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平台协同:汽车统一碳市场雏形渐现 | 封面故事: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五)

智车科技

5天前

8300余款公示车型中,不仅包含主流乘用车企业的全系产品,还纳入了4款商用车及177款进口车型,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碳足迹数据库。...原文标题:双平台协同:汽车统一碳市场雏形渐现|封面故事: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五)。

编者按

纵深推进汽车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汽车产业变革大势所趋,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汽车产业是一盘棋,要畅通大循环,为经营主体破壁清障。既要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又要持续扩大开放,对内对外开放联通,确保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汽车纵横》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5篇,今天发布第5篇,敬请关注。

作为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市场的重要抓手,汽车产业碳足迹、碳交易平台体系建设不仅将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更将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2025年要加强汽车绿色低碳标准研制;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系列政策法规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从“试点探索”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交易平台的扩容推进与碳足迹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成为构建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市场的重要抓手。从数据溯源到价值变现,从标准统一到全球互认,两大平台的协同构建不仅重塑着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更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低碳治理中的话语权基础。

汽车产业“双碳”转型的战略基石

汽车产业的“双碳”转型绝非单一技术的升级迭代,而是涉及“数据-标准-市场”的系统性工程。碳足迹平台与碳交易平台如同产业减排的“任督二脉”,前者解决“减排多少”的计量问题,后者实现“减排价值”的变现闭环,二者协同构成了产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基石与市场保障。

其中,碳足迹平台可谓是减排行动的“度量衡”。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是一切减排行动的前提。碳足迹平台通过整合全生命周期数据,为汽车产品建立了从原材料开采到回收利用的“碳身份证”,旨在解决减排数据模糊、核算标准不一的困境。

另外,碳足迹平台的建立可以让链主企业能够精准识别高碳环节,带动上下游协同减排。如中汽中心旗下的中汽碳数字开发了全球首个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CPP,旨在筑牢本土汽车碳数据,推动碳足迹信息国际互认,跑赢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赛道。

中汽碳数字发布的《CPP年度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已累计公示88家企业的8300余款车型碳足迹数据,涵盖177款进口车型和4款商用车。这些数据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减排的精准靶向,更成为应对国际碳壁垒的关键依据。

对于消费者而言,碳足迹平台的价值体现在选择权的升级。CPP平台授权的32款碳标识车型,包括28款乘用车碳足迹等级标识和4款商用车碳足迹量化标识,让“低碳购车”从概念变为现实。而对于行业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数据体系破解了供应链协同减排的难题。

如果说碳足迹平台是“度量衡”,那么碳交易平台就是“发动机”。通过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碳交易平台构建了“减排者获益、超标者付费”的市场机制,使绿色发展从“成本负担”转变为“价值创造”。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一机制的价值尤为显著——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优势获得的碳积分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益,而传统车企则面临明确的减排激励压力。

比亚迪的实践印证了这一价值转化路径。比亚迪通过在欧洲市场出售新能源车型,每辆可获得多个碳积分并出售,如2025年,比亚迪在欧洲的碳积分交易收入可能达到数亿欧元,这种收益反哺进一步支撑了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形成“减排-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从行业层面看,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将加速资源向低碳技术领域集中,推动产业从“规模竞争”向“低碳竞争”转型,为新能源汽车氢能汽车等替代技术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双平台协同也是未来全球竞争的“通行证”。在全球碳治理体系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双平台的协同构建已成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欧盟碳关税(CBAM)计划于2026年正式要求进口商购买排放证书,尽管目前暂未将汽车纳入,但行业普遍预期其征收范围将逐步扩大。届时,缺乏统一碳足迹核算与碳交易凭证的企业将面临高额成本。

双平台的协同运作恰好提供了应对方案:碳足迹平台生成的权威数据满足CBAM的数据申报要求,而碳交易平台的交易记录可作为碳成本支付的证明。以CPP平台为例,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该体系认证,其出口欧洲的车型可豁免部分碳关税,这种“数据+交易”的双支撑模式,将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碳足迹平台建设:从经验积累到应用落地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汽车产业碳足迹平台已从初期的信息汇集阶段,迈入“标准统一、评价多元、服务完善”的快速发展期。

