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2025年9月21日是思瑞浦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五周年。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思瑞浦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却意义非凡的五年历程。半导体行业周期震荡起伏,市场需求亦几度更迭。面对外部压力,公司并未选择退缩,而是以长期主义的创业精神和“成长为模拟平台化公司”的理念为指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市场开拓,不断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周期起伏中展现韧性
2020年至2022年,思瑞浦营业收入从5.66亿元增长至17.83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然而2023年,受行业低谷影响,公司全年营收回落至10.93亿元,且一度出现亏损。正是在这一艰难时期,思瑞浦选择逆周期加码研发——2023年研发费用仍高达5.54亿元,占营收比重超50%。这份战略定力,助力公司在2025年迎来业绩反弹:上半年收入恢复至9.5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0.66亿元,盈利能力重新回升。这样的发展轨迹背后,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与其说这是一次财务数据的短期波动,不如说是对企业管理能力与战略眼光的全面考验。
研发与管理“双轮驱动”
研发驱动始终是思瑞浦的核心底色。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共141人,占员工总数的65.6%;截至2023年,研发团队规模已扩充至531人,占比稳定保持在70%左右。与此同时,公司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与激励机制优化,新产品推出效率显著提升,销售与运营环节的协同性也进一步增强。更关键的是,公司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实现收入结构的均衡化转型。这一转变标志着,思瑞浦正从专注技术突破的“技术尖兵”,向“市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平台化企业迈进。
四大核心市场全面开花
过去五年,思瑞浦成功完成从单一市场布局到“四大核心市场”全域覆盖的跨越。在工业领域,公司以泛工业市场为基本盘,推出高精度信号链、电源管理等核心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与盈利支撑;在汽车领域,累计量产近300款车规级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车身控制及动力系统,并与头部车企、激光雷达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在通信领域,业务从无线通信延伸至光模块、AI服务器领域,模拟芯片需求快速放量,逐渐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在消费领域,针对多样化应用场景持续推出定制化产品,深化与重点客户的合作绑定,进一步完善整体产品矩阵。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可销售产品型号已突破3000款,合作客户累计超6000家,“信号链+电源管理+数模混合”三大业务方向协同发力,市场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平台化能力日渐成型
值得关注的是,思瑞浦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产品层面的扩展,更在产业链能力建设上实现关键突破。通过与晶圆厂深度合作,公司联合建设特色工艺产线;同时在苏州建成自有测试厂。尽管这些举措尚未使公司成为完整意义上的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但已初步具备从芯片设计到部分制造、测试的综合平台能力。这意味着,思瑞浦正从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逐步成长为具备产业链纵深的平台化企业。
展望未来
五年的行业历练,让思瑞浦完成了一次根本性蜕变:从“技术驱动”转向“研发与市场并重”,从“单一市场”拓展至“四大核心市场全面布局”。行业周期的起伏不仅未削弱公司竞争力,反而锤炼了其战略定力与平台化运营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2025年9月21日是思瑞浦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五周年。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思瑞浦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却意义非凡的五年历程。半导体行业周期震荡起伏,市场需求亦几度更迭。面对外部压力,公司并未选择退缩,而是以长期主义的创业精神和“成长为模拟平台化公司”的理念为指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市场开拓,不断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周期起伏中展现韧性
2020年至2022年,思瑞浦营业收入从5.66亿元增长至17.83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然而2023年,受行业低谷影响,公司全年营收回落至10.93亿元,且一度出现亏损。正是在这一艰难时期,思瑞浦选择逆周期加码研发——2023年研发费用仍高达5.54亿元,占营收比重超50%。这份战略定力,助力公司在2025年迎来业绩反弹:上半年收入恢复至9.5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0.66亿元,盈利能力重新回升。这样的发展轨迹背后,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与其说这是一次财务数据的短期波动,不如说是对企业管理能力与战略眼光的全面考验。
研发与管理“双轮驱动”
研发驱动始终是思瑞浦的核心底色。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共141人,占员工总数的65.6%;截至2023年,研发团队规模已扩充至531人,占比稳定保持在70%左右。与此同时,公司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与激励机制优化,新产品推出效率显著提升,销售与运营环节的协同性也进一步增强。更关键的是,公司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实现收入结构的均衡化转型。这一转变标志着,思瑞浦正从专注技术突破的“技术尖兵”,向“市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平台化企业迈进。
四大核心市场全面开花
过去五年,思瑞浦成功完成从单一市场布局到“四大核心市场”全域覆盖的跨越。在工业领域,公司以泛工业市场为基本盘,推出高精度信号链、电源管理等核心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与盈利支撑;在汽车领域,累计量产近300款车规级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车身控制及动力系统,并与头部车企、激光雷达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在通信领域,业务从无线通信延伸至光模块、AI服务器领域,模拟芯片需求快速放量,逐渐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在消费领域,针对多样化应用场景持续推出定制化产品,深化与重点客户的合作绑定,进一步完善整体产品矩阵。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可销售产品型号已突破3000款,合作客户累计超6000家,“信号链+电源管理+数模混合”三大业务方向协同发力,市场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平台化能力日渐成型
值得关注的是,思瑞浦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产品层面的扩展,更在产业链能力建设上实现关键突破。通过与晶圆厂深度合作,公司联合建设特色工艺产线;同时在苏州建成自有测试厂。尽管这些举措尚未使公司成为完整意义上的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但已初步具备从芯片设计到部分制造、测试的综合平台能力。这意味着,思瑞浦正从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逐步成长为具备产业链纵深的平台化企业。
展望未来
五年的行业历练,让思瑞浦完成了一次根本性蜕变:从“技术驱动”转向“研发与市场并重”,从“单一市场”拓展至“四大核心市场全面布局”。行业周期的起伏不仅未削弱公司竞争力,反而锤炼了其战略定力与平台化运营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