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航运界)
来源:航运界
近日,必维集团工业与大宗商品事业部执行副总裁 必维船级社总裁Matthieu de Tugny 接受国际航运权威媒体Tradewinds采访,围绕 IMO 净零框架落地、替代燃料发展现状、航运业减排路径等核心议题,结合其 6 月新著《Toward a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中的 “雄心与务实并重” 理念,拆解行业当下的脱碳迷思与机遇。以下为采访核心内容:
“尽管今年4 月海事环保委员会第83 届会议(MEPC 83)落幕尚不久远,但时至今日才展开接下来的讨论已稍显滞后—— 毕竟彼时我们实难预判IMO 最终会出台何种方案。该框架的复杂性显然需要时间消化,如今仍需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
我在6月出版的《Toward a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一书中强调,既要保持减排雄心,也需秉持务实态度。我注意到,近期其他相关评论亦体现了类似观点,其中更着重指出市场对零碳及近零碳燃料供应能力的信心不足。
鉴于燃油的可选替代方案比较有限,LNG备受关注。绿色甲醇的供应前景日趋明朗,但仍需大规模推进发展;而绿氨的规模化应用仍道阻且长,除了在汽车运输船等可能能够确保燃料供应、船上空间充足并获得客户财务支持的特定行业外。在这场关于航运脱碳的讨论中,存在一些行业无法掌控的宏观关键因素。天然气供应将持续增加:有迹象表明,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对天然气的依赖度将显著提升,且这一趋势将持续强化。
好消息是,从宏观层面看,天然气的普及将以取代煤炭为代价——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具有合理性;同时,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而非用于生产绿色燃料(后者会伴随能源损耗),亦属理性之举。
天然气前景向好,意味着海运LNG 的需求量也将同步上升。这不仅会催生更多LNG 运输船,还可能涌现更多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项目,LNG 加注能力亦将持续扩张。
在替代燃料匮乏的当下,加之此前行业长期以来始终被倡导使用LNG 作为船用燃料,航运业理应充分利用既有的投资成果与现成的LNG 资源,同时逐步提升生物甲烷的使用率,并最终探索电制甲烷的应用可能。
LNG 拥有成熟的安全运营记录、完善的标准、指南及操作流程,且在所有化石燃料中,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尽管需对上游逃逸性排放进行严格管控与监测,但新型发动机已大幅降低甲烷逃逸量。近期LNG 加注规模的扩大,已在安全、装卸、运输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关键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可应用于更具前瞻性的替代燃料技术研发。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需持续探索通往净零燃料的路径—— 正如我们针对新型燃料制定船级规范及提供其他配套服务所做的那样。
但当前的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行动降低航次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当前船队规模创下历史之最,且大多数在建船舶仍采用燃油动力。这些船舶中的大多数或仍将处于运营状态一直到2040年以后甚至更久。无论推出何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技术与商业双重维度来看,这些船舶大多难以甚至无法转换至生物燃料以外的其他燃料类型。若我们真心重视2030 年之后的减排目标,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解决方案多蕴藏于运营决策与机遇之中:诸如风力推进与生物燃料的应用;系统性变革—— 例如Blue-Visby 平台针对目前航运业普遍的“疾航后滞留”问题所提倡的模式优化方案;以及货主与租船方的支持,这些举措均能提升航运效率。正如一位船东与我们交流时表示:“我们不仅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若不这么做,实则是在错失良机。” 当下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我们亦认为,需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 这亦是务实态度的体现。一些我们目前认定必然发生的发展,其进程或比预期与期望更慢;另一些则可能加速推进,甚至有些永远不会实现。如今,就前进的最佳路径达成共识,以支持全球脱碳行动,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来源:航运界)
来源:航运界
近日,必维集团工业与大宗商品事业部执行副总裁 必维船级社总裁Matthieu de Tugny 接受国际航运权威媒体Tradewinds采访,围绕 IMO 净零框架落地、替代燃料发展现状、航运业减排路径等核心议题,结合其 6 月新著《Toward a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中的 “雄心与务实并重” 理念,拆解行业当下的脱碳迷思与机遇。以下为采访核心内容:
“尽管今年4 月海事环保委员会第83 届会议(MEPC 83)落幕尚不久远,但时至今日才展开接下来的讨论已稍显滞后—— 毕竟彼时我们实难预判IMO 最终会出台何种方案。该框架的复杂性显然需要时间消化,如今仍需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
我在6月出版的《Toward a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一书中强调,既要保持减排雄心,也需秉持务实态度。我注意到,近期其他相关评论亦体现了类似观点,其中更着重指出市场对零碳及近零碳燃料供应能力的信心不足。
鉴于燃油的可选替代方案比较有限,LNG备受关注。绿色甲醇的供应前景日趋明朗,但仍需大规模推进发展;而绿氨的规模化应用仍道阻且长,除了在汽车运输船等可能能够确保燃料供应、船上空间充足并获得客户财务支持的特定行业外。在这场关于航运脱碳的讨论中,存在一些行业无法掌控的宏观关键因素。天然气供应将持续增加:有迹象表明,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对天然气的依赖度将显著提升,且这一趋势将持续强化。
好消息是,从宏观层面看,天然气的普及将以取代煤炭为代价——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具有合理性;同时,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而非用于生产绿色燃料(后者会伴随能源损耗),亦属理性之举。
天然气前景向好,意味着海运LNG 的需求量也将同步上升。这不仅会催生更多LNG 运输船,还可能涌现更多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项目,LNG 加注能力亦将持续扩张。
在替代燃料匮乏的当下,加之此前行业长期以来始终被倡导使用LNG 作为船用燃料,航运业理应充分利用既有的投资成果与现成的LNG 资源,同时逐步提升生物甲烷的使用率,并最终探索电制甲烷的应用可能。
LNG 拥有成熟的安全运营记录、完善的标准、指南及操作流程,且在所有化石燃料中,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尽管需对上游逃逸性排放进行严格管控与监测,但新型发动机已大幅降低甲烷逃逸量。近期LNG 加注规模的扩大,已在安全、装卸、运输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关键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可应用于更具前瞻性的替代燃料技术研发。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需持续探索通往净零燃料的路径—— 正如我们针对新型燃料制定船级规范及提供其他配套服务所做的那样。
但当前的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行动降低航次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当前船队规模创下历史之最,且大多数在建船舶仍采用燃油动力。这些船舶中的大多数或仍将处于运营状态一直到2040年以后甚至更久。无论推出何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技术与商业双重维度来看,这些船舶大多难以甚至无法转换至生物燃料以外的其他燃料类型。若我们真心重视2030 年之后的减排目标,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解决方案多蕴藏于运营决策与机遇之中:诸如风力推进与生物燃料的应用;系统性变革—— 例如Blue-Visby 平台针对目前航运业普遍的“疾航后滞留”问题所提倡的模式优化方案;以及货主与租船方的支持,这些举措均能提升航运效率。正如一位船东与我们交流时表示:“我们不仅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若不这么做,实则是在错失良机。” 当下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我们亦认为,需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 这亦是务实态度的体现。一些我们目前认定必然发生的发展,其进程或比预期与期望更慢;另一些则可能加速推进,甚至有些永远不会实现。如今,就前进的最佳路径达成共识,以支持全球脱碳行动,已然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