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用50亿美元“拯救”了30年的宿敌!

智车科技

5小时前

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科技圈:英伟达宣布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对英特尔进行5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获取其约4%的股权,并达成一项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技术合作。...原文标题:昨夜,黄仁勋用50亿美元“拯救”了30年的宿敌。

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科技圈:英伟达宣布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对英特尔进行5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获取其约4%的股权,并达成一项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技术合作。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用一个极具分量的词定义了这一刻:“历史性合作”。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特尔产业链有望站上风口

资本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为这次握手投了票。消息公布后,长期低迷的英特尔股价单日飙升近29%,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涨幅;英伟达股价小幅上扬;而被视为最直接受冲击者的AMD,则在前一天消息泄露时就已应声下挫约5%。

当GPU顶流携手x86霸主,这仅仅是一次应对竞争的商业联盟,还是整个半导体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迁?在公开的新闻稿与发布会的热烈言辞之下,又隐藏着怎样合纵连横的战略棋局与价值千亿的投资密码?

这篇长文,硅兔君结合与其硅谷专家团队的交流,将尝试与你一起,层层剥茧,探寻“世纪联姻”背后的真正意图。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宣称:“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 如此巨大的数字背后,是经过了双方近一年秘密讨论后敲定的两条清晰战线。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供货协议,而是一场深入到芯片“心脏”的结构性重塑。

PC端的“合体”:重塑笔记本电脑的“心脏”

此次合作在PC端最核心的产物,是一个被称为“x86 RTX SoC”的全新物种。简单来说,就是将英特尔高性能的x86 CPU核心与英伟达强大的RTX GPU“芯粒”(Chiplets),通过英伟达自家的NVLink高速互联技术,“缝合”进同一块封装基板上,形成一颗系统级芯片(SoC)。 Intel  NVIDIA  CPU x86  RTX GPU

从外观上看,它可能依然是一颗CPU,但其内部,却是一个CPU与GPU前所未有紧耦合的异构计算核心。它的目标应用场景非常明确:轻薄游戏本、小型化台式机(SFF),以及对图形和AI性能有极致要求的移动创作工作站。

将不同厂商的CPU与GPU“合体”并非首次。许多人会立刻想起2018年英特尔与AMD短暂联姻的产物——Kaby Lake-G。那次尝试同样将英特尔CPU与AMD Radeon GPU集成在同一封装中,但最终因显存架构分离、驱动整合不力等问题,市场反响平平,最终无疾而终。Intel kaby lake g new arrivals

那么,这次“i+N”的组合又将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这次合作的关键,在于英伟达试图将GeForce驱动和软件栈的优势,直接‘注入’到x86平台的固件层。” 

我们的一位前英伟达资深驱动工程师在与我们的闭门交流中指出, “这解决的是过去异构平台‘神合貌离’的根本问题。通过引入统一内存访问架构(UMA),让CPU和GPU高效共享系统内存,再由英伟达和英特尔在量产前共同完成驱动层的深度验证,目标是实现1+1>2的性能与能效,这是Kaby Lake-G当年没能做到的。”

凭借英特尔在笔记本CPU市场约79%的份额,和英伟达在独立GPU市场高达92%的绝对统治力,这一组合的诞生,无疑是对AMD近年来引以为傲的APU优势领域的一次正面“降维打击”。

数据中心的“绑定”:AI服务器的“新范式”

如果说PC端的合作是“合体”,那么数据中心端的合作则是“绑定”。根据协议,英特尔将利用其成熟的x86架构,为英伟达构建定制化的CPU。英伟达则会将这些定制CPU,深度集成到自家的AI基础设施平台(如DGX、HGX)中,作为整体解决方案对外销售。

这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步妙棋。

于英伟达,它补全了自身CPU版图的关键一块。此前,英伟达的CPU产品线主要依赖基于ARM架构的Grace系列,虽在部分超算领域有所斩获,但无法撼动x86在庞大的企业级软件生态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通过与英特尔的合作,英伟达无需自行获取复杂的x86授权,便能名正言顺地将全球应用最广的CPU生态,纳入自己的系统版图,实现对ARM与x86两大主流生态的通吃。

