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化疗联合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的临床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尤其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患者中,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线粒体应激是驱动化疗耐药的核心机制——应激状态下的线粒体通过触发下游分子警报,保护肿瘤细胞核免受化疗药物损伤,而耐药肿瘤更会重塑肿瘤微环境(TME),形成免疫抑制网络。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作为线粒体伴侣蛋白,在CR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与亲环蛋白D(CypD)形成复合物,阻止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拮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成为耐药与免疫逃逸的双重调控枢纽。
结直肠癌化疗免疫治疗困境待解,线粒体靶点成破局关键
尽管靶向TRAP1已成为改善化疗敏感性的潜在策略,但现有小分子抑制剂面临线粒体蓄积效率低、结合特异性不足及体内清除迅速等瓶颈。2025年3月,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的“An orally administered gene editing nanoparticle boosts chemo-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研究,聚焦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出基于CRISPR-Cas9的口服基因编辑递送系统。该系统以两性离子与多糖聚合物涂层为核心设计,旨在突破胃肠道消化环境降解与肠黏膜屏障的双重生物学屏障,为TRAP1基因敲除的体内精准实施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此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结合,针对CRC治疗中“耐药-免疫抑制”的恶性循环,探索从分子靶点到临床转化的新范式。
TRAP1基因编辑纳米系统的三重机制突破与多维度疗效验证
▌线粒体靶点调控机制:TRAP1敲除触发CypD介导的细胞坏死级联反应作者发现TRAP1基因敲除可解除其对CypD的抑制,促使CypD从线粒体基质转位至膜结构,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持续开放。这一过程伴随细胞色素C(Cyt-C)释放至胞质,使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2.3倍、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40%,最终诱导化疗敏感性坏死而非凋亡。在CT26细胞模型中,TRAP1敲除联合5-FU处理使细胞坏死率提升至54.6%,较单纯5-FU组(9.27%)显著增强,且该效应可被环孢素A(CsA)完全逆转,证实依赖于CypD/mPTP通路。转录组分析显示,此过程激活p53信号通路,使活性氧(ROS)水平升高2.8倍,同步上调IL-17信号相关基因表达,为免疫激活奠定分子基础。
图1 | CRC中TRAP1表达增加与MPT相关
▌纳米递送系统的工程化设计:黏液穿透与肿瘤靶向的协同策略研究构建的HTPBD纳米系统以透明质酸-氧化三甲胺(HA-TMAO)修饰聚β-氨基酯(PBAE)为载体,其创新设计体现在三方面:① TMAO的两性离子结构赋予纳米粒优异的黏液穿透能力,在15mg/ml黏蛋白溶液中扩散系数达2.02μm²/s,是未修饰组的2.02倍;② OCTN2转运体介导的上皮细胞transcytosis效率显著,Caco-2细胞摄取率达28.1%,较PBD载体提升4.2倍;③ HA涂层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使肿瘤组织药物蓄积量在24小时达1.97倍于对照组。该系统在模拟胃肠环境中展现卓越稳定性,经DNase I消化后质粒完整率达80.8%,胃/肠液处理后仍保持78.3%的基因转染效率,解决了口服递送的核心难题。
图2:HTPBD的构建与表征
▌多模型疗效验证:从细胞到基因工程小鼠的全链条证据在原位CRC模型中,HTPBD联合5-FU使肿瘤抑制率达93.3%,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5天(对照组18天),T7E1检测显示TRAP1基因编辑效率达34.1%。针对化疗耐药模型,CT26-Luc5-FU细胞经TRAP1敲除后,P-糖蛋白表达下调58%,5-FU敏感性恢复,联合αPD-1治疗使中位生存期提升至44天。在ApcMin/+自发CRC模型中,该方案使肠道肿瘤数量减少62.4%,18F-FDG PET显示肿瘤代谢活性降低71%,免疫荧光证实CD8+ T细胞浸润增加4.3倍,髓系抑制细胞(MDSCs)减少60.8%。类器官实验进一步表明,HTPBD+5-FU处理使Ki67阳性细胞比例下降49.3%,验证了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效应。
