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924”一周年,半导体的“破局”到“攻坚之路”

同壁财经

22小时前

2024年9月24日,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迎来一轮强劲的国产替代行情。时至今日,半导体类指数早已再创新高,以科创半导体为例,截至9月23日,科创半导体指数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涨幅达到惊人的105%。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4.9.24-2025.9.23。科创半导体设备材料指数2020-2024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为:67.41%、-5.14%、-25.65%、14.99%、-0.13%。指数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预测。


那么半导体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924 至今,行业背后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本质变化呢?


一、“924行情”:普涨行情下,科技成长占优


“924行情”是“政策+流动性”驱动的普涨行情。


2024年9月24日前后,政策密集出台,降准降息预期升温,市场风险偏好迅速提升。资金涌入低估值板块,半导体作为“科技+成长”代表被整体推高,更多是宏观情绪修复和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普涨,行情来得快、覆盖面广,但对具体公司基本面要求不高,属于“水涨船高”。


而半导体板块中,设备与材料企业成为领涨主力。这主要的驱动力在于2024年5月,“大基金三期”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远超前两期总和,重点投向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另外产业层面也有国产化的加速。东莞证券指出,在美国持续收紧先进制程设备出口限制的背景下,中芯国际、华虹等晶圆厂加大国产设备采购力度,测试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开始从个位数向两位数突破。


总体而言,2024年是国产替代的“破局之年”——决心已定,号角吹响,但预期兑现依然在酝酿阶段。


二、2025年:技术攻坚+产能释放,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进入2025年,行情逻辑发生明显变化:周期红利减弱,技术攻坚成为主旋律。


半导体板块整体呈现震荡分化。设备龙头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同时部分前期涨幅过大的设计类公司出现回调。这或许意味着投资者更关注“真实产能落地”与“技术突破”,而非单纯概念炒作。


这也意味着这一轮行情背后,国产替代的步子似乎迈得更为坚实。


一方面,大基金三期实质性落地。截至2025年6月,大基金三期已通过多轮投资,重点支持半导体设备、材料企业扩产与研发。中山证券指出,其资金将推动国内设备企业在先进制程产品上的销量加速增长。


另一方面,国产设备“进阶”验证:SEMI指出,2025年中国大陆晶圆厂在成熟制程中,国产设备采购占比已达 28%–32%,主要集中在刻蚀、PVD、CVD、清洗等环节。在部分成熟制程产线中,国产设备综合渗透率已接近或局部突破30%。同时,材料国产化提速。硅片、光刻胶、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国产替代取得进展。


可以说,2025年是国产替代的“攻坚之年”——从“能用”到“好用”,预期转化为一个个的订单落地。


三、对比分析:我们是否更进一步?


维度 2024年 2025年 是否更进一步?

政策支持 大基金三期成立,信号意义强 资金逐步落地,支持具体项目 从“宣示”到“执行”

国产化率 设备整体约20%-25%,材料更低 设备在成熟制程达30%+,材料个位数提升 有突破,但增速有限

市场逻辑 周期+政策驱动,情绪主导 业绩+技术验证主导,分化加剧 更趋理性

对比来看,2025年政策逐步落地,千亿真金白银开始进场。2025年已明确投向拓荆科技等设备龙头,政策红利进入“兑现期”,真正利好基本面扎实的“干活企业”。


产业层面来看,设备材料的国产化率速度虽然增长有限,但仍有突破,并且这种突破就会形成技术护城河。因此可以看到,国产设备和材料越来越从“备选”变为“优先选项”。而长期的技术积累尤为公司的成长埋伏了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谁先突围,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台积电”式爆发标的。


更重要的是,行情不再“一哄而上”。设备龙头靠订单和营收上涨,设计类公司因内卷回调。这说明市场开始“挑赢家”——真正有技术、有客户、有产能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这是专业投资者的“捡便宜”时刻。


四、国产替代确在深化,但尚未“胜利”


是的,我们比2024年更进一步。从“有没有”到“用不用”,再到2025年的“好不好”“稳不稳”,国产替代正在从政策驱动的“破局”阶段,迈向产业内生的“攻坚”阶段。


但必须清醒:国产替代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跃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看得见山顶,但脚下的悬崖仍未填平”的阶段。2025年的行情,不再是一哄而上的普涨,而是真正考验技术实力与产业协同的“淘汰赛”。


未来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不仅取决于资金投入,更取决于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与全球合作空间的博弈。国产替代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相关产品: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及其联接基金(A:024417;C:024418),聚焦科创板中半导体设备(约59%)和材料(约25%)龙头企业,覆盖了从碳化硅衬底、光刻设备、薄膜沉积到先进封装的完整链条。在当前投资更关注订单和技术突破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难以识别机会的真伪,而这类覆盖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龙头的ETF能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捕捉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扩大捕捉优质投资机会的可能性。



2024年9月24日,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迎来一轮强劲的国产替代行情。时至今日,半导体类指数早已再创新高,以科创半导体为例,截至9月23日,科创半导体指数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涨幅达到惊人的105%。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4.9.24-2025.9.23。科创半导体设备材料指数2020-2024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为:67.41%、-5.14%、-25.65%、14.99%、-0.13%。指数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预测。


那么半导体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924 至今,行业背后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本质变化呢?