于英特尔,这相当于拿到了一张进入AI算力盛宴核心餐桌的“门票”。在AI服务器市场,主角光环长期聚焦在GPU上,CPU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被AMD EPYC以及各类ARM方案蚕食的窘境。

现在,通过为英伟达“官方定制”,英特尔的处理器得以“天然绑定”在最热销的AI算力平台上,从一个可被替换的选项,变为了整体方案的一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分解释了“合作做什么”,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背后,是黄仁勋深谋远虑的终局思维,和英特尔在困境中寻求生机的迫切渴望。

黄仁勋的三重远虑:生态、风险与竞争英伟达CEO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是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

对于正处在巅峰的英伟达而言,这次出手看似是“锦上添花”,实则是为了未来十年发展的“深挖洞,广积粮”。

生态的完整性: 黄仁勋的野心,早已不满足于做一个GPU“组件”供应商,而是要成为定义下一个计算时代的“平台”架构。

在这个宏大叙事中,从GPU、DPU、CPU到NVLink互联,再到CUDA软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打上Nvidia的烙印。x86是这个体系中长期缺席、却又绕不开的一块。与英特尔合作,是英伟达完成其计算平台“大一统”霸业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公里。

风险的对冲: AI浪潮固然汹涌,但任何单一市场的增长曲线终有放缓的一天。数据中心AI GPU的惊人销量,不可能永远保持三位数的增速。一旦周期波动,英伟达需要更稳固的业务来作为“压舱石”。

体量巨大、需求稳定的PC市场,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对冲选项。将RTX GPU的核心能力注入到数以亿计的x86平台中,能为英伟达开辟一个可持续的、更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竞争的压制: 这无疑是对老对手AMD最直接、最精准的一次战略反制。过去几年,AMD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时提供高性能CPU和强大GPU的公司,其“CPU+GPU”全家桶方案在游戏机和部分超算领域证明了潜力。

而现在,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联手,在PC和数据中心两个维度,同时对AMD构筑起了一道高墙,形成了一场凌厉的“钳形攻势”。

英特尔的“绝地求生”:现金、信任与未来Intel shows off its latest chip lineup at CES 2025 | TechCrunch

如果说英伟达的动机是“远虑”,那英特尔的动机则是“近渴”,甚至可以说是“迫切”。过去五年,其股价下跌超30%,业内普遍认为它几乎错失了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两个时代。仅去年,公司就亏损了上百亿美元。此刻,英特尔需要的是一场胜利,来重振内部士气与外部信心。

现金与信心的双重“输血”: 50亿美元的现金,对于正在全球大举投资建厂的英特尔而言是雪中送炭。但比现金更重要的,是来自英伟达的信任背书。

这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连行业颠覆者、最强大的竞争对手都愿意用真金白银投资你,这本身就是对你技术价值和未来潜力的最大认可。

切入核心战场的“船票”: 此前,英特尔在AI浪潮中的角色颇为尴尬。而此次合作,让它从一个焦虑的“旁观者”,一跃成为AI算力核心战场的“局内人”。

正如黄仁勋所说,这次合作将为英特尔打开一个此前几乎没有涉及,但需求极高的市场。与其在标准Xeon处理器市场同AMD进行惨烈的参数与价格消耗战,不如另辟蹊径,为GPU霸主做“最懂GPU的x86”,这是一条绝佳的差异化生存路径。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彻底改变了对英特尔的估值逻辑。” 一位与我们长期合作的华尔街顶尖半导体分析师评论道, “过去五年,市场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AI的增长故事来重估英特尔。现在,黄仁勋亲自给了他们一个最性感的。”

当硅谷的两个巨人握手,扇动的翅膀足以在整个产业链掀起一场风暴。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者和产业观察者而言,看清风暴的走向,意味着发现新的价值大陆。

一:AMD何去何从?

