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误解”了西贝?

财经早餐

6天前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大战”,早就上了热搜,并且热度一直在延烧——要知道,双方可都自带流量属性,此番撕起逼来,简直比电影还精彩!
有意思的是,看似和这场大战毫无关系的于东来,也发声挺西贝!
9月12日,胖东来CEO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于东来挺西贝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是不是“预制菜”?
双方各执一词
事情,起源于9月10日下午16时55分,罗永浩发了一则“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的微博,引发轩然大波。截至本文创作,点赞已经达到1.4万,相关话题阅读量恐怕早已过亿!
图片来源:罗永浩微博(下同)
遭遇此等“重量级”质疑,西贝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要知道,在现在的网络语境里,“预制菜”三个字一旦出炉,对一家不算低档的餐厅,可以说是“核弹级”的打击!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否认使用预制菜,表示“预制菜是有国家严格定义的”,并详细还原罗永浩就餐过程:5人消费15道菜(含双份菜),总金额830元,还把且现场服务员获“挺好”的反馈,并把具体的菜单贴了出来——现在已经被西贝多家门店设定为“罗永浩菜单”,从北京到长沙,每位顾客都可以点,也可以根据人数点其中几道,这样有了罗永浩带货,至少不用纠结于“今天吃什么”了!
网传“罗永浩菜单”(不同门店可能略有差异)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接下来,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强调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指控其言论损害商誉,超出正常消费者行为范畴,并表示,明天开始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厨房、原料、工艺都向大众透明。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只是需要申请并佩戴防护工具,员工会带领参观,想看任何一道菜都可以。
而针对贾国龙的回应,罗永浩连续发布20余条微博,质疑西贝的回应,称“能把现做的菜做出隔夜重烤的味道,肯定是高科技”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细节,例如“菜量特别少”。同时声援网友的观点,表示“号称现烤羊排的皮竟然是不脆的”。
与此同时,罗永浩还发布10万元悬赏,并“转发送iPhone17一部”,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有效证据(如录像),并呼吁员工提供线索,并强调核心诉求是“消费者知情权”而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要求餐馆明确标注。
到了9月12日下午3点,罗永浩又表示自己“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西贝方面,则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将“罗永浩套餐”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并再次强调“向全社会开放西贝XIBEI后厨参观”。
具体的细节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双方争论细节众多,但核心早已超出“是否预制菜”本身,上升至消费者知情权与品牌形象保卫战的高度。
罗永浩和西贝
谁更占理?
我们不偏不倚,分析一下双方的观点谁更能站得住脚——其实都有道理,也都有偏颇之处!
其一,罗永浩认为,西贝的“价格高但体验差,性价比低”,同时一再指出西贝的“量太少”,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不甘示弱,认“目前走优质平价路线,定价合理,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上半年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比最高,分别占三成左右”。
西贝的价格高么?这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比。如果我们看一下上面那份“罗永浩菜单”(如果是真的),会发现这个结论值得商榷。从 每道“硬菜”的单价来看,很难直接得出“菜价高”的结论——开在商场里的店,成本肯定不能与“路边摊”相比,成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纵向看,近年来西贝“涨价”的消息时有耳闻,无论是108元5根羊排、59元一份番茄莜面、39元一个奶酪饼……北京烤鸭的面皮还单独收费,10元一笼,都能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此前,西贝就因“3个饺子29元”“一个馒头21元”多次上热搜,引发网友自嘲“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更为“要命的是,西贝是吃西北菜的,此品类在固有观念上与“高端精致”绝缘,向来主打“量大管饱”,引发争议自然不足为奇。但不管怎么说,贵与便宜总归是每个人主观的感受!
接下来就是本次分析的核心,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这其实涉及到预制菜的标准:一方认为“非现场制作即为预制菜,口感像加热品”,并以“现烤羊排的皮不脆”为佐证,对此西贝一方有不同的看法!
