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的2.5亿美元,打破了“唯首付款”魔咒。
10月12日晚,百利天恒宣布,其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 因全球III期临床的顺利启动,触发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中迄今单笔最高的临床里程碑收入,其金额甚至超过了许多项目的首付款总额。
这笔巨额里程碑的到账,不仅为百利天恒带来可观的现金流补充,更为整个创新药板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证明,中国创新药不仅能“卖出去”,更能在海外市场持续获得验证,吸引合作方追加投入。
回头看2022年,百利与BMS签下84亿美元的全球授权合作时,外界不乏质疑——“是不是花架子?”、“会不会退货?”
而如今,BMS为推进III期试验继续“真金白银”投入,等于用行动回击了那些疑虑。
更重要的是,这笔里程碑收入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信号:中国创新药BD,正在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兑现”过渡。
01.为什么我们曾迷信“首付款”
这并非偶然的个案,而是中国创新药出海逻辑正在改变的缩影。
过去五年,首付款几乎成为衡量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成色的唯一标准。投资者、行业分析师乃至媒体,在评估一笔授权交易时,往往首先关注首付款的金额。对于恒瑞、翰森、先声等头部药企而言,首付款能超过一亿、两亿美元,就会被市场视为“大deal”;而那些低于这一门槛的项目,往往难以获得足够关注。
这种对首付款的高度依赖,并非无迹可寻。
早些年,确实出现过不少明星项目在授权后因各种原因被海外合作方终止合作,使得后续里程碑难以兑现,给市场形成潜在的不确定性。同时,早期在国内完成的临床数据,在国际多中心、多种族的高标准检验下,往往会出现“打折”的情况,使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药物在全球注册和商业化中的价值。种种因素叠加,使首付款成为最直观、最“落袋为安”的价值锚。
但这种逻辑,也让中国创新药BD的“长期价值”被系统性低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通过里程碑和分成实现持续兑现,这种对首付款的迷信正在逐渐被打破。首付款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交易结构的一部分,更长期的价值,需要通过后续临床进展、里程碑触发以及商业化收益来实现。
这一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理性、长期主义的阶段。
02.多家企业里程碑正在兑现
过去两年,越来越多企业用实际到账的里程碑收入,打破了首付款“决定命运”的旧观念。
康方生物在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Summit后,随着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的启动和推进,陆续获得多笔开发里程碑入账。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在授权给Seagen后,也因海外临床开发顺利而确认了多笔里程碑收入,同时在商业化阶段开始获得分成。科伦博泰将 SKB264 授予默沙东后,在 2023 年、2024 年分别收到许可及合作收入入账,已向市场展现里程碑兑现能力。
和黄医药将呋喹替尼授权给武田后,在美国和欧洲获批,获得了商业化分成,同时因销售表现触发后续付款。传奇生物在CAR-T领域的临床和商业化进展中,累计获得超过4亿美元的里程碑与分成收入。礼新医药的LM-299/MK-2010(PD-1/VEGF双抗)授权默沙东合作顺利,3亿美元里程碑款即将到账。诚益生物的GLP-1小分子项目在IIb期首例给药后,也收到6000万美元开发里程碑,展示了小分子出海的兑现可能。LM-299对外授权合作顺利 3亿美元里程碑款即将到账
这些案例表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资产,能够在全球临床和注册路径中获得持续认可,BD不再只是一次性“卖断交易”,而是一场长期共赢的合作。
当然,并非所有项目都能顺利兑现里程碑。今年3月,Elevation Oncology终止了石药集团CLDN18.2 ADC EO-3021的研发,原因是该药物未达到预期效果。此前2023年9月,AbbVie 官方宣布终止与I-Mab(天境生物)在CD47抗体 lemzoparlimab上的合作,后者重获CD47抗体的全球权益。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里程碑兑现虽代表长期价值,但其背后同样伴随研发、临床及战略的不确定性。
03.兑现能力,将决定创新药BD的下半场
在新的趋势下,优秀BD项目不只看首付款,更要看未来“兑现能力”——即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全球性注册能力、谈判结构中是否留权益、企业自身执行力等。
未来的价值释放,将更多取决于你能拿多少里程碑、能拿多少分成,而不仅仅是一笔“落袋为安”的首付款。
过去五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更多企业开始验证国际市场的可行性。未来五年,则是从“一”到“长”的较量。首付款时代注重交易速度与规模,而里程碑时代强调研发实力、国际执行力以及商业兑现力。
百利天恒的2.5亿美元里程碑,不仅是公司现金流的补充,更是行业长期价值逻辑的体现。当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临床进展和里程碑兑现展示潜力时,市场将重新认识中国创新药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黄金,不在签约的那一刻,而在时间的复利与持续兑现中。
原文标题 : 创新药BD:别再只盯着“首付款”
百利的2.5亿美元,打破了“唯首付款”魔咒。
10月12日晚,百利天恒宣布,其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 因全球III期临床的顺利启动,触发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中迄今单笔最高的临床里程碑收入,其金额甚至超过了许多项目的首付款总额。
这笔巨额里程碑的到账,不仅为百利天恒带来可观的现金流补充,更为整个创新药板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证明,中国创新药不仅能“卖出去”,更能在海外市场持续获得验证,吸引合作方追加投入。
回头看2022年,百利与BMS签下84亿美元的全球授权合作时,外界不乏质疑——“是不是花架子?”、“会不会退货?”
