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肿瘤防治政产学研体系化融合 | 2025服贸会肿瘤创新论坛前沿之声

医学论坛网

8小时前

她看到中国正在持续优化创新药准入环境,这不仅有利于跨国药企将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也为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创造了更多机会。

肿瘤医药创新正步入新阶段。当实验室里的突破越来越多,如何让它们真正变成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的新药、新疗法?政策如何精准引导?医院怎样摆脱“亏损运营”的困境?企业又如何在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ldquo;肿瘤临床应用和医药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比赛,而是一场需要政、产、学、研各界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的‘团体赛’!”近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期间,中国国新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春鹏在“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平行论坛中发表深刻见解。这场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的论坛汇聚了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国际商会代表、药企与投资机构负责人,围绕协同机制如何真正“跑起来、活起来”展开了热烈而务实的讨论。

张春鹏

政策创新:北戴河示范区的“7+6”政策与细胞治疗突破

作为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在政策创新方面持续探索。北戴河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田力男在圆桌论坛环节详细解读了国务院批准的“北戴河7+6政策体系”。他透露,该政策包含七条与博鳌乐城、广西防城港共享的先行政策,以及六条北戴河独有的创新条款,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实现了突破性机制。

田力男

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三条“真招实策”:一是国外已批准但国内尚未注册的新药,可通过专家评审后直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药监局快速批准进口。目前已有五款肿瘤药物通过该通道在当地落地使用;二是明确允许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医学新技术在示范区内应用。田力男透露,目前已有14款细胞治疗相关技术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三是允许临床试验阶段的肿瘤药物在示范区拓展性使用,这为研发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田主任还特别提到,河北省药监局已在示范区设立药械评审分中心,将进一步加速申报流程。“我们希望更多进入临床二期后的肿瘤药物,能通过拓展性使用机制在我们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内落地。”他表示,北戴河正在成为北方地区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政策高地与产业聚集区。“南有博鳌,北有北戴河”的格局正在真正落地。

医院转型:从单纯治病救人到研产融合,多元经营成出路

ldquo;百元医疗收入倒贴32元”,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利明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当前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他指出,浙江省19家省级医疗机构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最高的一家每收入100元就要亏损32元。这不仅仅是个别地区的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三级医院中43.5%存在运营亏损。

朱利明

在如此艰难的运营环境下,医疗机构如何突破困局?朱利明提出要做一个关键转变:从单纯的“治病救人”转向“研产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他引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有关文件的意见,强调不同层级医院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国家级和省级龙头医院要做“科研+临床”,地市级医院做“临床+科研”,县级医院专注临床,基层医疗机构侧重公共卫生。

朱利明特别指出四个亟待突破的转型方向:首先是职能转变,从医疗向科研及转化延伸;其次是理念转变,跳出传统治病救人的单一模式;第三是考核导向转变,从重视科研经费数额转向注重产业转化成果;最后是组织体系转变,加强科研、GCP以及与政府、基金会的合作职能。他建议,政府在政策引导时应该通过考核指挥棒来推动这些转变,比如在医疗机构绩效评估中增加产业化成果转化指标。

国际合作:中美药企联合研发驶入“快车道”

ldquo;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已经进入快车道。”中国美国商会副会长马琼娜这样描述当前中美在肿瘤医药创新领域的合作态势。她所在的中国美国商会拥有超过800家会员企业,其中医疗健康板块占比近20%,包括近150家来自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电子医疗四大领域的企业。

马琼娜

马琼娜观察到,在新药授权、联合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中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快速拓展。她特别强调,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成为中美合作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中国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临床试验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持续进步,为全球创新药进入中国和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马琼娜表示,制度的互联互通对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她看到中国正在持续优化创新药准入环境,这不仅有利于跨国药企将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也为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创造了更多机会。这种良性互动正在推动中美在肿瘤医药创新领域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产品创新:光动力疗法重塑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新范式

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正迎来从有创手术到无创治疗的理念跃迁。亚虹医药首席商务官徐瑛在论坛上指出,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正在重新定义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治疗路径。

徐瑛

徐瑛表示,传统手术虽然能切除病变,但不可避免会损伤宫颈结构,增加早产和流产风险。而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敏剂选择性富集于病变细胞,在特定光源激发下产生局部光化学反应,实现精准清除病变的同时完整保留宫颈解剖结构和功能。这种治疗范式的转变,标志着宫颈疾病管理从“一刀切”到“真无创”的新阶段。

