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山西经济承压明显,增速全国倒数第一。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在助力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摆脱“一煤独大”的束缚,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改试验区。近年来,山西省正经历着最艰难的转型阵痛。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GDP(1.15万亿元)在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第21位;GDP增速(3.8%)在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倒数第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
山西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煤炭储量稳居第1,原煤产量位居前列。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煤炭资源储量,也是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山西省以煤炭储量483亿吨稳居第一,同时山西省也是产煤四巨头(晋、陕、蒙、新)之一。2021年,煤价上涨,多地限电。山西与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保障能源供应。2022年起山西省平均每月的产量超过1亿吨,稳居前列。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6.52亿吨,同比增长10.1%,超越内蒙古(6.39亿吨)重回榜首。
黑金诅咒,长期罹患“煤炭综合征”。
山西工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经济波动和煤炭价格涨跌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2021到2022年,受全球煤炭价格飞涨的影响,山西经济曾一度快速增长。2023年煤炭价格进入低位运行,山西的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里,山西6家上榜企业中5家是资源型国企,新能源车产量不足全国1%,锂电池产业近乎空白。同时,过去十年182万人逃离山西,山西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偌大的山西,只有一所211大学,没有985,人才流失严重。这种困境形成恶性循环——没有高薪岗位留不住人才,没有人才更创不出新产业。就像被施了魔法的地下宝藏,煤炭带来的短期暴利,正在吞噬这个省份的转型机遇。
转型发展,知易行难
转型发展探路者,方向逐渐明确,步伐逐渐加快。
1999年,山西官方初次明确提出转型发展,拉开序幕。之后逐步探索,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并掀起2008年震动全国的“煤炭整合风暴”。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综改试验区,标志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16字方针为山西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2017年的国发42号文和2019年的试点意见,体现中央政府对山西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大力支持。2024年,山西搭建了“1+11”的全省转型综改示范区体系,加快推进着转型的步伐。2025年上半年,山西40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0%。
各地市转型发展差异较大,省会集聚效应有待提高。
晋中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摆脱对传统煤炭产业的依赖,经济活力增强。晋城是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煤层气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晋城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形成较好的产业链。阳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而2024年煤炭市场波动,导致经济下滑。太原作为山西的工业中心,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尚未形成足够强的集聚效应。
天降富贵,文旅爆火,增速仍垫底。
2024年,《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旅游,山西从无人问“晋”的小透明变成了热搜常驻的大网红。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8.6%;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4.9%。旅游业再火爆,对经济的贡献也是有限度的,在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对拉动GDP的贡献一般是5%。近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山西省的GDP构成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不足4%,超过30%来自采矿业,15%来自制造业。2025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3.8%,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倒数第1。
财政成绩,差强人意
预算收入微涨,但税收收入大幅下降。
2024年对山西来说,预算收入的波动像坐过山车。一季度刚开局就被泼了凉水,同比下降16%,全国倒数。到了上半年,下降幅度收窄到10.9%,但依然是负的。同期,全国其他省份里很多已经开始回暖,山西却像个掉队的跑者,怎么追都追不上。到了前三季度,降幅继续收敛到5.7%。直到年底四季度,才靠着最后一波冲刺,勉强翻红1.8%。2025年上半年,山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3.4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076.64亿元,同比下降9.9%;非税收入对预算收入翻红贡献较大。
土地出让低迷,基金收入继续下降。
2024年山西省推出取消限购限售、降低贷款利率等多项政策促进楼市回暖,但商品房建销两端仍持续下降。2024年,山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1%;其中住宅投资同比下降3.7%。2025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1%,销售额同比下降5.1%。楼市横盘导致土地出让持续低迷,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520.51亿元,较上年601.77亿元进一步下降。
债务规模不高,偿债压力较小
山西经济对政府债和城投债的依赖不高,偿债压力相对较小。
山西严控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发行均处于全国中后游,政府债发行规模不及甘肃、新疆等地,城投债发行略高于网红地贵州。2025年上半年,山西GDP总量位列全国第21位。从总体偿债压力来看,2024年山西广义负债率为61.07%,位于31个省级行政区的第25位;广义债务率为252.71%,位于第28位;整体债务压力相对较小。2025年上半年,山西地方债存量规模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债券期限以20-30年期为主。
发债城投数量较少,转型发展大有可为。
截至2025年6月末,山西省公开发债的城投及国资公司共有23家,省级的4家、长治太原4家,其他地级市大都是1-2家。但同属于中部地区的湖南有200多家,最少的河南也有150余家。山西城投总量不及江西省下面的任一地级市。同时,这25家城投中仅有3家是AAA级别,11家是AA+级别。山西公开发债的城投公司数量少,级别不高,后续整合产投平台及城投转型都提供了较大空间。
城投转型,势在必行
“化债”之下,机会与压力并存。
