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产业聚势,从制造到智造——2025年下半年陕西省城投公司信用风险展望

东方金诚

1周前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在转型中稳健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大产煤省地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速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转型,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投产。

报告正文如下

回溯过去,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陕西省始终难以摆脱“穷省”标签。1998年,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38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2,仅仅高于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但此后的陕西省却呈现出经济逆袭的态势,2019年在全国排名14位,一路赶超8个省份。2025年上半年,得益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稳定输出,以及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实现了经济运行的质效同步提升:GDP总量完成16828.01亿元、同比增长5.5%。

陕西

能源筑基、新兴拓局、科教兴陕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经济在持续向好的进程中不断孕育新动能,总体呈现出平稳发展、质效双升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14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2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工业增长领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2.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5位,其中能源工业持续发力,增加值同比增长8.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能源行业稳定且高效。

传统能源与化工“压舱石”作用凸显。

矿产资源方面,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能源工业产值整体趋势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在转型中稳健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大产煤省地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速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转型,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投产。油气产业方面,随着陕西省“油炼协同”战略深入推进,炼化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成果显著,规模以上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达188.5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0%,通过管网输送为全国多地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民生与工业用气需求。

基础工业蓄力发展,战新产业聚力突破。

陕西省基础工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国防军工航空等支柱产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亮眼,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1~5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依规划,到2025年末数字经济将全面扩展。目前,全省已形成多地协同的产业分布格局与超270家企业集聚态势。

科教融合铸就工业跨越,创新驱动实现工业蝶变。

陕西省作为我国科教大省,2025年6月末拥有98所院校(包含本科院校61所、专科院校37所)、1800余家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实力与优势显著,集中国内众多航天、兵器、航空科研力量。高等院校数量上,双一流院校数与川、粤并列第四,大学数内陆排第三。陕西将用好“秦创原”平台,以集聚战略人才为目标,创新引才方式,培育创新文化促发展。自2000年起,陕西省通过千里嫁接资源互通“东西结合”,推动多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研究院,促进科技产业融合。随着教育科技助力,陕西省工业转型展现新动能,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全链条转化。

创新陕西:新质增长密码?

2024年,陕西省光伏、汽车、航空航天三大产业协同发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短期回暖、长期挑战待解。

2024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国家补贴政策退坡,同时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影响,光伏市场需求萎缩,供需失衡下陕西省光伏产业业绩大幅回落,进而带来硅料、硅片等上游产品库存积压,下游环节投资和订单减少的连锁反应。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光伏新增并网容量563.3万千瓦,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为下半年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长远来看,目前行业出现的问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都将带来结构性经济价值。此外,2024年末陕西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可再生能源三年行动方案,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汽车:龙头带集群、出口表现佳。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汽车产量达94.28万辆,同比增长25.18%,在全国排名第6位,相较上年实现1名的进位提升,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双引擎”持续带动。2025年前5月,全省汽车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增速达173%,4年间出口量和贸易值大幅增长。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表现亮眼。作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黑马”,陕西省在政策规划明确目标、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及西安国际港助力出口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航空航天: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展翅高飞。

近年来,商业航天高速发展,为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奠基,2015年~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2%。2024年陕西航空航天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卫星发射成果丰硕,“西光壹号04星”“西光壹号05星”成功发射并各有重要意义。政策上,陕西发布计划明确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30年产业规模破千亿,规上企业超200家。未来,航天技术民用化能促产业协同,“一体两翼”格局将带动产业链发展,扩大产业规模。

财政债务:区域分化、风险迭出

收入税收主导,区域分化与债务承压并存。

2025年1~6月,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7.4亿元,排名全国中游,同比下降4.3%,税收收入占比高且依赖大。各地市中西安、榆林收入高,铜川最低,差距大。财政自给率整体低、依赖转移支付,地市间分化明显,仅西安、榆林自给率高。土地财政依赖度高,各地市均超全国平均,土地出让收入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占比高。广义债务压力逐步增高,排名与经济财政实力匹配,风险可控,隐性债务化解稳步推进。

