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时节,太行山深处薄雾氤氲。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溪镇淙上村的万亩梯田里,一垄垄潞党参苗青翠欲滴,药农们正躬身除草、精心管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参香。
长治,古称上党,是党参的发源地,潞党参以其独特形态和卓越品质闻名于世。依托山西省中医药强省战略和“东药材”产业布局,长治市将潞党参作为“土特产”的金字招牌重点打造,咬定“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目标,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太行之麓参香千年
潞党参,因最早产于上党地区(今长治市)而得名,其“狮头凤尾菊花芯”的外形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便受到赞誉,是山西道地中药材代表之一,入选山西“十大晋药”。
据《范子计然》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上党地区已有人参(即潞党参)产出,而到了清朝,《本草从新》更是明确记载“参须上党者佳”,进一步确立了潞党参的药用地位。2023年,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潞党参主产地平顺县,药农们依然沿袭特有的“三揉三搓”古法加工工艺,一株优质潞党参需经3遍手工搓捋和反复日晒,方成干货。
新华·平顺潞党参价格指数监测显示,截至8月30日,平顺潞党参价格每公斤维持在84-117元,潞党参价格指数报3103.05点,与2021年6月相比,上涨2103.05点,涨幅210.3%。
过去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药农们往往“守着金山过穷日子”。随着潞党参价格的持续走高,长治市各主产区县加大政策扶持,药农种植热情高涨。2024年长治市潞党参总面积达4.3万亩,总产量5815吨,总产值5.92亿元,成为富民惠农的支柱产业。
科技驱动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延伸链条、提升价值,要让潞党参真正成为富民产业,仅靠种植远远不够。长治市着力推动潞党参从“论斤卖原料”向“按克卖产品”转变,构建“育苗—种植—加工—检测—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山西潞党参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在平顺、沁源等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库、组培中心和工厂化育苗基地,攻关潞党参种子“芯片”技术。各县区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扩大种植规模,推广“幸福农法”、微生物农法等生态种植技术。
长治市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屯留、沁源等县区在林下规模种植潞党参,实现“长期得绿、短期获利”。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累计达16.7万亩左右,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企业26家,林下经济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一体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长治市有171家党参初加工主体,产品涵盖党参条、段、片等初加工品,以及饮片、口服液、参脯、参酒、参茶、参膏、米炒党参、党参粉等深加工产品。特别是随着党参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以潞党参为原料或辅料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新品类不断涌现,市场空间极大拓展。
山西省中药材集团、浙农集团、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沁源林溪、淙上春(山西)大健康等龙头企业积极合作,推广GAP标准化种植和有机认证,完善“种植规模化、产业链条一体化、集体经济多元化”模式。“党参大王”孙海峰、“一参一柿”申丽珍等一批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带动小微企业和药农共同发展。
潞党参产业的魅力,不止于田间和车间。长治市深挖千年药乡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中药材+”融合发展模式。在平顺县黑虎村和淙上村,依托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和万亩种植基地,建成了潞党参专业小镇、展览馆和自然课堂。游客可了解种植历史、体验种管收全过程、参观深加工转化。两村通过“潞党参大道”相连,形成观光游、体验游集群,2024年仅黑虎村就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
擘画蓝图打造“王炸”产业
今年,长治市印发潞党参产业振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锚定“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规模扩张、加工升级、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科技引领、市场拓展、服务增效等“八项工程”,构建从种业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培育潞党参产业新质生产力,力争到2027年,全市潞党参面积突破10万亩,产量超1.1万吨,农业产值突破11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潞党参产业链各环节加紧扩大产能。走进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年产五亿支潞党参的新厂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企业生产负责人表示,新厂区将于今年完工投产,年处理中药材5000吨以上,带动种植面积五万亩。淙上春(山西)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微生物农法”技术,实现了潞党参种植环境的“全生态化、类野生级”。同时,传承弘扬千年潞党参滋补文化,打造的系列药食同源产品,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从太岳山巅俯瞰,层层药田绿浪翻涌。古老的《本草纲目》智慧与现代产业蓝图在这里交汇,青青药苗承载着药农们“党参花开幸福来”的期盼,长治的中药材产业振兴故事,正续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精彩篇章。(李新苗)
