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中常提的一段式(单段)端到端是个啥?

智车科技

2周前

原文标题:自动驾驶中常提的一段式(单段)端到端是个啥。...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和控制拆开来,各自需要大量实际测试、手工规则和接口设计,模块之间接口错配、误差传递和瓶颈定位都会导致一系列的麻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端到端技术的应用,一段式端到端(end-to-end single-stage)作为端到端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指的是用一个学习模型把传感器输入(比如摄像头图像、激光雷达点云、惯导数据等)直接映射到车辆控制指令(例如转向角、油门、制动)。换句话说,一段式端到端中间不再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控制拆成很多独立模块再逐个对接,而是让一个神经网络或一套紧密耦合的学习组件,从感知到决策一次性输出动作序列。实现的手段可以是监督学习(模仿人类驾驶员)、强化学习、或者二者结合的混合策略。一段式端到端中的“一段式”强调的是过程链条被尽可能压缩成连续可微的映射,而不是经典的“多段式”分模块流水线。

一段式端到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结构或中间表征。现实中的端到端系统往往仍然会在网络内部学习出语义、车道、障碍物等中间表示,或者由分支去估计不同行为目标。但整体来看,外部接口是输入到输出的直接关系,系统设计更偏向整体优化而非局部最优化。

一段式端到端的优势在哪里?

端到端之所以被很多厂家应用到自动驾驶中,主要是因为其简洁。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和控制拆开来,各自需要大量实际测试、手工规则和接口设计,模块之间接口错配、误差传递和瓶颈定位都会导致一系列的麻烦。端到端把“可学习”的部分尽量合并,允许整个系统通过一个统一的训练目标来协调内部表示和动作,从理论上有助于学到对最终任务更有利的特征。简而言之,一些在分段系统里被丢失或难以传递的上下文信息,端到端模型可以直接利用。

端到端在一些复杂的感知-决策耦合场景里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比如在人多车杂的城市环境,规则和罕见场景交织,手工工程很难穷举所有要点;而大规模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方法有机会从大量示例中捕捉到细微的决策模式,从而给出更顺滑、行为更人性化的控制策略。端到端也让闭环优化成为可能,用最终控制目标(比如舒适度、安全距离、到达时间等)来直接优化整个网络,能把损失函数聚焦在实际用户关心的度量上,而不是在每个中间模块上分散优化。

端到端模型在推理阶段可能会更省时。如果把所有模块合并成一个高效网络,减少序列化的数据传输和接口转换,系统整体延迟可以降低,这对高速决策场景有好处。当然,这要求网络设计与实现非常高效。

一段式端到端实现难点在哪里?

数据量与长尾问题是端到端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要让模型学会安全驾驶,尤其是在极端和罕见场景(比如复杂交叉口、恶劣天气、突发行为)中给出正确反应,需要海量且高度多样的数据。仅靠常规道路驾驶录像往往无法覆盖长尾。因此需要结合高保真仿真、数据增强、场景合成和刻意采集罕见事件的策略。仿真可以快速生成危险场景的训练样本,但仿真到现实(sim-to-real)的差距需要通过域随机化、风格迁移或混合真实+合成数据来缩小。

监督学习下的行为克隆容易出现“状态分布偏移”问题,也就是模型在训练时见到的是人类在良好轨迹上的输入分布,而在闭环应用中模型自己的小偏差会导致状态进入训练集未覆盖的区域,从而级联出更多错误。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数据聚合(例如DAgger),即在系统运行时收集模型造成的分布并用专家数据修正;强化学习也常被用来让模型通过自我试错来学习恢复策略,不过强化学习在现实世界直接试错存在巨大风险,因此在仿真或受控环境中应用,或结合现实示范进行离线强化学习。