据多家媒体报道,贾国龙表示“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言外之意,只要最后一步“炒制”在店里,便不能算是预制菜了!
贾国龙进一步表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可能在贾总的眼里,只有那种“料理包”,才能算是预制菜,否则真细究起来,要吃“小炒肉”,难道从杀猪开始恐怕除了影视作品里夸张的描写,现实生活中没人会这么干!
凤凰网财经昨天刊发的一篇对西贝员工的采访,也部分印证了这一点:“像土豆炖牛肉,我们会提前做好。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当场去给他们做土豆炖牛肉。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你比如,连锁店要做一道“土豆烧牛腩”,肯定是很多的前序工作准备到位,土豆洗好切好,牛腩也切成块,冷链配送到每家门店,事先烧个七八分熟,顾客点了,再热一热就能上菜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餐的速度和标准化,否则要是真从洗土豆,切牛肉开始,那顾客的肚子确实真的要“天翻地覆”了!
那么按照相关规定,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呢?此前国家市监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从这个角度说,西贝“没有预制菜”似乎也能站得住脚。
当然双方争论的焦点,或许并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为什么做得像预制菜那么难吃,还卖那么贵”,这表面上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际上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行业标准(预加工)与消费者常识(现做现炒)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消费者抗拒为“工业化产品”支付“手工现做”的价格!
当然以目前餐饮行业的激烈程度,“城头变幻大王旗”每天都在上演。如果一家餐馆真的“又贵又难吃”,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但问题在于,西贝真是如此吗?
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假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多家西贝门店均出现客流高峰,平均排队时间为30分钟。就在2023年,西贝集团的营收已突破62亿元,超过九毛九同期的59.86亿元。在如今餐饮的“红海”市场,西贝到底靠什么生存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现在的西贝,已经是一家“伪装成餐馆的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
西贝的“秘密武器”?
西贝,可以说是中餐赛道里,开发儿童赛道的“先行者”。2017年,西贝开始切入儿童餐赛道,提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
到了2024年初,西贝董事长贾国龙透露,西贝过去一年里接待了640万名儿童。按照当年2.48亿名儿童的数据推算,每46名儿童,就有一名儿童吃过西贝。儿童对餐饮的判断标准,
跟大人不一样。大人看重价格和口味,儿童更关注吃得开不开心并且西贝的工作人员,对于如何“哄小孩子开心”可是有一套独门密码!
据相关报道,排队时,店员会给儿童扭花朵气球、派饮料和小零食,还播放动画片;菜单上画满了动物和蔬菜,跟儿童绘本一样生动;临走时,店员会跟孩子玩手头剪刀布,赢了就送玩具……凡此总总,不一而足!
西贝在儿童餐上的投入,早已开花结果:据Vista等报道,2019到2022年间,虽然行业经历洗涤,但西贝的儿童餐却展现出强大韧性,营收逆势增长高达415%。而儿童餐的快速增长背后,也带动了品牌家庭客群占比一举突破了65%,在大热的周末时段,家庭消费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78%,连带消费率提升42%。
2025年初,贾国龙在新年贺词中更是明确提及,西贝的品牌定位将会从西北民间菜家庭欢聚餐厅转型,并给西贝圈定了30岁以上,家庭年收入40万的消费群体。
由此可见,那些在此次罗永浩和西贝“撕逼”事件中,抱怨“西贝贵的人,可能本来也没被当成目标客户,西贝官网首页更赫然打出slogan:把更好的给孩子看来这是要铁了心在儿童乐园+中高端化的道路上走到底!但近年来,“儿童餐”这条赛道也越发拥挤。
尾声
与罗永浩的一场交锋,或许并不会让西贝伤筋动骨。但在餐饮行业愈发内卷、消费者愈发理性的今天,如何持续凸显差异化优势、巩固“带娃家庭”心智认知,或许才是西贝更需思考的长期命题。
毕竟,能同时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味道不踩雷的餐厅——并不多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大战”,早就上了热搜,并且热度一直在延烧——要知道,双方可都自带流量属性,此番撕起逼来,简直比电影还精彩!