作为行业核心基础设施,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的建设进程折射出我国碳足迹管理的发展轨迹。2024年发布的平台年度报告显示,平台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突破:

在数据覆盖面方面,平台实现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延伸,从国产车型到进口车型的全覆盖。8300余款公示车型中,不仅包含主流乘用车企业的全系产品,还纳入了4款商用车及177款进口车型,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碳足迹数据库。这种广度覆盖为不同类型车辆的减排对比提供了可能,也为商用车等重排放领域的减排攻坚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评价体系方面,平台创新性地开展了企业碳管理体系评级。首批评价结果中,长安汽车、吉利控股、蔚来等13家企业获得“五星”荣誉,其中长安汽车以173分位居榜首,另有13家企业获“四星”、22家企业获“一星”。这种评级并非简单以碳排放量论英雄,而是综合考量碳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与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引导企业从“单点减排”转向“系统治理”。

在行业服务方面,平台构建了“学-算-谋-减-说”五维度服务体系。2024年开展的四期碳管理人才培训,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开发的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发布的科学碳目标与两项评价指南,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这种“工具+标准+人才”的综合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不知如何减碳”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暨汽车行业EPD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据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介绍,EPD平台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发起,整车头部企业倡议,行业企业组成,具有公益性和公信力的行业双碳公共服务平台,此项工作得到了全体理事单位的一致认可。平台将秉持“客观、公益、共治、互认”的原则,全方位为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开展服务工作。

碳足迹信息披露是EPD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客观真实是核算、报告和披露的基础。为体现客观性,平台将统一规范数据收集,统一规范核算规则,统一规范报告内容,统一规范认证验证。

公益性是EPD平台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会员及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开放,提供自愿发布碳足迹信息相关服务;二是宣传推广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三是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技术。

据悉,理事会是EPD平台最高管理机构,由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组成,共同管理平台。平台理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平台通用规则(GPI)制定、产品分类规则(PCR)开发和发布、生命周期分析(LCA)研究、环境产品声明(EPD)审核和发布,共同制定规则、共同执行规则。

标准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是互认的前提,EPD平台将严格依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并使其具备与国际平台和国内上下游行业平台间互认基础。EPD平台对外积极寻求同国际平台互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与上下游行业兄弟平台密切合作,在标准、数据规则,排放因子等方面开展互认工作。目前,离散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平台架构搭建、体系建设、平台运行与管理等诸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碳足迹国际互认的探索与突破

面对全球碳足迹标准差异形成的贸易壁垒,我国聚焦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通过国际协同与标准构建,推动碳足迹数据国际互认,为产业出海扫清障碍,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在整车领域,2025年《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v1.0》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汽碳数字、Green NCAP、DEKRA及奇瑞、长安、蔚来等中欧机构与车企联合编写,融合多方实践经验,构建了覆盖核算、核查与互认全流程的统一技术框架,解决了跨国车企“重复核算、标准不一、合规成本高”的痛点,首次实现中欧汽车碳足迹评价“方法论协同”,为“一算多认”机制奠定基础。

指南明确了汽车碳足迹核算需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材料阶段含钢铁、铝材等原生材料开采及再生材料回收;生产阶段细化至冲压、焊接等四大工艺与动力站房能耗;使用阶段计入燃油/电力消耗、部件更换及制冷剂逸散;报废阶段关注拆解、填埋等环境影响。核算方法采用归因型生命周期评价(ALCA),以静态建模量化环境负荷,统一适用于内燃机、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各类动力车型。在功能单位定义上,兼顾中欧市场特点,以“每公里行驶”为基础单元,设定16年服役周期、24万公里总里程,确保不同车型与市场的碳足迹数据可比。

核查环节规范严格,范围涵盖车辆材料组成、生产能耗、电力结构等关键节点,由中汽碳数字、DEKRA、Green NCAP三方专家分前期准备、数据收集、实施验证、报告发布四阶段执行。数据验证中,要求车辆材料总质量与整备质量差异不超±3%,需通过CAMDS、IMDS数据库追溯材料来源,生产能耗数据需与工厂读表记录、能源发票等原始凭证核对,杜绝数据造假。未来,中欧互认工作组将推动机制制度化,通过CPP与Green NCAP平台联合发布成果,提升行业碳透明度,引导绿色消费。

