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海南发展(002163.SZ)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9月底实施全面停产,并拟申请破产清算。
这家拥有近700名员工、资产达9.5亿元的国有企业,因光伏玻璃市场持续低迷,已出现资不抵债且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
公告称,海控三鑫为降低运营成本,避免继续生产造成更大规模的亏损和资金投入,决定在2025年9月底实施全面停产。
事实上,该公司的停产并非突然。
早在2025年7月,海控三鑫就已停窑减产,当时保留了2条深加工生产线维持生产。
但由于外购原片成本高企,亏损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不得不走向全面停产的结局。
昔日行业新星
海控三鑫成立于2008年8月28日,位于蚌埠市中国玻璃产业园内,是蚌埠市硅基产业重点企业。
公司主营超白太阳能玻璃及深加工玻璃的生产销售,注册资本3.1亿元,总资产约9.5亿元。
在股权方面,海控三鑫现由海南发展(持股74.84%)与中建材凯盛矿产资源集团(持股25.16%)共同合资控股。
海控三鑫曾是当地的明星企业。不仅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之家”、“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众多荣誉称号。
走向破产边缘
然而,受近年来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海控三鑫开始走向破产边缘。
据统计,2022-2024年,3.2mm光伏玻璃市场均价由28元/平方米骤降至18元/平方米,累计跌幅达到35.7%。与此同时,上游纯碱、石英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却持续高位运行,双重挤压导致行业毛利率普遍跌破10%。
业绩方面,海控三鑫业绩连续亏损,且短时间内难以扭亏。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收7.41亿元和1.9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亏损3.76亿元和1.95亿元。
受市场行情低迷与业绩亏损的双重冲击,海控三鑫的生产线陷入停摆困境。截至2025年7月,其名下的2座窑炉与7条深加工生产线中,650吨窑炉自2024年9月起便进入停窑冷修状态,而550吨窑炉及5条深加工生产线也于当月全面停产。
母公司受累巨亏
作为控股股东,海南发展主要经营业务为光伏玻璃、幕墙与内装工程、特种玻璃技术及深加工,其在光伏领域的布局可追溯至2016年。
彼时公司通过定增募资18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海控三鑫“超薄光伏玻璃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将日熔量从650吨提升至1200吨。但项目投产即遭遇行业产能过剩,2022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
海南发展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该公司营收39.12亿元,净利润却为-3.79亿元,创下近年来最大亏损纪录。
进入2025年,公司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5.64亿元,同比下降16.0%;归母净利润亏损2.13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4296.79万元相比,亏损幅度明显扩大。
破产案件并非个案
而今,海控三鑫的破产清算,无疑是海南发展在光伏玻璃领域的一次重大挫折。
对于员工安置问题,公告表示全面停产后将依法完成员工安置工作,保留必要留守人员。
海南发展强调,海控三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有利于减轻公司经营负担,不会对公司现有主营业务造成影响,亦不会触发《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修订)》第9.3.1条中规定的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情形。
不过,海控三鑫破产清算尚待法院受理,难以预估其破产资产处置结果,尚无法准确预计公司及子公司债权的可回收金额。
海控三鑫的遭遇并非个案。
随着光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许多中小型光伏材料生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困境。
海控三鑫从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走到破产清算的境地,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正是当前光伏产业链残酷竞争的一个缩影。
10月8日,海南发展(002163.SZ)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9月底实施全面停产,并拟申请破产清算。
这家拥有近700名员工、资产达9.5亿元的国有企业,因光伏玻璃市场持续低迷,已出现资不抵债且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
公告称,海控三鑫为降低运营成本,避免继续生产造成更大规模的亏损和资金投入,决定在2025年9月底实施全面停产。
事实上,该公司的停产并非突然。
早在2025年7月,海控三鑫就已停窑减产,当时保留了2条深加工生产线维持生产。
但由于外购原片成本高企,亏损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不得不走向全面停产的结局。
昔日行业新星
海控三鑫成立于2008年8月28日,位于蚌埠市中国玻璃产业园内,是蚌埠市硅基产业重点企业。
公司主营超白太阳能玻璃及深加工玻璃的生产销售,注册资本3.1亿元,总资产约9.5亿元。
在股权方面,海控三鑫现由海南发展(持股74.84%)与中建材凯盛矿产资源集团(持股25.16%)共同合资控股。
海控三鑫曾是当地的明星企业。不仅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之家”、“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众多荣誉称号。
走向破产边缘
然而,受近年来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海控三鑫开始走向破产边缘。
据统计,2022-2024年,3.2mm光伏玻璃市场均价由28元/平方米骤降至18元/平方米,累计跌幅达到35.7%。与此同时,上游纯碱、石英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却持续高位运行,双重挤压导致行业毛利率普遍跌破10%。
业绩方面,海控三鑫业绩连续亏损,且短时间内难以扭亏。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收7.41亿元和1.9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亏损3.76亿元和1.95亿元。
受市场行情低迷与业绩亏损的双重冲击,海控三鑫的生产线陷入停摆困境。截至2025年7月,其名下的2座窑炉与7条深加工生产线中,650吨窑炉自2024年9月起便进入停窑冷修状态,而550吨窑炉及5条深加工生产线也于当月全面停产。
母公司受累巨亏
作为控股股东,海南发展主要经营业务为光伏玻璃、幕墙与内装工程、特种玻璃技术及深加工,其在光伏领域的布局可追溯至2016年。
彼时公司通过定增募资18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海控三鑫“超薄光伏玻璃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将日熔量从650吨提升至1200吨。但项目投产即遭遇行业产能过剩,2022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
海南发展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该公司营收39.12亿元,净利润却为-3.79亿元,创下近年来最大亏损纪录。
进入2025年,公司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5.64亿元,同比下降16.0%;归母净利润亏损2.13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4296.79万元相比,亏损幅度明显扩大。
破产案件并非个案
而今,海控三鑫的破产清算,无疑是海南发展在光伏玻璃领域的一次重大挫折。
对于员工安置问题,公告表示全面停产后将依法完成员工安置工作,保留必要留守人员。
海南发展强调,海控三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有利于减轻公司经营负担,不会对公司现有主营业务造成影响,亦不会触发《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修订)》第9.3.1条中规定的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情形。
不过,海控三鑫破产清算尚待法院受理,难以预估其破产资产处置结果,尚无法准确预计公司及子公司债权的可回收金额。
海控三鑫的遭遇并非个案。
随着光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许多中小型光伏材料生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困境。
海控三鑫从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走到破产清算的境地,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正是当前光伏产业链残酷竞争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