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结论与启示:针对市场对A股“水牛行情”的预期,我们认为此轮行情更接近于风险偏好提升下的“情绪牛”,短期来看,居民存款大规模入市缺乏触发条件。往后看,A股行情再创新高,需要盈利面的复苏来巩固乐观情绪,从而推动A股进入“慢牛”轨道。
正文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出现集体上涨。其中,A股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此轮行情被市场视为又一轮“水牛行情。总体来看,此次水牛行情体现出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2025年1-6月):汇金“托底”,A股震荡
第二阶段(7-8月):“两融”点火,上涨开启
上半年,融资余额在1.8-1.9万亿之间波动。但进入七月,融资余额每月增加1329亿和2745亿元,环比增幅分别为7.23%和13.93%,创下去年11月(增加1348亿)以来的单月新高。两融资金入市激发了市场上涨动力,两月内上证指数涨幅超13%。股市形成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两融”外的更多资金进入。一方面,8月以来,股票型ETF呈加速入市迹象,较上月增长约12%;另一方面,外资上半年转向净流入,7月呈加速趋势。
虽然“两融”资金对此轮行情开启起到关键作用,但考虑到其杠杆性质与当前火热的市场形势,“两融”资金很难成为“长牛”行情的唯一驱动力。实际上,当前2.3万亿的“两融”余额,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于是,市场将目光转向了160万亿的居民存款,期望存款搬家与入市能成为接力“两融”的下一棒。
支持存款搬家的首个证据,来自七月金融数据。七月,居民存款余额环比减少1.1万亿,同比多减约7800亿,引发市场关注。叠加非银存款当期增加2.1万亿(同比多增1.4万亿),部分市场观点就得出存款搬家入市的判断。但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观察三个数据细节:
首先,七月居民存款余额减少符合季节性规律,值得关注的是同比多增这一变化。但从存款结构来看,活期存款减少贡献了当月存款余额下滑的92%,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定期存款搬家当月仅减少了850亿,恢复到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其次,七月居民存款减少与贷款减少相伴产生,难免会有部分存款资金用于提前还贷。过去几年,居民用闲置资金“提前还贷”的行为屡见不鲜。七月,居民贷款余额减少约4900亿,同比多减约2800亿。其中,表征房贷的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减少810亿,同比多减710亿。
最后,虽然非银存款明显增多,但银行保证金存款当月增加仅1400亿,说明非银存款的同比多增,主力并非是保证金存款。实际上,当月理财出现明显多增,而理财资金的去向仍以“固收+”为主,进入股市的增量资金恐不及市场预期。
这一判断在八月的金融数据上面,得到初步验证:一方面,居民存款余额较上月增加约1100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较上月增加1.2万亿,二者变化方向出现背离;另一方面,银行保证金存款较上月增加约1100亿,仍未出现大规模入市迹象。综上,我们认为单凭短期数据来说明居民存款入市,略显草率。实际上,我们虽然观察到单个月份出现“存款搬家”(即:居民存款余额减少)的迹象,但资金去向较为分散。实际上,过去两个月金融数据告诉我们,相比居民存款搬家,居民储蓄搬家(居民新增存款同比明显减少)似乎更加明显。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形成三个推论:
推论1:“低利率+高回报”的资产收益组合,不构成居民存款入市的充分条件
由此可见,无论是相对收益视角还是绝对收益,仅凭“低利率+高回报”组合,难以构成吸引居民存款入市的充分条件。
推论2:不同于庞大的超额存款,超额储蓄规模约等于0
推论3:“储蓄率升高+存款占比降低”,反映的是风险偏好的变化
美国经济基本面及政策超预期。
核心观点
结论与启示:针对市场对A股“水牛行情”的预期,我们认为此轮行情更接近于风险偏好提升下的“情绪牛”,短期来看,居民存款大规模入市缺乏触发条件。往后看,A股行情再创新高,需要盈利面的复苏来巩固乐观情绪,从而推动A股进入“慢牛”轨道。
正文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出现集体上涨。其中,A股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此轮行情被市场视为又一轮“水牛行情。总体来看,此次水牛行情体现出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2025年1-6月):汇金“托底”,A股震荡
第二阶段(7-8月):“两融”点火,上涨开启
上半年,融资余额在1.8-1.9万亿之间波动。但进入七月,融资余额每月增加1329亿和2745亿元,环比增幅分别为7.23%和13.93%,创下去年11月(增加1348亿)以来的单月新高。两融资金入市激发了市场上涨动力,两月内上证指数涨幅超13%。股市形成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两融”外的更多资金进入。一方面,8月以来,股票型ETF呈加速入市迹象,较上月增长约12%;另一方面,外资上半年转向净流入,7月呈加速趋势。
虽然“两融”资金对此轮行情开启起到关键作用,但考虑到其杠杆性质与当前火热的市场形势,“两融”资金很难成为“长牛”行情的唯一驱动力。实际上,当前2.3万亿的“两融”余额,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于是,市场将目光转向了160万亿的居民存款,期望存款搬家与入市能成为接力“两融”的下一棒。
支持存款搬家的首个证据,来自七月金融数据。七月,居民存款余额环比减少1.1万亿,同比多减约7800亿,引发市场关注。叠加非银存款当期增加2.1万亿(同比多增1.4万亿),部分市场观点就得出存款搬家入市的判断。但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观察三个数据细节:
首先,七月居民存款余额减少符合季节性规律,值得关注的是同比多增这一变化。但从存款结构来看,活期存款减少贡献了当月存款余额下滑的92%,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定期存款搬家当月仅减少了850亿,恢复到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其次,七月居民存款减少与贷款减少相伴产生,难免会有部分存款资金用于提前还贷。过去几年,居民用闲置资金“提前还贷”的行为屡见不鲜。七月,居民贷款余额减少约4900亿,同比多减约2800亿。其中,表征房贷的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减少810亿,同比多减710亿。
最后,虽然非银存款明显增多,但银行保证金存款当月增加仅1400亿,说明非银存款的同比多增,主力并非是保证金存款。实际上,当月理财出现明显多增,而理财资金的去向仍以“固收+”为主,进入股市的增量资金恐不及市场预期。
这一判断在八月的金融数据上面,得到初步验证:一方面,居民存款余额较上月增加约1100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较上月增加1.2万亿,二者变化方向出现背离;另一方面,银行保证金存款较上月增加约1100亿,仍未出现大规模入市迹象。综上,我们认为单凭短期数据来说明居民存款入市,略显草率。实际上,我们虽然观察到单个月份出现“存款搬家”(即:居民存款余额减少)的迹象,但资金去向较为分散。实际上,过去两个月金融数据告诉我们,相比居民存款搬家,居民储蓄搬家(居民新增存款同比明显减少)似乎更加明显。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形成三个推论:
推论1:“低利率+高回报”的资产收益组合,不构成居民存款入市的充分条件
由此可见,无论是相对收益视角还是绝对收益,仅凭“低利率+高回报”组合,难以构成吸引居民存款入市的充分条件。
推论2:不同于庞大的超额存款,超额储蓄规模约等于0
推论3:“储蓄率升高+存款占比降低”,反映的是风险偏好的变化
美国经济基本面及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