一夜之间,AMD发现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在PC端,它将面对“Intel CPU + Nvidia GPU”深度绑定的超级组合;在数据中心,它在CPU领域的增长也将直面“最懂GPU的x86”的竞争。

未来,AMD是会选择进一步深化自身CPU+GPU一体化的优势,还是寻求与其他ARM厂商或软件巨头结成新的联盟来应对?这将是未来一两年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PC与服务器OEM厂商的新抉择

对于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等OEM厂商而言,他们的产品路线图和供应链策略将面临新的选择题。一个高度集成的“i+N”平台,可能会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削弱其议价能力。未来,围绕开放标准与专有互联的博弈、围绕渠道和客户的竞争,将变得更加白热化。

给投资者的三个核心问题

在喧嚣的市场情绪之后,冷静的投资者需要开始思考三个更为本质的问题:

估值重构: 这次合作将如何具体、量化地影响英伟达、英特尔、AMD以及相关产业链(如先进封装、散热模块、IP供应商)的财务模型和长期估值?新的市场机会,将如何反映在各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预期中?

技术路线图: 双方口中的“多代合作”,其具体的技术节点、产品性能目标和预计上市时间表是怎样的?这将直接影响投资节奏的判断,以及对受益产业链环节的筛选。

监管风险: 尽管目前5%的入股不构成结构性垄断,但两大巨头的深度绑定,是否会在未来引发各国监管机构(尤其是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反垄断敏感神经?潜在的风险点在哪里?

这些深度问题,显然无法从任何一篇公开新闻稿中找到答案。答案,只存在于那些正在牌桌上博弈、在实验室里研发、在交易台前决策的人的头脑中。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历史性合作”,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全球半导体产业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专业分工”,加速进入一个“深度整合”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企业的边界正在模糊,旧的护城河正在消失,新的价值高地正在形成。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图片

原文标题 : 昨夜,黄仁勋用50亿美元“拯救”了30年的宿敌!

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科技圈:英伟达宣布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对英特尔进行5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获取其约4%的股权,并达成一项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技术合作。...原文标题:昨夜,黄仁勋用50亿美元“拯救”了30年的宿敌。

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科技圈:英伟达宣布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对英特尔进行5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获取其约4%的股权,并达成一项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技术合作。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用一个极具分量的词定义了这一刻:“历史性合作”。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特尔产业链有望站上风口

资本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为这次握手投了票。消息公布后,长期低迷的英特尔股价单日飙升近29%,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涨幅;英伟达股价小幅上扬;而被视为最直接受冲击者的AMD,则在前一天消息泄露时就已应声下挫约5%。

当GPU顶流携手x86霸主,这仅仅是一次应对竞争的商业联盟,还是整个半导体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迁?在公开的新闻稿与发布会的热烈言辞之下,又隐藏着怎样合纵连横的战略棋局与价值千亿的投资密码?

这篇长文,硅兔君结合与其硅谷专家团队的交流,将尝试与你一起,层层剥茧,探寻“世纪联姻”背后的真正意图。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宣称:“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 如此巨大的数字背后,是经过了双方近一年秘密讨论后敲定的两条清晰战线。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供货协议,而是一场深入到芯片“心脏”的结构性重塑。

PC端的“合体”:重塑笔记本电脑的“心脏”

此次合作在PC端最核心的产物,是一个被称为“x86 RTX SoC”的全新物种。简单来说,就是将英特尔高性能的x86 CPU核心与英伟达强大的RTX GPU“芯粒”(Chiplets),通过英伟达自家的NVLink高速互联技术,“缝合”进同一块封装基板上,形成一颗系统级芯片(SoC)。 Intel  NVIDIA  CPU x86  RTX GPU

从外观上看,它可能依然是一颗CPU,但其内部,却是一个CPU与GPU前所未有紧耦合的异构计算核心。它的目标应用场景非常明确:轻薄游戏本、小型化台式机(SFF),以及对图形和AI性能有极致要求的移动创作工作站。