作为全球范围内首创将光动力疗法用于HSIL非手术治疗的企业,亚虹医药的探索具有行业引领意义。徐瑛透露,其基于光动力原理开发的创新治疗方案已完成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了这种无创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选择在中国率先落地,这不仅让中国患者优先受益,更体现了中国在创新疗法应用上的开放态度。光动力疗法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更代表着宫颈疾病防治从单纯治病向健康维护、功能保护的综合管理模式演进。

资本赋能:AI投决系统+出海策略,风险投资如何看待肿瘤赛道?

quot;我们可能有点像打开上帝视角的感觉。"北京溁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谨这样形容其开发的人工智能投资决策系统。这家专注生命健康领域的新锐投资机构,基于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和创新医疗器械数据,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投资分析体系。杨谨从行业本质出发,指出药物研发必须回归临床需求。他看好两个层面的机会:一是技术创新,解决原来不能治的疾病;二是价格突破,让原来用不起的药变得可及。中国研发能力的进步为这两个方向都提供了投资机会。

杨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杨谨特别关注两个趋势:一是创新药出海成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主要方向,这得益于中国科研技术和临床专家共同推动的进步;二是随着细胞与基因治疗管理条例等新规出台,中国正在探索自己的审评路径,可能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他与北戴河新区、石家庄等地的合作探讨正是基于这一判断。

杨谨预计,随着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出现,不仅将解决中国人看病问题,还可能对全球药物研发体系产生影响。在美国控费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能够建立更高效的审评体系,将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这种规则变化带来的新产业化路径,正是资本重点关注的方向。

结语

当前,肿瘤防治的创新突破已不再依赖于单一环节的技术进步,而是迫切需要政、产、学、研、资各方的深度协同与系统推进。从北戴河示范区的政策创新,到医疗机构向研产融合的转型,再到中美跨国合作的深化,以及创新产品的中国首发和资本的新赋能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在重塑着肿瘤防治的创新生态。正如与会嘉宾所达成的共识,这是一场需要"掐指成拳"的团体赛,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唯有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才能真正让实验室的突破转化为患者受益的现实方案,最终提升肿瘤防治水平。

她看到中国正在持续优化创新药准入环境,这不仅有利于跨国药企将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也为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创造了更多机会。

肿瘤医药创新正步入新阶段。当实验室里的突破越来越多,如何让它们真正变成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的新药、新疗法?政策如何精准引导?医院怎样摆脱“亏损运营”的困境?企业又如何在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ldquo;肿瘤临床应用和医药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比赛,而是一场需要政、产、学、研各界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的‘团体赛’!”近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期间,中国国新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春鹏在“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平行论坛中发表深刻见解。这场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的论坛汇聚了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国际商会代表、药企与投资机构负责人,围绕协同机制如何真正“跑起来、活起来”展开了热烈而务实的讨论。

张春鹏

政策创新:北戴河示范区的“7+6”政策与细胞治疗突破

作为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在政策创新方面持续探索。北戴河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田力男在圆桌论坛环节详细解读了国务院批准的“北戴河7+6政策体系”。他透露,该政策包含七条与博鳌乐城、广西防城港共享的先行政策,以及六条北戴河独有的创新条款,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实现了突破性机制。

田力男

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三条“真招实策”:一是国外已批准但国内尚未注册的新药,可通过专家评审后直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药监局快速批准进口。目前已有五款肿瘤药物通过该通道在当地落地使用;二是明确允许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医学新技术在示范区内应用。田力男透露,目前已有14款细胞治疗相关技术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三是允许临床试验阶段的肿瘤药物在示范区拓展性使用,这为研发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田主任还特别提到,河北省药监局已在示范区设立药械评审分中心,将进一步加速申报流程。“我们希望更多进入临床二期后的肿瘤药物,能通过拓展性使用机制在我们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内落地。”他表示,北戴河正在成为北方地区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政策高地与产业聚集区。“南有博鳌,北有北戴河”的格局正在真正落地。

医院转型:从单纯治病救人到研产融合,多元经营成出路

ldquo;百元医疗收入倒贴32元”,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利明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当前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他指出,浙江省19家省级医疗机构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最高的一家每收入100元就要亏损32元。这不仅仅是个别地区的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三级医院中43.5%存在运营亏损。