可解释性与可验证性是端到端技术产业化的一大难点。端到端网络内的决策路径难以用传统工程方式证明其是否满足安全约束。监管和车厂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可解释证据以支持上线与召回。为此,常采取混合方案来实现自动驾驶,在关键安全层引入传统确定性控制器或基于规则的监控器,网络输出作为建议而非唯一执行依据;或者设计可解释的中间任务(比如同时回归车辆到车道边界距离、检测行人意图等),以增加透明度。此外,不同模型的不确定性估计(例如模型集合、贝叶斯近似或温度标定)也被用来在运行时触发安全退化策略。

训练目标与行为鲁棒性的错配也是端到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简单的模仿损失(最小化动作差异)并不等价于驾驶性能最优(例如安全和舒适)。因此会采用复合损失设计,把安全约束、乘员舒适度、交通规则遵守等指标纳入训练目标,或者在训练时引入规划器/控制器作为教师提供更合适的目标信号。

感知与多模态融合在端到端里并未消失,反而转移到网络内部。如何高效融合相机、雷达、激光雷达、定位与地图信息,既保证信息冗余以防单传感器失效,又能被网络利用到关键决策点,是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常用做法是在网络架构设计上保留专门的传感器分支、跨模态注意力机制,以及显式的时间序列结构(RNN、Transformer或时序卷积)来建模动态变化。

闭环控制的稳定性与物理约束也很关键。端到端输出直接驱动车辆执行,模型必须对物理约束(最大转角、加速度限制、轮胎极限等)有内在遵守,或由下层控制器做硬约束。很多系统采取“学习+传统控制”的混合策略,把端到端网络负责产生参考轨迹或高层控制目标,而交由MPC或PID层做实际执行与物理约束满足。还有研究尝试把MPC融入可微学习框架,实现可微规划层,从而保留端到端训练能力又不失物理约束。

对于端到端来说,训练样本的标注方式也非常有挑战。若采用行为克隆,需要高质量的动作标签;若采用基于意图或轨迹的监督,标签空间更大但语义更丰富;若采用强化学习,需要精心设计奖赏函数以避免“走捷径”的风险。离线强化学习在近年受关注,但对数据覆盖与分布外泛化的要求极高。

还有就是测试与验证。端到端系统的测试不能仅依赖大量道路里程数来证明安全,因为统计上覆盖长尾所需里程过于庞大。场景化测试、基于风险的场景优先生成、闭环仿真验真、形式化安全验证和基于规则的运行时监测共同构成较为现实的测试策略。换言之,端到端并不意味着放弃工程验证,而是需要更丰富、面向场景的验证框架。

实际部署的考量与未来方向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一段式端到端更像是长期有前景但短期受限的路线。它在研究和受控环境(比如封闭园区、限定路况的测试车队或部分高级别自动化功能)里表现抢眼,能以较少的规则和工程工作实现流畅行为。但要在开放道路、复杂法规和多变场景下大规模部署,仍需解决前面提到的数据覆盖、可验证性和鲁棒性问题。

未来可行的方向是采用“分层端到端”或“端到端+保障”的混合方案。低层的纵横控制与物理约束交给传统可信控制器,中高层用端到端网络生成参考动作或策略建议,此外并行运行基于规则的监测单元在检测到高不确定性时接管或触发更保守的策略。这样既保留了端到端带来的学习潜力,也确保了必要的安全和可控性。

更高保真仿真平台+自动化场景生成也可以缓解长尾采集问题;离线强化学习和逆强化学习有望提供更合适的目标信号而不是简单模仿;可解释性和不确定性估计技术(例如可解释注意力、因果表示学习、预测不确定性量化)会改善监管和运行时监控的可接受性;可微规划与学习控制的融合能把物理约束引入训练过程,从而提高闭环稳定性。

最后的话

一段式端到端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并不是万能药,但它代表了用数据和学习把复杂行为直接“学会”的一种思路。对于某些应用场景,这种方法能显著降低手工规则和接口的工程成本,带来更自然的行为和更优的整体目标表现。但在面向高安全等级的商业化部署时,端到端需要与工程化的保障手段、形式化验证与丰富的数据策略结合,才能既享受学习方法的优点,又满足现实世界对安全与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 END --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中常提的一段式(单段)端到端是个啥?

