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多元融合,海上风电在市场化大潮中探寻新路。
2025 年 6 月 1 日,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 号文)全面落地,中国海上风电正式告别政府定价时代。从这一天起,无论是新增项目的竞价上网,还是存量项目的机制电量衔接,都标志着这个曾依赖政策扶持的产业,彻底驶入了市场化竞争的深海。
日本三菱商事因成本过高暂停三大海风项目的教训,更让行业意识到:补贴退坡不是 “减速带”,而是倒逼转型的 “分水岭”。在电价由市场说了算的时代,海风电企如何破局求生?答案藏在技术创新、智慧运营与产业融合的实践里。
政策转向:不是 “断奶”,是换个活法
136 号文的核心变革,在于确立 “市场定价为主、机制电量托底” 的新规则。并非所有电量都直接入市:2025 年 5 月前投产的存量项目,按投产年份保留 80%-100% 的机制电量,执行不高于煤电基准价的固定电价;而 6 月后新增的项目,需每年参与竞价,海南等地已明确海上风电竞价下限 0.35 元 / 度、执行期限 14 年。
这种 “渐进式入市” 设计,既避免了行业剧烈波动,更逼着企业从 “抢资源、扩规模” 的粗放模式,转向 “控成本、提效益” 的精细化发展。正如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经理黄虎所言:“以前我们总说风机发电越多越好,现在我们的寻优目标是风机发电收益越多越好”,这句行业心声精准概括了市场化转型中 “靠本事赚钱” 的核心逻辑。
技术突围:风机大型化与深远海突破的双重进化
面对市场化压力,技术创新成为最硬的 “降本钥匙”。深远海风电叠加大兆瓦风机,意味着海上风电向更大、更远、更深处进军,也意味着海上风电完成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大兆瓦风机固定场域系统优化方面,2025 年 8 月东方电气 26MW 海上风机已在山东东营深远海完成示范安装,其 150 米碳纤维叶片配合整机载荷仿真与国产化基础设计,不仅让单位千瓦造价较近海项目降低 12%,更带动东方电气上半年风电板块近 30% 的收入来自此类适配项目。
在漂浮式平台与机组一体化方面,广东海域的 “三峡领航号” 通过 16 兆瓦风机与半潜平台的全系统设计成功攻克载荷难题,福建的 17 兆瓦直驱漂浮式机组也凭借大扫风面积适配深水区,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成熟度。
这些技术突破均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16MW 以上深远海项目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 22.7%,相关企业在广东、福建等地的项目招标中中标率超 60%。不难看出,技术融合已成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智慧运营:让风机 “会发电” 更 “懂赚钱”
离岸越远,运维越难。深远海项目的运维成本可达陆上风电的 3 倍,而电价波动更让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智能技术的加入,让在市场中充分竞争的海上风电有了底气,预测性维护、智能交易、装备革新等各个环节有了更优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提升效率,让每一缕风赚更多的钱。
对发电企业而言,智慧升级三大环节是破解 “运维烧钱、收益不稳” 的关键。
在预测性维护与智能交易环节,远景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早在2019 年发布的远景伽利略超感知系统中,就可以实现风机关键部件健康预警全覆盖;“叶片防弹衣” 技术使叶片损伤预警准确率达 95%,大幅降低计划外停机。
同时,面对电力市场波动,远景 AI 交易策略实时分析电价、负荷等数据,生成最优方案。山东项目 2024 年每度电增收 0.15 元,福建、江苏项目联动绿证交易等,年增收最高 1.2 亿元,充分挖掘电能价值。
在设备运维智能化方面,三一重能也进行了全面部署:凭借自主研发的 iDOM 系统,实现风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线上化与可视化。该系统能科学规划风电场定检,快速定位故障,有力保障风机发电效益。
正如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所说,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新能源资产运营不再只盯着设备能不能稳定运行,而是更关注怎么赚钱。以前运维是花钱的部门,现在要变成能给公司挣钱的部门。
产业融合:一片海要赚 “两份钱”
单靠卖电赚钱越来越难,好在 “风电 +” 这种新玩法,给海上风电开辟了新的赚钱路子。自然资源部明确支持的 “一海多用” 模式,已在南澳海域结出硕果 ——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 “风渔融合” 项目 “盛唐一号” 9 月正式投产。
这个 1760 吨重的 “海上巨无霸”,水上是风电机组,水下 1.36 万立方米养殖空间年产 180 吨高价海鱼,还能抗 16 级台风。六部门联合政策下,已经明确支持波浪能与风电同场开发,共享基础设施降成本。中国华电的“绿动蓝海”倡议、风光储氢大基地的建设也在加速落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也指出,我国海上风电已进入市场化竞速期,多产业融合发展是核心趋势之一。
当补贴的 “拐杖” 撤走,海上风电反而站得更稳了。从 26MW 风机的技术突破,到 “风电 + 牧场” 的价值创新,再到智能交易的收益提升,中国海风电企正在证明:市场化不是 “生死劫”,而是 “成人礼”。
正如达尔文的论断: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在这片蓝色战场上,那些把技术做深、运营做精、业态做活的企业,终将成为市场化浪潮中的真正强者。
原文标题 : 告别补贴,海上风电破局求生