西安开发区:经济引擎下的违约风险与区域失衡。

西安众多开发区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却积累高额债务,占西安市债务比重超半数,拉高全市债务率。2019年起,弱财力区域非标违约频发,渭北投资集团首开违约先例,因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贷款集中到期等问题,多次出现信托贷款违约与展期。2023年至2024年,西安市非标违约加速增长,2024年达24起,违约集中于曲江新区、西咸新区等园区平台。尽管西安高新区等园区对经济贡献显著,但债务与经济产出错配严重,园区偿债能力不足,区域债务风险持续凸显。

城投概览与城投转型

城投债态势:净融资转负,风险待解。

2024年在严监管与债务化解背景下,陕西城投债发行收紧,净融资额首次转负,发行规模占西北五省超半数。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西安等市及西安下辖园区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净融资变化与全国一致,整体以化债为主,区域分化明显,汉中、安康等地净融资多为0或负且下降。近几年存量债占西北五省比例相对较高,压力突出,省政府正在通过省属AMC公司创新设计方案及债务置换积极化解债务,修复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城投转型:政策筑基之下的困境突围。

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陕西省近年大力推动城投转型,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投融资的意见》,为城投企业转型奠定良好基调。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城投仍面临转型问题:一是规划布局待探索,新兴业务拓展缺长远眼光,与地方发展方向及产业协同需磨合,专业人才短缺也会带来转型阻力;二是城投企业自身转型能力有待加强,债务管理需细化,部分地区存量债务与经济情况错配,债务规模和结构合理性需调整。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及新兴制造业均保持增长密不可分,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财政债务方面,陕西省各地市两极分化明显;广义债务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西安经开区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债务,西咸新区、曲江新区等地区债务负担较重且存在集中兑付压力。近年来西安市非标违约事项频发,并呈现增长态势,易引发局部流动性风险。在化债与严监管背景下,陕西省债发行明显收紧,净融资额首次转负。陕西省积极推进城投转型工作,但仍面临规划布局待探索和自身转型能力待加强等问题。

展望未来,陕西省城投债市场以化债为主线,供给缩量、规模压降,高级别主体净融资额保持相对平衡。同时,部分经济发展慢、债务承压地区融资难度将更高,各地市发行情况或将继续分化。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一部 白元宁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在转型中稳健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大产煤省地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速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转型,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投产。

报告正文如下

回溯过去,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陕西省始终难以摆脱“穷省”标签。1998年,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38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2,仅仅高于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但此后的陕西省却呈现出经济逆袭的态势,2019年在全国排名14位,一路赶超8个省份。2025年上半年,得益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稳定输出,以及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实现了经济运行的质效同步提升:GDP总量完成16828.01亿元、同比增长5.5%。

陕西

能源筑基、新兴拓局、科教兴陕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经济在持续向好的进程中不断孕育新动能,总体呈现出平稳发展、质效双升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14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2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工业增长领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2.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5位,其中能源工业持续发力,增加值同比增长8.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能源行业稳定且高效。

传统能源与化工“压舱石”作用凸显。

矿产资源方面,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能源工业产值整体趋势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在转型中稳健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大产煤省地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速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转型,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投产。油气产业方面,随着陕西省“油炼协同”战略深入推进,炼化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成果显著,规模以上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达188.5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0%,通过管网输送为全国多地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民生与工业用气需求。

基础工业蓄力发展,战新产业聚力突破。

陕西省基础工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国防军工航空等支柱产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亮眼,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1~5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依规划,到2025年末数字经济将全面扩展。目前,全省已形成多地协同的产业分布格局与超270家企业集聚态势。

科教融合铸就工业跨越,创新驱动实现工业蝶变。

陕西省作为我国科教大省,2025年6月末拥有98所院校(包含本科院校61所、专科院校37所)、1800余家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实力与优势显著,集中国内众多航天、兵器、航空科研力量。高等院校数量上,双一流院校数与川、粤并列第四,大学数内陆排第三。陕西将用好“秦创原”平台,以集聚战略人才为目标,创新引才方式,培育创新文化促发展。自2000年起,陕西省通过千里嫁接资源互通“东西结合”,推动多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研究院,促进科技产业融合。随着教育科技助力,陕西省工业转型展现新动能,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全链条转化。

创新陕西:新质增长密码?

