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真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吗?

医学论坛网

3周前

维生素D缺乏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维生素D能抑制肾素的分泌,而肾素过度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维生素D作为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素,其重要性早已被广泛认知。然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维生素D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观察性研究也发现,较高的血清25(OH)D水平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负相关。因此,维生素D在心血管健康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力或许能从骨骼健康延伸至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维护。

一、维生素 D 的代谢特征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D是一种特殊的脂溶性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不同,它有两大主要来源:约 80% 通过皮肤接受日光照射合成,当阳光中的紫外线 B 照射皮肤时,皮肤内的 7-脱氢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 D₃;另外 20% 则来自食物,如富含脂肪的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等)、蛋黄、动物肝脏以及一些强化食品。

进入体内后,维生素D需要经过两次关键的 “活化” 过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在肝脏中被转化为 25-羟维生素D[25 (OH) D],这是它在血液中最稳定、含量最丰富的存在形式,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 “金标准”;随后,在肾脏中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 1,25-二羟维生素D[1,25 (OH)₂D],这种活性形式能与遍布全身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从而调控多种生理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广泛存在维生素D受体,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这意味着维生素D能直接 “作用” 于心脏和血管,通过多种机制守护心血管健康:它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避免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从而帮助维持正常血压;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可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僵硬;它还能调节炎症反应,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6 等促炎因子的释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它对钙代谢的调节作用,还能防止血管壁钙化,避免血管变脆、变窄。

图1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的多效性作用

二、维生素 D 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

维生素D缺乏可能悄然增加着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血清 25 (OH) D 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分为四类:正常(≥20μg/L或≥50nmol/L)、不足(12~<20μg/L或30~<50nmol/L)、缺乏(<12μg/L或<30nmol/L)以及罕见的中毒(>224μg/L或>560nmol/L,多因过量补充导致)。而当血清 25 (OH) D 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心血管系统就可能面临一系列 “危机”。

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维生素D缺乏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维生素D能抑制肾素的分泌,而肾素过度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些大规模人群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人群往往血压也相对较高,这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补充维生素D对部分高血压患者能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冠心病:对于冠心病而言,维生素D缺乏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它会通过多种途径伤害冠状动脉: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加速动脉斑块的生长;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容易诱发血栓;削弱血管的修复能力,导致斑块更容易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需警惕,维生素D缺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也相对较高。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也相当高,且维生素D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病情更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会加重心肌纤维化,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导致心力衰竭病情加速恶化,增加再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心房颤动: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在心脏手术后患者中更为明显。这可能与维生素D不足引发的心肌电活动紊乱及心房纤维化有关。而术前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三、哪些人容易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并非随机发生,以下几类人群由于生理特点或生活习惯,更容易成为维生素D缺乏的 “目标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老年人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同时户外活动减少,进一步降低了维生素D的获取能力,而且老年人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可能减弱,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导致体内有效维生素D水平降低。

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时间处于室内,日晒不足,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机会大幅减少,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或光照不足的地区,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会增加,因为维生素D对胎儿和婴儿的骨骼发育以及免疫系统成熟至关重要,而如果摄入不足或日晒不够,就容易出现缺乏,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肥胖者也容易面临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容易被脂肪组织储存,导致血液中可利用的维生素D减少,而且肥胖可能伴随代谢紊乱,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利用,因此肥胖人群需要更高剂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水平。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肝肾疾病患者,肝脏和肾脏是维生素D活化的关键器官,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转化和活化,导致体内活性维生素D不足;而胃肠疾病患者则可能因吸收功能下降,影响食物中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导致缺乏。

四、维生素 D 的科学补充策略与心血管健康应用

补充维生素D并非 “一刀切”,需要根据个人的风险等级和营养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守护心血管健康的 “利器”。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预防维生素D缺乏首先应从生活方式入手,充分利用日光照射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天在 10:00-15:00 之间,暴露面部、手臂等皮肤于阳光下 15-30 分钟,夏季阳光强烈时可适当缩短时间,避免暴晒导致皮肤损伤,冬季则可适当延长,但需注意保暖;在饮食方面,应尽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等),每天吃 1 个鸡蛋,适量摄入动物肝脏,这些食物都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此外,选择维生素D强化食品,如强化牛奶、酸奶等,每份约含 5μg 维生素 D,也能帮助补充日常所需。