有意思的是,看似和这场大战毫无关系的于东来,也发声挺西贝!
9月12日,胖东来CEO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于东来挺西贝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是不是“预制菜”?
双方各执一词
事情,起源于9月10日下午16时55分,罗永浩发了一则“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的微博,引发轩然大波。截至本文创作,点赞已经达到1.4万,相关话题阅读量恐怕早已过亿!
图片来源:罗永浩微博(下同)
遭遇此等“重量级”质疑,西贝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要知道,在现在的网络语境里,“预制菜”三个字一旦出炉,对一家不算低档的餐厅,可以说是“核弹级”的打击!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否认使用预制菜,表示“预制菜是有国家严格定义的”,并详细还原罗永浩就餐过程:5人消费15道菜(含双份菜),总金额830元,还把且现场服务员获“挺好”的反馈,并把具体的菜单贴了出来——现在已经被西贝多家门店设定为“罗永浩菜单”,从北京到长沙,每位顾客都可以点,也可以根据人数点其中几道,这样有了罗永浩带货,至少不用纠结于“今天吃什么”了!
网传“罗永浩菜单”(不同门店可能略有差异)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接下来,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强调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指控其言论损害商誉,超出正常消费者行为范畴,并表示,明天开始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厨房、原料、工艺都向大众透明。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只是需要申请并佩戴防护工具,员工会带领参观,想看任何一道菜都可以。
而针对贾国龙的回应,罗永浩连续发布20余条微博,质疑西贝的回应,称“能把现做的菜做出隔夜重烤的味道,肯定是高科技”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细节,例如“菜量特别少”。同时声援网友的观点,表示“号称现烤羊排的皮竟然是不脆的”。
与此同时,罗永浩还发布10万元悬赏,并“转发送iPhone17一部”,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有效证据(如录像),并呼吁员工提供线索,并强调核心诉求是“消费者知情权”而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要求餐馆明确标注。
到了9月12日下午3点,罗永浩又表示自己“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西贝方面,则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将“罗永浩套餐”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并再次强调“向全社会开放西贝XIBEI后厨参观”。
具体的细节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双方争论细节众多,但核心早已超出“是否预制菜”本身,上升至消费者知情权与品牌形象保卫战的高度。
罗永浩和西贝
谁更占理?
我们不偏不倚,分析一下双方的观点谁更能站得住脚——其实都有道理,也都有偏颇之处!
其一,罗永浩认为,西贝的“价格高但体验差,性价比低”,同时一再指出西贝的“量太少”,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不甘示弱,认“目前走优质平价路线,定价合理,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上半年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比最高,分别占三成左右”。
西贝的价格高么?这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比。如果我们看一下上面那份“罗永浩菜单”(如果是真的),会发现这个结论值得商榷。从 每道“硬菜”的单价来看,很难直接得出“菜价高”的结论——开在商场里的店,成本肯定不能与“路边摊”相比,成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纵向看,近年来西贝“涨价”的消息时有耳闻,无论是108元5根羊排、59元一份番茄莜面、39元一个奶酪饼……北京烤鸭的面皮还单独收费,10元一笼,都能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此前,西贝就因“3个饺子29元”“一个馒头21元”多次上热搜,引发网友自嘲“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更为“要命的是,西贝是吃西北菜的,此品类在固有观念上与“高端精致”绝缘,向来主打“量大管饱”,引发争议自然不足为奇。但不管怎么说,贵与便宜总归是每个人主观的感受!
接下来就是本次分析的核心,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这其实涉及到预制菜的标准:一方认为“非现场制作即为预制菜,口感像加热品”,并以“现烤羊排的皮不脆”为佐证,对此西贝一方有不同的看法!