将不同厂商的CPU与GPU“合体”并非首次。许多人会立刻想起2018年英特尔与AMD短暂联姻的产物——Kaby Lake-G。那次尝试同样将英特尔CPU与AMD Radeon GPU集成在同一封装中,但最终因显存架构分离、驱动整合不力等问题,市场反响平平,最终无疾而终。Intel kaby lake g new arrivals

那么,这次“i+N”的组合又将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这次合作的关键,在于英伟达试图将GeForce驱动和软件栈的优势,直接‘注入’到x86平台的固件层。” 

我们的一位前英伟达资深驱动工程师在与我们的闭门交流中指出, “这解决的是过去异构平台‘神合貌离’的根本问题。通过引入统一内存访问架构(UMA),让CPU和GPU高效共享系统内存,再由英伟达和英特尔在量产前共同完成驱动层的深度验证,目标是实现1+1>2的性能与能效,这是Kaby Lake-G当年没能做到的。”

凭借英特尔在笔记本CPU市场约79%的份额,和英伟达在独立GPU市场高达92%的绝对统治力,这一组合的诞生,无疑是对AMD近年来引以为傲的APU优势领域的一次正面“降维打击”。

数据中心的“绑定”:AI服务器的“新范式”

如果说PC端的合作是“合体”,那么数据中心端的合作则是“绑定”。根据协议,英特尔将利用其成熟的x86架构,为英伟达构建定制化的CPU。英伟达则会将这些定制CPU,深度集成到自家的AI基础设施平台(如DGX、HGX)中,作为整体解决方案对外销售。

这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步妙棋。

于英伟达,它补全了自身CPU版图的关键一块。此前,英伟达的CPU产品线主要依赖基于ARM架构的Grace系列,虽在部分超算领域有所斩获,但无法撼动x86在庞大的企业级软件生态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通过与英特尔的合作,英伟达无需自行获取复杂的x86授权,便能名正言顺地将全球应用最广的CPU生态,纳入自己的系统版图,实现对ARM与x86两大主流生态的通吃。

于英特尔,这相当于拿到了一张进入AI算力盛宴核心餐桌的“门票”。在AI服务器市场,主角光环长期聚焦在GPU上,CPU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被AMD EPYC以及各类ARM方案蚕食的窘境。

现在,通过为英伟达“官方定制”,英特尔的处理器得以“天然绑定”在最热销的AI算力平台上,从一个可被替换的选项,变为了整体方案的一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分解释了“合作做什么”,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背后,是黄仁勋深谋远虑的终局思维,和英特尔在困境中寻求生机的迫切渴望。

黄仁勋的三重远虑:生态、风险与竞争英伟达CEO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是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

对于正处在巅峰的英伟达而言,这次出手看似是“锦上添花”,实则是为了未来十年发展的“深挖洞,广积粮”。

生态的完整性: 黄仁勋的野心,早已不满足于做一个GPU“组件”供应商,而是要成为定义下一个计算时代的“平台”架构。

在这个宏大叙事中,从GPU、DPU、CPU到NVLink互联,再到CUDA软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打上Nvidia的烙印。x86是这个体系中长期缺席、却又绕不开的一块。与英特尔合作,是英伟达完成其计算平台“大一统”霸业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公里。

风险的对冲: AI浪潮固然汹涌,但任何单一市场的增长曲线终有放缓的一天。数据中心AI GPU的惊人销量,不可能永远保持三位数的增速。一旦周期波动,英伟达需要更稳固的业务来作为“压舱石”。

体量巨大、需求稳定的PC市场,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对冲选项。将RTX GPU的核心能力注入到数以亿计的x86平台中,能为英伟达开辟一个可持续的、更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竞争的压制: 这无疑是对老对手AMD最直接、最精准的一次战略反制。过去几年,AMD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时提供高性能CPU和强大GPU的公司,其“CPU+GPU”全家桶方案在游戏机和部分超算领域证明了潜力。