对于已经出现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人群,则需要进行针对性补充,不同人群的补充方案有所不同。普通成人如果存在维生素D缺乏,每日可补充 1000-2000IU,持续 3 个月后复查血清 25 (OH) D 水平,达标后改为每日 400-600IU 维持;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建议每日补充 800IU,必要时可增至 1000IU,以满足身体需求;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每日需补充 600-800IU,确保自身和胎儿、婴儿的需求;肥胖者由于维生素D易被脂肪储存,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增加剂量,约每日 2000-4000IU,才能达到理想的血药浓度。

在补充维生素D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以避免不良反应。首先要避免过量补充,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 4000IU(100μg),过量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等问题;长期补充者应每 6 个月检查血钙、尿钙水平,及时发现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五、争议与展望:维生素D真的能 “防治” 心脏病吗?

尽管大量的观察性研究显示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部分大规模临床试验(如 VITAL 试验)却发现,补充维生素D并未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深入分析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研究的人群基线维生素D水平较高(多≥20μg/L),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维生素D的额外获益可能不明显;随访时间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多为 5 年,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短期内难以观察到显著效果;此外,部分研究未针对高风险人群(如严重维生素D缺乏者、已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分析,而这些人群可能是补充维生素D获益最明显的群体。

未来,还需要更多针对特定人群、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最佳补充方案。

参考文献

[1]MILAZZO V, COSENTINO N, TROMBARA F,et al. Vitamin 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Adv Food Nutr Res,2024;109:68-91.DOI:10.1016/bs.afnr.2023.12.005

[2]MANSON JE, COOK NR, LEE IM,et al. Vitamin D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N Engl J Med,2019;380(1):33-44.DOI:10.1056/NEJMoa1809944

[3]CARBONE F, LIBERALE L, LIBBY P,et al. Vitamin D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 Eur Heart J,2023;44(23):2078-2094.DOI:10.1093/eurheartj/ehad165

[4]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3, 17(4): 245-25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维生素D缺乏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维生素D能抑制肾素的分泌,而肾素过度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维生素D作为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素,其重要性早已被广泛认知。然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维生素D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观察性研究也发现,较高的血清25(OH)D水平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负相关。因此,维生素D在心血管健康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力或许能从骨骼健康延伸至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维护。

一、维生素 D 的代谢特征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D是一种特殊的脂溶性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不同,它有两大主要来源:约 80% 通过皮肤接受日光照射合成,当阳光中的紫外线 B 照射皮肤时,皮肤内的 7-脱氢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 D₃;另外 20% 则来自食物,如富含脂肪的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等)、蛋黄、动物肝脏以及一些强化食品。

进入体内后,维生素D需要经过两次关键的 “活化” 过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在肝脏中被转化为 25-羟维生素D[25 (OH) D],这是它在血液中最稳定、含量最丰富的存在形式,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 “金标准”;随后,在肾脏中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 1,25-二羟维生素D[1,25 (OH)₂D],这种活性形式能与遍布全身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从而调控多种生理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广泛存在维生素D受体,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这意味着维生素D能直接 “作用” 于心脏和血管,通过多种机制守护心血管健康:它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避免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从而帮助维持正常血压;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可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僵硬;它还能调节炎症反应,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6 等促炎因子的释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它对钙代谢的调节作用,还能防止血管壁钙化,避免血管变脆、变窄。

图1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的多效性作用

二、维生素 D 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

维生素D缺乏可能悄然增加着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血清 25 (OH) D 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分为四类:正常(≥20μg/L或≥50nmol/L)、不足(12~<20μg/L或30~<50nmol/L)、缺乏(<12μg/L或<30nmol/L)以及罕见的中毒(>224μg/L或>560nmol/L,多因过量补充导致)。而当血清 25 (OH) D 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心血管系统就可能面临一系列 “危机”。

