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9月14日在湖北武汉闭幕,本届博览会设置10个室内展区和1个户外文旅IP展区,同期举办2场专业交流活动和5场交易洽谈活动。
本届博览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吸引近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观众达22.5万人次,现场交易额1.7亿元,产业洽谈达成合作交易8.1亿元,集中签约金额高达232.8亿元。
232.8亿元的集中签约额不仅彰显了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更揭示了文旅产业正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转型的重大变革。
数字背后体现出的是科技的赋能与金融的支持,正在共同推动这个行业从“资源依赖”向“内容驱动”和“科技赋能”延伸。
科技赋能,金融支持
在本届博览会上,科技赋能成为最大亮点。机器人、沉浸式体验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近年来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每年增长达10%左右,已成为带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打破文旅体验的边界。山地旅游中,智能导览系统不仅能精准讲解文化遗址历史,还能实时监测生态数据;沉浸AI技术能还原高原民俗,让游客通过体感交互参与传统节庆。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在主旨发言中指出:“AI+时代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催生新思路与新实践。低空文旅借助AI航线规划,实现‘安全观景’与‘生态保护’双赢。”
文旅3.0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提出,“文旅3.0”体现的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行业的创新性应用,文化创意已经升级为IP引领,科技创新已经转变为AI驱动。
在科技赋能的同时,金融支持也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加速文旅资源变“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婧表示,这一政策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四川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二是金融的职能正从单纯的资金供给,延伸到对重点项目、产业链条和消费场景的全方位支持。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25年预计新开业的商业和文旅项目超530个,其中文商旅综合体项目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商秀丽认为:“文商旅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产业边界,通过深度联动,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商旅互促、多业共生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
文旅融合的“全经济”属性正在凸显,它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纽带,联动多经济板块共同发展。
湖北恩施大峡谷依托喀斯特地貌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将“生态资源+体育赛事+乡村经济”深度绑定,赛事期间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
武汉江夏区依托梁子湖生态资源,打造“农耕体验+研学旅游+农产品定制”模式,让文旅红利直连农业产业链末端。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速超过诸多传统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重要板块。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文商旅综合体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武汉的武商梦时代年均总客流突破4000万人次;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影视IP为蓝本,打造可触摸、可沉浸、可消费的唐文化沉浸式主题乐园;成都的东郊记忆艺术区,以工业遗产活化与现代艺术创新为核心,构建“工业记忆场景化、商业消费潮流化”的格局。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从宏观层面评价了博览会展出的科技应用,他认为“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体验场景,消费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为期3天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9月14日在湖北武汉闭幕,本届博览会设置10个室内展区和1个户外文旅IP展区,同期举办2场专业交流活动和5场交易洽谈活动。
本届博览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吸引近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观众达22.5万人次,现场交易额1.7亿元,产业洽谈达成合作交易8.1亿元,集中签约金额高达232.8亿元。
232.8亿元的集中签约额不仅彰显了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更揭示了文旅产业正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转型的重大变革。
数字背后体现出的是科技的赋能与金融的支持,正在共同推动这个行业从“资源依赖”向“内容驱动”和“科技赋能”延伸。
科技赋能,金融支持
在本届博览会上,科技赋能成为最大亮点。机器人、沉浸式体验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近年来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每年增长达10%左右,已成为带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打破文旅体验的边界。山地旅游中,智能导览系统不仅能精准讲解文化遗址历史,还能实时监测生态数据;沉浸AI技术能还原高原民俗,让游客通过体感交互参与传统节庆。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在主旨发言中指出:“AI+时代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催生新思路与新实践。低空文旅借助AI航线规划,实现‘安全观景’与‘生态保护’双赢。”
文旅3.0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提出,“文旅3.0”体现的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行业的创新性应用,文化创意已经升级为IP引领,科技创新已经转变为AI驱动。
在科技赋能的同时,金融支持也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加速文旅资源变“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婧表示,这一政策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四川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二是金融的职能正从单纯的资金供给,延伸到对重点项目、产业链条和消费场景的全方位支持。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25年预计新开业的商业和文旅项目超530个,其中文商旅综合体项目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商秀丽认为:“文商旅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产业边界,通过深度联动,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商旅互促、多业共生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
文旅融合的“全经济”属性正在凸显,它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纽带,联动多经济板块共同发展。
湖北恩施大峡谷依托喀斯特地貌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将“生态资源+体育赛事+乡村经济”深度绑定,赛事期间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
武汉江夏区依托梁子湖生态资源,打造“农耕体验+研学旅游+农产品定制”模式,让文旅红利直连农业产业链末端。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速超过诸多传统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重要板块。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文商旅综合体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武汉的武商梦时代年均总客流突破4000万人次;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影视IP为蓝本,打造可触摸、可沉浸、可消费的唐文化沉浸式主题乐园;成都的东郊记忆艺术区,以工业遗产活化与现代艺术创新为核心,构建“工业记忆场景化、商业消费潮流化”的格局。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从宏观层面评价了博览会展出的科技应用,他认为“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体验场景,消费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