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和二
编辑/娜娜
首先,笔者想表达的观点是,在西贝与罗永浩这件事情上,争取以最客观的态度理性分析,尽可能刨除不科学、情绪性或大众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尤其是对某些现象——比如预制菜,要具有基本常识的合理认知。我们所有人面对的是切实的生活,而不是谁让我们觉得爽就站谁的队。
1、贾国龙“听劝”了,但战火还在继续
事情的前因大家应该都了解了,这里就不再赘述。9月11日,贾国龙硬扛罗永浩,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以此反击其此前的负面言论。作为网络大V,罗永浩见贾国龙不认错更加来劲,发布内容称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战火一下子就升级了。
9月12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对贾国龙进行了专访,主持人劝贾国龙“讲和”,其文写到:
在罗永浩吃饭的包间,和贾国龙聊了聊。贾国龙这两天收到了数千条消息,多数朋友都劝他不要硬刚。按照沟通的技巧,他应该在第一时间和罗永浩道歉,让对方没有好的消费体验,但西贝确实没有预制菜,可能是厨师做的不合罗老师口味,请罗老师做品鉴官随时接受批评,然后推出“老罗套餐”,让用户提建议。大有可能转危为机,还能借一波流量。
但贾国龙说他不愿意这样,即使生意不做了,也一定要争个黑白。这场风波,已经影响了西贝的生意,全国门店昨天收入已少了200多万。现在有很多人说西贝必败,因为贾国龙的对手不是罗永浩而是罗所代表的公众情绪。
劝贾国龙向罗永浩赔礼道歉的处理手法堪称“圆滑”,也可能是很多生意人在正常理性需求下会采用的方法,但当时在气头上的贾国龙一开始没有答应,甚至表态“生意可以不做,官司一定要打”。
当时贾国龙的态度,很像今年5月份于东来怒斥柴怼怼,“如果维权不成功,我宁可关掉胖东来,永远离开这个行业!”,这就是以死相争。贾国龙一开始也表现出这样的决心。
这场风波对西贝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公众来说,并不真正在意搞清楚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意味着什么以及预制菜到底好坏如何,在刻板认知中,我去餐厅吃饭,就应该给我端出来现摘现制现炒的,所以预制菜总归似乎有那么一些不新鲜不健康。
“预制菜”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国家政策以及产业现状,罗永浩身为资深网络大V,他自然也知道深究这个话题对他而言并非最安全的流量来源。9月13日,罗永浩率先发文宣布,西贝预制菜事件告一段落,自己要去“忙正事”。
9月14日,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贾国龙的意思很明显,以后西贝的菜可能会公示得更明确,是现制现炒,还是有部分是预制,预制到什么程度都将更加透明化,这显然是餐饮企业的一大进步。
只是在这次回应最后,贾国龙回击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帮西贝进步。”此话再一次激起对方的愤怒,原本主动停战的罗永浩表示这事揭不过去了。
2、预制菜是“洪水猛兽”?
近年来,预制菜话题不断,绝大部分大众始终视预制菜为“洪水猛兽”——不健康、保质期长、添加剂等这些负面标签与预制菜紧密关联。大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负面刻板认知,在于“预制菜”这三个字严重缺乏清晰明确而且一致的理解,而餐饮企业对这一块的做法又是遮遮掩掩不敢坦诚公开,市场严重缺乏关于预制菜的“教育”,大家凭想象理解,导致越臆测就越妖魔化。
事实上,早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就联合发布了一则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其中并不包括大众认知中的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这则通知依然很含糊。在现代餐饮连锁发展模式之下,中央厨房成为重要的集成式“生产中心”,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所有从中央厨房生产出来并配送到全国各地门店的半成品,都成了“预制菜”,但事实上,这些半成品既没有添加剂,也不存在时间稍长而营养流失或不健康的问题,甚至口感上也不一定比现做的差到哪里去。
有网友声称,“预制菜也不可怕,但一个口口声声不是预制菜其实全是预制菜,还要起诉人家,就不对了。”这样的观点比较理性客观,但其中的问题在于,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跟餐饮企业理解的预制菜范围不一样。也就是说,消费者认为不是现摘现炒的就是预制菜,在这里预制菜的范围更大,但餐企认为的并不是预制菜,在他们那里的范围更窄。
所以,贾国龙表示他对预制菜的定义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他认为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要解决消费者与餐企之间对于预制菜概念的认知差异,就需要更清晰更详细的“明示”,如前文所述,要告诉消费者,这道菜是怎么来的,是100%刚做的,还是有部分工序是之前已经做好的。
在这一点上,老乡鸡就做得比较“妥帖”。2024年4月,老乡鸡官方发布了一份菜品溯源报告。将在售的119个正餐菜品划分为餐厅现做(含生鲜现做、生切现做、生调现做)、半预制(含央厨半预制、外采半预制)和复热预制三个类别,数量分别为84个、33个和2个,占比分别为70.6%、27.7%和1.7%。老乡鸡主动公开加工等级,虽未完全“去预制”,却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知情权意义上的认可。