而现在,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联手,在PC和数据中心两个维度,同时对AMD构筑起了一道高墙,形成了一场凌厉的“钳形攻势”。

英特尔的“绝地求生”:现金、信任与未来Intel shows off its latest chip lineup at CES 2025 | TechCrunch

如果说英伟达的动机是“远虑”,那英特尔的动机则是“近渴”,甚至可以说是“迫切”。过去五年,其股价下跌超30%,业内普遍认为它几乎错失了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两个时代。仅去年,公司就亏损了上百亿美元。此刻,英特尔需要的是一场胜利,来重振内部士气与外部信心。

现金与信心的双重“输血”: 50亿美元的现金,对于正在全球大举投资建厂的英特尔而言是雪中送炭。但比现金更重要的,是来自英伟达的信任背书。

这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连行业颠覆者、最强大的竞争对手都愿意用真金白银投资你,这本身就是对你技术价值和未来潜力的最大认可。

切入核心战场的“船票”: 此前,英特尔在AI浪潮中的角色颇为尴尬。而此次合作,让它从一个焦虑的“旁观者”,一跃成为AI算力核心战场的“局内人”。

正如黄仁勋所说,这次合作将为英特尔打开一个此前几乎没有涉及,但需求极高的市场。与其在标准Xeon处理器市场同AMD进行惨烈的参数与价格消耗战,不如另辟蹊径,为GPU霸主做“最懂GPU的x86”,这是一条绝佳的差异化生存路径。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彻底改变了对英特尔的估值逻辑。” 一位与我们长期合作的华尔街顶尖半导体分析师评论道, “过去五年,市场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AI的增长故事来重估英特尔。现在,黄仁勋亲自给了他们一个最性感的。”

当硅谷的两个巨人握手,扇动的翅膀足以在整个产业链掀起一场风暴。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者和产业观察者而言,看清风暴的走向,意味着发现新的价值大陆。

一:AMD何去何从?

一夜之间,AMD发现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在PC端,它将面对“Intel CPU + Nvidia GPU”深度绑定的超级组合;在数据中心,它在CPU领域的增长也将直面“最懂GPU的x86”的竞争。

未来,AMD是会选择进一步深化自身CPU+GPU一体化的优势,还是寻求与其他ARM厂商或软件巨头结成新的联盟来应对?这将是未来一两年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PC与服务器OEM厂商的新抉择

对于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等OEM厂商而言,他们的产品路线图和供应链策略将面临新的选择题。一个高度集成的“i+N”平台,可能会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削弱其议价能力。未来,围绕开放标准与专有互联的博弈、围绕渠道和客户的竞争,将变得更加白热化。

给投资者的三个核心问题

在喧嚣的市场情绪之后,冷静的投资者需要开始思考三个更为本质的问题:

估值重构: 这次合作将如何具体、量化地影响英伟达、英特尔、AMD以及相关产业链(如先进封装、散热模块、IP供应商)的财务模型和长期估值?新的市场机会,将如何反映在各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预期中?

技术路线图: 双方口中的“多代合作”,其具体的技术节点、产品性能目标和预计上市时间表是怎样的?这将直接影响投资节奏的判断,以及对受益产业链环节的筛选。

监管风险: 尽管目前5%的入股不构成结构性垄断,但两大巨头的深度绑定,是否会在未来引发各国监管机构(尤其是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反垄断敏感神经?潜在的风险点在哪里?

这些深度问题,显然无法从任何一篇公开新闻稿中找到答案。答案,只存在于那些正在牌桌上博弈、在实验室里研发、在交易台前决策的人的头脑中。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历史性合作”,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全球半导体产业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专业分工”,加速进入一个“深度整合”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企业的边界正在模糊,旧的护城河正在消失,新的价值高地正在形成。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图片

原文标题 : 昨夜,黄仁勋用50亿美元“拯救”了30年的宿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