图6:HTPBDTRAP1+5-FU联合ICB在化疗耐药和自发CRC中的抗肿瘤疗效
▌学术与临床转化价值:重塑免疫微环境的双重突破该研究首次将CRISPR-Cas9系统与口服纳米递送结合,其学术创新在于:① 揭示TRAP1/CypD/mPTP轴作为克服CRC化疗耐药的新靶点,补充了线粒体应激调控免疫逃逸的理论框架;② 证明TMAO修饰可同时解决黏液穿透与核酸保护难题,为口服基因治疗提供通用载体策略。临床层面,该系统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展现的“冷肿瘤”转“热肿瘤”效应(DC成熟率提升至46.8%),为MSS型CRC患者提供了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范式,且重复给药未观察到肠道屏障损伤,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异常,为Ⅰ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这种“靶点发现-载体设计-多模型验证”的转化研究模式,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总结:基因编辑口服递送开启肠癌个体化治疗新篇章,临床转化曙光初现
这篇综述揭示了TRAP1基因编辑联合chemo-immunotherapy的强大潜力。HTPBD系统通过精准靶向敲除TRAP1,诱导MPT驱动的肿瘤细胞坏死,同时重塑免疫激活TME,为克服CRC化疗耐药与免疫抑制提供了全新路径。从机制到模型的“全线突破”,展现了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的协同魅力。尽管临床转化仍需跨越长期安全性、大规模生产等关卡,但其在耐药及自发肿瘤模型中的优异表现,已为CRC个体化治疗点亮了希望之灯。未来若能与更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靶向药物“强强联合”,有望改写CRC治疗的临床指南。
参考文献
Zhao K, Yan Y, Jin X K, et al. An orally administered gene editing nanoparticle boosts chemo-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5: 1-1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导语: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化疗联合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的临床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尤其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患者中,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线粒体应激是驱动化疗耐药的核心机制——应激状态下的线粒体通过触发下游分子警报,保护肿瘤细胞核免受化疗药物损伤,而耐药肿瘤更会重塑肿瘤微环境(TME),形成免疫抑制网络。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作为线粒体伴侣蛋白,在CR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与亲环蛋白D(CypD)形成复合物,阻止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拮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成为耐药与免疫逃逸的双重调控枢纽。
结直肠癌化疗免疫治疗困境待解,线粒体靶点成破局关键
尽管靶向TRAP1已成为改善化疗敏感性的潜在策略,但现有小分子抑制剂面临线粒体蓄积效率低、结合特异性不足及体内清除迅速等瓶颈。2025年3月,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的“An orally administered gene editing nanoparticle boosts chemo-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研究,聚焦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出基于CRISPR-Cas9的口服基因编辑递送系统。该系统以两性离子与多糖聚合物涂层为核心设计,旨在突破胃肠道消化环境降解与肠黏膜屏障的双重生物学屏障,为TRAP1基因敲除的体内精准实施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此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结合,针对CRC治疗中“耐药-免疫抑制”的恶性循环,探索从分子靶点到临床转化的新范式。
TRAP1基因编辑纳米系统的三重机制突破与多维度疗效验证
