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监管风暴之下,摩尔线程可能成为下一个寒武纪吗?

智车科技

5天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成为公司绝对主力,收入达6.6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94.85%。...虽然摩尔线程产品在部分场景已经可用,但在最高性能的AI训练和科学计算领域,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存在代际差距。

近日,英伟达公司因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

可以预见,对于英伟达的监管风暴将会持续,而风暴之下,中国芯片企业似乎迎来了重要的发展窗口。其中,短短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0%,毛利率近70%,国产GPU明星企业摩尔线程正用亮眼数据吸引资本目光。然而,高增长的背后,市场不禁要问:这家公司能否迅速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盈利之路?还是重蹈寒武纪覆辙,经历相对漫长的厚积薄发过程。

2025年9月5日晚,摩尔线程智能科技更新科创板IPO招股说明书,披露了令人瞩目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2022年至2024年三年营收总和。

与此同时,公司亏损额呈现收窄趋势,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2.71亿元。在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和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双重机遇下,摩尔线程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既展现了其技术实力和商业策略的阶段性成功,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一、高增长背后的产品布局与市场机遇

摩尔线程自2020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全功能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与销售。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2022年的4608.83万元,到2023年的1.24亿元,2024年跃升至4.38亿元,直至2025年上半年达到7.0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

这种惊人增长背后,是公司多元化产品矩阵的精心布局和市场需求的完美契合。摩尔线程的产品线覆盖了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虚拟化、智能媒体及个人娱乐等多个领域。其智算集群产品可扩展至万卡规模,广泛应用于大型计算中心;专业图形显卡服务于工业设计和数字孪生等高端行业;桌面级显卡成功进入游戏和办公市场;智能SoC产品则在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快速落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成为公司绝对主力,收入达6.6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94.85%。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摩尔线程已经成功抓住了此轮AI算力爆发的市场机遇,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毛利率的提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2022年的-70.08%,到2023年的25.87%,2024年达到70.71%,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69.14%的高位水平。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也显示出其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改善。

二、寒武纪的前车之鉴:高增长与持续亏损的悖论

作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曾经走过一条从资本宠儿到业绩承压,再到盈利后股价一飞冲天的曲折道路。该公司上市初期也曾经历过收入高速增长期,但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困境,股价从最高点下跌超过80%,市值蒸发超千亿元。

寒武纪的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单一客户和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当主要客户转向自研芯片后,业绩受到巨大冲击;其次是研发投入与商业落地之间的不平衡,虽然技术投入巨大,但未能及时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后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国际巨头英伟达、AMD等公司在华业务的强势地位,以及国内其他芯片企业的崛起,都在不断挤压生存空间。

如今,摩尔线程面临着类似的情境。尽管营收增长迅速,但公司至今仍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5.24亿元、13.48亿元、8.39亿元和2.71亿元。虽然亏损额在收窄,但累计亏损已接近40亿元。

与此同时,研发投入持续高位运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59亿元、7.44亿元、8.59亿元和4.3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46.31%、601.68%、196.07%和61.27%。高研发投入虽然是芯片企业的普遍特征,但也对公司的现金流和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摩尔线程的差异化优势与未来挑战

与寒武纪相比,摩尔线程确实展现出一些差异化优势。首先是更加均衡的产品布局。不同于寒武纪早期专注于AI训练芯片,摩尔线程采取了"智算+图形"双轮驱动战略,这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是在生态建设上的早期布局。摩尔线程从成立之初就注重软件栈的开发和开发者生态的培育,支持CUDA兼容和多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这有助于降低用户迁移门槛,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

此外,摩尔线程还展现出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公司毛利率的快速提升和亏损额的持续收窄,都表明其经营效率正在不断改善。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正在洽谈的客户预计订单合计超过20亿元,其中AI智算领域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7亿元,这为未来业绩提供了一定可见性。

图片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摩尔线程在手订单金额为4.15亿元,这一数字与公司期望的快速增长目标相比仍有差距。但好消息是,市场仍旧广阔,尤其是国内市场。

技术差距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摩尔线程产品在部分场景已经可用,但在最高性能的AI训练和科学计算领域,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存在代际差距。如何在高研发投入和商业化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公司面临的核心挑战。

后记:

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管理层预计最早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但这一盈利包含政府补助带来的收益。扣除政府补助后,公司2027年预计处于微利状态。

与寒武纪相比,摩尔线程虽然展现出更好的产品布局和成本控制能力,但仍需证明自己能够避免重蹈"高开低走"的覆辙。在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面前,技术突破、生态建设和商业落地的三重挑战将决定其最终能否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原文标题 : 英伟达监管风暴之下,摩尔线程可能成为下一个寒武纪吗?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成为公司绝对主力,收入达6.6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94.85%。...虽然摩尔线程产品在部分场景已经可用,但在最高性能的AI训练和科学计算领域,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存在代际差距。