原文标题:自动驾驶中常提的一段式(单段)端到端是个啥。...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和控制拆开来,各自需要大量实际测试、手工规则和接口设计,模块之间接口错配、误差传递和瓶颈定位都会导致一系列的麻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端到端技术的应用,一段式端到端(end-to-end single-stage)作为端到端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指的是用一个学习模型把传感器输入(比如摄像头图像、激光雷达点云、惯导数据等)直接映射到车辆控制指令(例如转向角、油门、制动)。换句话说,一段式端到端中间不再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控制拆成很多独立模块再逐个对接,而是让一个神经网络或一套紧密耦合的学习组件,从感知到决策一次性输出动作序列。实现的手段可以是监督学习(模仿人类驾驶员)、强化学习、或者二者结合的混合策略。一段式端到端中的“一段式”强调的是过程链条被尽可能压缩成连续可微的映射,而不是经典的“多段式”分模块流水线。

一段式端到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结构或中间表征。现实中的端到端系统往往仍然会在网络内部学习出语义、车道、障碍物等中间表示,或者由分支去估计不同行为目标。但整体来看,外部接口是输入到输出的直接关系,系统设计更偏向整体优化而非局部最优化。

一段式端到端的优势在哪里?

端到端之所以被很多厂家应用到自动驾驶中,主要是因为其简洁。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把感知、定位、预测、规划和控制拆开来,各自需要大量实际测试、手工规则和接口设计,模块之间接口错配、误差传递和瓶颈定位都会导致一系列的麻烦。端到端把“可学习”的部分尽量合并,允许整个系统通过一个统一的训练目标来协调内部表示和动作,从理论上有助于学到对最终任务更有利的特征。简而言之,一些在分段系统里被丢失或难以传递的上下文信息,端到端模型可以直接利用。

端到端在一些复杂的感知-决策耦合场景里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比如在人多车杂的城市环境,规则和罕见场景交织,手工工程很难穷举所有要点;而大规模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方法有机会从大量示例中捕捉到细微的决策模式,从而给出更顺滑、行为更人性化的控制策略。端到端也让闭环优化成为可能,用最终控制目标(比如舒适度、安全距离、到达时间等)来直接优化整个网络,能把损失函数聚焦在实际用户关心的度量上,而不是在每个中间模块上分散优化。

端到端模型在推理阶段可能会更省时。如果把所有模块合并成一个高效网络,减少序列化的数据传输和接口转换,系统整体延迟可以降低,这对高速决策场景有好处。当然,这要求网络设计与实现非常高效。

一段式端到端实现难点在哪里?

数据量与长尾问题是端到端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要让模型学会安全驾驶,尤其是在极端和罕见场景(比如复杂交叉口、恶劣天气、突发行为)中给出正确反应,需要海量且高度多样的数据。仅靠常规道路驾驶录像往往无法覆盖长尾。因此需要结合高保真仿真、数据增强、场景合成和刻意采集罕见事件的策略。仿真可以快速生成危险场景的训练样本,但仿真到现实(sim-to-real)的差距需要通过域随机化、风格迁移或混合真实+合成数据来缩小。

监督学习下的行为克隆容易出现“状态分布偏移”问题,也就是模型在训练时见到的是人类在良好轨迹上的输入分布,而在闭环应用中模型自己的小偏差会导致状态进入训练集未覆盖的区域,从而级联出更多错误。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数据聚合(例如DAgger),即在系统运行时收集模型造成的分布并用专家数据修正;强化学习也常被用来让模型通过自我试错来学习恢复策略,不过强化学习在现实世界直接试错存在巨大风险,因此在仿真或受控环境中应用,或结合现实示范进行离线强化学习。

