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麻醉的“陇原实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伟与甘肃的围术期能力建设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奔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的共建工作。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奔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的共建工作。麻醉科专家李伟主任医师就是其中一员。他的任务很明确:不仅要开展临床工作,更要把现代围术期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真正扎根甘肃。

在很多人看来,麻醉医生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的角色。这其实是个误解。在现代医疗中,特别是在复杂的肿瘤手术中,麻醉医生肩负着全程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重任,是手术安全的“守门人”。李伟深知,他这次来甘肃,不仅仅是要做好一台手术的麻醉,更要当好一颗“种子”,把围术期管理的整套理念和方法播种在这片土地上。

专家介绍

李伟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党总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优秀援疆专家。

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胸外科、神经外科、胰腺外科及泌尿外科等复杂手术的麻醉管理,尤其在气管肿瘤、纵膈巨大肿瘤、嗜铬细胞瘤以及颅内占位等高难度病例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男性健康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副组长;广东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肿西行,

为甘肃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新活力

甘肃省肿瘤医院是一家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医疗机构。该院始建于1972年,其前身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让他尤为感慨的是,医院老一辈专家教授中不乏在全国肿瘤防治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这些老专家与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的元老们更是师出同门,有着深厚的同门情谊。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不仅见证了两家医院深厚的学术传承,也为今日的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的实施,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项目着眼于“大病不出省”的目标,通过“管理同质化”和“技术平移”等具体举措,切实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作为第七批派驻专家,李伟深知,此行的使命不仅在于技术交流,更在于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正在为陇原大地的健康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技术平移与流程重塑:

为复杂手术架设“安全桥”

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甘肃医院的手术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李伟注意到,在手术量同比增长10%的同时,手术质量也在同步提升。其中,四级手术和腔镜手术占比达到62%。这个变化表明,麻醉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随着高难度手术比例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麻醉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外科发展的要求。

在李伟的推动下,麻醉科重点对围术期监测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升级。有创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凝血功能动态监测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等深度麻醉监护技术被逐步纳入常规操作。李伟常说:“麻醉医生和围术期医生的眼睛,就是这些监护仪上的数据。”这些监测手段使麻醉团队能够精准把握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既为外科医生创造了更稳定的手术条件,也为患者安全构筑了多重保障。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针对高风险环节,李伟特别重视预案管理的规范化。他将应对大出血、困难气道、循环衰竭等风险的预案进行流程化、清单化改造,并通过反复培训和演练,使这些预案转化为麻醉团队的“肌肉记忆”。这种将应急预案转化为团队的本能反应的做法,确保团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团队赋能与理念升华:

打造“带不走的麻醉团队”

人才培育是此次工作的核心之一。李伟介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每批都有两名以上的麻醉医生到中肿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这些医生学成归来后,都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有效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升。这种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甘肃打造了一支本土化的高水平麻醉团队。

与此同时,李伟着力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落地实施。他改变了以往“外科主导”的传统模式,强调麻醉医生在术前评估、术中决策和术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核心作用。通过建立标准化的MDT流程,麻醉医生从幕后走向台前,与外科团队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更优化了患者的诊疗体验。

在李伟看来,麻醉团队的成长不仅要实现从“懂和会”到“精和准”的飞跃,更要提升对危重患者和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他经常对当地医生说:“我们要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这句话也是所有参与共建工作的专家们的共同目标。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结语:

种下一颗“精准”的种子

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甘肃医院麻醉科的能力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技术操作规范了,团队整体成长了,患者安全保障也更加扎实了。但这些表象之下的真正变化,远不止于此。李伟和他的同事们深知,能力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建设。中肿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流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诊疗理念。这种文化如同一颗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不仅改变了麻醉科的工作方式,更重塑了医务人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生命的敬畏心。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麻醉团队”正在用专业和坚守,为陇原大地的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他们的成长,最终将转化为千千万万甘肃百姓的健康福祉,让“大病不出省”从愿景走向现实。这正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家队”的担当——不仅输出技术,更输出标准、文化和希望,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奔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的共建工作。