在零部件领域,我国构建了“国际标准本土化转化+行业标准精准衔接”的碳足迹核算体系。以动力电池为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8月发布的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等同采用ISO 14067:2018标准核心框架,同年10月1日实施,为动力电池核算提供国家级方法学依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制定的T/CAB 1010-2024《动力蓄电池碳足迹计算评价方法》,则参照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 2023/1542)的PEFCRs规则,明确了原材料开采、生产、回收全周期量化细则,实现与欧盟技术适配。

该体系为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支撑。如宁德时代对标双标准,建立“锂矿开采-德国工厂生产-欧洲本土回收”全链条碳管理体系,其德国埃尔福特工厂依托100%绿电,将动力电池生产阶段碳足迹降至30kgCO2/kWh以下,远低于欧盟2027年阈值。凭借符合标准的碳足迹报告及TÜV莱茵认证,宁德时代2024年12月与宝马签署“新世代”车型圆柱电池供应协议,通过大众MEB平台认证,成功进入欧洲核心供应链。这种“标准互认-市场准入”路径,成为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范本。

另外,“国家基准+行业适配”的标准模式,既保障产业自主发展,又为企业打通了“合规-认证-市场”的出海通道,为全球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碳交易平台实践:从试点探索到体系构建

我国碳交易市场经过多年试点积累,正逐步向汽车产业敞开大门。尽管汽车制造业尚未全面纳入全国碳市场,但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已形成“区域试点先行、创新模式探索、企业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扩容奠定了基础。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先后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生态环境部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按年度分行业扩大覆盖范围,为汽车制造业的纳入预留了空间。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在名录制定方面,汽车产业碳市场纳入标准已形成明确技术框架,参照2024年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沿用钢铁、电力等成熟行业的年直接排放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门槛作为优先纳入标准。据测算,国内年产能超10万辆的整车企业及头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因生产规模、能源消耗及工艺复杂度,直接排放量均能达到该阈值。预计首批纳入企业将超50家,覆盖行业70%以上的碳排放量,形成“抓大放小、精准管控”的初始管理格局。

在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完全覆盖汽车产业的背景下,地方试点成为碳交易创新的“试验田”,广东、上海等地推出的特色模式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如广东省依托车网互动(V2G)技术优势,构建国内首个明确电价与碳交易衔接的试点模式,实现“电网-车企-车主”的共赢闭环;上海则聚焦能源结构转型,创新推出绿电消费与碳交易联动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减排,探索出一条“碳配额+绿电证书”的联动交易模式;湖南省以政策激励为核心,建立碳减排标杆企业认定机制,将碳交易履约表现与资源倾斜直接挂钩,印证了“正向激励促减排”模式的有效性。

面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机遇,从整车企业到零部件企业,从乘用车领域到商用车领域,行业企业也在从被动应对积极转向主动布局,形成“碳积分交易、碳资产运营、协同减排”等多元参与路径。

如吉利控股的“双平台协同”实践具代表性,其开发十余种低碳材料应用于二十余款车型,并统筹集团及300家核心供应商碳资产,在上海碳市场完成百万吨碳配额交易,以“自身减排+供应链协同”放大价值效应。北汽福田作为商用车领域首个发布碳足迹标识的企业,碳足迹数据纳入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核算体系;2024年通过电动化改造减排万吨。湖南邦普循环年处理废旧电池十余万吨,其中镍、钴、锰回收率超99.3%,较传统采矿减排80%以上;核算减排数十万吨,并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超亿元,收益反哺技术升级形成闭环。

整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碳足迹平台体系及碳交易平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对技术变革、市场变化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双平台”走向成熟,仍需破解标准协同、成本控制、国际互认等多重挑战。未来,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与全球合作,相信这场绿色革命,最终将让汽车产业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转变为绿色发展的“示范标杆”。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0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双平台协同:汽车统一碳市场雏形渐现 | 封面故事: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五)