可解释性与可验证性是端到端技术产业化的一大难点。端到端网络内的决策路径难以用传统工程方式证明其是否满足安全约束。监管和车厂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可解释证据以支持上线与召回。为此,常采取混合方案来实现自动驾驶,在关键安全层引入传统确定性控制器或基于规则的监控器,网络输出作为建议而非唯一执行依据;或者设计可解释的中间任务(比如同时回归车辆到车道边界距离、检测行人意图等),以增加透明度。此外,不同模型的不确定性估计(例如模型集合、贝叶斯近似或温度标定)也被用来在运行时触发安全退化策略。

训练目标与行为鲁棒性的错配也是端到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简单的模仿损失(最小化动作差异)并不等价于驾驶性能最优(例如安全和舒适)。因此会采用复合损失设计,把安全约束、乘员舒适度、交通规则遵守等指标纳入训练目标,或者在训练时引入规划器/控制器作为教师提供更合适的目标信号。

感知与多模态融合在端到端里并未消失,反而转移到网络内部。如何高效融合相机、雷达、激光雷达、定位与地图信息,既保证信息冗余以防单传感器失效,又能被网络利用到关键决策点,是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常用做法是在网络架构设计上保留专门的传感器分支、跨模态注意力机制,以及显式的时间序列结构(RNN、Transformer或时序卷积)来建模动态变化。

闭环控制的稳定性与物理约束也很关键。端到端输出直接驱动车辆执行,模型必须对物理约束(最大转角、加速度限制、轮胎极限等)有内在遵守,或由下层控制器做硬约束。很多系统采取“学习+传统控制”的混合策略,把端到端网络负责产生参考轨迹或高层控制目标,而交由MPC或PID层做实际执行与物理约束满足。还有研究尝试把MPC融入可微学习框架,实现可微规划层,从而保留端到端训练能力又不失物理约束。

对于端到端来说,训练样本的标注方式也非常有挑战。若采用行为克隆,需要高质量的动作标签;若采用基于意图或轨迹的监督,标签空间更大但语义更丰富;若采用强化学习,需要精心设计奖赏函数以避免“走捷径”的风险。离线强化学习在近年受关注,但对数据覆盖与分布外泛化的要求极高。

还有就是测试与验证。端到端系统的测试不能仅依赖大量道路里程数来证明安全,因为统计上覆盖长尾所需里程过于庞大。场景化测试、基于风险的场景优先生成、闭环仿真验真、形式化安全验证和基于规则的运行时监测共同构成较为现实的测试策略。换言之,端到端并不意味着放弃工程验证,而是需要更丰富、面向场景的验证框架。

实际部署的考量与未来方向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一段式端到端更像是长期有前景但短期受限的路线。它在研究和受控环境(比如封闭园区、限定路况的测试车队或部分高级别自动化功能)里表现抢眼,能以较少的规则和工程工作实现流畅行为。但要在开放道路、复杂法规和多变场景下大规模部署,仍需解决前面提到的数据覆盖、可验证性和鲁棒性问题。

未来可行的方向是采用“分层端到端”或“端到端+保障”的混合方案。低层的纵横控制与物理约束交给传统可信控制器,中高层用端到端网络生成参考动作或策略建议,此外并行运行基于规则的监测单元在检测到高不确定性时接管或触发更保守的策略。这样既保留了端到端带来的学习潜力,也确保了必要的安全和可控性。

更高保真仿真平台+自动化场景生成也可以缓解长尾采集问题;离线强化学习和逆强化学习有望提供更合适的目标信号而不是简单模仿;可解释性和不确定性估计技术(例如可解释注意力、因果表示学习、预测不确定性量化)会改善监管和运行时监控的可接受性;可微规划与学习控制的融合能把物理约束引入训练过程,从而提高闭环稳定性。

最后的话

一段式端到端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并不是万能药,但它代表了用数据和学习把复杂行为直接“学会”的一种思路。对于某些应用场景,这种方法能显著降低手工规则和接口的工程成本,带来更自然的行为和更优的整体目标表现。但在面向高安全等级的商业化部署时,端到端需要与工程化的保障手段、形式化验证与丰富的数据策略结合,才能既享受学习方法的优点,又满足现实世界对安全与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 END --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中常提的一段式(单段)端到端是个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