▌线粒体靶点调控机制:TRAP1敲除触发CypD介导的细胞坏死级联反应作者发现TRAP1基因敲除可解除其对CypD的抑制,促使CypD从线粒体基质转位至膜结构,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持续开放。这一过程伴随细胞色素C(Cyt-C)释放至胞质,使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2.3倍、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40%,最终诱导化疗敏感性坏死而非凋亡。在CT26细胞模型中,TRAP1敲除联合5-FU处理使细胞坏死率提升至54.6%,较单纯5-FU组(9.27%)显著增强,且该效应可被环孢素A(CsA)完全逆转,证实依赖于CypD/mPTP通路。转录组分析显示,此过程激活p53信号通路,使活性氧(ROS)水平升高2.8倍,同步上调IL-17信号相关基因表达,为免疫激活奠定分子基础。
图1 | CRC中TRAP1表达增加与MPT相关
▌纳米递送系统的工程化设计:黏液穿透与肿瘤靶向的协同策略研究构建的HTPBD纳米系统以透明质酸-氧化三甲胺(HA-TMAO)修饰聚β-氨基酯(PBAE)为载体,其创新设计体现在三方面:① TMAO的两性离子结构赋予纳米粒优异的黏液穿透能力,在15mg/ml黏蛋白溶液中扩散系数达2.02μm²/s,是未修饰组的2.02倍;② OCTN2转运体介导的上皮细胞transcytosis效率显著,Caco-2细胞摄取率达28.1%,较PBD载体提升4.2倍;③ HA涂层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使肿瘤组织药物蓄积量在24小时达1.97倍于对照组。该系统在模拟胃肠环境中展现卓越稳定性,经DNase I消化后质粒完整率达80.8%,胃/肠液处理后仍保持78.3%的基因转染效率,解决了口服递送的核心难题。
图2:HTPBD的构建与表征
▌多模型疗效验证:从细胞到基因工程小鼠的全链条证据在原位CRC模型中,HTPBD联合5-FU使肿瘤抑制率达93.3%,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5天(对照组18天),T7E1检测显示TRAP1基因编辑效率达34.1%。针对化疗耐药模型,CT26-Luc5-FU细胞经TRAP1敲除后,P-糖蛋白表达下调58%,5-FU敏感性恢复,联合αPD-1治疗使中位生存期提升至44天。在ApcMin/+自发CRC模型中,该方案使肠道肿瘤数量减少62.4%,18F-FDG PET显示肿瘤代谢活性降低71%,免疫荧光证实CD8+ T细胞浸润增加4.3倍,髓系抑制细胞(MDSCs)减少60.8%。类器官实验进一步表明,HTPBD+5-FU处理使Ki67阳性细胞比例下降49.3%,验证了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效应。
图6:HTPBDTRAP1+5-FU联合ICB在化疗耐药和自发CRC中的抗肿瘤疗效
▌学术与临床转化价值:重塑免疫微环境的双重突破该研究首次将CRISPR-Cas9系统与口服纳米递送结合,其学术创新在于:① 揭示TRAP1/CypD/mPTP轴作为克服CRC化疗耐药的新靶点,补充了线粒体应激调控免疫逃逸的理论框架;② 证明TMAO修饰可同时解决黏液穿透与核酸保护难题,为口服基因治疗提供通用载体策略。临床层面,该系统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展现的“冷肿瘤”转“热肿瘤”效应(DC成熟率提升至46.8%),为MSS型CRC患者提供了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范式,且重复给药未观察到肠道屏障损伤,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异常,为Ⅰ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这种“靶点发现-载体设计-多模型验证”的转化研究模式,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总结:基因编辑口服递送开启肠癌个体化治疗新篇章,临床转化曙光初现
这篇综述揭示了TRAP1基因编辑联合chemo-immunotherapy的强大潜力。HTPBD系统通过精准靶向敲除TRAP1,诱导MPT驱动的肿瘤细胞坏死,同时重塑免疫激活TME,为克服CRC化疗耐药与免疫抑制提供了全新路径。从机制到模型的“全线突破”,展现了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的协同魅力。尽管临床转化仍需跨越长期安全性、大规模生产等关卡,但其在耐药及自发肿瘤模型中的优异表现,已为CRC个体化治疗点亮了希望之灯。未来若能与更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靶向药物“强强联合”,有望改写CRC治疗的临床指南。
参考文献
Zhao K, Yan Y, Jin X K, et al. An orally administered gene editing nanoparticle boosts chemo-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5: 1-1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