8300余款公示车型中,不仅包含主流乘用车企业的全系产品,还纳入了4款商用车及177款进口车型,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碳足迹数据库。...原文标题:双平台协同:汽车统一碳市场雏形渐现|封面故事: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五)。

编者按

纵深推进汽车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汽车产业变革大势所趋,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汽车产业是一盘棋,要畅通大循环,为经营主体破壁清障。既要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又要持续扩大开放,对内对外开放联通,确保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汽车纵横》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5篇,今天发布第5篇,敬请关注。

作为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市场的重要抓手,汽车产业碳足迹、碳交易平台体系建设不仅将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更将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2025年要加强汽车绿色低碳标准研制;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系列政策法规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从“试点探索”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交易平台的扩容推进与碳足迹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成为构建全国汽车产业统一碳市场的重要抓手。从数据溯源到价值变现,从标准统一到全球互认,两大平台的协同构建不仅重塑着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更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低碳治理中的话语权基础。

汽车产业“双碳”转型的战略基石

汽车产业的“双碳”转型绝非单一技术的升级迭代,而是涉及“数据-标准-市场”的系统性工程。碳足迹平台与碳交易平台如同产业减排的“任督二脉”,前者解决“减排多少”的计量问题,后者实现“减排价值”的变现闭环,二者协同构成了产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基石与市场保障。

其中,碳足迹平台可谓是减排行动的“度量衡”。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是一切减排行动的前提。碳足迹平台通过整合全生命周期数据,为汽车产品建立了从原材料开采到回收利用的“碳身份证”,旨在解决减排数据模糊、核算标准不一的困境。

另外,碳足迹平台的建立可以让链主企业能够精准识别高碳环节,带动上下游协同减排。如中汽中心旗下的中汽碳数字开发了全球首个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CPP,旨在筑牢本土汽车碳数据,推动碳足迹信息国际互认,跑赢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赛道。

中汽碳数字发布的《CPP年度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已累计公示88家企业的8300余款车型碳足迹数据,涵盖177款进口车型和4款商用车。这些数据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减排的精准靶向,更成为应对国际碳壁垒的关键依据。

对于消费者而言,碳足迹平台的价值体现在选择权的升级。CPP平台授权的32款碳标识车型,包括28款乘用车碳足迹等级标识和4款商用车碳足迹量化标识,让“低碳购车”从概念变为现实。而对于行业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数据体系破解了供应链协同减排的难题。

如果说碳足迹平台是“度量衡”,那么碳交易平台就是“发动机”。通过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碳交易平台构建了“减排者获益、超标者付费”的市场机制,使绿色发展从“成本负担”转变为“价值创造”。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一机制的价值尤为显著——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优势获得的碳积分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益,而传统车企则面临明确的减排激励压力。

比亚迪的实践印证了这一价值转化路径。比亚迪通过在欧洲市场出售新能源车型,每辆可获得多个碳积分并出售,如2025年,比亚迪在欧洲的碳积分交易收入可能达到数亿欧元,这种收益反哺进一步支撑了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形成“减排-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从行业层面看,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将加速资源向低碳技术领域集中,推动产业从“规模竞争”向“低碳竞争”转型,为新能源汽车氢能汽车等替代技术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双平台协同也是未来全球竞争的“通行证”。在全球碳治理体系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双平台的协同构建已成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欧盟碳关税(CBAM)计划于2026年正式要求进口商购买排放证书,尽管目前暂未将汽车纳入,但行业普遍预期其征收范围将逐步扩大。届时,缺乏统一碳足迹核算与碳交易凭证的企业将面临高额成本。

双平台的协同运作恰好提供了应对方案:碳足迹平台生成的权威数据满足CBAM的数据申报要求,而碳交易平台的交易记录可作为碳成本支付的证明。以CPP平台为例,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该体系认证,其出口欧洲的车型可豁免部分碳关税,这种“数据+交易”的双支撑模式,将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碳足迹平台建设:从经验积累到应用落地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汽车产业碳足迹平台已从初期的信息汇集阶段,迈入“标准统一、评价多元、服务完善”的快速发展期。