据多家媒体报道,贾国龙表示“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言外之意,只要最后一步“炒制”在店里,便不能算是预制菜了!
贾国龙进一步表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可能在贾总的眼里,只有那种“料理包”,才能算是预制菜,否则真细究起来,要吃“小炒肉”,难道从杀猪开始恐怕除了影视作品里夸张的描写,现实生活中没人会这么干!
凤凰网财经昨天刊发的一篇对西贝员工的采访,也部分印证了这一点:“像土豆炖牛肉,我们会提前做好。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当场去给他们做土豆炖牛肉。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你比如,连锁店要做一道“土豆烧牛腩”,肯定是很多的前序工作准备到位,土豆洗好切好,牛腩也切成块,冷链配送到每家门店,事先烧个七八分熟,顾客点了,再热一热就能上菜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餐的速度和标准化,否则要是真从洗土豆,切牛肉开始,那顾客的肚子确实真的要“天翻地覆”了!
那么按照相关规定,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呢?此前国家市监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从这个角度说,西贝“没有预制菜”似乎也能站得住脚。
当然双方争论的焦点,或许并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为什么做得像预制菜那么难吃,还卖那么贵”,这表面上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际上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行业标准(预加工)与消费者常识(现做现炒)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消费者抗拒为“工业化产品”支付“手工现做”的价格!
当然以目前餐饮行业的激烈程度,“城头变幻大王旗”每天都在上演。如果一家餐馆真的“又贵又难吃”,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但问题在于,西贝真是如此吗?
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假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多家西贝门店均出现客流高峰,平均排队时间为30分钟。就在2023年,西贝集团的营收已突破62亿元,超过九毛九同期的59.86亿元。在如今餐饮的“红海”市场,西贝到底靠什么生存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现在的西贝,已经是一家“伪装成餐馆的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
西贝的“秘密武器”?
西贝,可以说是中餐赛道里,开发儿童赛道的“先行者”。2017年,西贝开始切入儿童餐赛道,提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
到了2024年初,西贝董事长贾国龙透露,西贝过去一年里接待了640万名儿童。按照当年2.48亿名儿童的数据推算,每46名儿童,就有一名儿童吃过西贝。儿童对餐饮的判断标准,
跟大人不一样。大人看重价格和口味,儿童更关注吃得开不开心并且西贝的工作人员,对于如何“哄小孩子开心”可是有一套独门密码!
据相关报道,排队时,店员会给儿童扭花朵气球、派饮料和小零食,还播放动画片;菜单上画满了动物和蔬菜,跟儿童绘本一样生动;临走时,店员会跟孩子玩手头剪刀布,赢了就送玩具……凡此总总,不一而足!
西贝在儿童餐上的投入,早已开花结果:据Vista等报道,2019到2022年间,虽然行业经历洗涤,但西贝的儿童餐却展现出强大韧性,营收逆势增长高达415%。而儿童餐的快速增长背后,也带动了品牌家庭客群占比一举突破了65%,在大热的周末时段,家庭消费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78%,连带消费率提升42%。
2025年初,贾国龙在新年贺词中更是明确提及,西贝的品牌定位将会从西北民间菜家庭欢聚餐厅转型,并给西贝圈定了30岁以上,家庭年收入40万的消费群体。
由此可见,那些在此次罗永浩和西贝“撕逼”事件中,抱怨“西贝贵的人,可能本来也没被当成目标客户,西贝官网首页更赫然打出slogan:把更好的给孩子看来这是要铁了心在儿童乐园+中高端化的道路上走到底!但近年来,“儿童餐”这条赛道也越发拥挤。
尾声
与罗永浩的一场交锋,或许并不会让西贝伤筋动骨。但在餐饮行业愈发内卷、消费者愈发理性的今天,如何持续凸显差异化优势、巩固“带娃家庭”心智认知,或许才是西贝更需思考的长期命题。
毕竟,能同时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味道不踩雷的餐厅——并不多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