降来实现高度变化,依靠底盘来实现侧身,G2增加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腰部”,无需底盘运动即可实现近似人类的弯腰、转腰和侧向摆动身体能力。
G2在力控、位控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机器人配置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高精度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搭配快速部署工具链,即便没有任何力控调参能力的普通用户也可实现快速部署。续航方面,精灵G2可自主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拥有双电池热插拔换电能力,满足24小时工厂产线节拍。
基于智元全栈自研的通用基座大模型GO-1和世界模型GE-1,G2处理复杂和长程任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GO-1采用“三层大脑”:VLM 感知→Latent Planner 规划→Action Expert 执行,实现“听懂一句话、完成一整个任务”。GE-1具备未来时空预测能力,可在视觉空间中“预演”动作,应对长周期复杂任务。
姚卯青介绍,这些改变均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截至目前,G1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千台,获得了宝贵的“岗位经验”,研发人员取长补短,形成“本体-数据-算法-应用-本体”的飞轮,从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二代产品。
此外,姚卯青特别提到,由于要交付到产线,G2品控方面完全依照工业级标准,甚至一些零部件是按照车规级的标准进行测试和下线,“这就保证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果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产线停线,带来经济损失。”
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让自研的A2-W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开启全球首个“工厂作业直播”。三小时中,一个智元机器人搬运了800余个物料箱,零失误,展现出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姚卯青表示,当下行业机器人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器人在展会或者比赛中,频繁需要维护,“这样很难在工业场景落地”。
机器人进厂破解产线“柔性”难题 场景应用仍以测试、抓取、转运类为主
姚卯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与龙旗科技合作的更多细节。他首先回应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对于工厂来说,通过机械臂等方式,实现了高自动化程度的作业。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到底在哪里?
以龙旗科技所在的3C组装行业为例,目前生产流程中诸多环节已导入非标自动化设备。然而,仍有两大核心难点制约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一是生产过程对一线操作工人的依赖性依然很高;二是自动化产线柔性不足,初始投资成本高昂,一旦产线更换产品型号,现有产线大概率需要重新改造或重建,部署周期长。
姚卯青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有效破解上述柔性难题。工厂只需像培训人类员工一样,通过短暂的程序培训,就能让人形机器人快速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任务和生产内容。
姚卯青也回应了为何选择与龙旗科技合作。他表示,具身智能仍在落地应用早期,需要客户愿意在技术早期开放场景,并协调内部团队进行联合开发、集成与测试。智元参观了龙旗科技整个产线中的数百个工位,挑选出当前与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度较为匹配的工站。
“这些工站的特点是,操作人员的工作模式相对固化,操作标准化程度高,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环境和物体泛化性,难以被传统自动化设备完全取代。”姚卯青提到,场景的规模化复制潜力是商业化成功的关键,“我们希望研发成果能够快速批量部署到成百上千个类似的工位。”
未来场景拓展方面,据悉,智元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和平台,可以用“低代码”形式落地,让机器人快速学会新的任务。“下一阶段,我们探索的工业场景应用还是会以测试、抓取、转运等性质的工作内容为主。这些场景可能难以用开环的自动化方案去解决,需要一些柔顺的控制,也会用到力控位控相结合的技术。”
发布会当天同步开启了智元机器人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智元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此外,姚卯青透露,除了国内厂商,不少海外厂家也传达了与智元合作的意向,明年智元机器人的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达到30%。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