作为行业核心基础设施,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的建设进程折射出我国碳足迹管理的发展轨迹。2024年发布的平台年度报告显示,平台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突破:

在数据覆盖面方面,平台实现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延伸,从国产车型到进口车型的全覆盖。8300余款公示车型中,不仅包含主流乘用车企业的全系产品,还纳入了4款商用车及177款进口车型,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碳足迹数据库。这种广度覆盖为不同类型车辆的减排对比提供了可能,也为商用车等重排放领域的减排攻坚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评价体系方面,平台创新性地开展了企业碳管理体系评级。首批评价结果中,长安汽车、吉利控股、蔚来等13家企业获得“五星”荣誉,其中长安汽车以173分位居榜首,另有13家企业获“四星”、22家企业获“一星”。这种评级并非简单以碳排放量论英雄,而是综合考量碳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与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引导企业从“单点减排”转向“系统治理”。

在行业服务方面,平台构建了“学-算-谋-减-说”五维度服务体系。2024年开展的四期碳管理人才培训,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开发的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发布的科学碳目标与两项评价指南,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这种“工具+标准+人才”的综合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不知如何减碳”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暨汽车行业EPD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据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介绍,EPD平台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发起,整车头部企业倡议,行业企业组成,具有公益性和公信力的行业双碳公共服务平台,此项工作得到了全体理事单位的一致认可。平台将秉持“客观、公益、共治、互认”的原则,全方位为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开展服务工作。

碳足迹信息披露是EPD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客观真实是核算、报告和披露的基础。为体现客观性,平台将统一规范数据收集,统一规范核算规则,统一规范报告内容,统一规范认证验证。

公益性是EPD平台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会员及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开放,提供自愿发布碳足迹信息相关服务;二是宣传推广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三是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技术。

据悉,理事会是EPD平台最高管理机构,由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组成,共同管理平台。平台理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平台通用规则(GPI)制定、产品分类规则(PCR)开发和发布、生命周期分析(LCA)研究、环境产品声明(EPD)审核和发布,共同制定规则、共同执行规则。

标准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是互认的前提,EPD平台将严格依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并使其具备与国际平台和国内上下游行业平台间互认基础。EPD平台对外积极寻求同国际平台互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与上下游行业兄弟平台密切合作,在标准、数据规则,排放因子等方面开展互认工作。目前,离散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平台架构搭建、体系建设、平台运行与管理等诸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碳足迹国际互认的探索与突破

面对全球碳足迹标准差异形成的贸易壁垒,我国聚焦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通过国际协同与标准构建,推动碳足迹数据国际互认,为产业出海扫清障碍,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在整车领域,2025年《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v1.0》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汽碳数字、Green NCAP、DEKRA及奇瑞、长安、蔚来等中欧机构与车企联合编写,融合多方实践经验,构建了覆盖核算、核查与互认全流程的统一技术框架,解决了跨国车企“重复核算、标准不一、合规成本高”的痛点,首次实现中欧汽车碳足迹评价“方法论协同”,为“一算多认”机制奠定基础。

指南明确了汽车碳足迹核算需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材料阶段含钢铁、铝材等原生材料开采及再生材料回收;生产阶段细化至冲压、焊接等四大工艺与动力站房能耗;使用阶段计入燃油/电力消耗、部件更换及制冷剂逸散;报废阶段关注拆解、填埋等环境影响。核算方法采用归因型生命周期评价(ALCA),以静态建模量化环境负荷,统一适用于内燃机、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各类动力车型。在功能单位定义上,兼顾中欧市场特点,以“每公里行驶”为基础单元,设定16年服役周期、24万公里总里程,确保不同车型与市场的碳足迹数据可比。

核查环节规范严格,范围涵盖车辆材料组成、生产能耗、电力结构等关键节点,由中汽碳数字、DEKRA、Green NCAP三方专家分前期准备、数据收集、实施验证、报告发布四阶段执行。数据验证中,要求车辆材料总质量与整备质量差异不超±3%,需通过CAMDS、IMDS数据库追溯材料来源,生产能耗数据需与工厂读表记录、能源发票等原始凭证核对,杜绝数据造假。未来,中欧互认工作组将推动机制制度化,通过CPP与Green NCAP平台联合发布成果,提升行业碳透明度,引导绿色消费。

