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支部牵线,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种桑养蚕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干劲。”近日,在广西忻城县欧洞乡里苗村桑蚕产业党支部开展的“树下课堂”上,桑农覃祖林高兴地说,今年他家种了12亩桑,目前已养了8批蚕,总收入约7万元,比去年收入多了1万余元。
桑蚕产业是忻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该县聚焦“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样板县”目标,专门制定了《忻城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桑蚕产业链党建工作的措施》《忻城县推进桑蚕产业链党委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建立“163”党建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桑蚕产业链党委,推出抓学习、强培训、优服务、稳价格、延链条、树品牌六条助力桑蚕产业举措,开展助企纾困、助村增收、助农致富三项行动),形成“组织联建、政企联合、村企联结、粤桂联动”的“四联”协同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忻城县建设以桑蚕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全县桑园面积约26万亩,鲜茧产量4.59万吨,同比增长8.1%;鲜茧产值29.37亿元,同比增长8.1%。2025年5月忻城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项名单。
组织联建,激发党建引领力。将产业发展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坚持管理、队伍、活动一体化推进,以高质量党建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桑蚕产业链党委在生产、加工、科技“三条链”上凝聚12个党支部,链接80余家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资源清单“三张清单”管理,通过常态化线上交流、定期走访互动、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将政策宣传、技术保障、信息交流、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服务进一步做实做优,破解产业合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政企联合,激发内生驱动力。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施25个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建设5个标准化桑园、11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精准服务6家缫丝企业,累计帮助企业租地1000余亩,解决资金设备等发展困难和问题300余个。组织全县62家小蚕共育户(厂、室)协商行业规范,制定《忻城县桑蚕产业合作协议书》范本,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合作效率。积极开展部门、企业、支部联合政策宣讲会、技能大比拼、技术人才招聘等活动,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团帮带、土专家选拔、“万才返乡·振兴家乡”行动,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桑蚕人才900余人,推动桑蚕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村企联结,激发增收持续力。推行“基地发展”“利益分享”“以奖代补”模式,推进村集体桑蚕产业规模化连片发展。积极搭建“小蚕培育、技术指导、蚕茧收购、产品研发”等村企合作平台,全县已有25个村集体发展桑蚕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年收入300余万元。主动对接育蚕养蚕车间、蚕茧收烘仓库、加工工厂和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务工招聘、上岗培训和就业跟踪,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帮扶车间,帮助实现就业1100余人。2024年,全县产销鲜茧4.59万吨,鲜茧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2%,蚕农户均收入3.55万元。
粤桂联动,激发区域融合力。桑蚕产业链党委积极与广东高州、信宜、化州三市共同成立“桑蚕产业协作工作组”,探索“东部资金+西部资源”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引进并成立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引导落地投产广东企业9家,与本地企业共建茧丝绸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起从种苗培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重点打造“土司”“红水河”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响“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及“长旺丝路”“玉蚕”等品牌的知名度,深入推进桑叶茶、桑叶面等深加工产品研发。截至目前,忻城桑蚕茧丝绸产品通过“生态+非遗+旅游”融合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成为粤桂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感谢支部牵线,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种桑养蚕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干劲。”近日,在广西忻城县欧洞乡里苗村桑蚕产业党支部开展的“树下课堂”上,桑农覃祖林高兴地说,今年他家种了12亩桑,目前已养了8批蚕,总收入约7万元,比去年收入多了1万余元。
桑蚕产业是忻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该县聚焦“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样板县”目标,专门制定了《忻城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桑蚕产业链党建工作的措施》《忻城县推进桑蚕产业链党委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建立“163”党建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桑蚕产业链党委,推出抓学习、强培训、优服务、稳价格、延链条、树品牌六条助力桑蚕产业举措,开展助企纾困、助村增收、助农致富三项行动),形成“组织联建、政企联合、村企联结、粤桂联动”的“四联”协同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忻城县建设以桑蚕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全县桑园面积约26万亩,鲜茧产量4.59万吨,同比增长8.1%;鲜茧产值29.37亿元,同比增长8.1%。2025年5月忻城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项名单。
组织联建,激发党建引领力。将产业发展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坚持管理、队伍、活动一体化推进,以高质量党建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桑蚕产业链党委在生产、加工、科技“三条链”上凝聚12个党支部,链接80余家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资源清单“三张清单”管理,通过常态化线上交流、定期走访互动、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将政策宣传、技术保障、信息交流、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服务进一步做实做优,破解产业合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政企联合,激发内生驱动力。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施25个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建设5个标准化桑园、11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精准服务6家缫丝企业,累计帮助企业租地1000余亩,解决资金设备等发展困难和问题300余个。组织全县62家小蚕共育户(厂、室)协商行业规范,制定《忻城县桑蚕产业合作协议书》范本,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合作效率。积极开展部门、企业、支部联合政策宣讲会、技能大比拼、技术人才招聘等活动,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团帮带、土专家选拔、“万才返乡·振兴家乡”行动,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桑蚕人才900余人,推动桑蚕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村企联结,激发增收持续力。推行“基地发展”“利益分享”“以奖代补”模式,推进村集体桑蚕产业规模化连片发展。积极搭建“小蚕培育、技术指导、蚕茧收购、产品研发”等村企合作平台,全县已有25个村集体发展桑蚕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年收入300余万元。主动对接育蚕养蚕车间、蚕茧收烘仓库、加工工厂和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务工招聘、上岗培训和就业跟踪,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帮扶车间,帮助实现就业1100余人。2024年,全县产销鲜茧4.59万吨,鲜茧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2%,蚕农户均收入3.55万元。
粤桂联动,激发区域融合力。桑蚕产业链党委积极与广东高州、信宜、化州三市共同成立“桑蚕产业协作工作组”,探索“东部资金+西部资源”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引进并成立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引导落地投产广东企业9家,与本地企业共建茧丝绸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起从种苗培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重点打造“土司”“红水河”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响“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及“长旺丝路”“玉蚕”等品牌的知名度,深入推进桑叶茶、桑叶面等深加工产品研发。截至目前,忻城桑蚕茧丝绸产品通过“生态+非遗+旅游”融合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成为粤桂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