朱利明

在如此艰难的运营环境下,医疗机构如何突破困局?朱利明提出要做一个关键转变:从单纯的“治病救人”转向“研产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他引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有关文件的意见,强调不同层级医院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国家级和省级龙头医院要做“科研+临床”,地市级医院做“临床+科研”,县级医院专注临床,基层医疗机构侧重公共卫生。

朱利明特别指出四个亟待突破的转型方向:首先是职能转变,从医疗向科研及转化延伸;其次是理念转变,跳出传统治病救人的单一模式;第三是考核导向转变,从重视科研经费数额转向注重产业转化成果;最后是组织体系转变,加强科研、GCP以及与政府、基金会的合作职能。他建议,政府在政策引导时应该通过考核指挥棒来推动这些转变,比如在医疗机构绩效评估中增加产业化成果转化指标。

国际合作:中美药企联合研发驶入“快车道”

ldquo;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已经进入快车道。”中国美国商会副会长马琼娜这样描述当前中美在肿瘤医药创新领域的合作态势。她所在的中国美国商会拥有超过800家会员企业,其中医疗健康板块占比近20%,包括近150家来自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电子医疗四大领域的企业。

马琼娜

马琼娜观察到,在新药授权、联合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中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快速拓展。她特别强调,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成为中美合作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中国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临床试验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持续进步,为全球创新药进入中国和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马琼娜表示,制度的互联互通对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她看到中国正在持续优化创新药准入环境,这不仅有利于跨国药企将创新产品引入中国,也为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创造了更多机会。这种良性互动正在推动中美在肿瘤医药创新领域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产品创新:光动力疗法重塑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新范式

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正迎来从有创手术到无创治疗的理念跃迁。亚虹医药首席商务官徐瑛在论坛上指出,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正在重新定义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治疗路径。

徐瑛

徐瑛表示,传统手术虽然能切除病变,但不可避免会损伤宫颈结构,增加早产和流产风险。而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敏剂选择性富集于病变细胞,在特定光源激发下产生局部光化学反应,实现精准清除病变的同时完整保留宫颈解剖结构和功能。这种治疗范式的转变,标志着宫颈疾病管理从“一刀切”到“真无创”的新阶段。

作为全球范围内首创将光动力疗法用于HSIL非手术治疗的企业,亚虹医药的探索具有行业引领意义。徐瑛透露,其基于光动力原理开发的创新治疗方案已完成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了这种无创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选择在中国率先落地,这不仅让中国患者优先受益,更体现了中国在创新疗法应用上的开放态度。光动力疗法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更代表着宫颈疾病防治从单纯治病向健康维护、功能保护的综合管理模式演进。

资本赋能:AI投决系统+出海策略,风险投资如何看待肿瘤赛道?

quot;我们可能有点像打开上帝视角的感觉。"北京溁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谨这样形容其开发的人工智能投资决策系统。这家专注生命健康领域的新锐投资机构,基于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和创新医疗器械数据,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投资分析体系。杨谨从行业本质出发,指出药物研发必须回归临床需求。他看好两个层面的机会:一是技术创新,解决原来不能治的疾病;二是价格突破,让原来用不起的药变得可及。中国研发能力的进步为这两个方向都提供了投资机会。

杨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杨谨特别关注两个趋势:一是创新药出海成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主要方向,这得益于中国科研技术和临床专家共同推动的进步;二是随着细胞与基因治疗管理条例等新规出台,中国正在探索自己的审评路径,可能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他与北戴河新区、石家庄等地的合作探讨正是基于这一判断。

杨谨预计,随着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出现,不仅将解决中国人看病问题,还可能对全球药物研发体系产生影响。在美国控费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能够建立更高效的审评体系,将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这种规则变化带来的新产业化路径,正是资本重点关注的方向。

结语

当前,肿瘤防治的创新突破已不再依赖于单一环节的技术进步,而是迫切需要政、产、学、研、资各方的深度协同与系统推进。从北戴河示范区的政策创新,到医疗机构向研产融合的转型,再到中美跨国合作的深化,以及创新产品的中国首发和资本的新赋能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在重塑着肿瘤防治的创新生态。正如与会嘉宾所达成的共识,这是一场需要"掐指成拳"的团体赛,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唯有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才能真正让实验室的突破转化为患者受益的现实方案,最终提升肿瘤防治水平。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