此次罗永浩怼西贝的核心点,本质并非是该不该用预制菜,而在于西贝用了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原料,但价格却没有相应的便宜,反而表现得很贵,也就是“质价不对等”。
那么,西贝的菜品是不是偏贵?笔者不久前在上海一家西贝用餐体验确实是偏贵,但口味还是不错的。
据虎嗅的报道,在窄门餐眼内搜索西北菜品类后,可以看到除西贝显示人均价格为85.03元之外,其余规模超20家以上的餐厅人均价格均维持在24元~55元之间,其中另一知名连锁品牌九毛九西北菜的人均价格为54.91元。
写在最后
在这次事件中,罗永浩充当了舆论急先锋,表面上是罗永浩与西贝两方的矛盾和争论,但实际上,是消费者与餐饮企业在预制菜标准上的认知偏差,和消费者在预制菜食用上的消费知情和体验落差。正如罗永浩自己所言,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此次事件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站在了罗永浩这一边?不是因为老罗情商高、嘴炮打得漂亮,大众表面上是拥护罗永浩,其实是每一个消费者对自身权益捍卫的体现。
事情发展到今天,问题的焦点已经足够明确,企业不是不能用预制菜,而是用了,应该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不能将预制菜冒充新鲜现做菜,更不能质价不对等。而对企业来说,主动透明的沟通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坦诚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加工情况,不仅能减少误解,更能建立信任。老乡鸡就是正面的案例。
当然,任何网络事件,每个人都应当保持一分清醒,在互联网资讯碎片化粉尘化的时代,大众需要更多基本常识性的理性判断和认知。
登录 | 注册
于东来:做好企业不易,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西贝问题
西贝发表致歉信:彻底向胖东来学习,国庆前完成9大调整
西贝事件:给“餐超”三点启示
西贝事件启示:为什么消费者视角如此重要?
罗永浩“邀约”西贝贾国龙进行直播对话
摊上“预制菜”三个字,贾国龙永远吵不赢罗永浩
1-8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和二
编辑/娜娜
首先,笔者想表达的观点是,在西贝与罗永浩这件事情上,争取以最客观的态度理性分析,尽可能刨除不科学、情绪性或大众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尤其是对某些现象——比如预制菜,要具有基本常识的合理认知。我们所有人面对的是切实的生活,而不是谁让我们觉得爽就站谁的队。
1、贾国龙“听劝”了,但战火还在继续
事情的前因大家应该都了解了,这里就不再赘述。9月11日,贾国龙硬扛罗永浩,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以此反击其此前的负面言论。作为网络大V,罗永浩见贾国龙不认错更加来劲,发布内容称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战火一下子就升级了。
9月12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对贾国龙进行了专访,主持人劝贾国龙“讲和”,其文写到:
在罗永浩吃饭的包间,和贾国龙聊了聊。贾国龙这两天收到了数千条消息,多数朋友都劝他不要硬刚。按照沟通的技巧,他应该在第一时间和罗永浩道歉,让对方没有好的消费体验,但西贝确实没有预制菜,可能是厨师做的不合罗老师口味,请罗老师做品鉴官随时接受批评,然后推出“老罗套餐”,让用户提建议。大有可能转危为机,还能借一波流量。
但贾国龙说他不愿意这样,即使生意不做了,也一定要争个黑白。这场风波,已经影响了西贝的生意,全国门店昨天收入已少了200多万。现在有很多人说西贝必败,因为贾国龙的对手不是罗永浩而是罗所代表的公众情绪。
劝贾国龙向罗永浩赔礼道歉的处理手法堪称“圆滑”,也可能是很多生意人在正常理性需求下会采用的方法,但当时在气头上的贾国龙一开始没有答应,甚至表态“生意可以不做,官司一定要打”。
当时贾国龙的态度,很像今年5月份于东来怒斥柴怼怼,“如果维权不成功,我宁可关掉胖东来,永远离开这个行业!”,这就是以死相争。贾国龙一开始也表现出这样的决心。
这场风波对西贝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公众来说,并不真正在意搞清楚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意味着什么以及预制菜到底好坏如何,在刻板认知中,我去餐厅吃饭,就应该给我端出来现摘现制现炒的,所以预制菜总归似乎有那么一些不新鲜不健康。
“预制菜”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国家政策以及产业现状,罗永浩身为资深网络大V,他自然也知道深究这个话题对他而言并非最安全的流量来源。9月13日,罗永浩率先发文宣布,西贝预制菜事件告一段落,自己要去“忙正事”。
9月14日,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贾国龙的意思很明显,以后西贝的菜可能会公示得更明确,是现制现炒,还是有部分是预制,预制到什么程度都将更加透明化,这显然是餐饮企业的一大进步。
只是在这次回应最后,贾国龙回击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帮西贝进步。”此话再一次激起对方的愤怒,原本主动停战的罗永浩表示这事揭不过去了。
2、预制菜是“洪水猛兽”?