2024年,陕西省光伏、汽车、航空航天三大产业协同发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短期回暖、长期挑战待解。

2024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国家补贴政策退坡,同时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影响,光伏市场需求萎缩,供需失衡下陕西省光伏产业业绩大幅回落,进而带来硅料、硅片等上游产品库存积压,下游环节投资和订单减少的连锁反应。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光伏新增并网容量563.3万千瓦,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为下半年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长远来看,目前行业出现的问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都将带来结构性经济价值。此外,2024年末陕西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可再生能源三年行动方案,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汽车:龙头带集群、出口表现佳。

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汽车产量达94.28万辆,同比增长25.18%,在全国排名第6位,相较上年实现1名的进位提升,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双引擎”持续带动。2025年前5月,全省汽车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增速达173%,4年间出口量和贸易值大幅增长。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表现亮眼。作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黑马”,陕西省在政策规划明确目标、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及西安国际港助力出口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航空航天: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展翅高飞。

近年来,商业航天高速发展,为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奠基,2015年~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2%。2024年陕西航空航天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卫星发射成果丰硕,“西光壹号04星”“西光壹号05星”成功发射并各有重要意义。政策上,陕西发布计划明确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30年产业规模破千亿,规上企业超200家。未来,航天技术民用化能促产业协同,“一体两翼”格局将带动产业链发展,扩大产业规模。

财政债务:区域分化、风险迭出

收入税收主导,区域分化与债务承压并存。

2025年1~6月,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7.4亿元,排名全国中游,同比下降4.3%,税收收入占比高且依赖大。各地市中西安、榆林收入高,铜川最低,差距大。财政自给率整体低、依赖转移支付,地市间分化明显,仅西安、榆林自给率高。土地财政依赖度高,各地市均超全国平均,土地出让收入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占比高。广义债务压力逐步增高,排名与经济财政实力匹配,风险可控,隐性债务化解稳步推进。

西安开发区:经济引擎下的违约风险与区域失衡。

西安众多开发区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却积累高额债务,占西安市债务比重超半数,拉高全市债务率。2019年起,弱财力区域非标违约频发,渭北投资集团首开违约先例,因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贷款集中到期等问题,多次出现信托贷款违约与展期。2023年至2024年,西安市非标违约加速增长,2024年达24起,违约集中于曲江新区、西咸新区等园区平台。尽管西安高新区等园区对经济贡献显著,但债务与经济产出错配严重,园区偿债能力不足,区域债务风险持续凸显。

城投概览与城投转型

城投债态势:净融资转负,风险待解。

2024年在严监管与债务化解背景下,陕西城投债发行收紧,净融资额首次转负,发行规模占西北五省超半数。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西安等市及西安下辖园区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净融资变化与全国一致,整体以化债为主,区域分化明显,汉中、安康等地净融资多为0或负且下降。近几年存量债占西北五省比例相对较高,压力突出,省政府正在通过省属AMC公司创新设计方案及债务置换积极化解债务,修复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城投转型:政策筑基之下的困境突围。

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陕西省近年大力推动城投转型,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投融资的意见》,为城投企业转型奠定良好基调。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城投仍面临转型问题:一是规划布局待探索,新兴业务拓展缺长远眼光,与地方发展方向及产业协同需磨合,专业人才短缺也会带来转型阻力;二是城投企业自身转型能力有待加强,债务管理需细化,部分地区存量债务与经济情况错配,债务规模和结构合理性需调整。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2025年上半年陕西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及新兴制造业均保持增长密不可分,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财政债务方面,陕西省各地市两极分化明显;广义债务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西安经开区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债务,西咸新区、曲江新区等地区债务负担较重且存在集中兑付压力。近年来西安市非标违约事项频发,并呈现增长态势,易引发局部流动性风险。在化债与严监管背景下,陕西省债发行明显收紧,净融资额首次转负。陕西省积极推进城投转型工作,但仍面临规划布局待探索和自身转型能力待加强等问题。

展望未来,陕西省城投债市场以化债为主线,供给缩量、规模压降,高级别主体净融资额保持相对平衡。同时,部分经济发展慢、债务承压地区融资难度将更高,各地市发行情况或将继续分化。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一部 白元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