一、“924行情”:普涨行情下,科技成长占优


“924行情”是“政策+流动性”驱动的普涨行情。


2024年9月24日前后,政策密集出台,降准降息预期升温,市场风险偏好迅速提升。资金涌入低估值板块,半导体作为“科技+成长”代表被整体推高,更多是宏观情绪修复和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普涨,行情来得快、覆盖面广,但对具体公司基本面要求不高,属于“水涨船高”。


而半导体板块中,设备与材料企业成为领涨主力。这主要的驱动力在于2024年5月,“大基金三期”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远超前两期总和,重点投向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另外产业层面也有国产化的加速。东莞证券指出,在美国持续收紧先进制程设备出口限制的背景下,中芯国际、华虹等晶圆厂加大国产设备采购力度,测试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开始从个位数向两位数突破。


总体而言,2024年是国产替代的“破局之年”——决心已定,号角吹响,但预期兑现依然在酝酿阶段。


二、2025年:技术攻坚+产能释放,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进入2025年,行情逻辑发生明显变化:周期红利减弱,技术攻坚成为主旋律。


半导体板块整体呈现震荡分化。设备龙头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同时部分前期涨幅过大的设计类公司出现回调。这或许意味着投资者更关注“真实产能落地”与“技术突破”,而非单纯概念炒作。


这也意味着这一轮行情背后,国产替代的步子似乎迈得更为坚实。


一方面,大基金三期实质性落地。截至2025年6月,大基金三期已通过多轮投资,重点支持半导体设备、材料企业扩产与研发。中山证券指出,其资金将推动国内设备企业在先进制程产品上的销量加速增长。


另一方面,国产设备“进阶”验证:SEMI指出,2025年中国大陆晶圆厂在成熟制程中,国产设备采购占比已达 28%–32%,主要集中在刻蚀、PVD、CVD、清洗等环节。在部分成熟制程产线中,国产设备综合渗透率已接近或局部突破30%。同时,材料国产化提速。硅片、光刻胶、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国产替代取得进展。


可以说,2025年是国产替代的“攻坚之年”——从“能用”到“好用”,预期转化为一个个的订单落地。


三、对比分析:我们是否更进一步?


维度 2024年 2025年 是否更进一步?

政策支持 大基金三期成立,信号意义强 资金逐步落地,支持具体项目 从“宣示”到“执行”

国产化率 设备整体约20%-25%,材料更低 设备在成熟制程达30%+,材料个位数提升 有突破,但增速有限

市场逻辑 周期+政策驱动,情绪主导 业绩+技术验证主导,分化加剧 更趋理性

对比来看,2025年政策逐步落地,千亿真金白银开始进场。2025年已明确投向拓荆科技等设备龙头,政策红利进入“兑现期”,真正利好基本面扎实的“干活企业”。


产业层面来看,设备材料的国产化率速度虽然增长有限,但仍有突破,并且这种突破就会形成技术护城河。因此可以看到,国产设备和材料越来越从“备选”变为“优先选项”。而长期的技术积累尤为公司的成长埋伏了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谁先突围,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台积电”式爆发标的。


更重要的是,行情不再“一哄而上”。设备龙头靠订单和营收上涨,设计类公司因内卷回调。这说明市场开始“挑赢家”——真正有技术、有客户、有产能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这是专业投资者的“捡便宜”时刻。


四、国产替代确在深化,但尚未“胜利”


是的,我们比2024年更进一步。从“有没有”到“用不用”,再到2025年的“好不好”“稳不稳”,国产替代正在从政策驱动的“破局”阶段,迈向产业内生的“攻坚”阶段。


但必须清醒:国产替代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跃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看得见山顶,但脚下的悬崖仍未填平”的阶段。2025年的行情,不再是一哄而上的普涨,而是真正考验技术实力与产业协同的“淘汰赛”。


未来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不仅取决于资金投入,更取决于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与全球合作空间的博弈。国产替代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相关产品: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及其联接基金(A:024417;C:024418),聚焦科创板中半导体设备(约59%)和材料(约25%)龙头企业,覆盖了从碳化硅衬底、光刻设备、薄膜沉积到先进封装的完整链条。在当前投资更关注订单和技术突破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难以识别机会的真伪,而这类覆盖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龙头的ETF能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捕捉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扩大捕捉优质投资机会的可能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