在零部件领域,我国构建了“国际标准本土化转化+行业标准精准衔接”的碳足迹核算体系。以动力电池为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8月发布的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等同采用ISO 14067:2018标准核心框架,同年10月1日实施,为动力电池核算提供国家级方法学依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制定的T/CAB 1010-2024《动力蓄电池碳足迹计算评价方法》,则参照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 2023/1542)的PEFCRs规则,明确了原材料开采、生产、回收全周期量化细则,实现与欧盟技术适配。

该体系为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支撑。如宁德时代对标双标准,建立“锂矿开采-德国工厂生产-欧洲本土回收”全链条碳管理体系,其德国埃尔福特工厂依托100%绿电,将动力电池生产阶段碳足迹降至30kgCO2/kWh以下,远低于欧盟2027年阈值。凭借符合标准的碳足迹报告及TÜV莱茵认证,宁德时代2024年12月与宝马签署“新世代”车型圆柱电池供应协议,通过大众MEB平台认证,成功进入欧洲核心供应链。这种“标准互认-市场准入”路径,成为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范本。

另外,“国家基准+行业适配”的标准模式,既保障产业自主发展,又为企业打通了“合规-认证-市场”的出海通道,为全球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碳交易平台实践:从试点探索到体系构建

我国碳交易市场经过多年试点积累,正逐步向汽车产业敞开大门。尽管汽车制造业尚未全面纳入全国碳市场,但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已形成“区域试点先行、创新模式探索、企业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扩容奠定了基础。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先后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生态环境部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按年度分行业扩大覆盖范围,为汽车制造业的纳入预留了空间。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在名录制定方面,汽车产业碳市场纳入标准已形成明确技术框架,参照2024年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沿用钢铁、电力等成熟行业的年直接排放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门槛作为优先纳入标准。据测算,国内年产能超10万辆的整车企业及头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因生产规模、能源消耗及工艺复杂度,直接排放量均能达到该阈值。预计首批纳入企业将超50家,覆盖行业70%以上的碳排放量,形成“抓大放小、精准管控”的初始管理格局。

在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完全覆盖汽车产业的背景下,地方试点成为碳交易创新的“试验田”,广东、上海等地推出的特色模式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如广东省依托车网互动(V2G)技术优势,构建国内首个明确电价与碳交易衔接的试点模式,实现“电网-车企-车主”的共赢闭环;上海则聚焦能源结构转型,创新推出绿电消费与碳交易联动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减排,探索出一条“碳配额+绿电证书”的联动交易模式;湖南省以政策激励为核心,建立碳减排标杆企业认定机制,将碳交易履约表现与资源倾斜直接挂钩,印证了“正向激励促减排”模式的有效性。

面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机遇,从整车企业到零部件企业,从乘用车领域到商用车领域,行业企业也在从被动应对积极转向主动布局,形成“碳积分交易、碳资产运营、协同减排”等多元参与路径。

如吉利控股的“双平台协同”实践具代表性,其开发十余种低碳材料应用于二十余款车型,并统筹集团及300家核心供应商碳资产,在上海碳市场完成百万吨碳配额交易,以“自身减排+供应链协同”放大价值效应。北汽福田作为商用车领域首个发布碳足迹标识的企业,碳足迹数据纳入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核算体系;2024年通过电动化改造减排万吨。湖南邦普循环年处理废旧电池十余万吨,其中镍、钴、锰回收率超99.3%,较传统采矿减排80%以上;核算减排数十万吨,并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超亿元,收益反哺技术升级形成闭环。

整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碳足迹平台体系及碳交易平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对技术变革、市场变化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双平台”走向成熟,仍需破解标准协同、成本控制、国际互认等多重挑战。未来,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与全球合作,相信这场绿色革命,最终将让汽车产业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转变为绿色发展的“示范标杆”。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0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双平台协同:汽车统一碳市场雏形渐现 | 封面故事: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五)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