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排场,比技能——平果市做大富民产业涵养乡风文明观察

广西日报

2周前

10月10日,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耳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点听区、合盖区、包装区等区域开展声音调试、耳机外壳组装和成品包装等技能比拼。

10月10日,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耳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点听区、合盖区、包装区等区域开展声音调试、耳机外壳组装和成品包装等技能比拼。“如今,我们不比排场、不比阔气,比的是谁的技能水平高。”吉祥社区搬迁群众陈丽青乐呵呵地说。

20251013140054_001.jpg

广西百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耳机。

近年来,平果市针对土地流转后农民“没事干”、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难”、农村家长进城陪读“居家闲”等问题,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有利契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30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带动近10万人就业,推进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1 带动万众就业 厚植文明沃土

10月11日清晨,平果市新安镇吉祥社区的居民黄有善骑上电动自行车,几分钟便来到平果诺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岗位上熟练地组装耳机配件。“这份工作很容易上手,我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黄有善表示,自己此前长期在外务工,收入不太稳定,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吉祥社区是平果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近万名搬迁群众,周边建起的电子加工厂成为社区居民就业的优选。平果引导企业在工业园区、社区周边、搬迁安置点等地建设电子加工厂,生产和加工耳机等电子配件。目前,全市从事电子加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式作坊约有1200家,带动万众就业。

平果从用地、厂房、用工、外贸、物流等方面扶持电子企业发展,持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园配套设施,吸引优质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积极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和电子手工家庭作坊建设,丰富就业岗位供给,促进灵活就业。

“我们将电子产业发展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破解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厚植文明沃土,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平果市文明办主任覃凤介绍,2024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发布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名单中,平果市电子产业减贫案例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家门口的电子厂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他们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我在电子厂干活,丈夫也有工作,家里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女儿出嫁时,我们拒收高额彩礼。”韦女士说,拒绝人情攀比,女儿婚后过得很幸福。

2 打造文明车间 传美德倡新风

“新风吹进门,勤俭办喜事,彩礼莫攀比,家业自己创……”10月9日,悠扬动听的嘹歌从位于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西百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传出。“我们是从广东搬迁过来的企业,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唱嘹歌,我很喜欢听。”企业负责人吴俊伟说。

平果组建嘹歌宣讲队,编排移风易俗节目在圩日、节庆时演出,以山歌进企业送文化的方式传美德、倡新风,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文明新风熏陶。“听歌、看戏比开会、讲道理更容易让人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在电子加工厂上班的返乡务工人员林春桃说,家里的小孩也在学唱“随礼不过百,情谊深似海”的嘹歌。

乡音乡情润无声,文明新风扑面来。平果引导电子加工企业和各乡镇打造文明车间,将推进移风易俗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设置的培训课程既注重业务知识学习,也兼顾文明习惯培养,传承遵规守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宣传勤劳致富、孝老爱亲、文明从业等身边榜样,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我们通过拓展实践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创新活动机制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学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覃凤介绍,目前,全市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7.6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8.3万小时,多彩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 关爱弱势群体 探索善治路径

在平果坡造镇感笔新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中心,孩童欢笑声如同清脆的银铃声,此起彼伏,他们一边嬉戏、堆积木、滑滑梯,一边等待在就业帮扶车间加工电子产品的妈妈下班。“孩子有人看护,家长可以放心在车间工作。”感笔新村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卢耀燕表示。

家长工作忙,学龄前儿童的托育问题成了不少家庭的“烦心事”。平果在乡镇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中心,聘请保育员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免费托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尽快实现就业,平果组建工作专班对企业招工所需岗位进行摸底调研,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桥梁,并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等服务。该市新安镇布思村阳光助残电子厂已帮助近百名残疾人及其家属实现就业。

随着电子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善,电子手工作坊在平果广大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手工作坊和乡村公共空间成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活动的平台,村民在共同劳动中交流技术、分享生活、互帮互助,乡村邻里关系更和谐融洽。

电子产品按件计酬,薪酬与质量和效率挂钩,倒逼劳动者提升技能、创先争优。“我们在思想上引导、业务上帮带、生活上关心,培育基层业务骨干参与电子厂、社区工坊、家庭作坊的日常管理、技术帮扶、质量监督等工作,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服务的意识,推动电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覃凤说。(凌聪 罗勇强 韦乐 罗舒丹)