降本增效、多元融合,海上风电在市场化大潮中探寻新路。
2025 年 6 月 1 日,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 号文)全面落地,中国海上风电正式告别政府定价时代。从这一天起,无论是新增项目的竞价上网,还是存量项目的机制电量衔接,都标志着这个曾依赖政策扶持的产业,彻底驶入了市场化竞争的深海。
日本三菱商事因成本过高暂停三大海风项目的教训,更让行业意识到:补贴退坡不是 “减速带”,而是倒逼转型的 “分水岭”。在电价由市场说了算的时代,海风电企如何破局求生?答案藏在技术创新、智慧运营与产业融合的实践里。
政策转向:不是 “断奶”,是换个活法
136 号文的核心变革,在于确立 “市场定价为主、机制电量托底” 的新规则。并非所有电量都直接入市:2025 年 5 月前投产的存量项目,按投产年份保留 80%-100% 的机制电量,执行不高于煤电基准价的固定电价;而 6 月后新增的项目,需每年参与竞价,海南等地已明确海上风电竞价下限 0.35 元 / 度、执行期限 14 年。
这种 “渐进式入市” 设计,既避免了行业剧烈波动,更逼着企业从 “抢资源、扩规模” 的粗放模式,转向 “控成本、提效益” 的精细化发展。正如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经理黄虎所言:“以前我们总说风机发电越多越好,现在我们的寻优目标是风机发电收益越多越好”,这句行业心声精准概括了市场化转型中 “靠本事赚钱” 的核心逻辑。
技术突围:风机大型化与深远海突破的双重进化
面对市场化压力,技术创新成为最硬的 “降本钥匙”。深远海风电叠加大兆瓦风机,意味着海上风电向更大、更远、更深处进军,也意味着海上风电完成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大兆瓦风机固定场域系统优化方面,2025 年 8 月东方电气 26MW 海上风机已在山东东营深远海完成示范安装,其 150 米碳纤维叶片配合整机载荷仿真与国产化基础设计,不仅让单位千瓦造价较近海项目降低 12%,更带动东方电气上半年风电板块近 30% 的收入来自此类适配项目。
在漂浮式平台与机组一体化方面,广东海域的 “三峡领航号” 通过 16 兆瓦风机与半潜平台的全系统设计成功攻克载荷难题,福建的 17 兆瓦直驱漂浮式机组也凭借大扫风面积适配深水区,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成熟度。
这些技术突破均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16MW 以上深远海项目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 22.7%,相关企业在广东、福建等地的项目招标中中标率超 60%。不难看出,技术融合已成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智慧运营:让风机 “会发电” 更 “懂赚钱”
离岸越远,运维越难。深远海项目的运维成本可达陆上风电的 3 倍,而电价波动更让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智能技术的加入,让在市场中充分竞争的海上风电有了底气,预测性维护、智能交易、装备革新等各个环节有了更优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提升效率,让每一缕风赚更多的钱。
对发电企业而言,智慧升级三大环节是破解 “运维烧钱、收益不稳” 的关键。
在预测性维护与智能交易环节,远景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早在2019 年发布的远景伽利略超感知系统中,就可以实现风机关键部件健康预警全覆盖;“叶片防弹衣” 技术使叶片损伤预警准确率达 95%,大幅降低计划外停机。
同时,面对电力市场波动,远景 AI 交易策略实时分析电价、负荷等数据,生成最优方案。山东项目 2024 年每度电增收 0.15 元,福建、江苏项目联动绿证交易等,年增收最高 1.2 亿元,充分挖掘电能价值。
在设备运维智能化方面,三一重能也进行了全面部署:凭借自主研发的 iDOM 系统,实现风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线上化与可视化。该系统能科学规划风电场定检,快速定位故障,有力保障风机发电效益。
正如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所说,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新能源资产运营不再只盯着设备能不能稳定运行,而是更关注怎么赚钱。以前运维是花钱的部门,现在要变成能给公司挣钱的部门。
产业融合:一片海要赚 “两份钱”
单靠卖电赚钱越来越难,好在 “风电 +” 这种新玩法,给海上风电开辟了新的赚钱路子。自然资源部明确支持的 “一海多用” 模式,已在南澳海域结出硕果 ——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 “风渔融合” 项目 “盛唐一号” 9 月正式投产。
这个 1760 吨重的 “海上巨无霸”,水上是风电机组,水下 1.36 万立方米养殖空间年产 180 吨高价海鱼,还能抗 16 级台风。六部门联合政策下,已经明确支持波浪能与风电同场开发,共享基础设施降成本。中国华电的“绿动蓝海”倡议、风光储氢大基地的建设也在加速落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也指出,我国海上风电已进入市场化竞速期,多产业融合发展是核心趋势之一。
当补贴的 “拐杖” 撤走,海上风电反而站得更稳了。从 26MW 风机的技术突破,到 “风电 + 牧场” 的价值创新,再到智能交易的收益提升,中国海风电企正在证明:市场化不是 “生死劫”,而是 “成人礼”。
正如达尔文的论断: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在这片蓝色战场上,那些把技术做深、运营做精、业态做活的企业,终将成为市场化浪潮中的真正强者。
原文标题 : 告别补贴,海上风电破局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