2025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奔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的共建工作。麻醉科专家李伟主任医师就是其中一员。他的任务很明确:不仅要开展临床工作,更要把现代围术期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真正扎根甘肃。

在很多人看来,麻醉医生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的角色。这其实是个误解。在现代医疗中,特别是在复杂的肿瘤手术中,麻醉医生肩负着全程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重任,是手术安全的“守门人”。李伟深知,他这次来甘肃,不仅仅是要做好一台手术的麻醉,更要当好一颗“种子”,把围术期管理的整套理念和方法播种在这片土地上。

专家介绍

李伟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党总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优秀援疆专家。

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胸外科、神经外科、胰腺外科及泌尿外科等复杂手术的麻醉管理,尤其在气管肿瘤、纵膈巨大肿瘤、嗜铬细胞瘤以及颅内占位等高难度病例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男性健康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副组长;广东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肿西行,

为甘肃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新活力

甘肃省肿瘤医院是一家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医疗机构。该院始建于1972年,其前身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让他尤为感慨的是,医院老一辈专家教授中不乏在全国肿瘤防治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这些老专家与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的元老们更是师出同门,有着深厚的同门情谊。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不仅见证了两家医院深厚的学术传承,也为今日的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的实施,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项目着眼于“大病不出省”的目标,通过“管理同质化”和“技术平移”等具体举措,切实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作为第七批派驻专家,李伟深知,此行的使命不仅在于技术交流,更在于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正在为陇原大地的健康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技术平移与流程重塑:

为复杂手术架设“安全桥”

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甘肃医院的手术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李伟注意到,在手术量同比增长10%的同时,手术质量也在同步提升。其中,四级手术和腔镜手术占比达到62%。这个变化表明,麻醉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随着高难度手术比例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麻醉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外科发展的要求。

在李伟的推动下,麻醉科重点对围术期监测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升级。有创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凝血功能动态监测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等深度麻醉监护技术被逐步纳入常规操作。李伟常说:“麻醉医生和围术期医生的眼睛,就是这些监护仪上的数据。”这些监测手段使麻醉团队能够精准把握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既为外科医生创造了更稳定的手术条件,也为患者安全构筑了多重保障。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针对高风险环节,李伟特别重视预案管理的规范化。他将应对大出血、困难气道、循环衰竭等风险的预案进行流程化、清单化改造,并通过反复培训和演练,使这些预案转化为麻醉团队的“肌肉记忆”。这种将应急预案转化为团队的本能反应的做法,确保团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团队赋能与理念升华:

打造“带不走的麻醉团队”

人才培育是此次工作的核心之一。李伟介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每批都有两名以上的麻醉医生到中肿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这些医生学成归来后,都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有效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升。这种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甘肃打造了一支本土化的高水平麻醉团队。

与此同时,李伟着力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落地实施。他改变了以往“外科主导”的传统模式,强调麻醉医生在术前评估、术中决策和术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核心作用。通过建立标准化的MDT流程,麻醉医生从幕后走向台前,与外科团队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更优化了患者的诊疗体验。

在李伟看来,麻醉团队的成长不仅要实现从“懂和会”到“精和准”的飞跃,更要提升对危重患者和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他经常对当地医生说:“我们要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这句话也是所有参与共建工作的专家们的共同目标。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结语:

种下一颗“精准”的种子

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甘肃医院麻醉科的能力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技术操作规范了,团队整体成长了,患者安全保障也更加扎实了。但这些表象之下的真正变化,远不止于此。李伟和他的同事们深知,能力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建设。中肿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流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诊疗理念。这种文化如同一颗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不仅改变了麻醉科的工作方式,更重塑了医务人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生命的敬畏心。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麻醉团队”正在用专业和坚守,为陇原大地的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他们的成长,最终将转化为千千万万甘肃百姓的健康福祉,让“大病不出省”从愿景走向现实。这正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家队”的担当——不仅输出技术,更输出标准、文化和希望,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