10月10日,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耳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点听区、合盖区、包装区等区域开展声音调试、耳机外壳组装和成品包装等技能比拼。

10月10日,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耳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点听区、合盖区、包装区等区域开展声音调试、耳机外壳组装和成品包装等技能比拼。“如今,我们不比排场、不比阔气,比的是谁的技能水平高。”吉祥社区搬迁群众陈丽青乐呵呵地说。

20251013140054_001.jpg

广西百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耳机。

近年来,平果市针对土地流转后农民“没事干”、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难”、农村家长进城陪读“居家闲”等问题,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有利契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30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带动近10万人就业,推进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1 带动万众就业 厚植文明沃土

10月11日清晨,平果市新安镇吉祥社区的居民黄有善骑上电动自行车,几分钟便来到平果诺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岗位上熟练地组装耳机配件。“这份工作很容易上手,我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黄有善表示,自己此前长期在外务工,收入不太稳定,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吉祥社区是平果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近万名搬迁群众,周边建起的电子加工厂成为社区居民就业的优选。平果引导企业在工业园区、社区周边、搬迁安置点等地建设电子加工厂,生产和加工耳机等电子配件。目前,全市从事电子加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式作坊约有1200家,带动万众就业。

平果从用地、厂房、用工、外贸、物流等方面扶持电子企业发展,持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园配套设施,吸引优质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积极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和电子手工家庭作坊建设,丰富就业岗位供给,促进灵活就业。

“我们将电子产业发展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破解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厚植文明沃土,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平果市文明办主任覃凤介绍,2024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发布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名单中,平果市电子产业减贫案例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家门口的电子厂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他们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我在电子厂干活,丈夫也有工作,家里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女儿出嫁时,我们拒收高额彩礼。”韦女士说,拒绝人情攀比,女儿婚后过得很幸福。

2 打造文明车间 传美德倡新风

“新风吹进门,勤俭办喜事,彩礼莫攀比,家业自己创……”10月9日,悠扬动听的嘹歌从位于广西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西百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传出。“我们是从广东搬迁过来的企业,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唱嘹歌,我很喜欢听。”企业负责人吴俊伟说。

平果组建嘹歌宣讲队,编排移风易俗节目在圩日、节庆时演出,以山歌进企业送文化的方式传美德、倡新风,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文明新风熏陶。“听歌、看戏比开会、讲道理更容易让人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在电子加工厂上班的返乡务工人员林春桃说,家里的小孩也在学唱“随礼不过百,情谊深似海”的嘹歌。

乡音乡情润无声,文明新风扑面来。平果引导电子加工企业和各乡镇打造文明车间,将推进移风易俗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设置的培训课程既注重业务知识学习,也兼顾文明习惯培养,传承遵规守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宣传勤劳致富、孝老爱亲、文明从业等身边榜样,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我们通过拓展实践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创新活动机制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学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覃凤介绍,目前,全市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7.6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8.3万小时,多彩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 关爱弱势群体 探索善治路径

在平果坡造镇感笔新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中心,孩童欢笑声如同清脆的银铃声,此起彼伏,他们一边嬉戏、堆积木、滑滑梯,一边等待在就业帮扶车间加工电子产品的妈妈下班。“孩子有人看护,家长可以放心在车间工作。”感笔新村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卢耀燕表示。

家长工作忙,学龄前儿童的托育问题成了不少家庭的“烦心事”。平果在乡镇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中心,聘请保育员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免费托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尽快实现就业,平果组建工作专班对企业招工所需岗位进行摸底调研,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桥梁,并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等服务。该市新安镇布思村阳光助残电子厂已帮助近百名残疾人及其家属实现就业。

随着电子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善,电子手工作坊在平果广大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手工作坊和乡村公共空间成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活动的平台,村民在共同劳动中交流技术、分享生活、互帮互助,乡村邻里关系更和谐融洽。

电子产品按件计酬,薪酬与质量和效率挂钩,倒逼劳动者提升技能、创先争优。“我们在思想上引导、业务上帮带、生活上关心,培育基层业务骨干参与电子厂、社区工坊、家庭作坊的日常管理、技术帮扶、质量监督等工作,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服务的意识,推动电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覃凤说。(凌聪 罗勇强 韦乐 罗舒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