秋日时节,太行山深处薄雾氤氲。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溪镇淙上村的万亩梯田里,一垄垄潞党参苗青翠欲滴,药农们正躬身除草、精心管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参香。
长治,古称上党,是党参的发源地,潞党参以其独特形态和卓越品质闻名于世。依托山西省中医药强省战略和“东药材”产业布局,长治市将潞党参作为“土特产”的金字招牌重点打造,咬定“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目标,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太行之麓参香千年
潞党参,因最早产于上党地区(今长治市)而得名,其“狮头凤尾菊花芯”的外形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便受到赞誉,是山西道地中药材代表之一,入选山西“十大晋药”。
据《范子计然》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上党地区已有人参(即潞党参)产出,而到了清朝,《本草从新》更是明确记载“参须上党者佳”,进一步确立了潞党参的药用地位。2023年,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潞党参主产地平顺县,药农们依然沿袭特有的“三揉三搓”古法加工工艺,一株优质潞党参需经3遍手工搓捋和反复日晒,方成干货。
新华·平顺潞党参价格指数监测显示,截至8月30日,平顺潞党参价格每公斤维持在84-117元,潞党参价格指数报3103.05点,与2021年6月相比,上涨2103.05点,涨幅210.3%。
过去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药农们往往“守着金山过穷日子”。随着潞党参价格的持续走高,长治市各主产区县加大政策扶持,药农种植热情高涨。2024年长治市潞党参总面积达4.3万亩,总产量5815吨,总产值5.92亿元,成为富民惠农的支柱产业。
科技驱动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延伸链条、提升价值,要让潞党参真正成为富民产业,仅靠种植远远不够。长治市着力推动潞党参从“论斤卖原料”向“按克卖产品”转变,构建“育苗—种植—加工—检测—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山西潞党参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在平顺、沁源等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库、组培中心和工厂化育苗基地,攻关潞党参种子“芯片”技术。各县区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扩大种植规模,推广“幸福农法”、微生物农法等生态种植技术。
长治市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屯留、沁源等县区在林下规模种植潞党参,实现“长期得绿、短期获利”。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累计达16.7万亩左右,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企业26家,林下经济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一体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长治市有171家党参初加工主体,产品涵盖党参条、段、片等初加工品,以及饮片、口服液、参脯、参酒、参茶、参膏、米炒党参、党参粉等深加工产品。特别是随着党参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以潞党参为原料或辅料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新品类不断涌现,市场空间极大拓展。
山西省中药材集团、浙农集团、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沁源林溪、淙上春(山西)大健康等龙头企业积极合作,推广GAP标准化种植和有机认证,完善“种植规模化、产业链条一体化、集体经济多元化”模式。“党参大王”孙海峰、“一参一柿”申丽珍等一批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带动小微企业和药农共同发展。
潞党参产业的魅力,不止于田间和车间。长治市深挖千年药乡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中药材+”融合发展模式。在平顺县黑虎村和淙上村,依托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和万亩种植基地,建成了潞党参专业小镇、展览馆和自然课堂。游客可了解种植历史、体验种管收全过程、参观深加工转化。两村通过“潞党参大道”相连,形成观光游、体验游集群,2024年仅黑虎村就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
擘画蓝图打造“王炸”产业
今年,长治市印发潞党参产业振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锚定“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规模扩张、加工升级、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科技引领、市场拓展、服务增效等“八项工程”,构建从种业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培育潞党参产业新质生产力,力争到2027年,全市潞党参面积突破10万亩,产量超1.1万吨,农业产值突破11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潞党参产业链各环节加紧扩大产能。走进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年产五亿支潞党参的新厂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企业生产负责人表示,新厂区将于今年完工投产,年处理中药材5000吨以上,带动种植面积五万亩。淙上春(山西)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微生物农法”技术,实现了潞党参种植环境的“全生态化、类野生级”。同时,传承弘扬千年潞党参滋补文化,打造的系列药食同源产品,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从太岳山巅俯瞰,层层药田绿浪翻涌。古老的《本草纲目》智慧与现代产业蓝图在这里交汇,青青药苗承载着药农们“党参花开幸福来”的期盼,长治的中药材产业振兴故事,正续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精彩篇章。(李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