近年来,预制菜话题不断,绝大部分大众始终视预制菜为“洪水猛兽”——不健康、保质期长、添加剂等这些负面标签与预制菜紧密关联。大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负面刻板认知,在于“预制菜”这三个字严重缺乏清晰明确而且一致的理解,而餐饮企业对这一块的做法又是遮遮掩掩不敢坦诚公开,市场严重缺乏关于预制菜的“教育”,大家凭想象理解,导致越臆测就越妖魔化。
事实上,早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就联合发布了一则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其中并不包括大众认知中的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这则通知依然很含糊。在现代餐饮连锁发展模式之下,中央厨房成为重要的集成式“生产中心”,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所有从中央厨房生产出来并配送到全国各地门店的半成品,都成了“预制菜”,但事实上,这些半成品既没有添加剂,也不存在时间稍长而营养流失或不健康的问题,甚至口感上也不一定比现做的差到哪里去。
有网友声称,“预制菜也不可怕,但一个口口声声不是预制菜其实全是预制菜,还要起诉人家,就不对了。”这样的观点比较理性客观,但其中的问题在于,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跟餐饮企业理解的预制菜范围不一样。也就是说,消费者认为不是现摘现炒的就是预制菜,在这里预制菜的范围更大,但餐企认为的并不是预制菜,在他们那里的范围更窄。
所以,贾国龙表示他对预制菜的定义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他认为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要解决消费者与餐企之间对于预制菜概念的认知差异,就需要更清晰更详细的“明示”,如前文所述,要告诉消费者,这道菜是怎么来的,是100%刚做的,还是有部分工序是之前已经做好的。
在这一点上,老乡鸡就做得比较“妥帖”。2024年4月,老乡鸡官方发布了一份菜品溯源报告。将在售的119个正餐菜品划分为餐厅现做(含生鲜现做、生切现做、生调现做)、半预制(含央厨半预制、外采半预制)和复热预制三个类别,数量分别为84个、33个和2个,占比分别为70.6%、27.7%和1.7%。老乡鸡主动公开加工等级,虽未完全“去预制”,却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知情权意义上的认可。
此次罗永浩怼西贝的核心点,本质并非是该不该用预制菜,而在于西贝用了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原料,但价格却没有相应的便宜,反而表现得很贵,也就是“质价不对等”。
那么,西贝的菜品是不是偏贵?笔者不久前在上海一家西贝用餐体验确实是偏贵,但口味还是不错的。
据虎嗅的报道,在窄门餐眼内搜索西北菜品类后,可以看到除西贝显示人均价格为85.03元之外,其余规模超20家以上的餐厅人均价格均维持在24元~55元之间,其中另一知名连锁品牌九毛九西北菜的人均价格为54.91元。
写在最后
在这次事件中,罗永浩充当了舆论急先锋,表面上是罗永浩与西贝两方的矛盾和争论,但实际上,是消费者与餐饮企业在预制菜标准上的认知偏差,和消费者在预制菜食用上的消费知情和体验落差。正如罗永浩自己所言,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此次事件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站在了罗永浩这一边?不是因为老罗情商高、嘴炮打得漂亮,大众表面上是拥护罗永浩,其实是每一个消费者对自身权益捍卫的体现。
事情发展到今天,问题的焦点已经足够明确,企业不是不能用预制菜,而是用了,应该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不能将预制菜冒充新鲜现做菜,更不能质价不对等。而对企业来说,主动透明的沟通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坦诚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加工情况,不仅能减少误解,更能建立信任。老乡鸡就是正面的案例。
当然,任何网络事件,每个人都应当保持一分清醒,在互联网资讯碎片化粉尘化的时代,大众需要更多基本常识性的理性判断和认知。
登录 | 注册
于东来:做好企业不易,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西贝问题
西贝发表致歉信:彻底向胖东来学习,国庆前完成9大调整
西贝事件:给“餐超”三点启示
西贝事件启示:为什么消费者视角如此重要?
罗永浩“邀约”西贝贾国龙进行直播对话
摊上“预制菜”三个字,贾国龙永远吵不赢罗永浩
1-8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