化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地方政府和城投企业卸下包袱,解决资金压力,有更多余力的进行转型。在此背景下,城投转型势在必行。当前的化债政策为城投转型提供了机遇,一揽子化债方案缓解了债务危机,解决了城投公司的流动性问题,为城投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债务重组机会窗口。在化解债务的过程中,城投企业有机会重新审视自身的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轻历史遗留的公益性和无收益资产所带来的负担,促进了城投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目前城投企业可以通过区域整合、资产注入提升信用资质,利用低成本融资机会布局经营性业务,获取稳定现金流。
转型后的城投仍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城投转型与地区转型不能割裂,城投转型应当服务于地区经济,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如果城投单纯的进入市场化残酷竞争中,由于其体制特点很可能无法战胜民营资本,城投平台转型唯有深耕地区产业发展,方能构建起债务到产出的闭环,实现债务的良性循环。未来城投的五种画像:城市运营集团、公用事业集团、交通运输集团、投资控股集团、金融控股集团。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山西作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2025年下半年要进一步将煤炭及煤电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同时增加非化石能源,像风电、水电、光电等,做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其次要进一步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继续打造重点产业链、专业镇,鼓励各地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十四五时期,是转型的关键期;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预计下半年成效初显。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出新路。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转型是城投公司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度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城投公司不仅能为自身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还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一部 王子一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与此相关的一切权利。建议各机构及个人未经书面授权,避免对上述内容进行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引用或任何形式的传播。
本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由资料提供方 /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已对该等资料进行合理审慎核查,但此过程不构成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的任何形式保证。
鉴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需提醒您:评级预测及基于此的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东方金诚保留对相关内容随时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报告仅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不构成任何决策结论或建议。建议投资者审慎使用报告内容,自行承担投资行为及结果的责任,东方金诚不对此承担责任。
本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使用者按授权方式使用,引用时需注明来源且不得篡改、歪曲或进行类似修改。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请避免获取或使用本报告,东方金诚对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或非法使用等不当行为导致的后果不承担责任。
2025年上半年山西经济承压明显,增速全国倒数第一。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在助力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摆脱“一煤独大”的束缚,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改试验区。近年来,山西省正经历着最艰难的转型阵痛。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GDP(1.15万亿元)在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第21位;GDP增速(3.8%)在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倒数第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
山西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煤炭储量稳居第1,原煤产量位居前列。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煤炭资源储量,也是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山西省以煤炭储量483亿吨稳居第一,同时山西省也是产煤四巨头(晋、陕、蒙、新)之一。2021年,煤价上涨,多地限电。山西与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保障能源供应。2022年起山西省平均每月的产量超过1亿吨,稳居前列。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6.52亿吨,同比增长10.1%,超越内蒙古(6.39亿吨)重回榜首。
黑金诅咒,长期罹患“煤炭综合征”。
山西工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经济波动和煤炭价格涨跌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2021到2022年,受全球煤炭价格飞涨的影响,山西经济曾一度快速增长。2023年煤炭价格进入低位运行,山西的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里,山西6家上榜企业中5家是资源型国企,新能源车产量不足全国1%,锂电池产业近乎空白。同时,过去十年182万人逃离山西,山西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偌大的山西,只有一所211大学,没有985,人才流失严重。这种困境形成恶性循环——没有高薪岗位留不住人才,没有人才更创不出新产业。就像被施了魔法的地下宝藏,煤炭带来的短期暴利,正在吞噬这个省份的转型机遇。
转型发展,知易行难
转型发展探路者,方向逐渐明确,步伐逐渐加快。
1999年,山西官方初次明确提出转型发展,拉开序幕。之后逐步探索,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并掀起2008年震动全国的“煤炭整合风暴”。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综改试验区,标志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16字方针为山西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2017年的国发42号文和2019年的试点意见,体现中央政府对山西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大力支持。2024年,山西搭建了“1+11”的全省转型综改示范区体系,加快推进着转型的步伐。2025年上半年,山西40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0%。
各地市转型发展差异较大,省会集聚效应有待提高。
晋中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摆脱对传统煤炭产业的依赖,经济活力增强。晋城是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煤层气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晋城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形成较好的产业链。阳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而2024年煤炭市场波动,导致经济下滑。太原作为山西的工业中心,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尚未形成足够强的集聚效应。