近日,英伟达公司因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

可以预见,对于英伟达的监管风暴将会持续,而风暴之下,中国芯片企业似乎迎来了重要的发展窗口。其中,短短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0%,毛利率近70%,国产GPU明星企业摩尔线程正用亮眼数据吸引资本目光。然而,高增长的背后,市场不禁要问:这家公司能否迅速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盈利之路?还是重蹈寒武纪覆辙,经历相对漫长的厚积薄发过程。

2025年9月5日晚,摩尔线程智能科技更新科创板IPO招股说明书,披露了令人瞩目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2022年至2024年三年营收总和。

与此同时,公司亏损额呈现收窄趋势,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2.71亿元。在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和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双重机遇下,摩尔线程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既展现了其技术实力和商业策略的阶段性成功,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一、高增长背后的产品布局与市场机遇

摩尔线程自2020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全功能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与销售。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2022年的4608.83万元,到2023年的1.24亿元,2024年跃升至4.38亿元,直至2025年上半年达到7.0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

这种惊人增长背后,是公司多元化产品矩阵的精心布局和市场需求的完美契合。摩尔线程的产品线覆盖了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虚拟化、智能媒体及个人娱乐等多个领域。其智算集群产品可扩展至万卡规模,广泛应用于大型计算中心;专业图形显卡服务于工业设计和数字孪生等高端行业;桌面级显卡成功进入游戏和办公市场;智能SoC产品则在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快速落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成为公司绝对主力,收入达6.6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94.85%。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摩尔线程已经成功抓住了此轮AI算力爆发的市场机遇,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毛利率的提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2022年的-70.08%,到2023年的25.87%,2024年达到70.71%,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69.14%的高位水平。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也显示出其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改善。

二、寒武纪的前车之鉴:高增长与持续亏损的悖论

作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曾经走过一条从资本宠儿到业绩承压,再到盈利后股价一飞冲天的曲折道路。该公司上市初期也曾经历过收入高速增长期,但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困境,股价从最高点下跌超过80%,市值蒸发超千亿元。

寒武纪的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单一客户和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当主要客户转向自研芯片后,业绩受到巨大冲击;其次是研发投入与商业落地之间的不平衡,虽然技术投入巨大,但未能及时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后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国际巨头英伟达、AMD等公司在华业务的强势地位,以及国内其他芯片企业的崛起,都在不断挤压生存空间。

如今,摩尔线程面临着类似的情境。尽管营收增长迅速,但公司至今仍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5.24亿元、13.48亿元、8.39亿元和2.71亿元。虽然亏损额在收窄,但累计亏损已接近40亿元。

与此同时,研发投入持续高位运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59亿元、7.44亿元、8.59亿元和4.3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46.31%、601.68%、196.07%和61.27%。高研发投入虽然是芯片企业的普遍特征,但也对公司的现金流和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摩尔线程的差异化优势与未来挑战

与寒武纪相比,摩尔线程确实展现出一些差异化优势。首先是更加均衡的产品布局。不同于寒武纪早期专注于AI训练芯片,摩尔线程采取了"智算+图形"双轮驱动战略,这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是在生态建设上的早期布局。摩尔线程从成立之初就注重软件栈的开发和开发者生态的培育,支持CUDA兼容和多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这有助于降低用户迁移门槛,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

此外,摩尔线程还展现出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公司毛利率的快速提升和亏损额的持续收窄,都表明其经营效率正在不断改善。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正在洽谈的客户预计订单合计超过20亿元,其中AI智算领域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7亿元,这为未来业绩提供了一定可见性。

图片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摩尔线程在手订单金额为4.15亿元,这一数字与公司期望的快速增长目标相比仍有差距。但好消息是,市场仍旧广阔,尤其是国内市场。

技术差距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摩尔线程产品在部分场景已经可用,但在最高性能的AI训练和科学计算领域,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存在代际差距。如何在高研发投入和商业化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公司面临的核心挑战。

后记:

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管理层预计最早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但这一盈利包含政府补助带来的收益。扣除政府补助后,公司2027年预计处于微利状态。

与寒武纪相比,摩尔线程虽然展现出更好的产品布局和成本控制能力,但仍需证明自己能够避免重蹈"高开低走"的覆辙。在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面前,技术突破、生态建设和商业落地的三重挑战将决定其最终能否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原文标题 : 英伟达监管风暴之下,摩尔线程可能成为下一个寒武纪吗?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