而如今,BMS为推进III期试验继续“真金白银”投入,等于用行动回击了那些疑虑。
更重要的是,这笔里程碑收入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信号:中国创新药BD,正在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兑现”过渡。
01.为什么我们曾迷信“首付款”
这并非偶然的个案,而是中国创新药出海逻辑正在改变的缩影。
过去五年,首付款几乎成为衡量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成色的唯一标准。投资者、行业分析师乃至媒体,在评估一笔授权交易时,往往首先关注首付款的金额。对于恒瑞、翰森、先声等头部药企而言,首付款能超过一亿、两亿美元,就会被市场视为“大deal”;而那些低于这一门槛的项目,往往难以获得足够关注。
这种对首付款的高度依赖,并非无迹可寻。
早些年,确实出现过不少明星项目在授权后因各种原因被海外合作方终止合作,使得后续里程碑难以兑现,给市场形成潜在的不确定性。同时,早期在国内完成的临床数据,在国际多中心、多种族的高标准检验下,往往会出现“打折”的情况,使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药物在全球注册和商业化中的价值。种种因素叠加,使首付款成为最直观、最“落袋为安”的价值锚。
但这种逻辑,也让中国创新药BD的“长期价值”被系统性低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通过里程碑和分成实现持续兑现,这种对首付款的迷信正在逐渐被打破。首付款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交易结构的一部分,更长期的价值,需要通过后续临床进展、里程碑触发以及商业化收益来实现。
这一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理性、长期主义的阶段。
02.多家企业里程碑正在兑现
过去两年,越来越多企业用实际到账的里程碑收入,打破了首付款“决定命运”的旧观念。
康方生物在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Summit后,随着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的启动和推进,陆续获得多笔开发里程碑入账。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在授权给Seagen后,也因海外临床开发顺利而确认了多笔里程碑收入,同时在商业化阶段开始获得分成。科伦博泰将 SKB264 授予默沙东后,在 2023 年、2024 年分别收到许可及合作收入入账,已向市场展现里程碑兑现能力。
和黄医药将呋喹替尼授权给武田后,在美国和欧洲获批,获得了商业化分成,同时因销售表现触发后续付款。传奇生物在CAR-T领域的临床和商业化进展中,累计获得超过4亿美元的里程碑与分成收入。礼新医药的LM-299/MK-2010(PD-1/VEGF双抗)授权默沙东合作顺利,3亿美元里程碑款即将到账。诚益生物的GLP-1小分子项目在IIb期首例给药后,也收到6000万美元开发里程碑,展示了小分子出海的兑现可能。LM-299对外授权合作顺利 3亿美元里程碑款即将到账
这些案例表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资产,能够在全球临床和注册路径中获得持续认可,BD不再只是一次性“卖断交易”,而是一场长期共赢的合作。
当然,并非所有项目都能顺利兑现里程碑。今年3月,Elevation Oncology终止了石药集团CLDN18.2 ADC EO-3021的研发,原因是该药物未达到预期效果。此前2023年9月,AbbVie 官方宣布终止与I-Mab(天境生物)在CD47抗体 lemzoparlimab上的合作,后者重获CD47抗体的全球权益。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里程碑兑现虽代表长期价值,但其背后同样伴随研发、临床及战略的不确定性。
03.兑现能力,将决定创新药BD的下半场
在新的趋势下,优秀BD项目不只看首付款,更要看未来“兑现能力”——即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全球性注册能力、谈判结构中是否留权益、企业自身执行力等。
未来的价值释放,将更多取决于你能拿多少里程碑、能拿多少分成,而不仅仅是一笔“落袋为安”的首付款。
过去五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更多企业开始验证国际市场的可行性。未来五年,则是从“一”到“长”的较量。首付款时代注重交易速度与规模,而里程碑时代强调研发实力、国际执行力以及商业兑现力。
百利天恒的2.5亿美元里程碑,不仅是公司现金流的补充,更是行业长期价值逻辑的体现。当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临床进展和里程碑兑现展示潜力时,市场将重新认识中国创新药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黄金,不在签约的那一刻,而在时间的复利与持续兑现中。
原文标题 : 创新药BD:别再只盯着“首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