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维生素D缺乏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维生素D能抑制肾素的分泌,而肾素过度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些大规模人群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人群往往血压也相对较高,这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补充维生素D对部分高血压患者能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冠心病:对于冠心病而言,维生素D缺乏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它会通过多种途径伤害冠状动脉: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加速动脉斑块的生长;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容易诱发血栓;削弱血管的修复能力,导致斑块更容易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需警惕,维生素D缺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也相对较高。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也相当高,且维生素D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病情更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会加重心肌纤维化,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导致心力衰竭病情加速恶化,增加再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心房颤动: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在心脏手术后患者中更为明显。这可能与维生素D不足引发的心肌电活动紊乱及心房纤维化有关。而术前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三、哪些人容易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并非随机发生,以下几类人群由于生理特点或生活习惯,更容易成为维生素D缺乏的 “目标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老年人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同时户外活动减少,进一步降低了维生素D的获取能力,而且老年人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可能减弱,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导致体内有效维生素D水平降低。

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时间处于室内,日晒不足,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机会大幅减少,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或光照不足的地区,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会增加,因为维生素D对胎儿和婴儿的骨骼发育以及免疫系统成熟至关重要,而如果摄入不足或日晒不够,就容易出现缺乏,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肥胖者也容易面临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容易被脂肪组织储存,导致血液中可利用的维生素D减少,而且肥胖可能伴随代谢紊乱,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利用,因此肥胖人群需要更高剂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水平。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肝肾疾病患者,肝脏和肾脏是维生素D活化的关键器官,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转化和活化,导致体内活性维生素D不足;而胃肠疾病患者则可能因吸收功能下降,影响食物中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导致缺乏。

四、维生素 D 的科学补充策略与心血管健康应用

补充维生素D并非 “一刀切”,需要根据个人的风险等级和营养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守护心血管健康的 “利器”。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预防维生素D缺乏首先应从生活方式入手,充分利用日光照射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天在 10:00-15:00 之间,暴露面部、手臂等皮肤于阳光下 15-30 分钟,夏季阳光强烈时可适当缩短时间,避免暴晒导致皮肤损伤,冬季则可适当延长,但需注意保暖;在饮食方面,应尽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等),每天吃 1 个鸡蛋,适量摄入动物肝脏,这些食物都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此外,选择维生素D强化食品,如强化牛奶、酸奶等,每份约含 5μg 维生素 D,也能帮助补充日常所需。

对于已经出现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人群,则需要进行针对性补充,不同人群的补充方案有所不同。普通成人如果存在维生素D缺乏,每日可补充 1000-2000IU,持续 3 个月后复查血清 25 (OH) D 水平,达标后改为每日 400-600IU 维持;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建议每日补充 800IU,必要时可增至 1000IU,以满足身体需求;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每日需补充 600-800IU,确保自身和胎儿、婴儿的需求;肥胖者由于维生素D易被脂肪储存,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增加剂量,约每日 2000-4000IU,才能达到理想的血药浓度。

在补充维生素D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以避免不良反应。首先要避免过量补充,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 4000IU(100μg),过量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等问题;长期补充者应每 6 个月检查血钙、尿钙水平,及时发现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五、争议与展望:维生素D真的能 “防治” 心脏病吗?

尽管大量的观察性研究显示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部分大规模临床试验(如 VITAL 试验)却发现,补充维生素D并未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深入分析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研究的人群基线维生素D水平较高(多≥20μg/L),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维生素D的额外获益可能不明显;随访时间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多为 5 年,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短期内难以观察到显著效果;此外,部分研究未针对高风险人群(如严重维生素D缺乏者、已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分析,而这些人群可能是补充维生素D获益最明显的群体。

未来,还需要更多针对特定人群、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最佳补充方案。

参考文献

[1]MILAZZO V, COSENTINO N, TROMBARA F,et al. Vitamin 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Adv Food Nutr Res,2024;109:68-91.DOI:10.1016/bs.afnr.2023.12.005

[2]MANSON JE, COOK NR, LEE IM,et al. Vitamin D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N Engl J Med,2019;380(1):33-44.DOI:10.1056/NEJMoa1809944

[3]CARBONE F, LIBERALE L, LIBBY P,et al. Vitamin D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 Eur Heart J,2023;44(23):2078-2094.DOI:10.1093/eurheartj/ehad165

[4]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3, 17(4): 245-25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