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黄土高原上泛起层层金色波浪。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被誉为“四大名米”之一的沁州黄小米即将迎来丰收。田间地头,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微风拂过,谷浪翻滚,清香四溢,描绘出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一颗小米的千年传承
沁县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雨量适中,成为中国小米之乡。如今,沁州黄小米不仅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种植历史悠久的沁州黄小米,其品种独特,谷粒色泽金黄,米粒饱满圆润,蒸煮后粥浆醇黄,米油浓稠,香味浓郁,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素有“金珠子”的美誉。早在明清时期,沁州黄小米就成为宫廷贡品,声名远播。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期,由于种植效益、品种退化、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也曾面临挑战。如何让古老的“金珠子”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将沁州黄小米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特”“优”战略,从品种提纯复壮、标准化种植、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沁州黄小米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引领下,沁州黄小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沁州黄小米的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沁州黄小米已经成为沁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种业先行。为了保护好、发展好沁州黄这一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沁县与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在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的标准化育种基地内,农业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原种的长势。“我们通过‘提纯复壮’,不断选育优良单株,保持和恢复沁州黄的种性,确保其纯度、净度和发芽率。”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董事长石耀武介绍道。公司采用“统一育种、统一供种”的模式,从源头上保证了全县种植的沁州黄品质纯正、性状稳定。
除了保种,更要增产提质。沁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高效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以前种谷子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讲的是科学种田。”沁州黄镇党委书记田冠英指着眼前的谷子地说,“你看这谷穗,又长又密,籽粒鼓囊囊的。什么时候施肥、浇多少水、怎么防病,都有讲究。今年风调雨顺,加上管理到位,肯定是个好收成!”
延伸链条释放价值
把小米卖出去,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小米的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沁县立足乡土、打造特色,围绕沁州黄小米这一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和提升沁州黄小米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了集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小米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稳产高产,还带动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经过清理、去石、碾米、色选、包装等一道道精细工序,金黄的小米被分装成各式产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除了传统的小米,这里还开发出了小米锅巴、小米能量棒、小米酥、小米杂粮饼干、杂粮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品类多达数十种。
“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目标是让小米从‘主食’变成‘主吃’,适应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伟表示。精深加工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更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就业,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沁县积极探索“小米+文旅”“小米+康养”等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沁州黄小米文化,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尝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小米文化,带动消费升级。(李新苗)
时值金秋,黄土高原上泛起层层金色波浪。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被誉为“四大名米”之一的沁州黄小米即将迎来丰收。田间地头,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微风拂过,谷浪翻滚,清香四溢,描绘出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一颗小米的千年传承
沁县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雨量适中,成为中国小米之乡。如今,沁州黄小米不仅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种植历史悠久的沁州黄小米,其品种独特,谷粒色泽金黄,米粒饱满圆润,蒸煮后粥浆醇黄,米油浓稠,香味浓郁,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素有“金珠子”的美誉。早在明清时期,沁州黄小米就成为宫廷贡品,声名远播。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期,由于种植效益、品种退化、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也曾面临挑战。如何让古老的“金珠子”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将沁州黄小米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特”“优”战略,从品种提纯复壮、标准化种植、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沁州黄小米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引领下,沁州黄小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沁州黄小米的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沁州黄小米已经成为沁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种业先行。为了保护好、发展好沁州黄这一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沁县与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在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的标准化育种基地内,农业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原种的长势。“我们通过‘提纯复壮’,不断选育优良单株,保持和恢复沁州黄的种性,确保其纯度、净度和发芽率。”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董事长石耀武介绍道。公司采用“统一育种、统一供种”的模式,从源头上保证了全县种植的沁州黄品质纯正、性状稳定。
除了保种,更要增产提质。沁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高效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以前种谷子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讲的是科学种田。”沁州黄镇党委书记田冠英指着眼前的谷子地说,“你看这谷穗,又长又密,籽粒鼓囊囊的。什么时候施肥、浇多少水、怎么防病,都有讲究。今年风调雨顺,加上管理到位,肯定是个好收成!”
延伸链条释放价值
把小米卖出去,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小米的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沁县立足乡土、打造特色,围绕沁州黄小米这一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和提升沁州黄小米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了集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小米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稳产高产,还带动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经过清理、去石、碾米、色选、包装等一道道精细工序,金黄的小米被分装成各式产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除了传统的小米,这里还开发出了小米锅巴、小米能量棒、小米酥、小米杂粮饼干、杂粮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品类多达数十种。
“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目标是让小米从‘主食’变成‘主吃’,适应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伟表示。精深加工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更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就业,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沁县积极探索“小米+文旅”“小米+康养”等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沁州黄小米文化,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尝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小米文化,带动消费升级。(李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