天降富贵,文旅爆火,增速仍垫底。
2024年,《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旅游,山西从无人问“晋”的小透明变成了热搜常驻的大网红。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8.6%;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4.9%。旅游业再火爆,对经济的贡献也是有限度的,在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对拉动GDP的贡献一般是5%。近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山西省的GDP构成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不足4%,超过30%来自采矿业,15%来自制造业。2025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3.8%,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倒数第1。
财政成绩,差强人意
预算收入微涨,但税收收入大幅下降。
2024年对山西来说,预算收入的波动像坐过山车。一季度刚开局就被泼了凉水,同比下降16%,全国倒数。到了上半年,下降幅度收窄到10.9%,但依然是负的。同期,全国其他省份里很多已经开始回暖,山西却像个掉队的跑者,怎么追都追不上。到了前三季度,降幅继续收敛到5.7%。直到年底四季度,才靠着最后一波冲刺,勉强翻红1.8%。2025年上半年,山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3.4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076.64亿元,同比下降9.9%;非税收入对预算收入翻红贡献较大。
土地出让低迷,基金收入继续下降。
2024年山西省推出取消限购限售、降低贷款利率等多项政策促进楼市回暖,但商品房建销两端仍持续下降。2024年,山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1%;其中住宅投资同比下降3.7%。2025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1%,销售额同比下降5.1%。楼市横盘导致土地出让持续低迷,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520.51亿元,较上年601.77亿元进一步下降。
债务规模不高,偿债压力较小
山西经济对政府债和城投债的依赖不高,偿债压力相对较小。
山西严控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发行均处于全国中后游,政府债发行规模不及甘肃、新疆等地,城投债发行略高于网红地贵州。2025年上半年,山西GDP总量位列全国第21位。从总体偿债压力来看,2024年山西广义负债率为61.07%,位于31个省级行政区的第25位;广义债务率为252.71%,位于第28位;整体债务压力相对较小。2025年上半年,山西地方债存量规模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债券期限以20-30年期为主。
发债城投数量较少,转型发展大有可为。
截至2025年6月末,山西省公开发债的城投及国资公司共有23家,省级的4家、长治太原4家,其他地级市大都是1-2家。但同属于中部地区的湖南有200多家,最少的河南也有150余家。山西城投总量不及江西省下面的任一地级市。同时,这25家城投中仅有3家是AAA级别,11家是AA+级别。山西公开发债的城投公司数量少,级别不高,后续整合产投平台及城投转型都提供了较大空间。
城投转型,势在必行
“化债”之下,机会与压力并存。
化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地方政府和城投企业卸下包袱,解决资金压力,有更多余力的进行转型。在此背景下,城投转型势在必行。当前的化债政策为城投转型提供了机遇,一揽子化债方案缓解了债务危机,解决了城投公司的流动性问题,为城投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债务重组机会窗口。在化解债务的过程中,城投企业有机会重新审视自身的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轻历史遗留的公益性和无收益资产所带来的负担,促进了城投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目前城投企业可以通过区域整合、资产注入提升信用资质,利用低成本融资机会布局经营性业务,获取稳定现金流。
转型后的城投仍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城投转型与地区转型不能割裂,城投转型应当服务于地区经济,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如果城投单纯的进入市场化残酷竞争中,由于其体制特点很可能无法战胜民营资本,城投平台转型唯有深耕地区产业发展,方能构建起债务到产出的闭环,实现债务的良性循环。未来城投的五种画像:城市运营集团、公用事业集团、交通运输集团、投资控股集团、金融控股集团。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山西作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2025年下半年要进一步将煤炭及煤电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同时增加非化石能源,像风电、水电、光电等,做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其次要进一步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继续打造重点产业链、专业镇,鼓励各地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十四五时期,是转型的关键期;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预计下半年成效初显。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出新路。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转型是城投公司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度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城投公司不仅能为自身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还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一部 王子一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与此相关的一切权利。建议各机构及个人未经书面授权,避免对上述内容进行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引用或任何形式的传播。
本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由资料提供方 /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已对该等资料进行合理审慎核查,但此过程不构成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的任何形式保证。
鉴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需提醒您:评级预测及基于此的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东方金诚保留对相关内容随时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报告仅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不构成任何决策结论或建议。建议投资者审慎使用报告内容,自行承担投资行为及结果的责任,东方金诚不对此承担责任。
本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使用者按授权方式使用,引用时需注明来源且不得篡改、歪曲或进行类似修改。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请避免获取或使用本报告,东方金诚对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或非法使用等不当行为导致的后果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